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寿?文化寿?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s123456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作为一场带有政治意味的寿诞,郭沫若五十寿辰暨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的政治色彩颇多,但又并非局限于此,本文将此前为人所忽略的面相一一呈现出来,期待有助于理解抗战时期重庆文化生态的生动场景。其中政治与文化的因素交织在一处,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可以见到知识文化界领袖的魅力,并非中共领导的政治斗争与文化斗争所可以涵括的,如何以文化味稀释了寿诞的政治味值得注意。这一活动凝聚了人心,将国统区、香港、新加坡等地文化人重新整合起来,达到了预期目的。
  关键词 周恩来 郭沫若 寿诞 郁达夫 文化运动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8)11-0107-09
  郭沫若在近代中国学术史、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对于其生平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其五十寿辰暨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热衷于给名人祝寿,在很长一段时期尤其是宋代以来是中国知识人的特色,比如对于苏轼、顾炎武的纪念,到民国时代更是发展到给政治人物祝寿,不分党派与阶层,都开始给名人的诞辰与忌日举行纪念活动。郭沫若的寿辰与当时被视为国父的孙中山仅相差一天,次日即孫中山的诞辰(参见《社评:祝国父诞辰》,重庆《大公报》1941年11月12日)。冯玉祥的六十寿诞也大致相近,郭沫若为此还有祝诗。当时重庆、延安、桂林、香港、新加坡多地文化界举行庆祝活动,不仅汉族知识分子发表了众多的祝愿,回族等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也表达了祝贺,可谓“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此时”,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同时事关中国现代文艺诸贤座次的排定(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对于研究中共文艺政策、文化统战与抗战时期重庆知识分子,无疑都颇为重要。
  此前对这一活动的研究似乎不多,尤其是不仅仅就事论事,而是将其放在当时中共在国统区的文化运动与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进而揭示其背后的多层意蕴者,就更不多见。本文将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一、周恩来的筹划与定调
  此次活动,并非出于郭沫若本意,完全由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亲自谋划布置。1941年1月,“皖南事变”的发生,使得国共之间的摩擦加剧,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文化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7月1日,周恩来注意到,当时“重庆文化人纷纷去港,呈涣散状态。政治部张治中想挽回颓势未成功。在中苏文化协会纪念高尔基会上,文化人很受制。郭先生之文委,已成进步方面最后堡垒。国民党文化运动日趋倒退”。周恩来:《重庆文化人纷纷去港后的状况及党的工作方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9页。此为周恩来致廖承志的电文,“郭先生”即郭沫若,他当时作为主任委员,主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化工委员会,政治部部长为张治中。10月上旬,周恩来拜访郭沫若、阳翰笙,表示出于统一战线与文化工作的需要,作为一场政治斗争与文化斗争,不顾郭沫若的推辞,全力促成郭沫若寿诞的纪念活动,并责成郭沫若在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副手阳翰笙亲自操持此事,还以中共南方局名义致电成都、昆明、桂林、延安、香港等地中共组织说明此次纪念的意义、内容和形式。阳翰笙:《回忆郭老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和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2期。
  周恩来为此次活动特意连夜赶写了一篇文章《我要说的话》,作为《新华日报》的社论登载,称:
  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年,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二十五年。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鲁迅先生已不在世了,他的遗范尚存,我们会愈感觉到在新文化战线上,郭先生带着我们一道奋斗的亲切,而且我们也永远祝福他带着我们奋斗到底。③④⑤⑥⑦周恩来:《我要说的话》,《新华日报》1947年11月17日。
  文中,他认为郭沫若与鲁迅尽管不是一代人,但是所做的勋业却是相似的,拈出郭沫若“革命的文化生活中最值得提出的三点,也就是最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三点”:
  第一是丰富的革命热情。而且,“经过前一次大革命炉火的锻炼,经过十年海外的研究生活,他的革命热情已经受了革命理智的规范。然而,他内在的革命烈火,却决没有消失,相反的,愈蕴藏便愈丰富。……革命的现实主义久已代替了革命的浪漫谛克主义,郭先生已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了”。③
