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最近从网上看到贵刊今年第一期发表的《1966年安亭事件中的张春桥》在流传。我们读了这篇文章,觉得不错,它是一位当事人写的,确如你们所说“提供了所亲历的一些史料”,行文使人有身临其景的感觉。但我们觉得也有重要情节仿佛不符合事实,比如说:“12日晚,张春桥与江青通了长途电话。与‘工总司’几个小时的接触,张春桥已经倒向‘工总司’。他告诉江青,安亭事件是上海工人登上文化大革命舞台的标志,他认为只要他表态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从网上看到贵刊今年第一期发表的《1966年安亭事件中的张春桥》在流传。我们读了这篇文章,觉得不错,它是一位当事人写的,确如你们所说“提供了所亲历的一些史料”,行文使人有身临其景的感觉。但我们觉得也有重要情节仿佛不符合事实,比如说:“12日晚,张春桥与江青通了长途电话。与‘工总司’几个小时的接触,张春桥已经倒向‘工总司’。他告诉江青,安亭事件是上海工人登上文化大革命舞台的标志,他认为只要他表态支持上海工人造反,工人会按中央指示全部撤回上海,安亭事件便可以顺利解决。江青同意他的看法,并说主席很关心安亭事件,她要把这些新情况立即向主席报告。”还说:“……我(张春桥)来上海之前,他(毛主席)把我找去谈了话,要我把安亭事件处理好。江青同志亲自把我送上飞机。……”我们认为这些情节——重要情节,严重失实。按照亲历者、当事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的回忆,其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安亭事件发生后,总理主持召开了中央常委扩大会,参加者有陶铸、陈伯达、康生、李富春以及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会议决定派张春桥去处理,议决的意见为:不承认跨行业组织,不认为卧轨拦车、中断交通是对的,工人立即回上海就地解决问题,江青、张春桥都没表示不同意见。张春桥带着陈伯达起草的给造反派的电报回上海。王力和办公室工作人员王广宇、张根成送张去机场。张去后,中央文革小组,包括陈伯达、江青都没有接到什么报告,张自己就处理了。张处理后,13日晚,才向陈伯达报告(当时王力在陈处),说:“工总司的五条要求我不能不签字,也来不及请示华东局、上海市委和文革小组,不然车就不能通,他们不肯回上海。”接着,陈伯达又接到了陈丕显的电话,抗议张春桥不同华东局、上海市委商量,背着华东局、上海市委,直接同工人组织签字。陈伯达和王力立即找江青商量怎么办,要江青请示毛主席。江青态度非常明显,认为陈丕显不对,说:“我看上海市委就是要整。”江青说:她连夜报告主席。第二天,即14日,毛主席到钓鱼台召开常委扩大会,参加者有陶铸、文革小组和部队几个人。会议一开始,毛主席拿出宪法念了一段工人有集会结社自由的权利,说先有事实后有政策,张春桥是对的,他根据事实改变了过去的政策。(参见《王力反思录》北星出版社2001年版,第653—655页)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安亭事件就是这样以张春桥的胜利解决和结束的。
(阎长贵 王广宇)
其他文献
孙鼎(1908-1977) 字师匡,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工程系,创办上海新安电机厂,该厂规模是当时全国私营电机厂中最大的一家。1956年1月,他在锦江饭店曾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共餐。1960年2月,他捐献31件历史文物给国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褒奖。1961年2月,他调任上海市机电工业局副总工程师,为我国机电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他还曾担任民建中央委员。 孙鼎先生长我五岁,因家风熏染,他钟
提到王造时,人们可能首先想到他是“七君子”之一,而他在1949年后的命运沉浮,早已成为一段尘封记忆。近年来,随着知识分子研究热的兴起,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被历史遮蔽的光芒才重新闪现出来。王造时作为“五四”以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性人物,他从名重一时、大胆敢言的民主斗士到斯人独憔悴、“检讨等身”的“罪人”的人生变幻,引发了一批研究者的关注。本刊曾于2000年第3期、第4期,2001年第5期、第
