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对于20世纪的中国艺术界,毕加索始终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存在,资产阶级的属性,法国共产党的红色身份,怪诞的艺术语言,不可捉摸、变化多端的画风……所有这些,使中国人陷于云里雾中。要寻找一个最理解毕加索的人,这个人非张仃莫属。
张仃第一次接触毕加索的艺术,是1932年在北平美专读书的时候,那时他刚从东北流亡到北平不久,年仅16岁。在一位家境比较富裕的同学家里,张仃看到了毕加索的画册,一下子就被震撼了。毕加索雄强的气质、叛逆的精神、丰富的想像力和自由的表达,给苦闷中的小伙子极大的刺激,对学校保守风气本来就不满的他,现在更无心学那种脱离现实、公式化、概念化的文人画了。于是他开始画漫画,抨击时政。在美专1周年的展览会上,他公然以丈二宣纸,画了一批罗汉鬼怪之类,遭来一片嘲笑声。2年后,张仃因接近共产党地下组织,从事左翼美术联盟的筹建工作,被国民党宪兵逮捕,押送南京宪兵司令部,以“危害民国罪”的名义被判3年半徒刑,后改送苏州反省院。在狱中,他利用狱方让他办“自新报”的机会,继续画漫画揭露社会黑暗,其中一幅作品,就是凭记忆复制的毕加索的《小丑》。后经友人营救,张仃被保释出狱。1936年,张仃漂流到南京,加入以张光宇为核心的上海进步自由漫画家阵营,期间发表了大量漫画,宣传抗日、揭露社会黑暗。
抗战爆发后,张仃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执教鲁艺,没想到遇到了麻烦。刚到延安时,张仃技痒,兴致勃勃地将延安文艺界的朋友画成漫画肖像,还办了个展览,结果引起轩然大波,一位鲁艺领导看了这个展览大为光火,说:怎么把刘白羽同志画成一只免子?在为此而召开的批评会上,有人发难,说张仃是在“丑化革命作家”。在他们眼里,“变形”等于“丑化”,用在敌人身上可以,用在同志身上绝对不允许。鲁艺美术系的领导、漫画家蔡若虹见张仃喜欢毕加索,一直嘲讽有加。他们两家的窑洞紧靠,有一次蔡若虹请客,在院子里杀鸡,当着众人面,把剁下的鸡头称做“毕加索”,声音很夸张,显然是喊给张仃听的,还宣称,毕加索的“立体派”,他一天可以画几十幅
1940年秋,张仃离开鲁艺,来到重庆,与老朋友张光宇等一起办杂志。一幅与张光宇、丁聪、特伟、胡考合影的老照片,记录了张仃当时的心情,5个艺术家随意而处,个个神情自如,一派潇洒。后来的“皖南事变”突发,国共合作发生破裂,文化人又一次面临抉择。张仃义无反顾地重返延安,而且是受周恩来委托带着艾青、罗烽等国统区进步文化人到延安。
张仃回到了延安,但并没有回到鲁艺,而是去了风气相对开放的文协,改行搞起美术设计,完成的任务有:设计装饰作家俱乐部及其会徽;担任鲁迅研究会的美术顾问,为该研究会的出版物做装帧设计;为话剧《抓壮丁》做舞台美术设计;其中最吸引人的眼球的,要数一年一度为延安大生产运动成果所做的展示设计。记得当时有一个美军观察组和中外记者团到延安访问,在参观过一个生产成果展示会之后,发出惊叹:边区竟有如此精美别致的展示设计,这是在重庆或中国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诗人艾青看到张仃为青年剧院设计搭建的牌楼,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张仃到哪里,摩登就到哪里。”这句话到后来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不久发生了一件事,对张仃来说无异于从天而降的福音: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契机是他的好友诗人马克思·牙洛布死于德国集中营。60年后张仃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谈到毕加索,还特地提到这件事:“我从小就喜欢毕加索,但有人不喜欢,说他是资本主义,这使我心里很难受,压力很大,没想到,毕加索在二战中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当时真让我松一口气。”
毕加索加入法国共产党对张仃来说确实重要,他们的艺术因缘得以顺利延续,毕加索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张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50年代初,张仃作为新中国首席形象设计师,出国主持了一系列国际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其中1956年的法国之行对张仃来说最不同寻常,这是他心仪已久的毕加索旅居大半生的国家。张仃预感此次到法国有可能见到毕加索,早早准备了一份自认为最好的礼物—— 一对珍藏多年的民间门神版画。他相信,毕加索见了这对中国的民间门神版画,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
