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德师风是高校教师的灵魂,也是高校的灵魂。面对着新形势的挑战,高校师德师风也呈现了一些特殊的问题,令人堪忧。凝聚基本理念、创建校园文化、建立培训机制、完善评价制度和加大政府投入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校;师德师风;校园文化
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有博大精深的学识,又要有德高望重的操行。而“建设什么样的师德师风,怎样建设师德师风”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它是建设优良校风的关键,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
一、师德建设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道德品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我国有重视师德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高度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的道德意义。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号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师德和师风“正”。才可以教育和影响学生。孟子认为教师要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最高的人生追求,要注意“知耻”、“养心”、“寡欲”的修身之道。秦汉以后,历代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强调教师的师德师风,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教师应当“以义正我”。“说不急之言,而以惑后进者,君子之所恶也??为人师者可无慎邪!”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治学严谨,不要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天职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无产阶级教育家毛泽东同志的老师徐特立先生认为,师生之间教师是领导者,教师应重视自己的道德人格,既要做学生的“经师”,也要做学生的“人师”。将“经师”与“人师”统一于教育的全过程。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代表时说:“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显然,他向全国教师提出了树立良好师德的要求。在当代中国,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都有法律或政令的形式加以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要:“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显然,贯彻落实这一法律精神,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二、目前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过分注重物质利益
1999年实施扩招以来,教育产业化色彩明显。尤其是地方院校,财政投入少,主要依靠招生收费来维持,客观上就带有产业的特征。这可能会让教师忽略自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将其等同于其他职业。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巨大发展带来分配方式的一系列改革,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上滋生很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一部分教师受此影响,也认为个人价值的多少就体现于赚钱的多少。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学历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和其他行业相比感到其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尊重,从而淡漠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因此一部分高校教师不甘于学校的平淡,守不住职业底线,整天谋算着如何多赚钱,多捞外快,把本职工作作为副业。应付了事。把精力用于课外兼职,到处“走穴”。
2.重科研轻教学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规模的扩大而来的不仅仅是高校教师队伍数量上的增加,而且是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普遍提高、来源渠道日益多样、社会流动更加频繁的新特征,这也给高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更高的学历、不同身份来源的教师和更多的流动机会有助于高校教师创新组建科研团队,但同时学历提升也带来了部分教师的孤芳自赏和重科研轻德育的错误心态。同时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也把教师置于尴尬的两难处境,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势必误人子弟;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势必影响科研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自己的职称得不到提升。而高校教师的流动方式和特征让很大部分教师选择了全身心的投入科研而非教学。
3.师生关系淡化
现代师生的交流越来越少,教师只管到点到堂上课,学生是否存在学习困难则不太过问,能够耐心询问答疑的教师已属少数。课堂教学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和学生聊天谈心,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了。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个性化增强,生活独立性和私密性已成为大部分80后的习惯。随着大批青年教师涌入高校,80后成为这批教师的主流,他们的独生子女成长背景更深化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生活习惯。在工作中则体现为师生关系疏远,同事关系淡漠。
4.是非标准不清晰
少数教师受社会不良文化现象的影响,流露出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言论和观点,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而且对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导向。当教师行为出现失范时,又往往用不同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去解释失范的合理性,从而是非标准模糊。
三、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式
1.凝聚基本的师德师风建设理念
爱校爱生,将终身发展融入职业教育中应作为基本理念贯穿于高校教师的生活和学习。“校荣我荣,校辱我耻”,教师的个人发展离不开学校,反之,学校的发展也需要教师的推动。教师的“荣”首先应体现在珍惜学校声誉、热爱学校、尊重学校上。每位教师都要以学校利益为重,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去保护学校的无形资产。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关系到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等基本理论的重大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杜威指出,“最好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热爱学生与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与关键。热爱学生,就要把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我们教师工作的最高目标追求,为学生顺利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尊重学生,就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欣赏学生。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及创新能力,实现“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并从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优化师生情感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2.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环境教育比思想道德灌输更具有感染力和渗透性,教师所处的环境对教师的影响不是强制性的、有形的影响,而是潜移默化的、无形的影响校园文化会对教师产生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并对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和矫正。学校要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台、校报等媒体加以宣传推广,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寝室楼道、学院教学楼、专业教室等场所营造良好的氛围,悬挂标语、口号、图片等,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师进行提醒,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学校的网站开辟专栏,定期进行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导师、优秀辅导员等先进个人的事迹进行宣传。同时学校每年都举办体育月、歌咏周、新年联欢会、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和学生技能比赛,师生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共同追求高尚、文明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