《金仲华自尽前后》,由于是亲历者所作,其可信度因此也就比较高。读完此文,笔者总的感觉是实事求是。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写了1967年2月7日上海人民公社成立后金仲华致“文革”权贵张春桥的表态信。一般来说,如今一些回忆“文革”的文章,写到迫害老干部,或与“四人帮”对立面的人,都会避去这一类不甚“光彩”的细节。二是金仲华和蔼可亲朴实背后的性格上脆弱的一面。另第25页右下方“1968年10月1日,金仲华参加
年轻时品味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赏其对仗巧妙,而无别的感受。1980年后“文革”中遭洗劫的字画有少数几件劫后“归来”,面对着睽违多年的旧物,心中忽然冒出晏词,对诗句竟有新的联想和感慨。不过本文想谈的,却非抄家发还之物,而是曾被抄没、后由两位前辈重新书写的诗词,其令我尤生“似曾相识”之感。这,说来就有点话长了。 “嘱为重书,即书以应” 事情要从先叔俞征谈起。他字兰石,1938
《世纪》杂志编辑部: 贵刊今年第2期发表了我的《父亲杜宣记录的毛泽东一次讲话》,读后发现有几处错字: 第12页左栏第5行“1962年起,我父亲……担任亚非作家常设局常设代表,驻在科隆坡”,“科隆坡”应为“科伦坡”;第14页右栏最后一段 “杜宣(1904-2004)百岁诞辰”,应为“杜宣(1914-2004)百岁诞辰”。另外,第15页殷之俊《关于“七十三,八十四……”及其他》一文左栏第2段“孙苏沦
编者按:1988年,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本公开发行的世界人体摄影画册《世界人体摄影》在上海出版,引发了洛阳纸贵的抢购风潮。这本书从策划、编辑到最后问世,整个过程虽没有遇到明显的阻滞,但它抓住机缘,勇敢地冲破禁锢,给当时中国摄影、绘画等艺术领域带来革命性的震撼。刘海粟先生在该书的序言说:“在这些人体上,展现出大自然的奇观,折射出大山、平原、沼泽、沙漠;即使是女性人体,也被表现得博大宽厚,闪烁着地母生养一
杜维善(又名杜颢)(1933-),海上闻人杜月笙第七子,著名收藏家、古钱币研究专家。1949 年5 月随父亲杜月笙离开上海赴香港。1951 年杜月笙去世后,随母亲姚玉兰赴台湾。曾到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并在台湾、香港工作,后致力于古钱币研究,享誉海内外。自1991 年起将一批珍贵的丝绸之路古钱币和中亚古钱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后陆续向上博捐赠古钱币数千枚,并担任上海博物馆特别顾问。现定居加拿大温哥华
恩师史存直先生(1904-1994)离开我们已23年了,但先生的音容笑貌还不时浮现在眼前。 有幸跟随恩师学习音韵学 第一次见到先生是在1958年。我那时刚进华东师大中文系,就赶上“教育革命”,我们系全体师生到嘉定县“开门办学”,教师分配到各班,边劳动边教学。一天,有位老师与我一起在田间拔草,他看上去50岁左右,中等偏高的身材,瘦削的脸庞,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玳瑁边的眼镜,镜片后透出慈祥而又带着一
专为工农兵大学生编写的《艺用人体结构》教材,为集体署名,真正作者却云遮雾障,编写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功到垂成时编写者忽受“抬举”,转岗去“上旺组画”。大幸这本教材出版后成了“魔法”教材,为抱有艺术理想的海内外学子,开启速成人物画技法直通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艺术人才。 国画大家方增先以其亲身经历,为我们拂去历史尘埃,将4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首次完整地呈现。 在浙江桐庐,我编写过一本教材,是我在人物画
1965年底、1966年初,经恩人彭厚安、蒋竹茹夫妇介绍,我与张耀新开始恋爱。1967年2月19日到徐汇区结婚登记处领取了结婚证。这是法定结婚日,实际上并没有结婚。因为只有持有结婚证才有资格申请房子。很幸运,1967年秋末冬初,华东局机关分配我们租用康平路100弄5号楼510室的一间房子做婚房。康平路100弄是当时上海最好的住宅大院,只有正厅、副部级的人才能住进去,家家有电话,相当多的人家还有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