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人民 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并把其上升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
一、政治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实现
在政治领域,邓小平立足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1978年,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途径:"民主制度化、法制化"。[1]针对中国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民主和法制遭到前所未有的践踏,邓小平提出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强调要健全法制来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保障广大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有效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公共事务,使人民的各项权利从法律的层面上得到维护。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维护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在基层的实现,让人民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二、经济上的价值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的过程中问题也不断的暴露出来,这种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邓小平果断地提出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三步走"战略,"两个大局"的思想,把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等思想,在中国实现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以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江泽民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著名论断,党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他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要统筹好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建设,抓住机遇开展经济建设。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彰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文化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今世界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文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全世界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在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倡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对于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主要表现在: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坚持国内文化和国外文化的结合,积极倡导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发展,针对各层次的群体发展不同的文化,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倡导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使中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最终价值目标是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理想社会状况,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努力追追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努力奋斗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中,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更加显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安定团结,稳定压倒一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稳定,是进行各项事业的前提和基础。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建设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和建设的速度重要的结合起来,其基本点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群众路线。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在科学发展观中得以体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在社会建设方面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5]
参考文献:
[1][2]邓小平理论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 1994,146-147.
[3][4][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作者简介:张恒(1983~ ),男,河南驻马店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人民 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并把其上升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
一、政治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实现
在政治领域,邓小平立足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1978年,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途径:"民主制度化、法制化"。[1]针对中国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民主和法制遭到前所未有的践踏,邓小平提出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强调要健全法制来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保障广大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有效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公共事务,使人民的各项权利从法律的层面上得到维护。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维护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在基层的实现,让人民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二、经济上的价值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的过程中问题也不断的暴露出来,这种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邓小平果断地提出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三步走"战略,"两个大局"的思想,把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等思想,在中国实现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以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江泽民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著名论断,党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他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要统筹好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建设,抓住机遇开展经济建设。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彰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文化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今世界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文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全世界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在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倡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对于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主要表现在: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坚持国内文化和国外文化的结合,积极倡导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发展,针对各层次的群体发展不同的文化,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倡导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使中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最终价值目标是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理想社会状况,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努力追追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努力奋斗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中,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更加显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安定团结,稳定压倒一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稳定,是进行各项事业的前提和基础。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建设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和建设的速度重要的结合起来,其基本点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群众路线。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在科学发展观中得以体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在社会建设方面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5]
参考文献:
[1][2]邓小平理论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 1994,146-147.
[3][4][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作者简介:张恒(1983~ ),男,河南驻马店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