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江源不考核GDP是明智选择
青海省省长宋秀岩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青海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GDP的考核,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保护三江源环境事关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意义十分重大。据报道,2005年国家批复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投资达75亿元,主要用于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鼠害治理,生态移民等。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当地仍把追求GDP增长作为“第一要务”,国家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大业就有可能“打折”甚至“泡汤”。青海不把GDP作为对三江源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下决心牺牲一些发展机会,一门心思搞好生态保护,这是明智选择,更是可贵的环境大局意识。
众所周知,三江源地区有着丰富的草场,湿地,生物多样性在全国独占鳌头,如果当地依靠这些大自然赐予的独特的环境和生态优势发展GDP,想必经济总量和效益一定会迅速攀升,当地也会很快致富。但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是,三江源环境势必遭到严重威胁或破坏,哪怕只是发展无烟的旅游业也会影响生态,因为游人活动增多必然加劇生态负担。当地政府致力于生态建设,不提工业化口号,GDP让位于环保,让三江源成为“大家闺秀”,而不加于开发利用,彰显着对国家和民族承担的环境责任。
三江源不考核GDP值得推崇。笔者以为,凡是环境生态敏感地区,脆弱地区,凡涉及到关乎国家生态安全,气候安全以及大江大河安全的水源地、湿地,森林,草场等,都应放弃GDP考核,一门心思修复生态,为子孙后代造福。遗憾的是,一些地方至今还在比拼GDP,甚至只顾自身发展,将污染包袱甩给社会和后代,这种逆科学发展观而动、丧失环境大局意识的地方本位主义,应坚决遏制。
笔者建议,约束GDP冲动,必须秉承三种GDP观:一是GDP发展与环保同步实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是当GDP影响环境时应让位于生态;三是当地方GDP发展损害大局生态时,应勇于自我牺牲,决不能搞局部污染全局,上游污染下游。当然,对顾全大局者国家应给予必要的生态补偿。
读者 尹卫国
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令人心痛
都说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听话”的孩子。今天看来,中国的孩子又岂止是“听话”而已,他们“说话”的功夫恐怕也完完全全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
手头就有一则新近发生的现成的事例:重庆某县一所中学的3名初一学生因晚自习期间偷偷翻墙出去看牡丹而受到了班主任老师烟头炙烫的酷刑。事发后,记者在县医院烧伤科见到了这3位被烫伤的学生,孰料几名学生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是为了我们好!”
这句被网友们推举为“最恐怖的儿童语言”的话,被很多人认为是源自学校或教师事先的“导演”,但是,身在教育界的我反而更愿意相信这完全是几个学生自发(当然未必是发自肺腑)的声音。“异口同声”未必是因为先前被校方“做了手脚”,倒极有可能是我们的学生在“痛定思痛”之后形成的一种“共识”。
其实,想想我们每个人的“受教育史”(或曰“成长史”),“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实在是我们听得最多以至于耳熟能详的一句最为经典的教育名言。小时候受父母教育,不管打骂,自然都是“为了我们好”,上学后受老师的教育,无论和风细雨还是急风暴雨,一样都是“为了我们好”;走上社会后接受领导的教育,批评也好处罚也罢,依然是“为了我们好”……
早就听到不少专家批评我们的教育中“感恩教育”太缺失,可是翻翻我们的教育史,这种感恩教育其实已经发展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有着祖祖辈辈“集体无意识”的基因遗传,再加上平日里学校教育的无声浸润,你想让我们那些单纯可爱的孩子对老师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否“为了我们好”心存疑问都不容易。虽说烟花三月观赏牡丹是件诗情画意的赏心乐事,但在有着“考试集中营”之称的当今中学里,这就实在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了,所以也就只能“三人逾墙走,夜间出门看”了。一旦被捉,除了承认错误接受处罚外别无选择。此时此刻,挨打受骂乃至被火烫烟熏在他们看来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我甚至想,这些淳朴的农家孩子当时会不会希望通过老师的处罚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那么,那句异口同声的“老师是为了我们好”岂不正是他们当时心态的一种自然流露?一句“老师是为了我们好”,透出了学校“洗脑式教育”的巨大成功。
不管这句“老师是为了我们好”是出于校方事先的“统一口径”,还是处于高压之下的学生的违心之语,听来都一样让人感到悲凉。但是,如果这完全是学生的心声,或是一种无须经大脑思考就脱口而出的被格式化了的理念,那给人的感受就不仅仅是悲凉了。
卢梭有言:“最盲目的顺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惟一美德。”如果我们的学校造就出的都是这样一个个只知“盲目顺从”、在自身权益甚至肉体遭受侵犯后依然为对方歌功颂德的“奴隶”,我们又能指望这样的“人才”支撑起什么样的国家和未来呢?
