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大家人格楷模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文成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每想起他,总令人痛心不已。他是学术大家,人格楷模,他虽然走了,但他的道德文章是留给社会的丰厚财富,他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
  蒲文成先生于1942年11月19日出生在青海省乐都县高庙镇蒲家壕村一个耕读传家农民家庭,祖父是一位前清秀才,在当时可称得上“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听祖父讲授《百家姓》《弟子规》之类的启蒙读本,受到了良好的家学教育。所以他在进入小学、中学时,一直品学兼优,多次受到学校表彰和奖励。尤其是乐都一中严肃的校风和浓厚的学风给他的熏陶和影响,奠定了他坚强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学业功底。1960年5月,因为当时学校师资紧缺,他被批准提前毕业,留校工作。先后在乐都一中、二中任教,后又担任了桃红营学区负责人。

  为了继续深造,1963年9月,蒲文成先生考入青海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开始接触到藏族和藏语文,1968年秋,毕业时,蒲文成先生響应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牧区”的号召,自愿申请到青海最为艰苦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工作,被分配到班玛县中学任教。在那里他与当地的汉藏等多民族干部、群众、学生亲密相处,渡过了11年的光景,果洛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一直担任高中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一心扑在工作上,认真教书育人,经常深入帐篷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学习和家庭情况,与学生和家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培养的一批又一批学生,成了班玛县乃至果洛州各行各业的工作骨干,桃李洒遍了果洛草原。
  文革结束,祖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为蒲文成先生带来了人生转折的机遇,1979年,他考入西北民族学院,师从著名藏学家才旦夏茸,攻读古藏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从此开始了他的学术研究生涯。1982年11月他完成全部学业,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获得古藏文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不久调回青海社会科学院工作。
  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藏族史、藏传佛教、民族宗教理论与问题研究,先后出版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总成果量达500多万字,其中15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十世班禅大师的爱国思想》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青海佛教史》获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藏学家。1990年12月被评为青海省优秀专家,1992年11月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1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先后担任青海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副院长、所长和社科院副院长。2003年1月,又当选为青海省第九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外,还曾任青海省人大第八、九届常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青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和名誉馆长、青海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等职。
  蒲文成先生不仅是著名的藏学家,而且是一位学养十分广博的文史大家,他对地方文献、方志、掌故、谱牒、风土、民俗等广为涉猎,并有颇深的研究。他所写的数十篇论文和书评,高屋建瓴,论述精辟,点评中肯,且文字优美,给人以正能量的启迪和鼓励。
  蒲文成先生在书法上也颇有功力,由于他做人低调,从不张扬,世人鲜少见到他的书法作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他写的一对行楷条幅,其字端庄、浑厚、美观,兼具颜、赵之风,真可谓字如其人。
  蒲文成先生品格高尚,为人谦和,十分注意对青年后学的关心和培养。他身边经常有不少年轻文友,这些人都曾不同程度地得到过蒲文成先生帮助、指点和提携,由衷地将他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我和蒲文成先生既是同乡,又是挚友,他年长我几岁,还是乐都一中的校友、学兄。几十年来我得到不少来自他的关爱和帮助,我们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1999年,我和崔永红、杜常顺同志主编的《青海通史》出版,蒲文成先生即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一部功在当代惠及后人的传世之作》的评论文章,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深知这部《青海通史》由于当时历史资料不足,尚有不少缺憾。但蒲文成先生对我们几年劳动成果所给予的肯定和褒扬,使我的欣慰致至。

  蒲文成先生在科研之余,对自己担任的人大、政协、政府参事和文史馆等工作尽职尽责,积极为推动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多年来,他经常深入农村、牧区视察和调查研究,了解和反映人民疾苦,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不少有分量、有见解、可操作的意见建议,表现出他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灼热的赤子之心。
  蒲文成先生有着强烈的家国意识和感恩情结,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人,他在《自序》中写道:“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首先我感恩人民大众,是他们养育了我,为我提供了衣食住行。特别是广大藏族人民对我的关爱,为我创造了学术研究的环境。我深深地感恩党和政府对我的器重、照顾、鼓励。我虽然做了一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却给予了我各种荣誉,勉励我不断前进,我更感恩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心血的各位师长,是他们对我启蒙开导,传授知识,教给我做人处事的道理”。他还感恩养育了他的祖父母、父母,感恩数十年来和他相濡以沫、相夫教子的老伴。他知恩图报,把毕生辛勤耕耘的数百万字皇皇巨著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继承和发扬了家学、家风,修身立德,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厚重的精神财富留传给了子孙后代。
