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之美,金牌如何铸就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xiaoziwo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的生命,异常灿烂又异常短暂,犹如昙花一现,更犹如划破黑夜的一颗耀眼流星,令人赞美又令人痛惜。翻检中国瓷器烧造历史,如此生命短暂而又成就不凡的,大概只有北宋汝官瓷器与之相似。但两者相比,文化背景及文化价值意义大相径庭。我觉得,近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价值意义与历史地位更重要一些。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王莉英
  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与江西接壤。此地交通便利,水陆相连,制瓷资源丰富,土质优良,具有发展瓷业的天然条件。早春二月,记者踏上了这片刚刚遭受了严重冰雪灾害的神秘瓷都。
  据《醴陵县志》记载,清雍正年间开始烧制瓷器,至光绪年间为盛,全县有瓷厂480多个,形成了以沩山为中心的瓷器产区。所有瓷厂只能烧造粗瓷,产品以釉下青花碗为主。在沩山脚下的新安村,我们看到了上个世纪留下来的四五个手工制泥作坊,有的尚在生产。选泥制泥是制瓷的最初一道工序,也是十分关键的一道工艺。在新安村旁的山坡上,现在仍能看到层层叠叠的瓷片堆,各种形状不一的青花瓷片和泥土等杂物交织在一起,经受着岁月的洗礼。村民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清代的古窑址,也就是孕育釉下五彩的醴陵瓷的发祥地。
  在釉下五彩的发展历史上,熊希龄(1870-1973年)和文俊铎(1853—1916年)的名字是不应被埋没的。20世纪初,湘籍名士熊希龄深感当地粗瓷生产的落后和洋瓷的侵入,立志振兴湖南瓷业,他和醴陵人文俊铎一起来到沩山进行实地调查,找问题,想办法。1905年,他们得到湖广总督端方的赞助,在醴陵城北姜湾创立了官办“湖南醴陵瓷业学堂”及商办“湖南瓷业有限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成功地创烧出精美的釉下五彩瓷器。他们利用各种金属氧化物制成高火性的瓷用釉下颜料,后来收集和挑选的不同色相的釉下色料达到114个。公司十分重视技艺上的精益求精,绘瓷力量十分雄厚,像张晓耕、彭筱琴、吴寿祺、傅道惠、游先理、沈明杨等,都为釉下五彩的创烧作出了贡献。
  那么,釉下五彩的历史性突破到底在哪里?
  著名古陶瓷专家王莉英分析说:“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中国瓷器的烧造,先后创烧出高温釉下(铁)褐彩、釉下(钴)蓝彩和釉下(铜)红彩。清朝雍正、乾隆二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烧造的巅峰时期,几乎达到随心所欲,无所不能,恰于高温釉下彩方面建树甚微。近代醴陵瓷业异常了不起,短短数年便一举创烧出多种高温釉下彩,号称釉下五彩。尤其是创烧出多种复合彩料,以多层次的色阶丰富了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这是历史性的创新突破,也是对中国瓷器烧造历史的卓越贡献。”醴陵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邓文科认为,釉下五彩瓷具有以下三大特色:1 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2 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理明快,具有饱满的水分感。亮晶晶的,水灵灵的,给人一种美感享受;3 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变化丰富。也正是由于这几大特色,使釉下五彩在半个世纪之后走进中南海,获得了伟人们的青睐,赢得了“红色官窑”的美誉。
  清末由于景德镇瓷业凋敝,醴陵釉下五彩创烧成功后,很快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据说还给慈禧太后送过,博得赞扬。1909年参加武汉劝业奖进会,获得第一等金质奖。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一等奖。1911年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最优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5年醴陵瓷器远涉重洋,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由于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产品展示活动,相当于今天的世博会,所以这个奖项非常重要,不仅对于醴陵瓷,而且对于整个中国也是难得的荣誉。
  据专家估计,清末生产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传世作品仅四百余件,且分散于各处,故宫博物院有7件,收藏最多的湖南省博物馆也只有18件,以致于今人很难集中了解这批瓷器的芳容。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3年12月,中国古陶瓷学会年会在长沙举行,其间举办的一次展览令众多古陶瓷专家极为震动,大为兴奋。一个叫罗磊光的小伙子,花费十年之功收集了200多件清末民初醴陵生产的釉下五彩瓷,并集中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这是釉下五彩的首次集中公开亮相,不仅普通的观众从未见过,连多数古陶瓷专家也是首次看到。年逾八旬的古瓷泰斗耿宝昌先生在罗磊光夫妇陪同下看完展览,异常激动:“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中国陶瓷里面是独树一帜的,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上创新的一个方面。”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先生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展品,给予很高评价:“醴陵釉下五彩瓷很重要,它代表了中国陶瓷文化的一段历史。我认为有两个值得重视的地方:一,彩绘淡雅;二,器形有变化,不是千篇一律,有创新。”
  几年过去,罗磊光依然青春勃发。他在自己投资的富有博物馆特色的长沙窑餐厅,与记者谈起釉下五彩,仍然兴趣盎然。这几年釉下五彩瓷的影响正逐步扩大,他的三百多件藏品有人整体出价超过3亿元。国外也出现了专门研究醴陵瓷的人,英国牛津大学威廉教授正在海外寻找醴陵瓷的资料。同时,拍卖会上也出现了醴陵瓷的身影,一件镂空的瓶子在新加坡拍了36万元,后来捐给了湖南省博物馆。2004年北京拍了一件宣统二年的釉下蓝彩,成交价6万元。
  釉下五彩经历了20世纪初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期后,受多次战争影响,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公司也于1930年倒闭,釉下五彩瓷生产被迫中断了。
