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来解释会话中的信息过量现象,对信息过量的发生、理解以及交际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语用解释。
关键词:顺应论 信息过量 语言顺应 动态顺应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并出版了专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顺应论有着较完整的哲学基础和体系,并且理论见解新颖,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应用方面都能给人很多的启示。本文准备运用顺应论来解释会话中信息过量现象的发生、理解和交际的顺利完成。
一 顺应论概述
Verschueren认为,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或者说从语言使用的特征和过程来研究语言现象”,而语言的使用则是语言使用者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角度,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对包括语言形式和策略在内的各种语言现象同时进行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进行恰当的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基本属性或特征,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多种形式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指语言选择既不 是机械的,也不是严格按照形式和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以具有高度灵活性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的顺应性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特征。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顺应性的内容和基础;顺应性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语言使用的机制和根本。前两者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方式,而顺应性则是在此基础上以恰当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顺应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完成交际的目的。
语言的顺应性特征可以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程度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语用研究:(1)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须与交际语境顺应。顺应的语境成分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物理世界主要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社交世界指交际双方的依存关系、权利关系、平等关系以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感、动机等心理因素。因而,顺应论认为语境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随着交际过程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具有动态性。(2) 语言结构顺应指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的原则,包括: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话语和语段(语篇类型)的选择;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3) 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境关系各语言结构之间相互顺应的动态性,是顺应论理论的核心。宏观上,顺应的语境因素涉及说话人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微观上,说话人需要顺应的语境因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下文。因此,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动态顺应特征能够动态地解释交际双方在不断进行语言选择过程中的顺应作用。(4)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程度指意义产生过程中交际者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及在语言选择过程中做出语言顺应时意识突显程度,其认知心理涉及感知、表征、计划和记忆。同时,无论顺应过程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其意识突显程度由社会心理决定。
顺应性的四个方面并非是互不相干的因素,而应该看做是研究语言使用的语用学方法中互为依存的几个研究重点,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用语言表达意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人们适应语言的意识程度不同而导致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关系出现变化,因而影响到意义的理解和表达。
二 会话信息过量现象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经常在话语中添加额外的信息,这部分信息并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例如:
(1)A:Shut the window,Mary.
B: Shut the window,Mary.It’s cold outside.
(2)A:When did you go home last night?
B1:Ten o’clock.
B2:Ten o’clock.The meeting was too long.
