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受网络文化、快餐文化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普遍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高分低能”“高分低品”现象突出,人文素养缺失严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找出自身不足,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同时,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品格,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进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层面
1 深入挖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因子,以此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所提高。教学中,应在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整个阐释系统中把课文的读解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开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如《屈原列传》《鸿门宴》,把它提高到文化领域来进行学习,可以看到民族的精神文化、审美情感。《师说》一文,阐述从师求学的道理,从文化的角度说,讲《师说》而不讲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那只能说明教师没有文化眼光,放弃了语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2 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外在体现,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课中。在讲《荷塘月色》时,我引用了晋·乐府诗《青阳渡》,宋杨万里《莲花》和李白的《古风》等与荷花有密切关系的优秀古典诗词,再配以动听的乐曲,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荷塘月色的情境中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研究文本,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起来,兴趣也相当浓厚,对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与强烈的渴求。
3 开设利用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必修课是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和质量的课程,选修课是发展学生特长,拓展学生知识,满足学生兴趣的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可以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选讲》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
二、课外拓展层面
1 背诵经典美文,丰富文化底蕴
每天课前五分钟安排一位学生把自己搜集来的喜爱的诗词介绍给大家,不仅介绍内容,而且介绍诗词表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诗词中所用的表达技巧等等,对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让他谈谈自己读诗的感受。然后指导学生每天背诵一首诗,每周背诵一篇经典散文。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就会积累很多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坚持三年,学生就会有丰厚的文学积累。
2 阅读国学经典,提高道德修养
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每学期指定一到两部经典名著,与课本中经典作品的教学配合进行,教师指导选读或全读。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从完整的作品中反复体味、咀嚼文章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以及特定的时代特色,感悟其中蕴涵的博大思想。对于这些经典名著,我们采用下列方法组织:从课本中的节选入手,以此作为读懂原著的钥匙;举办讲座,分专题辅导;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小论文,召开读书报告会;进行专题研究,探讨文化现象。
3 开展课外活动,感知接受文化涵养
(1)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安排本校名师利用周六周日的课余时间,进行专题讲座,聘请附近高校的资深学者定期作一些研究报告,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课外时间创办语文报,从班级、学校到国家大事都是语文报的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宽广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2)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汉民族文化
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我们把民间文化引入教学中,用我国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去感染、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民族文化。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屈原纪念活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的精神,学习屈原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操;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学习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动,学生自带笔墨纸张,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联语……把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拓展思维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4 挖掘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开阔视野
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几篇课文的讲解。而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课程资源。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齐鲁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齐鲁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围绕着“齐鲁文化”主题,我们从研究齐鲁文化名人、齐鲁建筑、齐鲁民俗入手,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比如像专题性文化课程《孔子与儒学》的实施,除了让学生通过文本的研读了解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现场采风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一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语文由此拓展开去,不断为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地方课程资源,从而铸造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魂。
一、课堂教学层面
1 深入挖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因子,以此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所提高。教学中,应在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整个阐释系统中把课文的读解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开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如《屈原列传》《鸿门宴》,把它提高到文化领域来进行学习,可以看到民族的精神文化、审美情感。《师说》一文,阐述从师求学的道理,从文化的角度说,讲《师说》而不讲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那只能说明教师没有文化眼光,放弃了语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2 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外在体现,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课中。在讲《荷塘月色》时,我引用了晋·乐府诗《青阳渡》,宋杨万里《莲花》和李白的《古风》等与荷花有密切关系的优秀古典诗词,再配以动听的乐曲,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荷塘月色的情境中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研究文本,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起来,兴趣也相当浓厚,对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与强烈的渴求。
3 开设利用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必修课是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和质量的课程,选修课是发展学生特长,拓展学生知识,满足学生兴趣的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可以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选讲》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
二、课外拓展层面
1 背诵经典美文,丰富文化底蕴
每天课前五分钟安排一位学生把自己搜集来的喜爱的诗词介绍给大家,不仅介绍内容,而且介绍诗词表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诗词中所用的表达技巧等等,对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让他谈谈自己读诗的感受。然后指导学生每天背诵一首诗,每周背诵一篇经典散文。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就会积累很多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坚持三年,学生就会有丰厚的文学积累。
2 阅读国学经典,提高道德修养
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每学期指定一到两部经典名著,与课本中经典作品的教学配合进行,教师指导选读或全读。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从完整的作品中反复体味、咀嚼文章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以及特定的时代特色,感悟其中蕴涵的博大思想。对于这些经典名著,我们采用下列方法组织:从课本中的节选入手,以此作为读懂原著的钥匙;举办讲座,分专题辅导;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小论文,召开读书报告会;进行专题研究,探讨文化现象。
3 开展课外活动,感知接受文化涵养
(1)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安排本校名师利用周六周日的课余时间,进行专题讲座,聘请附近高校的资深学者定期作一些研究报告,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课外时间创办语文报,从班级、学校到国家大事都是语文报的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宽广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2)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汉民族文化
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我们把民间文化引入教学中,用我国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去感染、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民族文化。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屈原纪念活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的精神,学习屈原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操;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学习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动,学生自带笔墨纸张,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联语……把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拓展思维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4 挖掘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开阔视野
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几篇课文的讲解。而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课程资源。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齐鲁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齐鲁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围绕着“齐鲁文化”主题,我们从研究齐鲁文化名人、齐鲁建筑、齐鲁民俗入手,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比如像专题性文化课程《孔子与儒学》的实施,除了让学生通过文本的研读了解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现场采风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一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语文由此拓展开去,不断为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地方课程资源,从而铸造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