其他文献
刻铜墨盒是文房用品之一,是晚清文化艺人集体智慧的创举。周继烈老师给刻铜墨盒的定义是:“刻铜墨盒产于清咸丰晚期,盛行于同光及民国时期,消沉于20世纪40年代末。”这个定义已经被刻铜墨盒收藏者所接受。在刻铜墨盒盛行的那个年代,造就了众多的刻铜艺人,只要你会写字,你想写字,就离不开刻铜墨盒。正是:工农兵学商,行行留墨香。请欣赏几方刻铜墨盒,回忆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历史缩影。    “天津铁路公物”墨盒  
期刊
年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富有教育意义和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以生动有趣的内容、优美而真实的形象,以及精细的构图、艳丽的色彩,愉悦着百姓,并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向往,成_为喜迎新岁、节日必备的民间艺术品。  中国是个具有丰富史料可考的五千年文明古国,其传统节日很多,唯春节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亦称中国年。春节又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民族节口,从农历腊月初八(过年盛宴的序曲)算起,至正月十六
期刊
曹淦源先生是《收藏界》的老作者了,虽然以前未曾谋面,但我对先生的学识却可称得上久仰了。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则先生在《收藏界》开的“甘园瓷话”专栏,一直是本刊的一个精品栏目,长期以来倍受读者的关注;二则我与先生在一些观念上曾产生过一些分歧,作为总编,总是要想方设法来适应大多数读者的兴趣,对作者不免提出一些要求和引导,例如,希望作者能够写一些与市场贴得很近的东西。但先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不仅没有按照我
期刊
科学检测一直是广大收藏爱好者关注的课题,应该怎样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应对一些发生的问题。我们采访了我国著名的材料分析专家。原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姚青芳。    ○记者:姚老师您好!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工作期间,经过20多年的积累,对古代文物的真伪判别、对瓷器的检测断代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在广大收藏爱好者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检测在古董收藏中的重要性,请您介绍—下有关科学检测方
期刊
九朝古都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提到洛阳,就不能不提其显赫的背景:牡丹花城,华夏第一王都,中华民族的摇篮等等,称谓数不胜数。这些光环见证了洛阳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也证明了其在历史上地位的重要性。洛阳是一个地下文物相当丰富的城市,在我国的考古事业有着重要的地位。  时下,全国都在盛行收藏热,催生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1日货市场、古玩城、艺术品交易中心。然而能整合起鉴定专家、学者与藏友为一体
期刊
景德镇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要想在有着千年辉煌陶瓷艺术历史的瓷都站稳脚跟,是很不容易的;要想在人才济济的当代景德镇脱颖而出,是很艰难的。一位女性陶瓷美术家凭着她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酷爱、凭着她执着的追求和创新、凭着她对陶瓷艺术的灵性和悟性,在陶瓷艺术创作道路上取得了成功。无论是陶瓷山水画作品,还是陶瓷人物作品,都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十多年来,蔡玲玲创作了很多陶瓷作品,这些作品
期刊
五、鎏金镜    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从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早期楚墓出土的鎏金铜带钩等器物分析,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已出现鎏金工艺,而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钟”来看,它的鎏金技术已相当的成熟。陕西茂陵一号随葬坑出土的鎏金竹节熏炉与炉盖说明汉代的鎏金技术已
期刊
桂林的谢天成,是我近年来结识的诸多青年画家中颇具自己面貌的一个。1982年,我正在广州休假作画,在湖南宾馆大厅看到了他所绘的《奇峰醉墨》《漓江云意》,笔力浑厚而自成天趣,画风泼辣而别有韵致,我当即喝彩。见了面才知道,他原来竟是三十有二的青年。  当年夏秋,我九上黄山,天成紧随左右。我们老小同游于奇峰叠峦之间。我看了他画的《黄山松雾图》,知其画业日进,已然从前贤的圈子里跳了出来,立定精神,自张一军。
期刊
黄小玲,1968年出生于湖南醴陵。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协会副理事、湖南省陶瓷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人大代表、株洲市工商联执委、醴陵市工商联副会长、醴陵市文联副主席、醴泉窑艺总设计师。2006、2007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2007年被评为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2008年被评为湖南三八红旗手、湖南省十佳创业成功女性。
期刊
融汇古今,妙手精琢,器成天下    2009年11月120,美国精英杂志《时代周刊》刊登文章发出“向中国学习”的声音。西方国家从进口中国工业产品,到如今越来越多的进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而处在高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也重新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料。传统艺术品作为中华文明的最佳载体,它的拍卖转手,屡屡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事件。传统的,才是经典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传统艺术正迎来伟大复兴的春天。  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