  第二是深邃的研究精神。认为郭沫若可谓学术家与革命行动家兼而为之,称赞郭“正确地走了他应该走的唯物主义的研究的道路”。响应大家要求成立郭沫若研究所的号召,呼吁“复活过去的研究生活,指导这一代青年,提倡起研究学习的精神,以充实自己,以丰富我们民族的文化,郭先生,现在是时候了”。④
  第三是勇敢的战斗生活。在周恩来眼中,郭沫若不仅北伐抗战时期站在战斗的前线,“号召全国军民,反对北洋军阀,反对日本强盗和逆伪的;便在二十五年的文化生活中,郭先生也是常常以斗士的姿态出现的。正因为这样,他才能成为今日革命文化的班头。”
  周除了称赞郭沫若的斗士品格外,还为郭沫若与鲁迅曾经的纠葛做解人,认为二人北伐时,都没有“文人相轻”的意思,而且还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事实。“广州事件后,郭先生曾邀鲁迅先生参加创造刊物,列名发表宣言,不幸因新从日本归来的分子的反对联合,遂致合而复分,引起了后来数年两种倾向斗争的发展。这从‘切磋’的观点上看来,未尝不是一件有收获的事,但是,因此而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和无聊的纠葛,一直影响到在鲁迅晚年时候的争论,那真是不应该的了。”⑤针对有人表示“鲁迅先生‘韧’性的战斗多表现在他的著作上,郭先生的战斗性多表现在他的政治生活上”,周恩来以为,“这种分法,并不尽当的。因为一个人的战斗性是发源于他的思想性格和素养的,文字和行为,不过是他的表现的方面罢了,并不能说这是差别的所在。真正的差别是鲁迅先生‘韧’性的战斗,较任何人都持久、都有恒,这是连郭先生都会感到要加以发扬的”。周恩来最后强调“我这不是故意要将鲁迅拿来与郭沫若并论,而是要说明鲁迅是鲁迅,郭沫若是郭沫若,‘各人自有千秋’”。⑥   这一定位,与毛泽东对于鲁迅的定位——“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是有所区别的。在鲁迅去世之后,作为“今日革命文化的班头”,周恩来提出“鲁迅先生死了,鲁迅的方向就是大家的方向!郭沫若先生今尚健在,五十歲仅仅半百,决不能称老,抗战需要他的热情、研究和战斗,他的前途还很远大,光明也正照耀着他。我祝他前进,永远地前进,更带着我们大家一道前进!”⑦
  其实郭沫若在大革命后并未疏离中共,依然“保留党籍”。赴日从事研究也是受中共指派,“成为有声誉的专家,以期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回国成为文化界的领袖人物,建设新中国无产阶级文化的基石”。抗战回国,恢复党籍,“叫做特别党员”,受中共长江局周恩来等领导人直接领导,但是以无党派人士的名义活动。
  早在1938年夏,中共中央就根据周恩来的提议,作出党内决议,以郭沫若为鲁迅的继承者,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界领袖,并由各地党组织向党内外传达,以奠定郭沫若文化界领袖的地位。吴奚如:《郭沫若同志和党的关系》,《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2期。此文还披露,抗战时期在武汉,郭沫若因为自己中共党员身份不能公开,不满党外人士这一身份的寂寞,想请求周恩来让其公开,为周恩来所劝阻。
  除了这一文章,周恩来在纪念会上还发表了讲话,称郭沫若“不只是革命的诗人,也是革命的战士”,号召大家向郭沫若学习,“在反礼教社会的战斗中,有着他这一位旗手,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也有着他这一支号角;在当前反法西斯的运动中,他仍然是那样挺身站在前面,发出对野蛮侵略者的诅咒,这些都是青年们应当学习的”。③④⑥龚继民、方仁念编:《郭沫若年谱(1892-1978)》(中),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82、482、483、486页。
  郭沫若的答词则援引卢梭《忏悔录》与燕昭王筑黄金台的例子,谦称“今日之会,意在鼓励青年们,使大家这样想:象郭某这样的人,也有人纪念,我们努力吧!”最后表示会竭尽全力,“一定把毕生的心血贡献给我至爱的祖国,贡献给人类的幸福事业”。③郭沫若读完答词,曾对秘书说:“鲁迅曾经给瞿秋白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十分欣赏这一句,这一句也适于表达我和恩来同志的关系,不过还不足以表达我的全部心情”。④
  在当天《新华日报》刊发的《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特刊》中,邓颖超在贺词中赞扬郭沫若“吹起号角,敲起警钟,为中国妇女大众高歌着奋斗之曲”。《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特刊》,《新华日报》1941年11月17日。周恩来专门为这一特刊题签,可见其对这一活动之重视。正式的庆祝大会之后,周恩来还专门在曾家岩五十号设私宴款待郭沫若,畅谈半日。⑥
  周恩来的这一定调,无疑为新中国成立后文人座次的排定奠定了基调,此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的排序逐渐固定下来。作为中共国统区文化统战工作的一部分,后来便有了1944年4月老舍四十寿辰暨创作生活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与1945年6月茅盾文学工作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参见孙中田、王中忱:《关于茅盾文学工作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80年第4期。给茅盾祝寿,是在老舍四十寿辰暨创作生活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当晚提议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其中显然有中共的积极参与,重庆各界七八百人与会,《新华日报》认为,“象沙漠一样酷热的地方,能有这样一个济济一堂的愉快的集会,那是很不容易的事”。“象沙漠一样酷热的地方”有可能是双关语,既指火炉重庆的酷热,也暗示陪都重庆国民党的文化控制之严酷。
  二、如何祝寿?