读者 王淦生
应叫停“广告语篡改成语”
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写了一篇作文,让我修改。文中把成语“刻不容缓”误写成了“咳不容缓”,我给她指出了这一错误,可女儿却振振有词:“我们学校附近的一家药店,在门上贴了一张很大的广告画,上面写的就是‘咳不容缓’,我天天看,怎么会错呢。”听着女儿的回答,我目瞪口呆。
现实生活中,相信大家对广告词篡改成语的现象并不陌生,一些“精明”的厂家和商家为了使自己的广告吸引眼球,产生轰动效应,常常挖空心思地把一条条成语“谐”成广告词,乱用和滥用。如火锅店的“锅色天香”,烤鸡店的“鸡不可失”,服装店的“诗情花衣”等等,不一而足,实在是不伦不类,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成语被无端“肢解”和“活用”,招摇于市,甚至堂而皇之地刊登在报刊上,亮相于荧屏中,这种现象的泛滥已经对青少年学习语文造成一定的副作用,很多中小学生在写作文时,使用被异化的成语的情况屡见不鲜,让人看了哭笑不得。同时,这种现象也会生发出许多隐忧。为7纠偏广告词中不规范的成语用法,有的地方组织学生上街进行“捉虫”,但这种建立在说教基础上的举措效果并不明显,厂家和商家常常一笑了之,不当回事。
成语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都有其固定含义,在人们的印象中已形成固有的概念,商家和厂家如果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重新“解读”,无疑是拿文化当噱头,必将混淆视听,误导公众,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无情的戕害。那些被厂家和商家篡改的成语像一个个毒瘤,腐蚀着我国古老文化的基因,贻害着人们的心灵!
成语必须回到自己的本位,这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有关部门应重典打击这一行为,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正确、规范使用成语的良好氛围,以维护成语的严谨性和文字的纯洁性。
读者 耿宝文
青海省省长宋秀岩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青海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GDP的考核,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保护三江源环境事关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意义十分重大。据报道,2005年国家批复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投资达75亿元,主要用于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鼠害治理,生态移民等。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当地仍把追求GDP增长作为“第一要务”,国家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大业就有可能“打折”甚至“泡汤”。青海不把GDP作为对三江源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下决心牺牲一些发展机会,一门心思搞好生态保护,这是明智选择,更是可贵的环境大局意识。
众所周知,三江源地区有着丰富的草场,湿地,生物多样性在全国独占鳌头,如果当地依靠这些大自然赐予的独特的环境和生态优势发展GDP,想必经济总量和效益一定会迅速攀升,当地也会很快致富。但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是,三江源环境势必遭到严重威胁或破坏,哪怕只是发展无烟的旅游业也会影响生态,因为游人活动增多必然加劇生态负担。当地政府致力于生态建设,不提工业化口号,GDP让位于环保,让三江源成为“大家闺秀”,而不加于开发利用,彰显着对国家和民族承担的环境责任。
三江源不考核GDP值得推崇。笔者以为,凡是环境生态敏感地区,脆弱地区,凡涉及到关乎国家生态安全,气候安全以及大江大河安全的水源地、湿地,森林,草场等,都应放弃GDP考核,一门心思修复生态,为子孙后代造福。遗憾的是,一些地方至今还在比拼GDP,甚至只顾自身发展,将污染包袱甩给社会和后代,这种逆科学发展观而动、丧失环境大局意识的地方本位主义,应坚决遏制。
笔者建议,约束GDP冲动,必须秉承三种GDP观:一是GDP发展与环保同步实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是当GDP影响环境时应让位于生态;三是当地方GDP发展损害大局生态时,应勇于自我牺牲,决不能搞局部污染全局,上游污染下游。当然,对顾全大局者国家应给予必要的生态补偿。
读者 尹卫国
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令人心痛
都说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听话”的孩子。今天看来,中国的孩子又岂止是“听话”而已,他们“说话”的功夫恐怕也完完全全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
手头就有一则新近发生的现成的事例:重庆某县一所中学的3名初一学生因晚自习期间偷偷翻墙出去看牡丹而受到了班主任老师烟头炙烫的酷刑。事发后,记者在县医院烧伤科见到了这3位被烫伤的学生,孰料几名学生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是为了我们好!”