3.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
终身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尤显重要,学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首先要加强对新进教师的教育和培训。这种教育和培训主要是一种师范技能和师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要为新进教师日后走上课堂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真正把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到实处。相关职能部门应确立详细的规划和安排,分批次送中青年教师深造,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要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组织的要求而不是个人的自发行为。同时,学校应该把广大教职工进修、读硕、读博的个人要求与组织上的需要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育人、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4.完善师德师风的评价制度
目前,系统地评价高校师德水平的科学模式尚未建立,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考评往往比较空泛、流于形式,而且教师的职称评定等许多现实的问题并没有能体现师德师风的好坏程度。因此,在评价标准上,要结合教师具体工作实际,尽量从师德考评的指标中分解出一部分可以量化的指标,使高校师德评价便于操作;在评价程序和方式方法上,要采取民主公开的方式。在学期开始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考评时积极建立自评、教师互评、高校师德规范的内容。师德师风评价必须贯彻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高校师德监督要以学校监督为主,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通过设立师德督导、巡视组,建立师德监督网站等形式,让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对高校教师师德加以警示,建立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监督网络,既加强师德师风的监管工作,营造良好的监督氛围,同时不断鼓励教师严格自律。同时,学校要权衡各方面因素,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把师德师风考核指标作为权重之一。
5.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
正如“以药养医”会模糊医生的职业道德一样,如果学校要承受收费办学、养家糊口、赚钱还贷等企业行为的压力,很难想象教师这一高尚的职业会成为真正高尚的人。教师是高尚的职业,但他们首先是人,生存的基础是物质。因此,只有政府加大对高校的投入,让其免于市场的纷争,才是高校教师恪守师德的保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在经济发展,意识多样的今天,师德师风的建设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唯有拥有具有高尚师德师风和渊博学识的高校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安祥仁,徐锋.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9(12).
[2]居继清,王丽.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的五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3]龙显成,彭斌,刘英.地方高师院校师德师风建设调研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作者简介:李琳(1973—),女,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现供职于宁波大红鹰学院社科部,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关键词】高校;师德师风;校园文化
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有博大精深的学识,又要有德高望重的操行。而“建设什么样的师德师风,怎样建设师德师风”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它是建设优良校风的关键,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
一、师德建设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道德品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我国有重视师德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高度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的道德意义。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号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师德和师风“正”。才可以教育和影响学生。孟子认为教师要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最高的人生追求,要注意“知耻”、“养心”、“寡欲”的修身之道。秦汉以后,历代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强调教师的师德师风,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教师应当“以义正我”。“说不急之言,而以惑后进者,君子之所恶也??为人师者可无慎邪!”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治学严谨,不要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天职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无产阶级教育家毛泽东同志的老师徐特立先生认为,师生之间教师是领导者,教师应重视自己的道德人格,既要做学生的“经师”,也要做学生的“人师”。将“经师”与“人师”统一于教育的全过程。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代表时说:“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显然,他向全国教师提出了树立良好师德的要求。在当代中国,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都有法律或政令的形式加以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要:“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显然,贯彻落实这一法律精神,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二、目前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过分注重物质利益
1999年实施扩招以来,教育产业化色彩明显。尤其是地方院校,财政投入少,主要依靠招生收费来维持,客观上就带有产业的特征。这可能会让教师忽略自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将其等同于其他职业。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巨大发展带来分配方式的一系列改革,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上滋生很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一部分教师受此影响,也认为个人价值的多少就体现于赚钱的多少。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学历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和其他行业相比感到其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尊重,从而淡漠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因此一部分高校教师不甘于学校的平淡,守不住职业底线,整天谋算着如何多赚钱,多捞外快,把本职工作作为副业。应付了事。把精力用于课外兼职,到处“走穴”。