  尽管这一活动是中共发起,但由于郭沫若的多重身份与影响力,为其祝寿的活动,并非仅仅是中共相关报刊的专利。1941年11月13日,由《新民报》发起,除了中共方面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中央日报》《商务日报》《国民公报》《扫荡报》等报纸也对此作了深入报道。
  16日,散发了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会筹备会印发的《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会特刊》,刊载了活动发起的缘起、郭沫若小传,各界的贺信,以及郭沫若自编《五十简谱》,还公布了《郭沫若文化科学研究所创立纲要》《郭沫若先生文化劳作二十五年纪念学术丛书编刊则例》。《〈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会特刊〉资料选》“编者按”,《郭沫若学刊》2009年第2期。
  “缘起”的发起人很少有中共的色彩,其中中共要人仅有周恩来,其他多为国民党要人与文化界教育界名流,而内容则概述了郭沫若从新文学运动到古社会史研究,再到抗战爆发领导文艺各部门从事文化战斗,着重强调其“廿五年来为文化战斗值勋劳,业绩辉煌,功在邦国”。《缘起》,《〈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会特刊〉资料选》,《郭沫若学刊》2009年第2期。这与周恩来文章的主旨与倾向显然有别,而且该文作为大会主题报告,似乎将这一试图包容各界的“缘起”悬空了。
  《郭沫若文化科学研究所创立纲要》则旨在“承受郭先生之指导,进行学术研究,以求对于中国文化有所贡献”,以郭沫若为指导人,设文艺、历史、中国问题、国际问题四个由研究员组成的研究室,设立九至十五人的董事会,由专门学者及文化界经验丰富者担任,其中第一期筹集基金三十万元,后续再行筹集,研究所基金与郭沫若奖学基金联合设立基金保管委员会保管,研究所经费由基金之利息或生产之利润支出,不足之处再行筹集。这一研究所事后似乎并无多大进展,而且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初期所拟的基金三十万元可以想见,真正落实下来很可能也是杯水车薪而已。
  《郭沫若先生文化劳作二十五年纪念学术丛书编刊则例》则定位为“高级的学术性丛书,分别从中国历史的各部门,撰为专著,以绍述郭先生史学方面的业绩”,暂编一辑十册,分别为对于中国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艺、历史、地理、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的研究。
  丛书方针“是纵贯的而非横断的,从历史的各阶段上来阐述史实的演变,期以史的论著,指示出中国问题的发展途径”,“为着重于问题的探讨,故各册虽系史的论著,非仅为史实的叙述,而须分析其发展的法则,指出其特征,提出问题,期以正确的论证,指示出对于中国问题的新的认识”。   这一方针无疑志在经世致用,与郭沫若本人的学术主张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切近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宏大叙事与现实追求,与胡适等自由派学人的学术主张可谓迥然有别。
  为此,《则例》还要求各册字数以十萬至二十万字为宜,内容要包括问题的提出及证明、特征、史实的整理及分析、发展的法则及途径、学说的检讨与研究的方法。
  稿件征收由纪念会推定三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稿费以版税形式,作者如愿意出售版权亦可;并拟在1942年10月底之前完成,1942年年内在重庆、香港两处全部出版。《郭沫若先生文化劳作二十五年纪念学术丛书编刊则例》,《〈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会特刊〉资料选》,《郭沫若学刊》2009年第2期。这一《则例》带有浓烈的郭沫若色彩,但是并无具体落实,而且一年之内组织出版,实在也是极为困难之事。
