蒋介石与蒋纬国父子情深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两次透露次子蒋纬国身世
  蒋介石次子蒋纬国究竟是否蒋介石所亲生?
  对此问题,长期以来坊间有不少的版本与演义,众说纷纭。肯定亲生的证据是蒋介石与蒋纬国两人无论在公开还是私下场合,均以父子身份示人,亲密无间。蒋家族谱中,蒋纬国与蒋经国并列。否认亲生的基本版本是,蒋纬国系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与日本女子所生,戴因惧怕太太钮永恒而不敢认养。蒋介石与戴为浙江同乡,在日本期间交往密切,主动认养了蒋纬国。然而,作为传言当事人的蒋介石与戴季陶,生前均未对此事有过任何的公开说明。蒋纬国也长期讳莫如深,以至关于他身世的传言过段时间就被炒一遍,久而不衰。
  1996年,年届八十的蒋纬国在台湾接受采访,整理出版《千山独行——蒋纬国的人生之旅》一书,对外承认,他是戴季陶在日本期间与当地护士重松金子互生爱慕交往的结晶,生于1916年10月6日。因戴季陶已婚且惧内,刻意隐瞒此事,蒋介石遂义气地将蒋纬国收养,交给自己的侧室夫人姚冶诚带大。一段公案至此始有定论。
  其实,蒋介石虽未公开说过蒋纬国的身世,但仔细研读蒋介石日记,却能发现有两处记载非常清楚地交待了纬国的身世,他确系戴季陶之子。
  其一为1921年3月11日蒋介石日记:
  今晨起床,接季陶信,知纬儿生母因难产物化,不胜哀悼。纬儿生长之不能见其生母,必为其终身之缺憾。上午致季陶信。
  这说明,重松金子在纬国5岁时即已去世,戴季陶将此消息告诉了蒋,而蒋在哀悼之余,更多的是为纬国将终生得不到亲生母亲之爱而惋惜。
  这段日记,也直接否定了台湾政界的另一传言。该传言说,蒋纬国的生母叫津渊美智子,与蒋纬国长期保持着书信来往,1957年纬国与邱爱伦结婚时,曾由戴安国陪同到日本东京举行婚礼,主婚人正是他的亲生母亲津渊美智子。后纬国将津渊美智子接到台湾奉养,后者于1977年才过世。
  其二为1949年2月13日蒋介石日记:
  据报季陶昨晨五时犹食面包,其后至八时始发觉其病症危急,十时乃逝世,并发现其床前有安眠药二空瓶,是其饮片自杀无疑。此为布雷去世以后所屡为忧虑之事,早恐其步布雷之后而自杀,故嘱其家人不可任其服安眠药,必须移藏他处。不料其家人亦病,无人监察,竟遭此凶耗。平生对余最忠实之两同志皆服毒自杀,是余不德、无能,以致党国危殆至此,使友好悲绝自杀,其罪愆莫大。然其天性皆甚弱,不能耐怨忍辱,时时厌世,于其个人则生不如死,余亦不甚可惜也。
  朝课后写安国侄唁函,命处理丧葬事宜。派立夫、希圣、纬国飞粤协助也。
  此日记系戴季陶自杀当天蒋介石的感受,其中特意写派蒋纬国与陈立夫、陶希圣专赴广州协助治丧,陈、陶均有公职,蒋纬国绝少被派出席这种场合,这次受派,可谓双重身份,一则代表蒋介石本人吊丧,更重要的是给蒋纬国与其生父最后告别的机会。
  以上两则日记,前后间隔28年,分别是蒋介石在蒋纬国生母、生父过世时的所闻所感,是真情流露。由此可确认,蒋纬国非蒋介石亲生,而为戴季陶之子。
  二、视如己出,父严子爱
  蒋介石是如何培育“养子”蒋纬国的呢?