那是一天的下午,中国代表团来到了毕加索的工作室,是在海边的一所别墅。当时毕加索睡完午觉,从楼上走下来,热情地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到来。他领着代表团先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原以为他的工作室一定很华贵,因为他是世界上最有钱的画家,他卖的一幅画的价钱,可以购买他一生用不完的绘画材料。可是,在这位世界著名的大画家的工作室里,除了他的作品是新的,一切陈设全是破旧的。墙上是不断脱落的灰迹,沙发旧得已经露出了弹簧……所有这一切,这位艺术家好像一点没意识到。他的工作室里,所有的墙上、地上都挂满、摆满了大量新作。
这无疑是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崇拜偶像的细致观察。代表团一行中,真正对毕加索知根知底的就数张仃,使他自然地成了拜会的中方主角。然而由于严格的外事纪律,加上翻译上的问题,宾主双方未能尽兴地交流,但其中有两个细节可圈可点:第一,张仃很想请毕加索做中国的“荣誉公民”,但此事他无权决定,请示上级有关部门已经来不及,于是就变成请毕加索到中国来访问。对此毕加索思索了一下,说:“中国太好了,但我年纪大了,怕到了中国后,(艺术上)又有一个大的变化,自己会受不了。”这个回答很见毕加索的个性,毕加索是一个少见的艺术创新狂,每一次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画风的改变,然而这时的毕加索已是76高龄,不可能再像过去消化非洲艺术那样再去消化中国艺术;第二,由于代表团里一位女政工干部的阻拦,张仃为毕加索精心准备的那对门神版画未能送出,理由是门神代表封建迷信,不宜送外国友人,以免影响新中国的形象。于是,张仃就将另一份同样很好的礼物—— 一套水印的《齐白石画集》送给了毕加索。女政工干部曾要求《齐白石画集》和中国政府的礼物——景泰蓝之类合在一起送给毕加索,遭到张仃的拒绝,此举实际上有违外事纪律。这套《齐白石画集》果然对毕加索产生了不小的震撼,就在张仃一行访问毕加索之后一个月,张大千也去拜访了毕加索,毕加索劈头第一句话就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说完就拿出自己临摹的齐白石的习作向张大千请教。
张仃一行的拜会不失轻松愉快,因为毕加索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人。拜会快结束的时候,毕加索把大家让进休息室,在一面大镜子前,他穿上西班牙骑士的服装,戴上面具,顿时变成另一个人,逗得客人大笑不已。毕加索说:“每个人的休息方式不同,我是西班牙人,每当工作累了的时候,就以此来自娱。”他还将刚刚出版的一本小画册送给张仃,用红、蓝两色笔,按照名片写了“张仃”两个中文字,又画上一只奋飞的和平鸽,并和张仃合影留念。
合影照片上,76岁的毕加索左手搂着张仃的肩膀,穿着随意,笑容亲切,目光炯炯盯着前方;张仃西装领带,身子笔挺,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这一老一少,个头相仿,亲密之状,宛如亲子。
对于张仃,这次拜会的意义与后果均不可小觑,受了毕加索及其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绘画刺激后,胸中涌起革新中国画的冲动。在繁忙的教学、行政工作之余,他以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大量临摹毕加索、马蒂斯、勃拉克等人的作品。1960年,张仃带学生到云南采风,历时半年。从云南回来后,张仃根据写生稿创作了一批作品,其中有《苍山牧歌》、《洱海渔家》、《哈尼女民兵》、《集市傣女》、《油灯》等,在学院办了一个汇报展,引起强烈的反响,但也给张仃带来了麻烦,有人私下嘀咕:“张仃为什么搞变形?这不是在搞流派吗?”搞流派,在当时是一种严厉的评判,意味资产阶级艺术趣味,突出个人表现,脱离党的领导。张仃鲁艺时代的同事、漫画家华君武看了这批画后,调侃地说:“这是毕加索加城隍庙。”——时过境迁,这句话现已成为一个响亮的美名,就像“印象派”、“野兽派”一样,而在当时决非如此。