  重庆纪念会在中苏文化协会举行。会场里,“托尔斯泰、歌德、高尔基……许多画像严肃地站在粉墙上”,本报采访组特写:《创作之寿——郭沫若五十生辰文化界集会庆祝》,《中央日报》1941年11月17日。“鲁迅与郭沫若的也挂在一起”。子冈:《文化界一盛会 郭沫若创作生活廿五年纪念》,重庆《大公报》1941年11月17日。入口竖立着郭沫若旧识、在华日本反战进步作家鹿地亘所赠硕大无比的毛笔,碗口粗,五尺余长,郭沫若父子与如椽巨笔合影。“远远望去,仿佛在庙里撞钟用的‘木鱼’”;在笔的中央,还有荆有麟等送的一面玻璃镜,“据说是‘照妖镜’。这两件东西真如同封神榜上的法宝,来宾只要一见到就张口大笑”。并在会场左侧副官室门口的边墙上高燃寿烛。《郭沫若巨笔计长五尺有余(文化寿酒的特写)》,重庆《新民报》“晚刊”1941年11月17日。另外还高悬“以清妖氛”四个碗口粗的大字,“是一批青年人怀着崇敬和自豪的心情布置的礼物。这新颖醒目的祝贺,革命的鼓励,不仅使郭老本人深深感动,而且使所有的与会者都感到是对自己的一种鼓舞和鞭策”。⑥阳翰笙:《回忆郭老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和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2期。“以清妖氛”这一用语颇值得玩味,既可以指日本侵略者与汉奸势力,也可以指当时国民党方面对于中共及其盟友的压制。阳翰笙回忆称:“这是‘皖南事变’以后朋友们第一次兴高采烈地相聚在一起。大家是这样的兴奋和激动,感到此时此刻在愁云惨雾的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重庆,自己并不孤单,并不冷寂。只要大家紧紧地靠拢在一起,就有热,就有光,就有信心,就有力量,这个力量的无比强大的。”⑥
  中苏文化协会专门陈列了郭沫若的创作、翻译著作及原稿,并悬挂郭沫若自书五十年简谱,此外张悬各方致送的诗词、歌赋极多。“来宾于午间先后到会,迄三时许尚有续至者,庭院为之拥塞。”中央社:《两千余人济济一堂 文化界祝贺郭沫若》,《国民公报》1941年11月17日。
  大会主席冯玉祥对郭沫若的革命精神、忠心为国与永远和青年人在一起的赤子之心再三致意。老舍代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作报告,宣布成立郭沫若文化科学研究所,设立郭沫若文学奖金,刊行郭沫若全集和选集等,“我们只有拿工作来纪念他,才有实际意义”。黄炎培发表演讲,认为“作诗文有三要点:(一)虽代表思想界,勿忽视自然界;(二)立于今日,兼须吸收过去文章精华;(三)生于中国,兼须吸收世界文章精华。末勉沫若为民众作文务发挥中华民族特殊精神”。“黄炎培日记1941年11月16日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整理:《黄炎培日记》第7卷,华文出版社,2008年,第180~181页。黄炎培的演讲在《新华日报》报道中笼统带过,其实从其所讲三点,似乎对郭沫若的文章事业颇有保留,至少没有刻意表彰的意思。
  大会后面还安排了陈天国朗诵郭沫若诗两首与孩子剧团合唱。中央社:《两千余人济济一堂 文化界祝贺郭沫若》,《国民公报》1941年11月17日。来宾发言之时,“寿星老人始终默默地静坐着,右手支在前额,样子象是在沉思”。本报采访组特写:《创作之寿——郭沫若五十生辰文化界集会庆祝》,《中央日报》1941年11月17日。
  当晚,周恩来、董必武、老舍等人士共计六七十人在天官府聚餐,还有余兴节目助兴,老舍唱京剧,另一人则说笑话。龚继民、方仁念编:《郭沫若年谱(1892-1978)》(中),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82页。数日后,老舍专文称誉郭沫若不仅把热情写在纸上,而且“手指所指,目之所视,都能使被指的被视的感到温暖”,“是一团火,文字,言语,行动,都有热力”。老舍:《参加郭沫若先生创作廿五年纪念会感言》,《时事新报》1941年11月21日。重庆的纪念活动,仅仅是其中的主场,与此同时,延安、桂林、香港、新加坡多地也声气相求。
  延安文化界于11月16日下午在文化俱乐部集会,到会者有凯丰、丁玲、周扬、艾思奇、肖三等十余人,陕甘宁边区主席林伯渠致信祝贺,与会者阐述了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在民族主义革命事业上的努力。肖三表示“郭先生是一个天才的先进的热情的诗人,中国有这样的诗人,实为文坛之光荣”。决定以庆祝会名义给郭氏致贺。吕骥已将郭氏长诗《凤凰涅槃》谱成大合唱,由鲁迅艺术学院学生练习,拟月底进行首演。《郭沫若先生五十寿辰——延安文化界集会庆祝》,《解放日报》1941年11月18日。
