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

来源 :医学与护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N_cntj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对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62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均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但康复组患者在入院后2~3天根据病情即开始有计划、有目的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结果:4周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患肢运动功能综合评定,康复组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是尽快恢复患侧肢体功能的关键,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塞;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当前医疗设备先进,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了脑梗塞患者的存活率,但在存活者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为了使脑梗塞患者尽快有效地恢复其社会生活,最大限度的恢复其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程度,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进早进行康复护理。
  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对62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临床资料
  选择的62例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病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且均有一侧偏瘫,无意识和严重的智力障碍,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46~75岁,将其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4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5岁,住院时间最短23天,最长45天。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和既往史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与入院后即开始实施肢体康复训练,根据病情,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法。
  2.1卧床期训练
  以患肢的被动运动为主,诱导并强化患肢的主动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的抗痉挛体位。定期翻身,每2小时一次,以健侧卧位为主,也可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使用。健侧卧位时在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放在枕上,掌心向下;患侧下肢稍微弯曲放在健腿前。患侧卧位时,患肩向前,肩关节呈900,肘关节伸直呈1800,手指伸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向后呈稍微屈膝状,健侧下肢在前。仰卧位时,头偏向一侧,肩胛下垫一小枕,使肩关节处于上抬前挺,上臂外旋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分开并伸直;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大腿稍向内加紧并稍内旋,脚掌下垫枕或足板托,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以防止足下垂、足内翻和髋关节内外旋。在偏瘫状况有所改进时即进行床上翻身训练,首先让患者做好翻身前的准备,即双手交叉向前平举,指导患者屈肘、用健手搭于病肘,将健腿插入病腿下方,在躯干旋转的同时,以健侧带动患侧,进行向健侧翻身的练习,然后护士协助患者达到良肢位。在进行向患侧翻身练习时,可以充分利用健侧上下肢的力量,但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卧位。
  2.2坐站位训练
  根据病情恢复情况,依次进行床上长坐位、床边坐位、从床上向轮椅的转移、坐站位训练。首先使患者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用健手支撑身体,肩部前倾,抬头坐起,重心移至臀部,护士应站在患侧保持患者的坐姿,以防发生意外;在向轮椅转移时,要充分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支撑身体,身体重心转移至健侧下肢,移动躯干,将臀部摆至轮椅上;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可开始进行站立训练,护士站在患者的正前方,让患者的健手搂住护士的腰部,护士的一只手将患侧手固定予一侧腰部,另一只手放在患侧掖下支撑患者的躯干,利用腰部向上的力量站起。重心先放在健侧下肢后逐渐转移至患侧下肢。在保证正确的站姿后,护士站在患者的患侧保证其安全,为下一步的行走训练做准备。
  2.3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强调患侧持重能力及膝关节屈肌和踝背肌的训练。当患者能站立15~20分钟无疲劳感时,即开始步行训练。步行康复时帮助患者扶支撑物站立,多次反复后让患者徒手站立,开始步行时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行走时要缓慢,量力而行,如患者有需要则陪伴患者练习步行。
  脑梗塞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时,采取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随着肌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减少被动运动,向完全主动运动过渡,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活动度应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及瘫痪肢体功能状况选择训练项目及活动量,并逐渐增加,每日以护士——患者“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护理指导,每次1小时,每日一次。一般认为,抗痉挛肢位、体位变换和肢体被动活动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在病后马上就可以开始[2] 。
  2.4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方法
  应用简易Fugl-Meyer积分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4周后的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定。Ⅰ级<50分;Ⅱ级50~84分;Ⅲ级~95分;Ⅳ级~99分[3]。
  3结果
  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见表1。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
  


   由表1可见,经x2检验,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康复效果康复组明显由于对照组,且康复组未出现关节强直、肌肉萎缩和各种畸形,缩短了康复疗程,而对照组为给予任何康复治疗,有些患者可能自发的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进行某些运动功能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往往不够及时,不够正确,出现了2例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1例肌肉萎缩。
  4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恢复疗法,而且早期康复可能大大的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化、关节萎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脑血管病的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条件,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替代的。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早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训练前,对肢体运动障碍程度进行评估,分别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以提高康复水平。
  康复组的病人由于在早期就开始实施肢体康复训练,使患肢处于良肢位,保证了肢体处于功能位,结果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实践证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瘫痪肢体的营养状态。同时对健侧肢体的训练,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的影响[4]。
  脑梗塞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的自然恢复能力,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塞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早晚有关[6],康复组的训练结果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早期护理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减少脑梗塞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2.