(摘自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悦读·以笔墨斗牛的艺术家——张仃与毕加索》 作者:李兆忠)
张仃第一次接触毕加索的艺术,是1932年在北平美专读书的时候,那时他刚从东北流亡到北平不久,年仅16岁。在一位家境比较富裕的同学家里,张仃看到了毕加索的画册,一下子就被震撼了。毕加索雄强的气质、叛逆的精神、丰富的想像力和自由的表达,给苦闷中的小伙子极大的刺激,对学校保守风气本来就不满的他,现在更无心学那种脱离现实、公式化、概念化的文人画了。于是他开始画漫画,抨击时政。在美专1周年的展览会上,他公然以丈二宣纸,画了一批罗汉鬼怪之类,遭来一片嘲笑声。2年后,张仃因接近共产党地下组织,从事左翼美术联盟的筹建工作,被国民党宪兵逮捕,押送南京宪兵司令部,以“危害民国罪”的名义被判3年半徒刑,后改送苏州反省院。在狱中,他利用狱方让他办“自新报”的机会,继续画漫画揭露社会黑暗,其中一幅作品,就是凭记忆复制的毕加索的《小丑》。后经友人营救,张仃被保释出狱。1936年,张仃漂流到南京,加入以张光宇为核心的上海进步自由漫画家阵营,期间发表了大量漫画,宣传抗日、揭露社会黑暗。
抗战爆发后,张仃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执教鲁艺,没想到遇到了麻烦。刚到延安时,张仃技痒,兴致勃勃地将延安文艺界的朋友画成漫画肖像,还办了个展览,结果引起轩然大波,一位鲁艺领导看了这个展览大为光火,说:怎么把刘白羽同志画成一只免子?在为此而召开的批评会上,有人发难,说张仃是在“丑化革命作家”。在他们眼里,“变形”等于“丑化”,用在敌人身上可以,用在同志身上绝对不允许。鲁艺美术系的领导、漫画家蔡若虹见张仃喜欢毕加索,一直嘲讽有加。他们两家的窑洞紧靠,有一次蔡若虹请客,在院子里杀鸡,当着众人面,把剁下的鸡头称做“毕加索”,声音很夸张,显然是喊给张仃听的,还宣称,毕加索的“立体派”,他一天可以画几十幅
1940年秋,张仃离开鲁艺,来到重庆,与老朋友张光宇等一起办杂志。一幅与张光宇、丁聪、特伟、胡考合影的老照片,记录了张仃当时的心情,5个艺术家随意而处,个个神情自如,一派潇洒。后来的“皖南事变”突发,国共合作发生破裂,文化人又一次面临抉择。张仃义无反顾地重返延安,而且是受周恩来委托带着艾青、罗烽等国统区进步文化人到延安。
张仃回到了延安,但并没有回到鲁艺,而是去了风气相对开放的文协,改行搞起美术设计,完成的任务有:设计装饰作家俱乐部及其会徽;担任鲁迅研究会的美术顾问,为该研究会的出版物做装帧设计;为话剧《抓壮丁》做舞台美术设计;其中最吸引人的眼球的,要数一年一度为延安大生产运动成果所做的展示设计。记得当时有一个美军观察组和中外记者团到延安访问,在参观过一个生产成果展示会之后,发出惊叹:边区竟有如此精美别致的展示设计,这是在重庆或中国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诗人艾青看到张仃为青年剧院设计搭建的牌楼,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张仃到哪里,摩登就到哪里。”这句话到后来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不久发生了一件事,对张仃来说无异于从天而降的福音: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契机是他的好友诗人马克思·牙洛布死于德国集中营。60年后张仃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谈到毕加索,还特地提到这件事:“我从小就喜欢毕加索,但有人不喜欢,说他是资本主义,这使我心里很难受,压力很大,没想到,毕加索在二战中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当时真让我松一口气。”
毕加索加入法国共产党对张仃来说确实重要,他们的艺术因缘得以顺利延续,毕加索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张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50年代初,张仃作为新中国首席形象设计师,出国主持了一系列国际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其中1956年的法国之行对张仃来说最不同寻常,这是他心仪已久的毕加索旅居大半生的国家。张仃预感此次到法国有可能见到毕加索,早早准备了一份自认为最好的礼物—— 一对珍藏多年的民间门神版画。他相信,毕加索见了这对中国的民间门神版画,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
