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的《远秋》 [节选]

来源 :诗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d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1995年。以后的几年里,我以一种差不多封闭的生活方式在家种大棚蔬菜。2003年,为了比种菜多赚点钱,我跟我哥去了徐州电厂的电建工地务工,又一次离开家,感到千里遥远又无计奈何,挂念老母亲、想家的滋味难以表述。电厂离市里不远,秋天的徐州市里大街小巷的法桐树叶子被风刮得到处乱飞,更加增加了远游人想家的筹码,我时常有要表述一种情绪的冲动。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这种道理是双向的,你在挂念着亲人,亲人也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你。刚入秋母亲就让我哥给捎来了棉袄棉裤,都21世纪了,还让我穿着棉裤干活儿?还当我是三岁小孩啊,我有些好笑,又想起了小时候的秋天里,早早地被母亲强制着穿棉裤的情景,看来自己无论长多么大,即使是头上添了白发,在母亲的眼里也还是个小孩子。
  我的这首短诗《远秋》就是在那年秋天写下的,发表在了2004年的《诗刊》下半月刊10月号上,后来被《诗探索》等十多个选本选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刘士杰教授还为其写了点评,后又被选入语文课外读本九年级上册《放飞理想》中。这是一首没有技巧可言的小诗,偶尔读到它时还会感到它的浅显,现在还能有人记起它的原因,是我在徐州的落叶秋风中即景记录下了自己的真实感应。在写下这首诗不到两年后母亲就去世了,母子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母亲去世的前十多天,那时母亲执意让妻子给我打电话,让我从徐州回家。在母亲的床前,她一遍遍地嘱咐着我一些琐碎的事情,望着我的眼神是那样慈爱!现在想来,那眼神里包含了太多留恋的成分,还有宠爱、无尽的牵挂,还有在潜意识里感到即将永别的无奈,我也说不清楚,也许这种心情要等到自己年老的时候才能真实地体会到。
  『附 诗』
  远 秋
  徐州的桐叶黄了
  这个季节的风,不会将这些信笺
  寄到我想念的地方去
  鸿雁传声,说故乡那边
  夜夜凝霜。我知道最先打湿的
  依然是黄昏里母亲的头巾
  札幌的枫叶红了。那年
  母亲给我寄去毛衣时
  北海道的初雪,就像
  鳥儿纷纷脱掉羽毛;啊嚏——
  正是那场雪呵
  让远方的母亲,重重地
  感冒了一场
其他文献
浮 华   满眼芳翠,镜中幽影飞花。瓷面娇娃,玉脂纤柔,罗绮丝绣琼花。莺声细语,梦中呢喃,火树银花,旗袍锦绣,抹淡妆,骗过一夜流光,门前水晶鞋,暗叹,王子马车少了一个跟班。边 框   眼神在抑郁中飘摇,心愁在等待黎明的曙光,落在路边的思念,不知道飘向何方。   静静的夜,只有星星眨巴着泪眼,半钩弦月无语,光溜溜的枝丫,沾满露霜,风凛冽地吹拂,卷起绿裙裤袜。   一件旧披风,呼啦啦掀起盖头,青丝遮掩
期刊
池中物   众雨滴被一汪静水轻易默认为内人,洗下一鳞一鳞的名姓化为池中物,留下触手古怪的生活。   试探飞往何处能把自己撑成一只风筝,与风共谋——直到上帝发问,你在担心什么?孩子,我听不清你的风声。   毕竟一种罪责是将流浪的迷宫钉死在墙上,供人们优雅观看。黑线在金光之上,抑或反之,线索爬满了左右两翼,启示否?人们伫立当面,自我教育。   散落四下的踟躇都逃不过一朵荠花的眼,一点洁净就足以让
期刊
共产党宣言  “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  在欧洲的上空徘徊”  耳熟能详,掷地撞出火光的语言  只响一次,就足够惊醒  所有梦中人  不能不提到俄国。不能不提到“十月革命”  列宁同志大手一挥,轰击  冬宫的炮声随即响起  一切,源于德国一个名叫  卡尔·马克思的犹太人  发出的宣言  无数高擎理想灯塔的勇士,头也不回  执着坚定。前赴后继。倒下一批  又站起无数批  他们,把宣言镌刻进脑海  变成一