例(1)中A和B是用来实施相同的施为目的,即让Mary关窗。但B中划线部分并不简单是对外界自然环境的描述,而是用以解释让听话人关窗的原因。例(2)中,B2的回答不仅包括了对A提问预期的回答,而且提供进一步的信息,说明为什么会在晚上十点回家。这一信息并非是与回家的时间无关的叙述。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人际会话中常见的一种交际现象——信息过量现象。
信息过量现象之所以引起人们研究的兴趣,在于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原则,会话者在正常情况下,应当遵守合作原则。具体表现为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其中,在数量原则中格赖斯提出两条次准则:(1)提供的信息不少于(交谈的当前目的)所要求的信息量;(2)提供的信息不多于所要求的信息量。
综上可以看出,信息过量现象违反了数量准则中的第二次准则。并且,依据从整体上制约语言的使用和人的行为的经济原则,会话应对中出现信息过量也是不合理的。但是,在日常交际中,信息过量现象大量存在,尤其在说话人实施请求、命令、建议等言语行为时经常会使用信息过量,而且信息过量现象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交际的成功机会。但从传统语用学的角度,信息过量现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例如信息过量产生的动因等等。因此,本文将借鉴顺应论,对会话中信息过量现象的出现找到较好的解释途径。
三 信息过量现象的顺应论解释
1 信息过量现象的产生是交际者语言顺应的需要
根据顺应论的相关原则,我们认为信息过量现象的产生体现了交际者的语言顺应策略。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会话双方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和需求,涉及到语境需求、面子需求、利益需求等等,统称为交际需求。在顺应论中,这部分需求是交际语境的构成要素。在交际中,语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定目前交际中各种需求的组成情况;其次,根据各种需求决定应对的需要;最后,决定是否采取信息过量的言语交际方式。因此可见,信息过量的应用取决于说话人对当前语境的认识和顺应情况。比如例(1)中,当A根据自身需求,提出要B关窗的请求时,他需要考虑到听话人B的具体语境需求,可能当时B正在或者准备做其他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A根据自己及听话人B的需求的分析,决定应对的需要,即自己的需要和B的需要产生了矛盾,要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仅仅采用实施请求的言语行为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最后觉得采取信息过量的交际方式已达到交际的成功和言后行为的实施。
在相对比较和谐的交际情况下,交际者一般不需要使用过量信息来解释顺应对方的原因,但过量信息的使用可以更好解释自己的言语行为,达到交际和谐;而发生冲突情况下使用过量信息,则可对言语交际做出进一步解释,淡化强加意图,缓解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增加交际成功的几率。由此可见,运用信息过量是符合交际者语言顺应的需要的。
2 信息过量现象是语言交际中的动态顺应
顺应的语境不是静态的、预先约定的,而是动态生成的。而语言的使用是语言成分顺应语境因素和语境变量顺应语言成分的双向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以策略为基础的选择过程。信息过量现象是语言交际中的动态顺应过程。在例(2)中,当A 问到B回家的时间时,B1的回答符合合作原则的需要,提供了不多不少的信息,但效果可能并不很好。假设两人为夫妻,接下来,A可能对B如此晚回家表示不满,会引起交际冲突。在语境的动态顺应下,B2的回答顺应了语境的动态变化,增加了信息,产生了信息过量现象,解释了晚上十点才回家,是由于开会的需要。这样,可能引起的交际冲突就被消除,可能还能使A对B工作如此辛苦产生共鸣,对B更加体贴。这时,动态的语境变量顺应了语言交际的需要,A对B下面的话可能会充满关心和体贴,交际顺利完成。
3 信息过量现象是顺应语言结构的需要
语言结构成分在第一层次上的选择包括语言、语码和语体。第二层次上的选择包括话语构造的各个成分,如词汇结构和内容、句子结构、话语构造原则等。在众多的信息过量语料中,可以发现,提供的过量信息往往不再采用命令等言语行为,而是采用较为委婉的陈述语气进一步说明,这是顺应语言结构的需要,也是为了交际成功的进行。采用较委婉方式提供的过量信息不但可以解决会话中的冲突,还能巩固会话中的和谐。例如:
(3)A:Could you do me a favor? I know you are a kind person who likes to help the others.
B:Ok.
(4)A:Please help me to send the article to our department.
B:Ok.I want to send my article there too.
在例(3)和例(4)中,交际者都采用了非命令式的言语行为提供了过量信息,且出现的过量信息都是出于顺应、同意、接受等目的。从这一语言现象背后可以看出过量信息的提供也是顺应语言结构的需要,且具有提升对方正面面子、消除对方对自己负面面子的威胁,以及增进交际和谐等动机。例(3)中A用恭维的语气来提升B的正面面子已达到交际目的的顺利完成;而例(4)中,B提供的过量信息属于寒暄性交际信息,这对增进和巩固交际的和谐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4 信息过量是顺应交际双方面子策略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充满个各种各样的冲突。要取得交际的成功,交际双方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来避免或是解决交际中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冲突。所以,信息过量现象的实施也是顺应交际双方面子策略的需要。交际中的双方都会关注对方的面子(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信息过量是顺应交际双方面子策略的需要,以解决自身语境需求和面子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会话中附加一定信息来说明或者解释,顺应对方面子的需求,以缓解和解决矛盾。例如:
(5)A:Can you help me to do this exercise? It’s too hard for me.
B:Ok.Let me have a try.