那是一天的下午,中国代表团来到了毕加索的工作室,是在海边的一所别墅。当时毕加索睡完午觉,从楼上走下来,热情地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到来。他领着代表团先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原以为他的工作室一定很华贵,因为他是世界上最有钱的画家,他卖的一幅画的价钱,可以购买他一生用不完的绘画材料。可是,在这位世界著名的大画家的工作室里,除了他的作品是新的,一切陈设全是破旧的。墙上是不断脱落的灰迹,沙发旧得已经露出了弹簧……所有这一切,这位艺术家好像一点没意识到。他的工作室里,所有的墙上、地上都挂满、摆满了大量新作。
这无疑是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崇拜偶像的细致观察。代表团一行中,真正对毕加索知根知底的就数张仃,使他自然地成了拜会的中方主角。然而由于严格的外事纪律,加上翻译上的问题,宾主双方未能尽兴地交流,但其中有两个细节可圈可点:第一,张仃很想请毕加索做中国的“荣誉公民”,但此事他无权决定,请示上级有关部门已经来不及,于是就变成请毕加索到中国来访问。对此毕加索思索了一下,说:“中国太好了,但我年纪大了,怕到了中国后,(艺术上)又有一个大的变化,自己会受不了。”这个回答很见毕加索的个性,毕加索是一个少见的艺术创新狂,每一次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画风的改变,然而这时的毕加索已是76高龄,不可能再像过去消化非洲艺术那样再去消化中国艺术;第二,由于代表团里一位女政工干部的阻拦,张仃为毕加索精心准备的那对门神版画未能送出,理由是门神代表封建迷信,不宜送外国友人,以免影响新中国的形象。于是,张仃就将另一份同样很好的礼物—— 一套水印的《齐白石画集》送给了毕加索。女政工干部曾要求《齐白石画集》和中国政府的礼物——景泰蓝之类合在一起送给毕加索,遭到张仃的拒绝,此举实际上有违外事纪律。这套《齐白石画集》果然对毕加索产生了不小的震撼,就在张仃一行访问毕加索之后一个月,张大千也去拜访了毕加索,毕加索劈头第一句话就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说完就拿出自己临摹的齐白石的习作向张大千请教。
张仃一行的拜会不失轻松愉快,因为毕加索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人。拜会快结束的时候,毕加索把大家让进休息室,在一面大镜子前,他穿上西班牙骑士的服装,戴上面具,顿时变成另一个人,逗得客人大笑不已。毕加索说:“每个人的休息方式不同,我是西班牙人,每当工作累了的时候,就以此来自娱。”他还将刚刚出版的一本小画册送给张仃,用红、蓝两色笔,按照名片写了“张仃”两个中文字,又画上一只奋飞的和平鸽,并和张仃合影留念。
合影照片上,76岁的毕加索左手搂着张仃的肩膀,穿着随意,笑容亲切,目光炯炯盯着前方;张仃西装领带,身子笔挺,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这一老一少,个头相仿,亲密之状,宛如亲子。
对于张仃,这次拜会的意义与后果均不可小觑,受了毕加索及其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绘画刺激后,胸中涌起革新中国画的冲动。在繁忙的教学、行政工作之余,他以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大量临摹毕加索、马蒂斯、勃拉克等人的作品。1960年,张仃带学生到云南采风,历时半年。从云南回来后,张仃根据写生稿创作了一批作品,其中有《苍山牧歌》、《洱海渔家》、《哈尼女民兵》、《集市傣女》、《油灯》等,在学院办了一个汇报展,引起强烈的反响,但也给张仃带来了麻烦,有人私下嘀咕:“张仃为什么搞变形?这不是在搞流派吗?”搞流派,在当时是一种严厉的评判,意味资产阶级艺术趣味,突出个人表现,脱离党的领导。张仃鲁艺时代的同事、漫画家华君武看了这批画后,调侃地说:“这是毕加索加城隍庙。”——时过境迁,这句话现已成为一个响亮的美名,就像“印象派”、“野兽派”一样,而在当时决非如此。
(摘自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悦读·以笔墨斗牛的艺术家——张仃与毕加索》 作者:李兆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