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分层题组教学,既能使基础薄弱学生达到教学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数学教学变成学生“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课堂;分层次;题组设计
职业学校虽然继续对学生文化课进行考查,但部分同学暴露出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上进心、学习兴趣不高、成绩停滞不前的缺点,难以在高职升学考试中取得佳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习状态是一大难题。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授课方式势在必行,分层次题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备课时以学生接受知识的层次、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为基础,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定授课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吃饱”。通过一节课简案说明。
[案例]一元二次函数值域
一、教材依据
数学(第一册) 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组 编著
第三章:函数 第五节:二次函数值域
二、设计思想
教材把第三章《函数》分为如下内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表示方法、分段函数、函数的增量、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参考书中详细说明了《函数》这一章的教学要求、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指出本章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函数的性质,难点是理解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尤其是求二次函数值域问题。
就本节来说,教材通过合理的知识布局不仅突出了二次函数这一重点知识,而且通过图象巧妙突破了二次函数值域这一难点,我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分层次题组教学把数学教学变成学生“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使学生逐渐会学数学,会用数学,并能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善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知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能根据图象确定一元二次函数的值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和“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体验求知的成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求异的精神。
四、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结合图象求一元二次函数的值域。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域;在某一区间,结合图象求值域。
教学准备:我授课班级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通过分析学生基础层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把授课内容分层,化解求值域这一难点。
五、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要求学生说出一个开口向下的一元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两个对称轴为x=1的一元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回顾旧知,预设伏笔
比较不同点的坐标x、y的大小。
生:函数图象上的点横坐标x越小越靠左,越大越靠右。
生:函数图象上的点纵坐标y越小位置越低,越大位置越高。
生:图象开口向上时,点离对称轴越远,纵坐标越大。
生: 图象开口向下时, 点离对称轴越远,纵坐标越小。采用较简单的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处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屏幕上图表引导学生看图象找出图象点的坐标x,y变化规律。
3讨论质疑,探求新知(以设置分层题组为例说明)
首先和学生以二次函数y=ax2 bx c(a≠0)为例解决简单二次函数值域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方法把二次函数性质、解析式紧密结合起来,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探求新的解题思路。设置基础题组,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巩固全班同学的基础知识。继续探求二次函数定义域在某一区间的值域问题, 定义在某一区间内,不仅要考虑图象顶点的函数值,而且考虑这一区间端点的函数值(一般可结合函数图象进行分析),注意函数在这一区间内的单调性。老师让学生围绕例题总结解题过程。设置提高题组,以y=ax2 bx c(a≠0)x∈[a,b]为主,培养学生“再创造”“再发现”知识。最后设置讨论题组求f(sinx)的值域问题,让学生画图,板书, 集体讨论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整个结构、环节之间的衔接,还应该实行分层题组教学。分层题组的授课方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上进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分层题组教学方式,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调整。按照学生的接受知识的程度和快慢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化解难度,提高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使数学教学变成学生“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课堂;分层次;题组设计
职业学校虽然继续对学生文化课进行考查,但部分同学暴露出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上进心、学习兴趣不高、成绩停滞不前的缺点,难以在高职升学考试中取得佳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习状态是一大难题。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授课方式势在必行,分层次题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备课时以学生接受知识的层次、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为基础,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定授课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吃饱”。通过一节课简案说明。
[案例]一元二次函数值域
一、教材依据
数学(第一册) 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组 编著
第三章:函数 第五节:二次函数值域
二、设计思想
教材把第三章《函数》分为如下内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表示方法、分段函数、函数的增量、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参考书中详细说明了《函数》这一章的教学要求、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指出本章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函数的性质,难点是理解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尤其是求二次函数值域问题。
就本节来说,教材通过合理的知识布局不仅突出了二次函数这一重点知识,而且通过图象巧妙突破了二次函数值域这一难点,我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分层次题组教学把数学教学变成学生“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使学生逐渐会学数学,会用数学,并能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善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知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能根据图象确定一元二次函数的值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和“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体验求知的成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求异的精神。
四、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结合图象求一元二次函数的值域。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域;在某一区间,结合图象求值域。
教学准备:我授课班级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通过分析学生基础层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把授课内容分层,化解求值域这一难点。
五、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要求学生说出一个开口向下的一元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两个对称轴为x=1的一元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回顾旧知,预设伏笔
比较不同点的坐标x、y的大小。
生:函数图象上的点横坐标x越小越靠左,越大越靠右。
生:函数图象上的点纵坐标y越小位置越低,越大位置越高。
生:图象开口向上时,点离对称轴越远,纵坐标越大。
生: 图象开口向下时, 点离对称轴越远,纵坐标越小。采用较简单的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处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屏幕上图表引导学生看图象找出图象点的坐标x,y变化规律。
3讨论质疑,探求新知(以设置分层题组为例说明)
首先和学生以二次函数y=ax2 bx c(a≠0)为例解决简单二次函数值域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方法把二次函数性质、解析式紧密结合起来,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探求新的解题思路。设置基础题组,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巩固全班同学的基础知识。继续探求二次函数定义域在某一区间的值域问题, 定义在某一区间内,不仅要考虑图象顶点的函数值,而且考虑这一区间端点的函数值(一般可结合函数图象进行分析),注意函数在这一区间内的单调性。老师让学生围绕例题总结解题过程。设置提高题组,以y=ax2 bx c(a≠0)x∈[a,b]为主,培养学生“再创造”“再发现”知识。最后设置讨论题组求f(sinx)的值域问题,让学生画图,板书, 集体讨论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整个结构、环节之间的衔接,还应该实行分层题组教学。分层题组的授课方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上进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分层题组教学方式,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调整。按照学生的接受知识的程度和快慢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化解难度,提高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使数学教学变成学生“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