这句被网友们推举为“最恐怖的儿童语言”的话,被很多人认为是源自学校或教师事先的“导演”,但是,身在教育界的我反而更愿意相信这完全是几个学生自发(当然未必是发自肺腑)的声音。“异口同声”未必是因为先前被校方“做了手脚”,倒极有可能是我们的学生在“痛定思痛”之后形成的一种“共识”。
其实,想想我们每个人的“受教育史”(或曰“成长史”),“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实在是我们听得最多以至于耳熟能详的一句最为经典的教育名言。小时候受父母教育,不管打骂,自然都是“为了我们好”,上学后受老师的教育,无论和风细雨还是急风暴雨,一样都是“为了我们好”;走上社会后接受领导的教育,批评也好处罚也罢,依然是“为了我们好”……
早就听到不少专家批评我们的教育中“感恩教育”太缺失,可是翻翻我们的教育史,这种感恩教育其实已经发展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有着祖祖辈辈“集体无意识”的基因遗传,再加上平日里学校教育的无声浸润,你想让我们那些单纯可爱的孩子对老师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否“为了我们好”心存疑问都不容易。虽说烟花三月观赏牡丹是件诗情画意的赏心乐事,但在有着“考试集中营”之称的当今中学里,这就实在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了,所以也就只能“三人逾墙走,夜间出门看”了。一旦被捉,除了承认错误接受处罚外别无选择。此时此刻,挨打受骂乃至被火烫烟熏在他们看来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我甚至想,这些淳朴的农家孩子当时会不会希望通过老师的处罚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那么,那句异口同声的“老师是为了我们好”岂不正是他们当时心态的一种自然流露?一句“老师是为了我们好”,透出了学校“洗脑式教育”的巨大成功。
不管这句“老师是为了我们好”是出于校方事先的“统一口径”,还是处于高压之下的学生的违心之语,听来都一样让人感到悲凉。但是,如果这完全是学生的心声,或是一种无须经大脑思考就脱口而出的被格式化了的理念,那给人的感受就不仅仅是悲凉了。
卢梭有言:“最盲目的顺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惟一美德。”如果我们的学校造就出的都是这样一个个只知“盲目顺从”、在自身权益甚至肉体遭受侵犯后依然为对方歌功颂德的“奴隶”,我们又能指望这样的“人才”支撑起什么样的国家和未来呢?
读者 王淦生
应叫停“广告语篡改成语”
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写了一篇作文,让我修改。文中把成语“刻不容缓”误写成了“咳不容缓”,我给她指出了这一错误,可女儿却振振有词:“我们学校附近的一家药店,在门上贴了一张很大的广告画,上面写的就是‘咳不容缓’,我天天看,怎么会错呢。”听着女儿的回答,我目瞪口呆。
现实生活中,相信大家对广告词篡改成语的现象并不陌生,一些“精明”的厂家和商家为了使自己的广告吸引眼球,产生轰动效应,常常挖空心思地把一条条成语“谐”成广告词,乱用和滥用。如火锅店的“锅色天香”,烤鸡店的“鸡不可失”,服装店的“诗情花衣”等等,不一而足,实在是不伦不类,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成语被无端“肢解”和“活用”,招摇于市,甚至堂而皇之地刊登在报刊上,亮相于荧屏中,这种现象的泛滥已经对青少年学习语文造成一定的副作用,很多中小学生在写作文时,使用被异化的成语的情况屡见不鲜,让人看了哭笑不得。同时,这种现象也会生发出许多隐忧。为7纠偏广告词中不规范的成语用法,有的地方组织学生上街进行“捉虫”,但这种建立在说教基础上的举措效果并不明显,厂家和商家常常一笑了之,不当回事。
成语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都有其固定含义,在人们的印象中已形成固有的概念,商家和厂家如果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重新“解读”,无疑是拿文化当噱头,必将混淆视听,误导公众,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无情的戕害。那些被厂家和商家篡改的成语像一个个毒瘤,腐蚀着我国古老文化的基因,贻害着人们的心灵!
成语必须回到自己的本位,这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有关部门应重典打击这一行为,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正确、规范使用成语的良好氛围,以维护成语的严谨性和文字的纯洁性。
读者 耿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