期刊
苹 果   一个个小小的肉体在秋风里苏醒。所有的器官都饱润着甜蜜,甜蜜的小粮仓。劳作者的报酬,孤独者的酒。悬挂枝头餐风食露艰难成熟,却甘于平静地等待牙齿和胃。   美与实在的承载者。理想的标本。阳光、泥土和水的杰作。苹果不极端地把持某种状态,它不分裂自身。浑圆、微笑。小小的乳房,令男人自卑。   愚蠢的人不会懂得一只苹果内部的广袤足以与天空相比,它的秘密永无穷尽,幽廊微烛,盘旋无尽,宛若心灵。模糊
期刊
生的脚步,死的旅途  一只金龟子在草丛里爬,  背翅、尾翅都断了,胸部也是空的,  只有头、腹部的空壳和节肢,  还维持着一只金龟子的轮廓。  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  并非死于受伤,而是脱水和饥饿。  现在,它不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它甚至感觉不到疼痛,  仍跟往常那样搬动自己的身体,  就像搬动尸体。它要去的地方,  南瓜架伸出藤蔓,李子压低树枝,  茎叶肥厚,是为它准备的水分和食物,  阴影
期刊
苏家屯区八一镇行吟  八一小镇几人闻,雨过荷池入眼新。  寂寂蜻蜓争角立,忙忙紫燕逗虫吟。  风来每见云拂水,客去常思人亦神。  说破红尘三五事,已知前世有遗痕。盛京晨咏  红日初升照碧塘,风轻水静柳丝长。  耳中鸟语知寒早,一片秋光到沈阳。游蒲河生态廊道  白粉红黄紫,风云日月霞。  水流秋去远,寒至雁归家。  十里蒲河路,一湾芦苇花。  心中诗意满,不语亦绝佳。东陵赏荷  荷花不是世间花,俊骨
期刊
北山为帝  取北帝山,做我脊梁  我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我无法取走它的风吹日晒,雄伟的  山体,无法取走  它的阴凉、幽幽鸟鸣  烈日簇拥之下,它清晰又明亮  容颜沧桑,但不发一言  它的沉默等待我们挖掘,以  我们胸腔的沉默,与之感应  它厚重、混浊,如体内蹲伏巨龙  当我行至半山,它以洪钟撞我,一下,两下  于是,我踉踉跄跄,如浔江披头散发  我不是我,我只是它的棋盘和缩影  它亦不是它,
期刊
我要为你梳妆  挽高高的发髻  让你记住每一个阴柔的女子  古典仍是她的锋芒  1999年夏天,怀孕不久的我开始盘头,改穿平底鞋和肥大的衣服,像往常一样穿过家属楼前的空地回家。空地上栽着几棵石榴树,它们正在开放的花朵,既艳丽,又不像其他花朵那么轻浮、招摇,我感到了强烈的诗意来袭。当我提笔写下《石榴花开了》这首诗,我没有想到,日后,它会被很多人误读为爱情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爱情这个舶来的词语竟
期刊
写作如同琴师调试他的琴弦,他必须找到属于他内心的那个音调。我们谁也不知道下一首在哪里,是个什么样子,在何时来临。这就需要我们有等待的耐心,需要我們不断地调试能带你进入诗歌入口的那个音调。然而,这样的寻找不能刻意,它得在自然的状态下和你不期而遇,就像在漆黑的过道里摸索,不经意间触碰到黑暗中的那个开关,一下子让盘踞在你心里的纠结和模糊豁然开朗,以至于你找到了通向写作的秘密通道。  《独处》就是一首久久
期刊
杨荟作品 在水一方幽巷怀古   风吹乌蒙山,总不忘摇一摇横江的古榕树。   雨落五尺道,总不忘吻一遍横江的青瓦房。   春光里,所有藏锋守拙的含蓄,都饱含火上浇油的热烈与况味。   横江,扑面而来,岸边紫堇与千里光洋溢沸腾的明媚,春水不著浪花,透着清澈见底的旖旎。   横江,一见如故,寻常燕雀系落叶归根的鸿鹄,谦卑的残损,不失温良底色,骨子里,总透着初衷的衣锦还乡。   墨青色石板铺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