  郭沫若创造社时代的挚友成仿吾对郭氏取得的多方面成就表示赞许,“在他开始文艺活动的当时,他已经用民族主义的与民主主义的精神激荡了不少青年们的心;后来更加积极地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抗战爆发,当时他从敌人的罗网里逃出来,回到祖国参加了神圣的抗战,更加鼓舞了文化界团结抗战的热潮”,并“希望沫若今后更加倍奋斗,继续前进,希望他今后对于我们中国的人民大众有更大与更多的贡献”。成仿吾:《祝沫若五十寿辰》,《解放日报》1941年12月3日。
  是年10月,在港文化界发起《为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及五十寿辰纪念论文集征稿启事》,旨在“集中文化力量,加强和扩大我们文化抗战的效果”。《为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及五十寿辰纪念论文集征稿启事》,《华商报》1941年10月20日。11月16日下午在温莎餐室举行郭沫若寿辰纪念会,开会前由筹备会赠送每人一册《沫若先生自撰五十年简谱》,与会者对郭氏的贡献肃然起敬。马鉴、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宋之的等九十余人与会,马鉴主持会议,认为郭氏“喜新而不弃旧”“对于时代认识十分清楚”,称赞郭沫若根底渊深、成绩灿烂,比之泰戈尔、屠格涅夫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单是对中国文艺界有极大的贡献,即对全世界亦有很大的贡献”。随后有杜国庠报告纪念会筹备经过,进行茶叙,进用寿饼。柳亚子讲演,对郭沫若的道德文章再三致意,“高呼郭沫若万岁,中华民国万岁”。邹韬奋、茅盾、胡风等亦纷纷致辞。陆丹林戏称郭沫若抗战后抛妻别子归国,是“英雄气长,儿女情短”,惹得哄堂大笑。   香港《大公报》“文艺综合版”设立郭氏纪念专号,其中乔木《一个真实的人》,起首就写道:“如果说鲁迅先生拨开了中国青年一代的眼睛,坚定了他们底意志的话,那么,郭沫若先生就是激扬了这一代的灵魂,解脱了他们的枷锁。”徐封:《香港通讯》,《时事新报》1941年11月28日;文芝:《热烈欣欢——港文化界祝郭沫若寿》,《新华日报》1941年11月26日。茅盾专门在《华商报》撰文为郭氏祝寿,赞扬郭氏从参与新文艺鼓吹个性解放,到坚决地为民族社会幸福献身,为此勇于投身政治活动,“他这二十五年的经历,正好比‘凤凰涅槃’,他所走过的路,正代表了近廿五年中国前进的知识分子所渡过的向真理的‘天路历程’”。大力表彰郭氏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仍然是今天这个新史学发展的泉源和指标!”还对郭氏在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如何与消除误解、团结合作做了勾勒。茅盾:《为祖国珍重!——祝郭沫若先生五十生辰》,《华商报》1941年11月16日。
  桂林作为当时大后方重要的文化人集聚地,于15日下午举行了“庆祝郭沫若先生五十寿辰暨创作廿五周年纪念茶会”,五百人与会,由田汉主席,称郭氏是中国文化的垦荒者,是抗战文艺战线上的英勇战士。熊佛西指出五四时代之启蒙运动,“胡适之白话文提倡,仅为一躯壳而已,其有灵魂则自郭沫若先生始。郭先生文章感情奔放,充满革命意识,尤应为吾人学习”。宋云彬认为,大革命时期“颇有少数借研究历史为招牌,实行欺骗”,郭氏才是切实研究,于文艺与学术皆有重大贡献。又决定19日晚在桂林剧院举行大庆祝会,将与庆祝冯玉祥六十寿辰合并举行云云。《郭沫若五十寿辰——桂林文化界举行庆祝茶会》,《广西日报》1941年11月16日。熊氏的看法与穆木天、周扬相似,穆木天在给郭沫若祝寿的《在风暴中微笑罢》(《诗创作》第6期)一文中指出,“‘五四’诗歌,由胡适开始,而由沫若完成;这是我过去论沫若诗歌时的结论;这个结论,我始终认为不错”。周扬则认为白话诗的第一个尝试者当然是胡适,但郭沫若后来居上,“他的诗比谁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精神,那常用‘暴躁凌厉之气’来概说的‘五四’战斗的精神”,“简直是卓然独步”。参见周扬:《庆祝郭沫若先生五十寿辰——郭沫若和他的〈女神〉》,《解放日报》1941年11月16日。19日晚,桂林剧院八百多来宾参与冯玉祥盛会,首先由新中国剧社合唱队延长田汉作词姚牧作曲的为郭氏祝寿之歌《南山之什》,然后由李濟深致辞,然后由冯玉祥、郭沫若的代表致谢词,随后开始游艺活动,朗诵冯玉祥与郭沫若的诗歌,并演出话剧《英雄的插曲》,描写郭氏离日后之日本家庭情形,并放映《胜利进行曲》。《文化界热烈庆祝 李主任亲临主持》,《新华日报》1941年11月2日。
