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检测在收藏中的应用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luo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检测一直是广大收藏爱好者关注的课题,应该怎样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应对一些发生的问题。我们采访了我国著名的材料分析专家。原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姚青芳。
  
  ○记者:姚老师您好!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工作期间,经过20多年的积累,对古代文物的真伪判别、对瓷器的检测断代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在广大收藏爱好者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检测在古董收藏中的重要性,请您介绍—下有关科学检测方面的知识?
  ●姚青芳: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科技工作者试用现代高新技术来测定古文物的真伪、测定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这些技术有的还处于探索阶段,有的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期间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仪检测了大量的馆藏和考古发掘的瓷器和瓷片标本,整理出馆藏和考古发掘文物的数据库。其对古陶瓷、青铜器、金银器等系列,科技检测的数据按朝代比对误差率在1%-5%左右;对玉器、田黄、犀角等系列,科技检测的数据按材质比对误差率在1%左右。
  ○记者:目前有很多检测机构,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进行检测,这种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姚青芳: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法的优缺点是古董收藏领域最为关心的和更想了解的内容。X射线荧光能谱分析法的主要优点:一是检测速度快,在2-5分钟内就可以把釉或胎样品中的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全部测定出来,在较短时间内分析出是否属现代制品,其数据比对的时间和数据审核的时间相对长一些。二是相对被检测物的数据测定,检测准确率高,元素含量分析范围检极限达ppm级别,误差极小。主要缺点是需要庞大和完善的数据库比对数据,建立数据库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巨大的资金支持。在目前情况下,非政府机构专业人士、非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门、非科技研究院校等专业部门,想建立相对完善和权威的朝代比对数据库是极其困难的。
  ○记者:X射线荧光能谱分析检测是依据什么原理呢?
  ●姚青芳:是利用X光管发出的X射线,激发古陶瓷样品中所含元素的特征X射线。从每种元素激发出来的X射线荧光谱线均有其特征波长值,其峰值强度与该元素在样品中的含量有关,因此用X射线荧光光谱进行定量测定就可以分析样品中所含元素及其含量。
  X射线荧光能谱仪科技检测的过程,其流程介绍如下:样品(可以是整器或采样标本)→进入靶室→抽真空(0.04Mpa)→液氮制冷至摄氏零下195度或电制冷进入测试阶段→能谱仪测定送检物元素及含量→由仪器转换成数据→制作成特定数据格式→有电脑与数据库扫描→计算出最近似0的比对值→计算机出示计算后的比对结论→专家审核后出具检测报告书。
  ○记者:可以肯定地说每件瓷器检测的数据都不可能一样,那么您怎样认定每件器物的真伪?
  ●姚青芳:陶瓷的生产离不开原料,各种原料都是化学物质,选用原料是根据其化学组成和工艺性质来决定。现代的各种仿品,为了能做出晃得过眼的仿古瓷器,满足工艺要求和性能需要,添加了各种各样的现代瓷釉成分,并出现在唐、来、元、明、清各朝代的仿古瓷器中,我们称之为添加了现代元素。人们一般很难用肉眼去区分清楚,但如果用仪器检测,那就一目了然了,如:氧化钡、氧化锌,以及大剂量的氧化锆等。不是那个朝代应该出现的物质在检测中出现了,该器物称为“赝品”也就不奇怪了。
  在科技检测中,陶瓷的中胎、釉、彩的化学组成通常用氧化物的相对重量百分数进行表达。几十年来,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对古陶瓷的化学分析和各种物理性能测试中,发现历代瓷器的胎、釉、彩的化学组成、配方,以及烧造工艺所产生的元素都有比值规律,而这其中的主成分比值是一致的。科学检测出的数据一旦超出了人们已掌握的正常比值范围,并在与朝代数据库的数据比对中出现误差,科技工作者将这一类的器物列为仿品或臆造品,人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总之,科技检测在古董艺术品的收藏鉴定中,是判别真伪的一种重要手段。
  以科技数据说话其实就是科学的进步。就像传统中医看病,以往只需把脉问病,现在也需要借助各种医用科学仪器,如核磁共振等,这叫中西医结合。其实在收藏领域也一样,我认为,传统鉴定和科学检测相结合才是科学的方法。
  姚青芳,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姚青芳是我国著名的材料分析专家,主要从事馆藏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曾主持参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司母戊鼎、满城汉墓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重点文物的保护处理研究工作,主持山西蒲津渡大型遗址铁器群,甘肃地区数百件国家一、二级青铜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研究方向以金属类文物的铸造工艺,材料金相组织对文物腐蚀的影响以及防治对策为主,对古陶瓷器胎和瓷釉成分与生产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并将陶胎和瓷釉表面成分数据化,在陶瓷器的朝代甄别鉴定中作出应用。他发表的主要论著有:《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腐蚀青铜器的金相组织研究》《能量色散×一射线荧光分析仪在文物保护研究中的应用》《出水文物的理化特征与保护研究》《现代科学仪器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汝窑瓷器辨伪》《分析的时代》等等。