  [2]许治强、周伯荣、梁燕玲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4):225.
  [3]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9.
  [4]刘岩、李友莲、黄建萍等.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训练[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12.
  [5]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3.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难点,提出对策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老年高血压患者208例,采用问卷法与个人专访交谈法,结果表明部分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难点。结论:提高患者医疗保健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加强护士责任心,密切护患关系。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健康教育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高血压控制率很低,根据报道高血压患病率24.8%,
期刊
关键词护患;沟通;有效技巧     对护理工作来说,良好的语言沟通和交流是一切医疗行为的前提,作为一名护士,掌握了沟通交流的原则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沟通技巧,才能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利于护理行为的实施,现就护患沟通技巧浅谈如下:    1情感基础    1.1赢得病人的信任   护患沟通的实效取决于患者对护士的信任程度, 只有赢得对方的信任,沟通才有良好的基础。微笑接待患者可使患者消除陌
期刊
摘 要总结35例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通过自体中厚皮片原位回植联合VSD技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探讨救治过程中的监护重点和并发症的预防。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引流(VSD);皮肤撕脱伤;护理    四肢超大面积脱套伤是指体表皮肤、皮下组织大面积撕脱占全身体表面积的10%以上,患者表现为超过一个肢体面积的皮肤脱套,往往伴有严重的骨折,深部软组织的损伤,甚至伴有休克和多发脏器损伤,患者往往为高能量损伤,病情
期刊
做好住院病人膳食护理是保证治疗工作顺利进行、疾病痊愈、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环节。护士通过与住院病人沟通、了解,对病人的膳食及营养需要做出评估,遵医嘱按需及时、准确提供给病人,结合向病人讲解、指导,让病人理解膳食与治疗、康复之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其能愉快地接受,积极配合。要做好住院病人膳食护理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1住院病人膳食评估  病人入院后,护士通过与病人、家属沟通,协助病人进行检查等方式
期刊
摘 要随着全民医保实施和社区卫生的不断完善,社区医疗将成为多发病,常见病和慢性疾病患者就医的主要场所。糖尿病为一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综合自主治疗,多数患者通过医院门诊在社区治疗为主,社区治疗具有减少因疾病的治疗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降低医疗费用等优势。且糖尿病不同于其他的疾病,饮食、运动疗法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直接关系着血糖控制的水平,因此对糖尿病人的社区护理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
期刊
摘 要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发病原因及诱发因素很多,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特别是心肌条件不好,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者更是如此,要想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有时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预防,则可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正确有效的掌握心律失常预防的相关知识能降低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病率,健康教育能加强心律失常患者对心律失常的认识,提高了生活质量。因此,通过有关知识的宣教,
期刊
摘 要目的: 减少围产儿的病残率和死亡率,熟练地识别胎心监护图,正确地指导产程中的处理。方法:分析37例胎儿窘迫在第二产程或未进入第二产程但不得不终止分娩前的胎心率图形,分析其中剖宫产、产钳助产的指征与胎心率图形、羊水、新生儿评分等之间的关系。结果:4例顺产,20例剖宫产中10例因头位难产,只有4例是胎心图形的原因。13例产钳分娩中8例头位难产,2例低新生儿评分者胎心图形均呈严重可变减速与晚期减速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84例AMI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结果:65例患者冠脉再通,无严重出血和药物过敏等并发症。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AMI安全,疗效高。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疗效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AMI)发病率明显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单胎头位脐绕颈脐动脉S/D值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90例单胎头位脐绕颈产妇的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产前及产时脐动脉S/D值测定,并从胎心监护、产时羊水性状、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方面与同期分娩的无脐绕颈单胎头位90例产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脐绕颈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阴道助产、剖腹产比率明显高于无脐绕颈组(P<0.05或0.01),且以脐动脉S/D
期刊
随着医疗技术和药物的不断发展,女性因避孕失败所致的意外妊娠,通常可在妊娠早期采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来终止妊娠,以此作为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可是术后阴道流血时间长,量多也是手术后困绕患者的问题。我院在无痛人流手术当中常规使用了缩宫素来增强子宫收缩,并对无痛人流术中使用缩宫素后对术后出血的影响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选取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200名,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