对话中,A 要求B帮忙做题,提供过量信息承认自己做不出来,表示自己不是无故强加B做题的,从而缓解了自己的语境需求和对方负面面子需求之间的冲突,获得了自己期望的帮助机会。
通过维护对方的负面面子,交际者赢得了正面面子,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如果会话不成功,则说话人则丢掉了面子。实际交际中的大量语料表明,过量信息的使用是顺应交际双方心理世界中的面子需求。
5 过量信息是意识凸显程度较高的话语策略
过量信息是意识凸显程度较高的话语策略,它的运用具有变异性和商讨性,命题内容的选择往往顺应不同的语境因素,如顺应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等。例如:
(6)A:Would you like to borrow your car for me?
B:Of course. We are good friends.
(7)A:Let’s go to the cinema together.I know you like the film Transformer very much.
B:Great!
例(6)和例(7)中,A在交际过程中对对方的心理状态有了一定认知,在语言选择过程中做出语言顺应时的意识凸显。例(6)主动顺应了双方的社会关系,而例(7)中A则顺应了B的兴趣爱好。
四 结语
信息过量现象是交际中经常出现的,并且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语言现象。从顺应论的角度对信息过量现象进行解释,更能体现这一语言现象的语用顺应性和商讨性,也更体现出语言交际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等所起的作用。我们也发现,在信息过量现象的应用中,会话双方除了由于解决会话冲突、增加会话和谐、减少面子威胁等原因而使用过量信息外,会话双方在权利、地位、资历、专业等方面的不平等也会增加过量信息的使用,此方面将另文撰写。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Jef.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
新作评介》,《现代外语》,1999年第4期。
[3] 刘正光:《选择——顺应——评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外语学刊》,2000年第4期。
[4] 钱冠连、霍永寿:《语用学诠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5] 杨平:《关联——顺应模式》,《外国语》,2001年第6期。
[6] 朱燕:《关联——适应框架下的反语研究》,《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朱燕,女,1978—,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闫玉芬,女,1959—,河北唐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关键词:顺应论 信息过量 语言顺应 动态顺应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并出版了专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顺应论有着较完整的哲学基础和体系,并且理论见解新颖,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应用方面都能给人很多的启示。本文准备运用顺应论来解释会话中信息过量现象的发生、理解和交际的顺利完成。
一 顺应论概述
Verschueren认为,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或者说从语言使用的特征和过程来研究语言现象”,而语言的使用则是语言使用者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角度,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对包括语言形式和策略在内的各种语言现象同时进行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进行恰当的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基本属性或特征,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多种形式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指语言选择既不 是机械的,也不是严格按照形式和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以具有高度灵活性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的顺应性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特征。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顺应性的内容和基础;顺应性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语言使用的机制和根本。前两者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方式,而顺应性则是在此基础上以恰当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顺应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完成交际的目的。
语言的顺应性特征可以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程度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语用研究:(1)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须与交际语境顺应。顺应的语境成分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物理世界主要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社交世界指交际双方的依存关系、权利关系、平等关系以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感、动机等心理因素。因而,顺应论认为语境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随着交际过程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具有动态性。(2) 语言结构顺应指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的原则,包括: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话语和语段(语篇类型)的选择;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3) 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境关系各语言结构之间相互顺应的动态性,是顺应论理论的核心。宏观上,顺应的语境因素涉及说话人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微观上,说话人需要顺应的语境因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下文。因此,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动态顺应特征能够动态地解释交际双方在不断进行语言选择过程中的顺应作用。(4)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程度指意义产生过程中交际者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及在语言选择过程中做出语言顺应时意识突显程度,其认知心理涉及感知、表征、计划和记忆。同时,无论顺应过程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其意识突显程度由社会心理决定。
顺应性的四个方面并非是互不相干的因素,而应该看做是研究语言使用的语用学方法中互为依存的几个研究重点,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用语言表达意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人们适应语言的意识程度不同而导致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关系出现变化,因而影响到意义的理解和表达。
二 会话信息过量现象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经常在话语中添加额外的信息,这部分信息并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例如:
(1)A:Shut the window,Mary.