其他文献
“承安宝货”是金朝的第七位皇帝金章宗完颜璟于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铸造颁行的。《金史·食货志》载:“(承安二年)十二月,尚书省议,谓时所给官兵俸及边戍军需,皆以银钞相兼,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两贯,公私同见钱用,仍定销铸及接受稽留罪赏格”。旧的泉谱曾载有几种拓图,均为真书顺读的方孔铜钱(图1)。但是据《金史
期刊
笔者于2006年下半年在山东一泉家处收藏到一枚“庆应通宝”背“京江究之府以贰枚当壹朱”阔缘火钱,该泉生坑,红锏质,直径43毫米,穿径8毫米,厚2.5毫米,重约20克,属狭穿型折五十大钱。  笔者刚收集到该泉时,还以为是一枚辽金时代的铜钱,回家后翻阅了几本泉谱均无记载,就连外国的一些泉谱工具书籍也难寻其踪,一时感到很困惑。后来翻了几本早年《收藏》杂志,得知是一枚早期日本天皇年号钱,有多种版别存世,均
期刊
我国古代货币的流通,自先秦以来遵循“子母相权”的货币理论。即是根据流通的需要,定出各款钱币的重量,轻重两种钱币,以一种为基础,确定对另一种的兑换率,轻币为子,重币为母,子母相权,同时流通。  宋朝以后,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为了克服大宗金属货币笨重而携带不便等问题,出现了本身并无价值却可用来代表金属货币的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与银两等货币同时流通,“子母相权”成为两种不同材质的货币同时流通的理
期刊
惊闻王世襄先生于2009年11月28日辞世,中国文物界、收藏界、学术界痛失大家。翻检出王世襄先生的手札捧读,领略到大家的谦恭和低调。  王世襄先生在2007出版的《俪松居长物志——自珍集》一书的“自序”开篇说:“人或称为收藏家,必起立正襟而对曰:‘实不敢当!实不敢当!’古代名家,姑置勿论。近现代允称收藏家者,如朱翼庵先生之于碑帖,朱桂辛先生之于丝绣,张伯驹先生之于书画,周叔弢先生之于古籍,学识之外
期刊
耀州窑以烧造上乘青瓷闻名于世,从晚唐经五代、北宋至金代前期,所烧的青瓷一直享誉天下。金代后期以降,青瓷日渐衰落,其中心窑场也从创烧以来的黄堡镇,东移到陈炉镇。  耀州窑的陈炉窑场,创烧于金代后期。金末元初的产品仍以耀州窑传统青瓷为主。但在耀州青瓷日渐衰落的形势之下,这个新建的窑场已无回天之力。到明清时只得改烧具有大众市场的黑、白、酱釉瓷和为民众所喜爱的白地黑花瓷。烧瓷品种的这一改变,挽救了耀州窑的
期刊
“咸丰通宝”铁母    “咸丰通宝”,文宗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铸币。其中铜质小平钱,应是比较珍贵的铁母。因笔者查阅多本图录,都只有铁母和铁钱的拓图,并未见其他铜质普品的记载。  笔者家传一枚“咸丰通宝”小平钱,黄铜质,直径22毫米。说它是铁母,除了上述推断之外,也是因为它还具备以下特点:  一、铜质细腻。该品铜质明显区别于普品,色泽金黄铮亮,质地细腻光滑。不仅放在普品中格外引人注目
期刊
眼下,书画收藏圈内有句行话叫“路是对了,门进错了”,指的是收藏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选错了画家,或瞅准了画家,但购错了藏品。因为,收藏者大多善于购藏本地画家的作品,故造成目前许多画家在所在地火爆异常,换个地方无人问津的局面;又因为同一画家的作品,也有精品、妙品、神品、绝品之分,有瘟货、冷门货、洋装货、应酬货之别,所以其间价格相差甚大,稍微走眼,略微冲动,赔钱已成定局。笔者从风格和价格及收藏技
期刊
刻铜墨盒是文房用品之一,是晚清文化艺人集体智慧的创举。周继烈老师给刻铜墨盒的定义是:“刻铜墨盒产于清咸丰晚期,盛行于同光及民国时期,消沉于20世纪40年代末。”这个定义已经被刻铜墨盒收藏者所接受。在刻铜墨盒盛行的那个年代,造就了众多的刻铜艺人,只要你会写字,你想写字,就离不开刻铜墨盒。正是:工农兵学商,行行留墨香。请欣赏几方刻铜墨盒,回忆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历史缩影。    “天津铁路公物”墨盒  
期刊
年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富有教育意义和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以生动有趣的内容、优美而真实的形象,以及精细的构图、艳丽的色彩,愉悦着百姓,并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向往,成_为喜迎新岁、节日必备的民间艺术品。  中国是个具有丰富史料可考的五千年文明古国,其传统节日很多,唯春节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亦称中国年。春节又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民族节口,从农历腊月初八(过年盛宴的序曲)算起,至正月十六
期刊
曹淦源先生是《收藏界》的老作者了,虽然以前未曾谋面,但我对先生的学识却可称得上久仰了。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则先生在《收藏界》开的“甘园瓷话”专栏,一直是本刊的一个精品栏目,长期以来倍受读者的关注;二则我与先生在一些观念上曾产生过一些分歧,作为总编,总是要想方设法来适应大多数读者的兴趣,对作者不免提出一些要求和引导,例如,希望作者能够写一些与市场贴得很近的东西。但先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不仅没有按照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