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叶村的雪》的写作经过 [节选]

来源 :诗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ling100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
  黄叶村被改造成了北京植物园,大多数植物都挂着写着名字的木牌。
  我在诗中,还写了如果是我,会把水边的菖蒲写成秦可卿,水上干枯的仿佛在挣扎的荷茎,写上林黛玉,偶尔落下的金黄的银杏,会写上妙玉。
  后来一一删去,只留下六句。娜夜说过,诗歌最忌自我遮蔽,自我消解。
  8
  好诗是能通神灵的,我知道自己无法控制她。
  经常写一些很平庸的作品,经常反复地修改。
  诗和文都发出去了,心里还不安稳,这是要改诗的预兆。请教一个读者,他看了看,说结句有些不明白。于是,我立刻知道了,这首诗的创作犯了一个忌讳,想让诗歌承载太多的东西,而违背我一直坚持的“自然而然,好读好懂”的原则。于是推倒重来,情绪还是原来的,但模样完全变了。这个读者素来喜欢我的散文胜过诗歌。这次看了我改后的诗,他理解了我为什么喜欢写诗胜过散文,也理解了我说过的“诗歌是人间的药”的观点——“你写散文像是上山采药材,虽然抓的都是好药,也能治病,但你写诗就像炼丹,那是救人命的或者说长生不老的药”。
  这首诗,花了六天时间。写完后,虽然已是深夜,我依然很快乐。
  诗歌治好了我被悲剧的人生哲学深度感染的忧郁症。
  9
  第七天早上,阳光鲜艳。
  惦记起黄叶村里的那个雪人。
  ——早死了吧?
  那种悲剧感,又袭上来。
  『附 詩』
  黄叶村的雪
  1
  与白发的白,白骨的白,空白的白一样
  白雪的白,也是生命的底色
  雪,越下越紧,不能再往前走了
  林冲,就是这样走失在风雪里的
  2
  小女孩说是在堆雪人,总感觉是在为我塑像
  一样的矮胖和小眼睛,一样的害怕温暖
  雪,越来越大,仿佛要掩埋人间
  卧佛寺传来警钟
  不能再往前走了。贾宝玉就是这样走失在
   雪里的
其他文献
共产党宣言  “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  在欧洲的上空徘徊”  耳熟能详,掷地撞出火光的语言  只响一次,就足够惊醒  所有梦中人  不能不提到俄国。不能不提到“十月革命”  列宁同志大手一挥,轰击  冬宫的炮声随即响起  一切,源于德国一个名叫  卡尔·马克思的犹太人  发出的宣言  无数高擎理想灯塔的勇士,头也不回  执着坚定。前赴后继。倒下一批  又站起无数批  他们,把宣言镌刻进脑海  变成一
期刊
苹 果   一个个小小的肉体在秋风里苏醒。所有的器官都饱润着甜蜜,甜蜜的小粮仓。劳作者的报酬,孤独者的酒。悬挂枝头餐风食露艰难成熟,却甘于平静地等待牙齿和胃。   美与实在的承载者。理想的标本。阳光、泥土和水的杰作。苹果不极端地把持某种状态,它不分裂自身。浑圆、微笑。小小的乳房,令男人自卑。   愚蠢的人不会懂得一只苹果内部的广袤足以与天空相比,它的秘密永无穷尽,幽廊微烛,盘旋无尽,宛若心灵。模糊
期刊
生的脚步,死的旅途  一只金龟子在草丛里爬,  背翅、尾翅都断了,胸部也是空的,  只有头、腹部的空壳和节肢,  还维持着一只金龟子的轮廓。  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  并非死于受伤,而是脱水和饥饿。  现在,它不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它甚至感觉不到疼痛,  仍跟往常那样搬动自己的身体,  就像搬动尸体。它要去的地方,  南瓜架伸出藤蔓,李子压低树枝,  茎叶肥厚,是为它准备的水分和食物,  阴影
