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逢春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一周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不时出现在我的眼前。在学养上他是我的良师,在感情上他是我的益友,因此我送给他的挽联是“忆良师百里桃花映春晖,悼益友千篇诗文载史册”。这是我对李逢春先生前半生从事教育事业桃李遍河湟,后半生从事方志編纂和文史研究工作著作等身的精彩人生的衷心赞颂。
李逢春先生,字宜农,号耕夫,青海西宁韵家口人,1937年10月出生,1958年参加工作,196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11月光荣退休。曾先后任西宁十中教师、西宁六中教导主任、西宁十中副校长、西宁市政府办公厅市志办主任等职务。李逢春先生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早年从事教育工作时,他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为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调至市志办工作后,他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西宁市志》的编辑和方志理论的研究、创新和发展上,对西宁市志各专业志的篇目设计、内容安排、体例要求、编修方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要求,为西宁市地方志事业的长期发展明确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李逢春先生因工作表现优秀,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工作者。
退休后,李逢春先生仍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地方文史的搜集、整理、研究和撰写工作上。他在参与编纂了《青海省人物志》《青海省自然灾害志》后,又陆续整理编写出版了《吴敬亭论文集》《谢善述诗文集》《青海诗踪》《西宁历代诗人诗词选注》《河湟诗词选注》《乐都诗词选注》《土族女诗人李宜晴诗词注释》、张思宪《鸿雪草堂诗集》、来维礼《双鱼草堂诗集》、李焕章《惜阴轩诗钞》、基生兰《敬业草堂嚼蜡吟》等十余部河湟历代诗人的诗集和作品,为整理地方古籍文献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李逢春先生自幼喜爱诗词,几十年间创作了大量诗篇。2017年2月,李逢春先生将自己入选多种诗词选本的诗词371首和自撰楹联13幅、赋2篇(即《西宁赋》和《乐都赋》)、记3篇(即《北山烟雨》《南凉亭记》《鄯州亭记》)合编为《耕夫诗词钞》,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逢春先生擅长诗词艺术的研究和探索,注重深入实际感悟人生,其作品以极为凝练的笔墨,烘托出极为深邃的意境和宽广的情蕴,行文简洁犀利,想象奇特新颖;文字对仗工整,清娴淡雅幽香;语言质朴明达,刻画细致真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显示了其娴熟的艺术功力,创造性地实现了景致与情怀、现实与历史的和谐统一,自然而然地从多种角度折射出其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他撰写的诗词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诗词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先后荣获“国家艺术类金奖”“改革开放文艺终身成就奖”“诗圣艺术传承奖”“国家艺术大师”“当代功勋艺术家”等荣誉称号。曾当选为中国国学研究会中华诗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青海诗词学会顾问等。其传入《国家名家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国学卷》和《世界名人录》。
李逢春先生在地方史研究上也颇多建树,曾参与编写了《河湟民族历史文化丛书》和《乐都历史文化丛书》,有《西宁史话》《河湟史话》《河湟人物录》等著作出版问世,补充了青海地方史研究的空白。
说起李逢春先生的学习经历,有人说他只读了小学三年,但他的词赋书法都达到很高的境界,可以称得上难得的全才。我想他的成才除了天赋才华之外,主要靠的是刻苦自励,勤奋过人。“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李先生的座右铭。几十年来他身体力行,终将自己塑造成一位博古通今的文史大家。我和李先生初识是在1982年,时值青海地方史志研究会正式成立,李文实、赵盛世两位青海史学泰斗分别任研究会会长、副会长,李逢春先生为理事,我作为研究会秘书与大家接触的比较多,每次年会李逢春先生总会有交流发言,他的真知酌见常常引起与会者的兴趣和热议。李先生为人真诚、谦和,我和李先生年龄相差十来岁,是忘年交,可我们情投意合,无话不谈,在我的学养上也得到李先生不少的鼓励和帮助。如我在撰写《青海通史》书稿时曾就一些问题请教过他。他总是尽其所能查阅资料,帮助我解决问题。前些年,乐都县举办古诗词讲习班,特请李先生主讲,一时云集了近百名古诗词爱好者。李先生精心备课,从古诗词的用韵、平仄、对仗、句式、语法讲开去,轻车熟路,深入浅出,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一期讲习班结束了,还要求举办第二期。李逢春先生在乐都这块文化沃土上又播撒下了一把国学种子,为乐都培养了一批诗词人才。
