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新课改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构建和谐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要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个性思维,构建差异化的生态课堂。那么,如何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所得,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多元引导尊重差异,凸显数学思维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正视并尊重和发现这种差异,并善于运用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实施多元引导,带领学生自主探究,展开多元思考,通过对比辨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圆柱体和圆锥体”这一内容之后,根据教材中的习题(如图),笔者让学生展开多元思考:目测一下,图中的圆锥体和①②③④哪个圆柱体体积绝对不相等?有学生认为①号圆柱体太大,也有学生认为④号圆柱体太小,因而和圆锥体的体积绝对不相等。
判断下面的圆锥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单位:cm)。
教师继续展开引导:你认为①号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认为圆柱体①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因而体积是圆锥体的3倍。圆锥体体积和哪个圆柱体体积疑似相等?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②号相等,也有学生认为圆锥体体积和③号圆柱体体积相等。那么,到底哪个一定相等呢?此时笔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生根据等底等高这个基本要素,认为底面直径相等,高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因此③号圆柱体体积一定和圆锥体体积相等。
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对圆锥与②号圆柱体的关系展开研究,认为直径之比为9∶3=3∶1,因而底面积之比为9∶1,再加上高相等,因而圆锥体和②号圆柱体的体积之比为3∶1。
通过这样的多元引导,教师以学生差异为主导,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层层深入,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下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生态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从不同的层面获得了能力提升。
二、对比辨析发现差异,提升思维张力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的不同,必然会造成思维的差异,导致问题解决的策略也迥然有异。教师要关注这些个性差异,立足差异,重点将这种差异彰显出来,相互补充完善,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将重心放在学生的思维差异上,立足思考,并以此为契机展开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让数学课堂多姿多彩,充满了思维张力。
三、加强合作运用差异,建构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教师要运用学生间的思维差异,有意识地建立不同思维层次间的广泛联系,建构问题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差异化互助合作,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探究和建构。
例如,在教学完“百分数”这一数学知识之后,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出示情境图,设计6个问题逐步丰富情境图:
问题一:这是小明家8月份的支出情况,(先不出示数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估计各种支出大约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吗?
问题二:食品支出最多,想要知道食品支出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
问题三:如果总支出为2 500元,小明家食品支出了多少元?
问题四:如果不知道总支出,只知道水电和电话费的支出是240元,你能知道购买衣服支出了多少元吗?
问题五:出示小芳家8月份的支出,你认为哪家食品支出多?
问题六:从两幅图中食品支出所占百分数,你能想到什么?
针对问题四,有学生认为可以先求出总支出,240÷10%=2 400元,然后根据购买衣服的比例求出支出的钱数:2 400×20%=480元。但也有学生认为,根据图中所示,购买衣物支出所占百分数是水电电话费支出的2倍,因而只需要:240×2=480元。
通过这6个问题,让学生规避了思维定式,按照自己的不同理解寻找解决办法,建构了生态课堂下差异化教学的自主思维模式。
以上教学设计,教师采用6个问题的设置,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机会,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激发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使数学课堂在差异共融中实现了有效教学。
四、超越差异激活经验,凸显数学本质
学生个体在数学思维上的不同,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重视这种差异,并超越差异,通过个性化的问题表征,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彰显思维的个性表征,凸显数学本质。
以上教学环节,通过对学生的差异引导,教师打通学生这两种不同方法的“气脉”,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两种方法,更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两种方法,从而深入理解了数学本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个性表征能力。
总之,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用这一资源,实现数学课堂的生态和谐,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一、多元引导尊重差异,凸显数学思维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正视并尊重和发现这种差异,并善于运用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实施多元引导,带领学生自主探究,展开多元思考,通过对比辨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圆柱体和圆锥体”这一内容之后,根据教材中的习题(如图),笔者让学生展开多元思考:目测一下,图中的圆锥体和①②③④哪个圆柱体体积绝对不相等?有学生认为①号圆柱体太大,也有学生认为④号圆柱体太小,因而和圆锥体的体积绝对不相等。
判断下面的圆锥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单位:cm)。
教师继续展开引导:你认为①号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认为圆柱体①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因而体积是圆锥体的3倍。圆锥体体积和哪个圆柱体体积疑似相等?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②号相等,也有学生认为圆锥体体积和③号圆柱体体积相等。那么,到底哪个一定相等呢?此时笔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生根据等底等高这个基本要素,认为底面直径相等,高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因此③号圆柱体体积一定和圆锥体体积相等。
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对圆锥与②号圆柱体的关系展开研究,认为直径之比为9∶3=3∶1,因而底面积之比为9∶1,再加上高相等,因而圆锥体和②号圆柱体的体积之比为3∶1。
通过这样的多元引导,教师以学生差异为主导,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层层深入,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下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生态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从不同的层面获得了能力提升。
二、对比辨析发现差异,提升思维张力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的不同,必然会造成思维的差异,导致问题解决的策略也迥然有异。教师要关注这些个性差异,立足差异,重点将这种差异彰显出来,相互补充完善,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将重心放在学生的思维差异上,立足思考,并以此为契机展开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让数学课堂多姿多彩,充满了思维张力。
三、加强合作运用差异,建构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教师要运用学生间的思维差异,有意识地建立不同思维层次间的广泛联系,建构问题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差异化互助合作,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探究和建构。
例如,在教学完“百分数”这一数学知识之后,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出示情境图,设计6个问题逐步丰富情境图:
问题一:这是小明家8月份的支出情况,(先不出示数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估计各种支出大约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吗?
问题二:食品支出最多,想要知道食品支出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
问题三:如果总支出为2 500元,小明家食品支出了多少元?
问题四:如果不知道总支出,只知道水电和电话费的支出是240元,你能知道购买衣服支出了多少元吗?
问题五:出示小芳家8月份的支出,你认为哪家食品支出多?
问题六:从两幅图中食品支出所占百分数,你能想到什么?
针对问题四,有学生认为可以先求出总支出,240÷10%=2 400元,然后根据购买衣服的比例求出支出的钱数:2 400×20%=480元。但也有学生认为,根据图中所示,购买衣物支出所占百分数是水电电话费支出的2倍,因而只需要:240×2=480元。
通过这6个问题,让学生规避了思维定式,按照自己的不同理解寻找解决办法,建构了生态课堂下差异化教学的自主思维模式。
以上教学设计,教师采用6个问题的设置,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机会,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激发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使数学课堂在差异共融中实现了有效教学。
四、超越差异激活经验,凸显数学本质
学生个体在数学思维上的不同,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重视这种差异,并超越差异,通过个性化的问题表征,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彰显思维的个性表征,凸显数学本质。
以上教学环节,通过对学生的差异引导,教师打通学生这两种不同方法的“气脉”,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两种方法,更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两种方法,从而深入理解了数学本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个性表征能力。
总之,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用这一资源,实现数学课堂的生态和谐,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