2.重科研轻教学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规模的扩大而来的不仅仅是高校教师队伍数量上的增加,而且是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普遍提高、来源渠道日益多样、社会流动更加频繁的新特征,这也给高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更高的学历、不同身份来源的教师和更多的流动机会有助于高校教师创新组建科研团队,但同时学历提升也带来了部分教师的孤芳自赏和重科研轻德育的错误心态。同时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也把教师置于尴尬的两难处境,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势必误人子弟;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势必影响科研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自己的职称得不到提升。而高校教师的流动方式和特征让很大部分教师选择了全身心的投入科研而非教学。
3.师生关系淡化
现代师生的交流越来越少,教师只管到点到堂上课,学生是否存在学习困难则不太过问,能够耐心询问答疑的教师已属少数。课堂教学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和学生聊天谈心,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了。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个性化增强,生活独立性和私密性已成为大部分80后的习惯。随着大批青年教师涌入高校,80后成为这批教师的主流,他们的独生子女成长背景更深化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生活习惯。在工作中则体现为师生关系疏远,同事关系淡漠。
4.是非标准不清晰
少数教师受社会不良文化现象的影响,流露出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言论和观点,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而且对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导向。当教师行为出现失范时,又往往用不同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去解释失范的合理性,从而是非标准模糊。
三、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式
1.凝聚基本的师德师风建设理念
爱校爱生,将终身发展融入职业教育中应作为基本理念贯穿于高校教师的生活和学习。“校荣我荣,校辱我耻”,教师的个人发展离不开学校,反之,学校的发展也需要教师的推动。教师的“荣”首先应体现在珍惜学校声誉、热爱学校、尊重学校上。每位教师都要以学校利益为重,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去保护学校的无形资产。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关系到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等基本理论的重大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杜威指出,“最好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热爱学生与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与关键。热爱学生,就要把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我们教师工作的最高目标追求,为学生顺利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尊重学生,就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欣赏学生。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及创新能力,实现“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并从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优化师生情感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2.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环境教育比思想道德灌输更具有感染力和渗透性,教师所处的环境对教师的影响不是强制性的、有形的影响,而是潜移默化的、无形的影响校园文化会对教师产生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并对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和矫正。学校要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台、校报等媒体加以宣传推广,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寝室楼道、学院教学楼、专业教室等场所营造良好的氛围,悬挂标语、口号、图片等,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师进行提醒,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学校的网站开辟专栏,定期进行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导师、优秀辅导员等先进个人的事迹进行宣传。同时学校每年都举办体育月、歌咏周、新年联欢会、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和学生技能比赛,师生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共同追求高尚、文明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
3.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
终身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尤显重要,学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首先要加强对新进教师的教育和培训。这种教育和培训主要是一种师范技能和师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要为新进教师日后走上课堂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真正把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到实处。相关职能部门应确立详细的规划和安排,分批次送中青年教师深造,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要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组织的要求而不是个人的自发行为。同时,学校应该把广大教职工进修、读硕、读博的个人要求与组织上的需要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育人、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4.完善师德师风的评价制度
目前,系统地评价高校师德水平的科学模式尚未建立,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考评往往比较空泛、流于形式,而且教师的职称评定等许多现实的问题并没有能体现师德师风的好坏程度。因此,在评价标准上,要结合教师具体工作实际,尽量从师德考评的指标中分解出一部分可以量化的指标,使高校师德评价便于操作;在评价程序和方式方法上,要采取民主公开的方式。在学期开始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考评时积极建立自评、教师互评、高校师德规范的内容。师德师风评价必须贯彻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高校师德监督要以学校监督为主,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通过设立师德督导、巡视组,建立师德监督网站等形式,让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对高校教师师德加以警示,建立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监督网络,既加强师德师风的监管工作,营造良好的监督氛围,同时不断鼓励教师严格自律。同时,学校要权衡各方面因素,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把师德师风考核指标作为权重之一。
5.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
正如“以药养医”会模糊医生的职业道德一样,如果学校要承受收费办学、养家糊口、赚钱还贷等企业行为的压力,很难想象教师这一高尚的职业会成为真正高尚的人。教师是高尚的职业,但他们首先是人,生存的基础是物质。因此,只有政府加大对高校的投入,让其免于市场的纷争,才是高校教师恪守师德的保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在经济发展,意识多样的今天,师德师风的建设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唯有拥有具有高尚师德师风和渊博学识的高校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安祥仁,徐锋.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9(12).
[2]居继清,王丽.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的五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3]龙显成,彭斌,刘英.地方高师院校师德师风建设调研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作者简介:李琳(1973—),女,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现供职于宁波大红鹰学院社科部,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