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教学中,巧妙灵活地运用绘画手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 巧布剪贴画,绘美丽秋色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由三个部分组成,识字教学、拼音教学和课文教学。《秋天》是孩子们所学第一篇课文,意义非凡。这篇课文共55个字,5个句子,篇幅短小,语言活泼,节奏感强,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课文。我把上课的时间安排在了深秋,能明显感受到天气变凉的时候,孩子们的身与心都准备好了迎接秋天的时候,因为在这一整个秋季里,我领着孩子们看过花坛里那几棵繁茂的桂树,领略过它米黄色的小花,花开花落的美好;我也陪着孩子们一起仔细地观察过操场跑道边那一颗银杏,叶片由绿变黄、由浅黄变深黄,终而随风飘落;我也在晴朗地天气里和孩子们在操场嬉戏玩耍,抬头仰望大雁南飞的壮观景象。这就是季节更迭,气候变化。
因而,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写满生词的树叶,有淡黄、深黄、浅红、深红;人字形大雁、一字形大雁……上课伊始,这些写满生词的树叶不仅是我用来巩固前一课时所学的重要形式,也成了孩子们构图绘秋色的必要内容。事先在黑板上绘好一棵光秃秃的树干,能把生词读正确的孩子们走上讲台,巧妙地、心有灵犀地把这些树叶分别贴于树干处、半空中、地下,不一会儿,秋天就真像秋天了。此时,秋天的美已无需多讲多说,光看看,就了然于心了。
这一教学设计,顿时让课堂如深秋的枫叶一般红地热烈起来,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兴趣盎然,瞬间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回到课堂,并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公。构图绘秋色这一设计既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真正把教师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需要。
二、 观赏剪贴画,诵秋之神韵
儿童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抽象的说教性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绘画语言,把绘画引进对课文的理解之中,可以促进学生动脑、动手、自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例如,《秋天》一课中描写秋天的天空,“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我没有用过多抽象的说教性的语言来讲高、蓝和新词“那么”。我同样运用剪贴画,让孩子们观察秋天的天空,让他们从图画中感悟高、蓝这两个描写秋天天空特点的词语,不做过多解释。将“多么”一次的理解贯穿其中,并利用枫叶图让孩子们练习用“多么”一词说话,从而指导学生更有情感地朗读句子。
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有效地促进了其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再拿起书本来读,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高有低,声情并茂。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这篇描写秋天的散文只有短短三个自然段,第三自然段虽有两句话,但只有几个字。“啊!秋天来了!”这短短的几个字体现了秋天的美丽以及作者对秋天的盼望和喜爱之情。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种情感体会是很难的,但是黑板上直观的剪贴画——蓝蓝的天空,高飞的大雁,铺满大地的金黄的落叶,这些是具体可感的,给孩子们的感受也是最直观的,因而这两句话的朗读就显得水到渠成。但是如何读出对秋天的盼望及喜爱之情却是难点,最关键是对两个感叹号的理解以及第一句话的朗读。在这里,我用了示范朗读地方式来处理,因为这样的方式最直接,最有效。通过不断、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激起学生心目中最原始的对美的喜爱和盼望。
这一课,孩子们在绘图与诵读中完成了与秋天的一次别样的遇见,在孩子们用小手亲自绘出的秋天里感悟秋天、品读秋天,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提升了孩子感悟能力和阅读能力。
一、 巧布剪贴画,绘美丽秋色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由三个部分组成,识字教学、拼音教学和课文教学。《秋天》是孩子们所学第一篇课文,意义非凡。这篇课文共55个字,5个句子,篇幅短小,语言活泼,节奏感强,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课文。我把上课的时间安排在了深秋,能明显感受到天气变凉的时候,孩子们的身与心都准备好了迎接秋天的时候,因为在这一整个秋季里,我领着孩子们看过花坛里那几棵繁茂的桂树,领略过它米黄色的小花,花开花落的美好;我也陪着孩子们一起仔细地观察过操场跑道边那一颗银杏,叶片由绿变黄、由浅黄变深黄,终而随风飘落;我也在晴朗地天气里和孩子们在操场嬉戏玩耍,抬头仰望大雁南飞的壮观景象。这就是季节更迭,气候变化。
因而,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写满生词的树叶,有淡黄、深黄、浅红、深红;人字形大雁、一字形大雁……上课伊始,这些写满生词的树叶不仅是我用来巩固前一课时所学的重要形式,也成了孩子们构图绘秋色的必要内容。事先在黑板上绘好一棵光秃秃的树干,能把生词读正确的孩子们走上讲台,巧妙地、心有灵犀地把这些树叶分别贴于树干处、半空中、地下,不一会儿,秋天就真像秋天了。此时,秋天的美已无需多讲多说,光看看,就了然于心了。
这一教学设计,顿时让课堂如深秋的枫叶一般红地热烈起来,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兴趣盎然,瞬间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回到课堂,并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公。构图绘秋色这一设计既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真正把教师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需要。
二、 观赏剪贴画,诵秋之神韵
儿童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抽象的说教性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绘画语言,把绘画引进对课文的理解之中,可以促进学生动脑、动手、自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例如,《秋天》一课中描写秋天的天空,“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我没有用过多抽象的说教性的语言来讲高、蓝和新词“那么”。我同样运用剪贴画,让孩子们观察秋天的天空,让他们从图画中感悟高、蓝这两个描写秋天天空特点的词语,不做过多解释。将“多么”一次的理解贯穿其中,并利用枫叶图让孩子们练习用“多么”一词说话,从而指导学生更有情感地朗读句子。
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有效地促进了其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再拿起书本来读,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高有低,声情并茂。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这篇描写秋天的散文只有短短三个自然段,第三自然段虽有两句话,但只有几个字。“啊!秋天来了!”这短短的几个字体现了秋天的美丽以及作者对秋天的盼望和喜爱之情。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种情感体会是很难的,但是黑板上直观的剪贴画——蓝蓝的天空,高飞的大雁,铺满大地的金黄的落叶,这些是具体可感的,给孩子们的感受也是最直观的,因而这两句话的朗读就显得水到渠成。但是如何读出对秋天的盼望及喜爱之情却是难点,最关键是对两个感叹号的理解以及第一句话的朗读。在这里,我用了示范朗读地方式来处理,因为这样的方式最直接,最有效。通过不断、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激起学生心目中最原始的对美的喜爱和盼望。
这一课,孩子们在绘图与诵读中完成了与秋天的一次别样的遇见,在孩子们用小手亲自绘出的秋天里感悟秋天、品读秋天,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提升了孩子感悟能力和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