B: Shut the window,Mary.It’s cold outside.
(2)A:When did you go home last night?
B1:Ten o’clock.
B2:Ten o’clock.The meeting was too long.
例(1)中A和B是用来实施相同的施为目的,即让Mary关窗。但B中划线部分并不简单是对外界自然环境的描述,而是用以解释让听话人关窗的原因。例(2)中,B2的回答不仅包括了对A提问预期的回答,而且提供进一步的信息,说明为什么会在晚上十点回家。这一信息并非是与回家的时间无关的叙述。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人际会话中常见的一种交际现象——信息过量现象。
信息过量现象之所以引起人们研究的兴趣,在于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原则,会话者在正常情况下,应当遵守合作原则。具体表现为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其中,在数量原则中格赖斯提出两条次准则:(1)提供的信息不少于(交谈的当前目的)所要求的信息量;(2)提供的信息不多于所要求的信息量。
综上可以看出,信息过量现象违反了数量准则中的第二次准则。并且,依据从整体上制约语言的使用和人的行为的经济原则,会话应对中出现信息过量也是不合理的。但是,在日常交际中,信息过量现象大量存在,尤其在说话人实施请求、命令、建议等言语行为时经常会使用信息过量,而且信息过量现象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交际的成功机会。但从传统语用学的角度,信息过量现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例如信息过量产生的动因等等。因此,本文将借鉴顺应论,对会话中信息过量现象的出现找到较好的解释途径。
三 信息过量现象的顺应论解释
1 信息过量现象的产生是交际者语言顺应的需要
根据顺应论的相关原则,我们认为信息过量现象的产生体现了交际者的语言顺应策略。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会话双方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和需求,涉及到语境需求、面子需求、利益需求等等,统称为交际需求。在顺应论中,这部分需求是交际语境的构成要素。在交际中,语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定目前交际中各种需求的组成情况;其次,根据各种需求决定应对的需要;最后,决定是否采取信息过量的言语交际方式。因此可见,信息过量的应用取决于说话人对当前语境的认识和顺应情况。比如例(1)中,当A根据自身需求,提出要B关窗的请求时,他需要考虑到听话人B的具体语境需求,可能当时B正在或者准备做其他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A根据自己及听话人B的需求的分析,决定应对的需要,即自己的需要和B的需要产生了矛盾,要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仅仅采用实施请求的言语行为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最后觉得采取信息过量的交际方式已达到交际的成功和言后行为的实施。
在相对比较和谐的交际情况下,交际者一般不需要使用过量信息来解释顺应对方的原因,但过量信息的使用可以更好解释自己的言语行为,达到交际和谐;而发生冲突情况下使用过量信息,则可对言语交际做出进一步解释,淡化强加意图,缓解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增加交际成功的几率。由此可见,运用信息过量是符合交际者语言顺应的需要的。
2 信息过量现象是语言交际中的动态顺应
顺应的语境不是静态的、预先约定的,而是动态生成的。而语言的使用是语言成分顺应语境因素和语境变量顺应语言成分的双向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以策略为基础的选择过程。信息过量现象是语言交际中的动态顺应过程。在例(2)中,当A 问到B回家的时间时,B1的回答符合合作原则的需要,提供了不多不少的信息,但效果可能并不很好。假设两人为夫妻,接下来,A可能对B如此晚回家表示不满,会引起交际冲突。在语境的动态顺应下,B2的回答顺应了语境的动态变化,增加了信息,产生了信息过量现象,解释了晚上十点才回家,是由于开会的需要。这样,可能引起的交际冲突就被消除,可能还能使A对B工作如此辛苦产生共鸣,对B更加体贴。这时,动态的语境变量顺应了语言交际的需要,A对B下面的话可能会充满关心和体贴,交际顺利完成。
3 信息过量现象是顺应语言结构的需要
语言结构成分在第一层次上的选择包括语言、语码和语体。第二层次上的选择包括话语构造的各个成分,如词汇结构和内容、句子结构、话语构造原则等。在众多的信息过量语料中,可以发现,提供的过量信息往往不再采用命令等言语行为,而是采用较为委婉的陈述语气进一步说明,这是顺应语言结构的需要,也是为了交际成功的进行。采用较委婉方式提供的过量信息不但可以解决会话中的冲突,还能巩固会话中的和谐。例如:
(3)A:Could you do me a favor? I know you are a kind person who likes to help the others.