  远在南洋的新加坡,继鲁迅逝世五周年纪念会、许地山追悼会后,《星洲日报》编辑、郭沫若挚友郁达夫于15日举行了郭沫若五旬大庆的聚餐会,新加坡文化界二百余人与会。响应者有《南洋商报》主编胡愈之与《总汇报》主编胡浪漫,以及爱华音乐社、郭氏汾阳公会。其中郭氏汾阳公会以同宗的族谊来纪念郭沫若这位同宗,颇有特色。筹备会决定,除了游艺、聚餐,最后要募一点作为沫若奖学金的寿礼。郁达夫曾强调要重视“华侨社会中文化人的被冷视”。聚餐会以售卖聚餐劵的形式举行,售出近二百张。聚餐后,大家通过一个贺电,发往重庆,最后是“先生永生,民族永生”。游艺活动则有四五百人参加。《新加坡通讯:星洲文化界庆祝郭沫若寿辰》,《新华日报》1941年11月11日。
  郁达夫对于这场聚餐会顺利举行后面专门撰文致谢,因为聚餐所用啤酒、契税与烟支都是由公司赞助;游艺活动也得到了不少华商的支持。他认为庆祝活动最重要的是“为了助成郭氏奖金基金的集成,想为郭氏筹一点寿礼寄去中国”。由此,他“还觉得有两件事情,是很好的预兆。第一,是中国的文化,不管敌寇在如何的想加以摧残,但往后只会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的文化人,大抵是爱护祖国,爱护祖国的文化的。第二,是南洋的文化人,大家都在趋于团结的一途,小我的固持,帮派的畛域,在文化界,并不存发生破坏团结的力量”。郁达夫:《郭诞过后》,《星洲日报》1941年11月20日,又载曾健戎编:《郭沫若在重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12~213页。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同为郭沫若创造社时期挚友,成仿吾与郁达夫,由于一个身处延安投身革命,一个则作为文化人远在南洋,二人祝寿的文字风格已经有了不小的区别,成仿吾的文字风格相对来说较为干瘪,有些刻板甚至格式化,口号性的东西较多;而郁达夫的文字依然很清新,与创造社时期风格并无较大变化。
  三、超越党派之争:纪念活动的文化因素
  这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中共方面将这一场活动当做了政治斗争与文化斗争,但郭沫若的非中共友人,恐怕大多并不知情,他们发自内心地为郭氏祝贺。相关纪念文章陆续刊载了半年之久。参见阳翰笙:《回忆郭老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和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2期。
  在重庆纪念会的前日,郭沫若多位友人发起,重庆文艺诗歌界就举行座谈会研究郭沫若的诗歌,由陈纪莹主持,常任侠、马宗融、柳倩等相继作报告并朗诵郭氏诗歌,认为郭氏“系革命的文学家,其诗篇中充满对光明的赞颂,对社会丑恶的忿怒,对青年的同情,对自然的热爱,其热情奔放之所至”,尤以五四运动时期为烈,“尤多讴歌民主自由思想之流露,纪念先生创作二十五周年,实应以先生为里程碑,努力效法先生,勉为民族诗人”。《文艺界座谈会纪念郭沫若创作廿五年》,《新华日报》1941年11月16日。
  时任蒋介石核心幕僚的陈布雷,在上海时期与郭沫若有旧,特意致函呈以贺诗。
  沫若先生大鉴:
  《三叶集》出版时之先生,创造社时代之先生,在弟之心中永远活泼而新鲜。至今先生在学术文化上已卓尔有成。政治生活实渺乎不足道。先生之高洁,先生之热烈与精诚,弟时时赞叹仰佩。弟虽一事无成,然自信文士生涯、书生心境,无不息息相通。国家日趋光明,学人必然长寿。此非寻常祝颂之词也。唯鉴不尽。