  蒋纬国虽是蒋介石收养的非嫡亲,但早年蒋介石对纬国怜爱有加,视如己出,他以“经儿可教,纬儿可爱”来形容少年蒋经国与蒋纬国的不同特性。甚至,因为纬国的不幸身世,蒋介石对他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他早年日记中涉及蒋纬国成长的内容,处处显示出父严子爱的真切感情。
  如1919年7月14日蒋介石记道:“纬儿狡慢,问训一次。事后心甚不忍,恋爱无已。”蒋介石教训过淘气的蒋纬国后,又觉得过于严厉而于心不忍,这是父亲面对调皮爱子的普遍心理。同年8月18日,蒋介石记了对纬国生病的担忧,“纬儿寒热未退,心甚忧虑”。更有意思的是,不久后蒋纬国又顽皮弄伤手指,蒋介石怜爱之余,竟然迁怒于姚冶诚,责怪其对纬国爱护不周:
  (纬儿)涂染手股,股上起泡,心甚悲怜,而恨其母冶诚看顾不周也。移时稍恙,心方安。
  甚至,蒋介石与姚冶诚因各种矛盾考虑分手之时,难下决心的重要因素居然是姚系纬国养母,担心分手后纬国的教养会成为问题:
  (姚冶诚)离退之心坚不可动,凶狠如此,是诚男子之所不能为者。脱离固不可免,纬儿养育问题,其将何以解决耶?悲伤极矣。
  幼年蒋纬国对蒋介石也深深依恋,1921年9月,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召离开故乡南下广东,他日记中有临行时5岁的纬国依依不舍的细节:
  纬儿始则依依不放,必欲与我同行,继则大哭,大叫“爹爹”,用力缠绕我身,不肯放松,终为其母阻拉放。及予出门,犹在门首作不愿舍之声。此儿聪慧过人,年长尤觉亲亲可爱也。
  一幅情深父子离别的场景跃然纸上,可见蒋介石是真的动了情,也有百般的不舍。“亲亲可爱”是他对年幼纬国的评价。在南行途中蒋介石仍是记挂着纬国,“寄纬儿示,船中甚想望纬儿不已”。“近日甚想纬儿,恨不能与其同行耳”。此时,蒋纬国仅五岁,肯定无法读信,蒋介石却已通过书信与其联络感情,表达怜爱。1921年11月28日蒋介石与毛福梅闹离婚,涉及经、纬二子,他写下“纬儿可爱,经儿可怜”,表达了他们的复杂感情。
  1922年春节期间,蒋介石一人在南方,倍觉孤寂,曾感慨道:“纬儿与诚(姚冶诚)、璐(陈洁如)三人,有一在此,亦作以消遣。”当年6月,蒋奉召南下陪侍蒙难中孙中山的路上,面对生死未卜,他虽决心“效忠于党事”,却对家事与纬国均放心不下,写道:
  五时起床,思虑闷坐,皆为家中与党中之事,思纬儿更甚。家与党不能兼顾,惟有舍我亲爱之家族,以效忠于党事也。
  当年12月,蒋介石再次记下父子在码头离别的不舍情景:
  开船时,纬儿在码头叫应,依依不舍,直至船远,不见不闻为止。人为感情动物,而临行时尤足引起感情也。
  作为父亲的重要职责,蒋介石对纬国的教育从幼年时就抓得很紧,他亲自为纬国制订课程表,为他购书。1923年2月农历春节前后,蒋介石多次记“课儿”、“夜,课儿”:“下午,与纬儿外出购物。晚,课儿读书。”“下午,入浴祭祖,陪纬儿外出游览。晚,在家度旧岁,课儿书。”春节期间,蒋介石白天带纬国购物、游玩,晚上则亲自督促孩子读书,释疑解惑。聪明伶俐的纬国在学业上进步,很令蒋介石宽心,他曾记:“下午在家课纬儿,出外十日,纬儿品学皆有长进,心甚喜也。”蒋介石在外期间,时常给只有六七岁的纬国写信,关心其成长。他在外看到好的字帖,特意购买后寄给纬国临摹。   蒋介石事业并不顺利,在外屡受挫折,短暂回到故乡教育幼年的蒋纬国,成为他放松的方式。他日记里曾写,外间可信任者甚少,“可与其言者,在家乡则小孩,在外则孙公(孙中山)及一二知友而已”。与孩子在一起带给他不少的乐趣,“在乡间只有与儿童盘旋,反比在都市应酬有兴十倍”。1923年8月,蒋介石在赴苏联考察前回到故乡,每日教纬国认字,帮他整理书籍、拟定课程表,有几天晚上还“陪纬儿观剧”、“与纬儿玩耍”。他写道:“与纬儿耍笑,心神渐乐。整书检衣,预备起程赴欧。”为与孩子多待几天,蒋介石还特意把经国、纬国带到上海。临别前一天他写道:“今日对两儿及家事发依恋不忍舍之心,甚且暗地吞泪,如十二三岁外读时依母之状。无异可怪也。”8月16日,蒋介石从上海启程去俄国。启航后,蒋昏沉欲睡,“船中时闻小孩声音,以为纬儿呼父亲之音,甚至梦中惊觉。天性之于人,殊不可思议也”。次日,他又记:“船中颇不寂寞,风平浪静,又为乐事,惟时念纬儿而已。”蒋介石远行怜子,经国、纬国均到上海送行,可蒋两次都只记了纬国,应该是有所偏爱。1923年12月,蒋介石返回故乡,多次记了辅导纬国学习,共读《西游记》及游玩于山水间。这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总结一年得失:“驻粤三月,驻俄三月,看书无几,得益不多,而世事经验或较昔年为多也。”接着,他笔锋一转,记当天的活动,蒋经国仍是主角:
  入雪寺茶食后回家,纬儿跳笑嘻歌,活泼自在,殊可爱也。
  1926年2月,姚冶诚带着十一岁的纬国从上海去广州探亲,蒋介石特别高兴地记道:
  晚餐吃酱蹄,与冶诚、纬儿等围坐言笑。近日来,以今为最欢也。
  蒋介石在繁忙的军政事务中,抽空带着纬国母子游鱼珠炮台、到第一公园观览游艺会等,并照相留念。7月,蒋介石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前夕,姚冶诚专程再带纬国到广州为其壮行。这段时间,蒋介石数次用“纬国母子”来指称姚冶诚与蒋纬国,颇有姚氏是“母以子贵”的意味。7月8日,蒋介石记“往黄埔与纬儿散步解愁”;18日,蒋再记“下午休息后,与纬儿讲笑话”;24日,蒋又记“晚来黄埔,与纬儿谈天”。27日,蒋介石正式出发,他写了在车站送行的情形:
  七时半由东山寓中出发,八时半到黄沙车站,同志已来站鹄候多时矣。纬儿能送此行,我心甚乐,而离别亲友未免有感,含泪痛别,足证心理之强健,不如从前也。
  这么重要的场合,这么多党政要员送行,蒋介石独记“纬儿能送此行,我心甚乐”,足证纬国在其心中的分量。
  幼年蒋纬国得到的父爱,不在经国之下。纬国的天真、活泼,也使蒋介石在尽父亲职责的同时得到许多的慰藉与乐趣,成为一个小“开心果”。
  蒋介石因与宋美龄结婚而声明与姚冶诚“断绝”关系,但他对纬国的抚育没有任何的放松。1934年,十八岁的蒋纬国考入东吴大学,两年后,被蒋介石送到德国学习军事,寄予厚望。1939年蒋纬国归国,正值抗日战争期间,蒋经国到赣南,纬国在陕西,但回到蒋介石身边的次数较经国为多,给蒋介石不少的慰藉。1942年年底,蒋介石日记中多次提到纬国,包括其参加宴会醉酒未归家、在家便餐等。12月31日,蒋介石因宋美龄不在身边,约蒋纬国的同学到官邸聚餐,以贺新年:
  晚,约纬儿同学来家聚餐,故不觉寂寞,惟以妻在美不能共同团圆为念。餐后看“青鸟”影片,甚有所感。
  1944年下半年,蒋介石因“史迪威事件”而陷入一场对美国外交危机,十分苦恼。当时经国、纬国在重庆陪伴,给他莫大鼓励,他在9月25日写道:“患难中惟二子侍侧,足慰余怀。然其足知余之苦闷忧损,而不知其所以然耳。”危机解除后,蒋介石总结原因时更把经、纬二子的陪伴当成是其克服困难的重要支柱:
  当此患难困穷,四围受敌之时,有足自慰者:甲、两儿侍侧;乙、(宋)子文听命;丙、哈雷(赫尔利)协助。此三者乃为此次难得之助力,较之十五年三月二十日前后孤苦伶仃之环境,实不同矣。
  10月6日是蒋纬国二十八岁生日,蒋介石处理完公务后,特意带着两个儿子在黄山官邸巡游一周,让人在“岁寒亭”布置茶点,“为纬儿生日,共食寿杂饼也”。次日,蒋又让俞济时召集官邸的侍卫人员共同聚餐,“为纬儿祝生日福也”。连着两天亲自为蒋纬国过生日,也属罕见。
  三、爱之深,责之切
  蒋介石对成年的蒋纬国态度是否有了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在两个孩子之中,越来越钟爱蒋经国,而对纬国不满渐多。这或许是成年的蒋纬国未能达到其要求,更可能是相比之下,蒋经国更能领会他的意旨,更堪造就。
  转折点出现在1943年。这年以后的蒋日记中,涉及到曾经“可爱的”纬国之处,多是责备与批评之词。最早在1943年底的“总感想与反省录”中,蒋介石曾检讨自己“本年修身之道进步较多,而暴戾傲慢之气未能减除”,因而对下属的斥责“粗暴失态”,“对于纬儿强迫太过,亦有愧色”。虽然蒋未详列对纬国“强迫太过”的事例,在这样的语境下,还是可以读出他对纬国的要求已超过了后者所能达到的程度。1944年底,蒋纬国与石静宜结婚。蒋介石在祝贺之余,不忘“训诫”蒋纬国,“勿饮酒,勿说谎”,希望其结婚后能改过,获得新的人生。
  笔者未能看完蒋介石在台湾的全部日记,已阅读部分的初步印象是,到台湾之后,蒋介石日记中涉及蒋纬国的记载远远少于经国,且多是不如意之词。1956年二三月间,蒋介石记下对于安置蒋纬国的考虑,要安排他当军校校长。他先写:“对纬儿工作,决定其任参校或步校校长,此亦一久延未决之工作也。”3月底的“工作预定”中又记:“参校长皮、吴之芝,军校长纬国,步校长谢。”真是颇费思量。然而,蒋纬国的履历中,1955年至1957年间,他供职于参谋本部,历任副厅长、厅长。可见,蒋介石让纬国当军校校长的想法,并未落实。当年5月,蒋介石与蒋纬国游览庭院,散步中听纬国讲德国的军士制度与实施办法。1958年7月,蒋介石对纬国表达不满:“告诫纬儿切避夸张,严戒酗酒,笃实服务,公正率下,为其要务。”到1959年5月,蒋介石的不满在继续升级,把“纬儿生活行为之不正”,列为其“近来内心苦痛愁闷之无法自解之事也”。不久后,蒋介石决定以“免职”处分来惩罚蒋纬国:
  近日并以纬国言行好事招摇,有损家风,几乎不能安眠为苦,决予免职。
  1962年,蒋纬国的儿子出生,蒋介石甚是高兴,亲自为其起名“孝刚”。过了一年多,蒋介石有次在回士林官邸途中见带着儿子的纬国,就邀他们一起去官邸,祖孙三代小聚,自是高兴,但蒋过后的日记中却对孙子的教养担忧:“刚孙骄养太过,应加注意。”背后蕴含着对初为人父的纬国不满。
  1968年2月23日,蒋介石又记了蒋纬国惹其动怒的事情:
  纬国未得批准,擅自在立法院报告往访西班牙情形。此儿招摇欺妄,屡戒不改,应予严处。即记大过一次,并撤其陆军参大校长之职,调国防研究院受训。
  上午,致函经国,处治纬国招摇与不法行为,先记大过一次,并别候处治。
  蒋介石对纬国的“屡戒不改”真是动了气,并给时任“国防部长”的蒋经国写信,要求其惩治弟弟。查蒋纬国1963年起主持陆军指挥参谋大学,而在1968年改任三军联合大学副校长。此一职务变化,当与蒋介石的“动怒”有关。蒋纬国赴台后,无论于政于军,出头露面的机会都不多,他着力于军事战略教学与研究,有人称其为“军事战略学家”,蒋介石对其研究成果也颇肯定,曾记“纬儿所提供的建军、备战、军资参考,可见其对学术近年来甚有进步,为慰”。
  1970年4月27日,八十三岁的蒋介石在日记中最后一次记下对纬国的评价:
  纬儿国文太差,且有不通处,甚为忧虑,应设法训练。
  这只能是一种人到晚年的家长无奈情绪吧,真不知他要用何种妙法训练已54岁儿子的国文水平。
  以上,根据蒋介石日记梳理出他与蒋纬国的关系。总体而言,蒋纬国虽不是他亲生,但他们情感与关系却不亚于亲生的父子,完全可用“父子情深”来形容:蒋介石对年幼的纬国充满严父的怜爱,对成年的纬国刻意栽培,晚年虽对纬国有所不满,其背后也部分蕴含着“爱之深,责之切”的父爱。
  而蒋纬国在享受蒋介石“父爱”与权势所带来富贵人生的同时,对蒋介石十分尊重与孝顺,使蒋享受到父亲的威严与家庭乐趣。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
  (作者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周峥嵘
其他文献
杜维善(又名杜颢)(1933-),海上闻人杜月笙第七子,著名收藏家、古钱币研究专家。1949 年5 月随父亲杜月笙离开上海赴香港。1951 年杜月笙去世后,随母亲姚玉兰赴台湾。曾到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并在台湾、香港工作,后致力于古钱币研究,享誉海内外。自1991 年起将一批珍贵的丝绸之路古钱币和中亚古钱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后陆续向上博捐赠古钱币数千枚,并担任上海博物馆特别顾问。现定居加拿大温哥华
期刊
恩师史存直先生(1904-1994)离开我们已23年了,但先生的音容笑貌还不时浮现在眼前。  有幸跟随恩师学习音韵学  第一次见到先生是在1958年。我那时刚进华东师大中文系,就赶上“教育革命”,我们系全体师生到嘉定县“开门办学”,教师分配到各班,边劳动边教学。一天,有位老师与我一起在田间拔草,他看上去50岁左右,中等偏高的身材,瘦削的脸庞,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玳瑁边的眼镜,镜片后透出慈祥而又带着一
期刊
专为工农兵大学生编写的《艺用人体结构》教材,为集体署名,真正作者却云遮雾障,编写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功到垂成时编写者忽受“抬举”,转岗去“上旺组画”。大幸这本教材出版后成了“魔法”教材,为抱有艺术理想的海内外学子,开启速成人物画技法直通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艺术人才。  国画大家方增先以其亲身经历,为我们拂去历史尘埃,将4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首次完整地呈现。  在浙江桐庐,我编写过一本教材,是我在人物画