  今天我们纪念蒲文成先生,就是要学习他忠实谦和,诚恳待人的处世原则;学习他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学术品格;学习他热心公益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继承蒲文成先生遗志,勤勉敬业,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其他文献
新中国的摇篮是一条船。  新中国的起点是一条船。  红船,是九州华夏的黎明,  红船,是中华民族的方舟,  红船,是人民共和国的纪念。  红船,载着向往、载着愿景,  红船,载着理想、载着信念;  从十三人到九千万……  从四万万到十四万万……  从21年到49年到2021年……  中国红鲜明,中国红鲜艳。  用铁锤和镰刀镶嵌太阳,  太阳无比璀璨,无比温暖;  用铁锤和镰刀装裱船帆,  船帆乘风
期刊
人物:   晓霞:女,17岁,西路军文工团战士   杨老汉:60岁   尕祥:男,24岁,杨老汉的儿子   民团头目:30岁   兵丁:若干   幕启:天幕上黑云翻滚,寒风刺骨。在悲壮的音乐声中,一组合唱声引来主题曲。   独唱:弹粮绝天地寒孤军奋战,  遇绝境西路军身陷祁连。  腥风起血雨淋悲壮国难,  山苍茫埋忠魂怒目苍天。  盼星辰望北斗奔回延安,  红日升乾坤变雷恥仇怨。  西路健
期刊
在“庆祝中国共產党成立100周年”文艺创作活动中,我常常想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青海省原副省长,时代楷模尕布龙同志。   我与尕布龙同志只见过一面。那还是34年前,当时的海晏县是全国绵羊改良先进县,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县”,其时国家对畜牧改良科研工作非常重视。1987年初夏,作为畜牧技术员的我们与省上的绵改专家一起去尕布龙同志的家乡,哈勒景乡永丰村进行绵羊春产后的一系列数据测试。由于尕布龙同志
期刊
百年沧桑,风起巨变!   斗转星移,寒暑轮转的100年啊,在浩渺的宇宙长河中无非是浪花一滴,可在五彩缤纷,云谲波诡的人类社会中,却能发生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灿烂的东方文明大国   中国,古称华夏,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5000年文明史。早在秦代,中国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
期刊
一  2017年6月20日,著名藏学家蒲文成先生悄然辞世,至今快两年了。他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是藏学界的一大损失。他生前刻苦钻研藏学,从历史和现实,从理论到实践多方面为传播藏民族文化、汉藏文化交流,为民族团结,为政府资政等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我们撰写此文,想全面介绍蒲文成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成果和藏学研究成果,以缅怀他一生的功德业绩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蒲文成先生于1942年11
期刊
李逢春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一周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不时出现在我的眼前。在学养上他是我的良师,在感情上他是我的益友,因此我送给他的挽联是“忆良师百里桃花映春晖,悼益友千篇诗文载史册”。这是我对李逢春先生前半生从事教育事业桃李遍河湟,后半生从事方志編纂和文史研究工作著作等身的精彩人生的衷心赞颂。  李逢春先生,字宜农,号耕夫,青海西宁韵家口人,1937年10月出生,1958年参加工作,1960年10月加
期刊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一个真理。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回望奋斗历程,我们无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共产党不仅建立了新中国,改天换地,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它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西北“花儿”,同样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共产党使“花儿”获得新生。传承了千百年的大西北民歌“花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阳光照耀下,才获得了新生。中国西部地区,以浩瀚辽阔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立体的气候特
期刊
4月18日,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广播电视局、青海省体育局、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青海省文化馆承办的“畅游丝绸之路·共享美好生活”系列文艺演出活动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圆满落幕。锣鼓喧天彩扇飞扬彰显文旅时代风貌  4月12日,雄浑豪放、气势高亢的威风锣鼓声响彻青海国际会展中心。青海省文化馆红半天鼓乐团的130名女子鼓乐手在铿锵有力的节拍下,以精神饱满、热情豪放的姿态,敲响那传递着喜悦、幸福
期刊
理念层面强大的领导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左”的思想观念严重地束缚着我们的手脚,窒息了我们的创造活力。针对这些思想观念,中国共产党确立起实践标准的权威,让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才是认定真理的唯一标准;确立起“三个有利于”标准,让我们懂得了应该如何评价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好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结束了阶级斗争,顺利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带领全国人民铆足力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计划与市场
期刊
一、田野点:化隆县塔加村   塔加藏族乡位于化隆县境最东端,距县城82公里。本文的田野点塔加村则隶属于化隆县塔加乡,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的纯藏族自然村落。“塔加”源于藏语“答加”,意为一百匹马。全村以藏语为主要交流语言。塔加村分为塔加一村和塔加二村,塔加一村现有92户,452人;塔加二村现有98户,474人。主要的经济作物是以小麦、豌豆、洋芋、青稞为主,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和牧业生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