李逢春先生对自己勤学努力、学而不厌;对别人提携后学、诲人不倦,这就是他的高尚品德和人格。李先生走了,他留给我的不仅仅是丰厚的学术成果和作品,还把治学的勤奋、执着、严谨,做人的诚实、宽厚、友善等优秀的品质留给了我们,这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李逢春先生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李逢春先生,字宜农,号耕夫,青海西宁韵家口人,1937年10月出生,1958年参加工作,196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11月光荣退休。曾先后任西宁十中教师、西宁六中教导主任、西宁十中副校长、西宁市政府办公厅市志办主任等职务。李逢春先生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早年从事教育工作时,他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为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调至市志办工作后,他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西宁市志》的编辑和方志理论的研究、创新和发展上,对西宁市志各专业志的篇目设计、内容安排、体例要求、编修方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要求,为西宁市地方志事业的长期发展明确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李逢春先生因工作表现优秀,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工作者。
退休后,李逢春先生仍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地方文史的搜集、整理、研究和撰写工作上。他在参与编纂了《青海省人物志》《青海省自然灾害志》后,又陆续整理编写出版了《吴敬亭论文集》《谢善述诗文集》《青海诗踪》《西宁历代诗人诗词选注》《河湟诗词选注》《乐都诗词选注》《土族女诗人李宜晴诗词注释》、张思宪《鸿雪草堂诗集》、来维礼《双鱼草堂诗集》、李焕章《惜阴轩诗钞》、基生兰《敬业草堂嚼蜡吟》等十余部河湟历代诗人的诗集和作品,为整理地方古籍文献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李逢春先生自幼喜爱诗词,几十年间创作了大量诗篇。2017年2月,李逢春先生将自己入选多种诗词选本的诗词371首和自撰楹联13幅、赋2篇(即《西宁赋》和《乐都赋》)、记3篇(即《北山烟雨》《南凉亭记》《鄯州亭记》)合编为《耕夫诗词钞》,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逢春先生擅长诗词艺术的研究和探索,注重深入实际感悟人生,其作品以极为凝练的笔墨,烘托出极为深邃的意境和宽广的情蕴,行文简洁犀利,想象奇特新颖;文字对仗工整,清娴淡雅幽香;语言质朴明达,刻画细致真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显示了其娴熟的艺术功力,创造性地实现了景致与情怀、现实与历史的和谐统一,自然而然地从多种角度折射出其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他撰写的诗词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诗词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先后荣获“国家艺术类金奖”“改革开放文艺终身成就奖”“诗圣艺术传承奖”“国家艺术大师”“当代功勋艺术家”等荣誉称号。曾当选为中国国学研究会中华诗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青海诗词学会顾问等。其传入《国家名家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国学卷》和《世界名人录》。
李逢春先生在地方史研究上也颇多建树,曾参与编写了《河湟民族历史文化丛书》和《乐都历史文化丛书》,有《西宁史话》《河湟史话》《河湟人物录》等著作出版问世,补充了青海地方史研究的空白。
说起李逢春先生的学习经历,有人说他只读了小学三年,但他的词赋书法都达到很高的境界,可以称得上难得的全才。我想他的成才除了天赋才华之外,主要靠的是刻苦自励,勤奋过人。“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李先生的座右铭。几十年来他身体力行,终将自己塑造成一位博古通今的文史大家。我和李先生初识是在1982年,时值青海地方史志研究会正式成立,李文实、赵盛世两位青海史学泰斗分别任研究会会长、副会长,李逢春先生为理事,我作为研究会秘书与大家接触的比较多,每次年会李逢春先生总会有交流发言,他的真知酌见常常引起与会者的兴趣和热议。李先生为人真诚、谦和,我和李先生年龄相差十来岁,是忘年交,可我们情投意合,无话不谈,在我的学养上也得到李先生不少的鼓励和帮助。如我在撰写《青海通史》书稿时曾就一些问题请教过他。他总是尽其所能查阅资料,帮助我解决问题。前些年,乐都县举办古诗词讲习班,特请李先生主讲,一时云集了近百名古诗词爱好者。李先生精心备课,从古诗词的用韵、平仄、对仗、句式、语法讲开去,轻车熟路,深入浅出,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一期讲习班结束了,还要求举办第二期。李逢春先生在乐都这块文化沃土上又播撒下了一把国学种子,为乐都培养了一批诗词人才。
李逢春先生对自己勤学努力、学而不厌;对别人提携后学、诲人不倦,这就是他的高尚品德和人格。李先生走了,他留给我的不仅仅是丰厚的学术成果和作品,还把治学的勤奋、执着、严谨,做人的诚实、宽厚、友善等优秀的品质留给了我们,这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李逢春先生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学习的榜样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