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为了研究我们党的执政规律及其历史经验,探讨党在陕甘宁边区执政时期社会形态所呈现出的和谐社会特征,通过对边区政权建设史料的研究,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阐述延安精神在和谐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对党的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深化,是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社会和谐 延安精神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中图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33分) 1.拼音(4分)(将加横线的字不正确的读音划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  国防七校,又名“国防七子”,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七所高校。我所在的“哈工程”就是其中之一。当初报考的时候老师们也是纷纷推荐,老师们纷纷说:“既是‘211’‘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又是‘双一流’,多好的学校呀,‘三海一核’还这么厉害。”的确,我们学校的“三海一核”尤为受到称赞,连我们这些人文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都得学一些工程知识和军事理论的“特色”必修课。  北京时间
德国人要给我们的惊喜,在掀开幕布之后终于知晓了——1辆冰川白的奥迪A3e—tron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奥迪首次公开展示并提供试驾的电动车家族新宠。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今天是星期六,妈妈同我一起去上书法课。  路旁树林里的树叶,有的是深绿色,有的是浅绿色,还有的是金黄色,真美!一棵枇杷树的叶子一半是绿色,一半是枯萎的褐色,好似早上的太阳和下午的夕阳。  步行街的菊花有的像喇叭,有的像蘑菇鱼。看,妈妈,这红色的不知名的花像龙的头,这是它的舌头,还舔我的手指頭呢。  路边石壁上的爬山虎一边是红色,一边是绿色,还带着些浅黄色,好像是挂在墙壁上的一幅水彩画。  这是冬天
格外喜欢《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中的一句话:“多年后,再回想年少时的迷茫和执着,或许原因都不记得了,青春就是让你张扬地笑,也给你莫名的痛。”  几天前,看到许久没有消息的“怡女神”发了条朋友圈,想起她曾经的一切,忽然十分想知道,我们人类号称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但为什么有的时候却会几近愚笨地偏执。  1  当怡女神走进来的时候,原本乱哄哄的教室陡然变得寂静无声。乌黑如墨的披肩长发,面孔像是经过精心雕琢,
在韩国,现代雅科仕是一款众人仰慕的旗舰车型,只有政府高官或是成功的商人才能拥有它、享用它。身为韩国汽车工业的尖端产品,雅科仕始终都是韩国人民的骄傲,优异的综合实力让它成为了能够与奔驰s级、宝马7系相抗衡的豪华轿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
  
又是一年花开季,纵使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大学校园里也是花红柳绿,生机盎然。穿梭在校园里的学生也个个都是昂首挺胸、意气风发,走路时带起的风都飘着轻快又自信的味道。空间里高三学妹发的那张被清晨阳光镀满金色的学生埋头伏笔的照片,让我心头为之一动,熟悉的画面感随之而来。去年的此刻,我也跟她们一样,被沉重的梦想压得抬不起头,可心中依然有着阳光。  我是一名复读生。整个高中因为过得浑浑噩噩,结果只能以一个上专科
7月的某一天,天气晴。在收到高考成绩单的那一刻,我呆呆地抬起头望着天空刺眼的骄阳,似乎有氤氲从眼底升起。在此之前,我一直是老师口中的差生,被老师当成全班的反面教材,周围的人把我这次高考的失败看作是理所当然。  在班上,学生成绩的高低似乎成为任课老师授课进度的快慢与安排座位时的首选要素。成绩好的学生在班级里风光无限,他们不仅特别受老师关注,还被安排到前排的座位上接受老师的关照,在上课老师提问时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