B:Ok.
(4)A:Please help me to send the article to our department.
B:Ok.I want to send my article there too.
在例(3)和例(4)中,交际者都采用了非命令式的言语行为提供了过量信息,且出现的过量信息都是出于顺应、同意、接受等目的。从这一语言现象背后可以看出过量信息的提供也是顺应语言结构的需要,且具有提升对方正面面子、消除对方对自己负面面子的威胁,以及增进交际和谐等动机。例(3)中A用恭维的语气来提升B的正面面子已达到交际目的的顺利完成;而例(4)中,B提供的过量信息属于寒暄性交际信息,这对增进和巩固交际的和谐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4 信息过量是顺应交际双方面子策略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充满个各种各样的冲突。要取得交际的成功,交际双方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来避免或是解决交际中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冲突。所以,信息过量现象的实施也是顺应交际双方面子策略的需要。交际中的双方都会关注对方的面子(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信息过量是顺应交际双方面子策略的需要,以解决自身语境需求和面子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会话中附加一定信息来说明或者解释,顺应对方面子的需求,以缓解和解决矛盾。例如:
(5)A:Can you help me to do this exercise? It’s too hard for me.
B:Ok.Let me have a try.
对话中,A 要求B帮忙做题,提供过量信息承认自己做不出来,表示自己不是无故强加B做题的,从而缓解了自己的语境需求和对方负面面子需求之间的冲突,获得了自己期望的帮助机会。
通过维护对方的负面面子,交际者赢得了正面面子,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如果会话不成功,则说话人则丢掉了面子。实际交际中的大量语料表明,过量信息的使用是顺应交际双方心理世界中的面子需求。
5 过量信息是意识凸显程度较高的话语策略
过量信息是意识凸显程度较高的话语策略,它的运用具有变异性和商讨性,命题内容的选择往往顺应不同的语境因素,如顺应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等。例如:
(6)A:Would you like to borrow your car for me?
B:Of course. We are good friends.
(7)A:Let’s go to the cinema together.I know you like the film Transformer very much.
B:Great!
例(6)和例(7)中,A在交际过程中对对方的心理状态有了一定认知,在语言选择过程中做出语言顺应时的意识凸显。例(6)主动顺应了双方的社会关系,而例(7)中A则顺应了B的兴趣爱好。
四 结语
信息过量现象是交际中经常出现的,并且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语言现象。从顺应论的角度对信息过量现象进行解释,更能体现这一语言现象的语用顺应性和商讨性,也更体现出语言交际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等所起的作用。我们也发现,在信息过量现象的应用中,会话双方除了由于解决会话冲突、增加会话和谐、减少面子威胁等原因而使用过量信息外,会话双方在权利、地位、资历、专业等方面的不平等也会增加过量信息的使用,此方面将另文撰写。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Jef.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
新作评介》,《现代外语》,1999年第4期。
[3] 刘正光:《选择——顺应——评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外语学刊》,2000年第4期。
[4] 钱冠连、霍永寿:《语用学诠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5] 杨平:《关联——顺应模式》,《外国语》,2001年第6期。
[6] 朱燕:《关联——适应框架下的反语研究》,《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朱燕,女,1978—,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闫玉芬,女,1959—,河北唐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