期刊
1965年底、1966年初,经恩人彭厚安、蒋竹茹夫妇介绍,我与张耀新开始恋爱。1967年2月19日到徐汇区结婚登记处领取了结婚证。这是法定结婚日,实际上并没有结婚。因为只有持有结婚证才有资格申请房子。很幸运,1967年秋末冬初,华东局机关分配我们租用康平路100弄5号楼510室的一间房子做婚房。康平路100弄是当时上海最好的住宅大院,只有正厅、副部级的人才能住进去,家家有电话,相当多的人家还有红机
期刊
最近从网上看到贵刊今年第一期发表的《1966年安亭事件中的张春桥》在流传。我们读了这篇文章,觉得不错,它是一位当事人写的,确如你们所说“提供了所亲历的一些史料”,行文使人有身临其景的感觉。但我们觉得也有重要情节仿佛不符合事实,比如说:“12日晚,张春桥与江青通了长途电话。与‘工总司’几个小时的接触,张春桥已经倒向‘工总司’。他告诉江青,安亭事件是上海工人登上文化大革命舞台的标志,他认为只要他表态支
期刊
谈到1949年后的王造时先生,人们往往引用杜甫诗中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加以评论。据说这是因为当年赫赫有名的“七君子”,除去1944年病逝的邹韬奋和1946年被暗杀的李公朴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剩余五人中有四人担任京官(沈钧儒担任了最高法院院长,史良、章乃器、沙千里也先后出任部长职务),唯独王造时没有被安排行政职务,一直在上海复旦大学教书。王造时1957年到全国政协开会时,老朋友潘大逵为
期刊
痛定思痛之余,不自觉如日坐愁城,孤陋寡闻,一旦忽又听到首长亲切的讲话,安得不令我起由衷的感动。  柯书记的讲话大概是分三个方面,即从整风结果谈到党和政府兴无灭资政策,最后是谈到右派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改造问题,柯书记的讲话是详尽恺切,明白畅晓的,对于整风结果方面,是以具体事例,来证明各项收获,其对于兴无灭资方面,曾郑重指出,这是党的决心,并且说共产党宣言,是毫无秘密的,谈到右派分子和资产阶级
期刊
2014年1月14日下午,《世纪》杂志社举办了2014年第1期《王安忆之父:南洋归雁的传奇》新闻发布会,著名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应邀出席,来自《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文汇读书周报》、《联合时报》、《党史信息报》、中新社上海分社、人民日报上海分社、东方网、上海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天天新报》、《上海法治报》等媒体的20余位记者出席本次发布会。  
期刊
宋子良是西南运输总处  第二任主任  “七七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揭开了八年抗战的伟大序幕,但从当时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来看,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若要长期坚持抗战,就必须争取军械弹药、汽油汽车等军事战略物资的外援。日本侵略者也同样看到了这一关系到抗战全局的关键所在,于1937年8月20日悍然宣布封锁中国沿海,阻止其它国家援助中国的抗战物资进入中国境内。因此如何开辟有效的对外通道,击破日军封锁,成为坚持抗
期刊
(一)  看到严修师怀念周斌武师的文章,心头又是一颤。突然浮上脑海的,竟是李叔同《送别》里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浊酒一瓢尽余欢,今宵别梦残”。如果把“知交”句改作“师辈俱零落”,那就全然是今日之心境了。  当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时,正值“反右”之后。不少老师,如中文系的陈子展、徐澄宇、乐嗣炳等教授都被划作“右派”,有的发遣新疆,有的发送广西,留在上海的如陈子展先生也足不履校园,不但无从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