期刊
苏家屯区八一镇行吟  八一小镇几人闻,雨过荷池入眼新。  寂寂蜻蜓争角立,忙忙紫燕逗虫吟。  风来每见云拂水,客去常思人亦神。  说破红尘三五事,已知前世有遗痕。盛京晨咏  红日初升照碧塘,风轻水静柳丝长。  耳中鸟语知寒早,一片秋光到沈阳。游蒲河生态廊道  白粉红黄紫,风云日月霞。  水流秋去远,寒至雁归家。  十里蒲河路,一湾芦苇花。  心中诗意满,不语亦绝佳。东陵赏荷  荷花不是世间花,俊骨
期刊
北山为帝  取北帝山,做我脊梁  我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我无法取走它的风吹日晒,雄伟的  山体,无法取走  它的阴凉、幽幽鸟鸣  烈日簇拥之下,它清晰又明亮  容颜沧桑,但不发一言  它的沉默等待我们挖掘,以  我们胸腔的沉默,与之感应  它厚重、混浊,如体内蹲伏巨龙  当我行至半山,它以洪钟撞我,一下,两下  于是,我踉踉跄跄,如浔江披头散发  我不是我,我只是它的棋盘和缩影  它亦不是它,
期刊
我要为你梳妆  挽高高的发髻  让你记住每一个阴柔的女子  古典仍是她的锋芒  1999年夏天,怀孕不久的我开始盘头,改穿平底鞋和肥大的衣服,像往常一样穿过家属楼前的空地回家。空地上栽着几棵石榴树,它们正在开放的花朵,既艳丽,又不像其他花朵那么轻浮、招摇,我感到了强烈的诗意来袭。当我提笔写下《石榴花开了》这首诗,我没有想到,日后,它会被很多人误读为爱情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爱情这个舶来的词语竟
期刊
写作如同琴师调试他的琴弦,他必须找到属于他内心的那个音调。我们谁也不知道下一首在哪里,是个什么样子,在何时来临。这就需要我们有等待的耐心,需要我們不断地调试能带你进入诗歌入口的那个音调。然而,这样的寻找不能刻意,它得在自然的状态下和你不期而遇,就像在漆黑的过道里摸索,不经意间触碰到黑暗中的那个开关,一下子让盘踞在你心里的纠结和模糊豁然开朗,以至于你找到了通向写作的秘密通道。  《独处》就是一首久久
期刊
杨荟作品 在水一方幽巷怀古   风吹乌蒙山,总不忘摇一摇横江的古榕树。   雨落五尺道,总不忘吻一遍横江的青瓦房。   春光里,所有藏锋守拙的含蓄,都饱含火上浇油的热烈与况味。   横江,扑面而来,岸边紫堇与千里光洋溢沸腾的明媚,春水不著浪花,透着清澈见底的旖旎。   横江,一见如故,寻常燕雀系落叶归根的鸿鹄,谦卑的残损,不失温良底色,骨子里,总透着初衷的衣锦还乡。   墨青色石板铺成的
期刊
那是1995年。以后的几年里,我以一种差不多封闭的生活方式在家种大棚蔬菜。2003年,为了比种菜多赚点钱,我跟我哥去了徐州电厂的电建工地务工,又一次离开家,感到千里遥远又无计奈何,挂念老母亲、想家的滋味难以表述。电厂离市里不远,秋天的徐州市里大街小巷的法桐树叶子被风刮得到处乱飞,更加增加了远游人想家的筹码,我时常有要表述一种情绪的冲动。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这种道理是双向的,你在挂念着亲人,亲人也
期刊
我时常在一个静夜忽然醒来,看悄然的黎明和颠簸的回忆,在一池碧水中溶解成泥土,把内心的闪亮,一点一点,嵌进橘黄色的老屋,清晰着我的诗书之旅。   深入平原的野菊花,叼着思念的长线,在轻拂的浅草黄花中,被远方的一句问候,裹得轻柔而芬芳。   所有消瘦的时光,一一跌进幽邃的心间,被澎湃的思绪拉得鼎沸而漫长。   残存在圣洁玉枝里的鸟的羽翼,企图在某个角落,隔着空气,隔着不同情感的风采,可以随手翻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