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对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62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均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但康复组患者在入院后2~3天根据病情即开始有计划、有目的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结果:4周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患肢运动功能综合评定,康复组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是尽快恢复患侧肢体功能的关键,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塞;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当前医疗设备先进,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了脑梗塞患者的存活率,但在存活者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为了使脑梗塞患者尽快有效地恢复其社会生活,最大限度的恢复其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程度,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进早进行康复护理。
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对62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临床资料
选择的62例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病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且均有一侧偏瘫,无意识和严重的智力障碍,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46~75岁,将其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4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5岁,住院时间最短23天,最长45天。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和既往史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与入院后即开始实施肢体康复训练,根据病情,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法。
2.1卧床期训练
以患肢的被动运动为主,诱导并强化患肢的主动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的抗痉挛体位。定期翻身,每2小时一次,以健侧卧位为主,也可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使用。健侧卧位时在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放在枕上,掌心向下;患侧下肢稍微弯曲放在健腿前。患侧卧位时,患肩向前,肩关节呈900,肘关节伸直呈1800,手指伸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向后呈稍微屈膝状,健侧下肢在前。仰卧位时,头偏向一侧,肩胛下垫一小枕,使肩关节处于上抬前挺,上臂外旋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分开并伸直;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大腿稍向内加紧并稍内旋,脚掌下垫枕或足板托,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以防止足下垂、足内翻和髋关节内外旋。在偏瘫状况有所改进时即进行床上翻身训练,首先让患者做好翻身前的准备,即双手交叉向前平举,指导患者屈肘、用健手搭于病肘,将健腿插入病腿下方,在躯干旋转的同时,以健侧带动患侧,进行向健侧翻身的练习,然后护士协助患者达到良肢位。在进行向患侧翻身练习时,可以充分利用健侧上下肢的力量,但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卧位。
2.2坐站位训练
根据病情恢复情况,依次进行床上长坐位、床边坐位、从床上向轮椅的转移、坐站位训练。首先使患者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用健手支撑身体,肩部前倾,抬头坐起,重心移至臀部,护士应站在患侧保持患者的坐姿,以防发生意外;在向轮椅转移时,要充分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支撑身体,身体重心转移至健侧下肢,移动躯干,将臀部摆至轮椅上;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可开始进行站立训练,护士站在患者的正前方,让患者的健手搂住护士的腰部,护士的一只手将患侧手固定予一侧腰部,另一只手放在患侧掖下支撑患者的躯干,利用腰部向上的力量站起。重心先放在健侧下肢后逐渐转移至患侧下肢。在保证正确的站姿后,护士站在患者的患侧保证其安全,为下一步的行走训练做准备。
2.3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强调患侧持重能力及膝关节屈肌和踝背肌的训练。当患者能站立15~20分钟无疲劳感时,即开始步行训练。步行康复时帮助患者扶支撑物站立,多次反复后让患者徒手站立,开始步行时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行走时要缓慢,量力而行,如患者有需要则陪伴患者练习步行。
脑梗塞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时,采取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随着肌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减少被动运动,向完全主动运动过渡,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活动度应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及瘫痪肢体功能状况选择训练项目及活动量,并逐渐增加,每日以护士——患者“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护理指导,每次1小时,每日一次。一般认为,抗痉挛肢位、体位变换和肢体被动活动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在病后马上就可以开始[2] 。
2.4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方法
应用简易Fugl-Meyer积分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4周后的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定。Ⅰ级<50分;Ⅱ级50~84分;Ⅲ级~95分;Ⅳ级~99分[3]。
3结果
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见表1。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
由表1可见,经x2检验,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康复效果康复组明显由于对照组,且康复组未出现关节强直、肌肉萎缩和各种畸形,缩短了康复疗程,而对照组为给予任何康复治疗,有些患者可能自发的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进行某些运动功能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往往不够及时,不够正确,出现了2例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1例肌肉萎缩。
4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恢复疗法,而且早期康复可能大大的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化、关节萎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脑血管病的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条件,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替代的。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早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训练前,对肢体运动障碍程度进行评估,分别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以提高康复水平。
康复组的病人由于在早期就开始实施肢体康复训练,使患肢处于良肢位,保证了肢体处于功能位,结果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实践证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瘫痪肢体的营养状态。同时对健侧肢体的训练,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的影响[4]。
脑梗塞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的自然恢复能力,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塞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早晚有关[6],康复组的训练结果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早期护理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减少脑梗塞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2.
[2]许治强、周伯荣、梁燕玲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4):225.
[3]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9.
[4]刘岩、李友莲、黄建萍等.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训练[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12.
[5]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3.
关键词脑梗塞;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当前医疗设备先进,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了脑梗塞患者的存活率,但在存活者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为了使脑梗塞患者尽快有效地恢复其社会生活,最大限度的恢复其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程度,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进早进行康复护理。
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对62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临床资料
选择的62例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病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且均有一侧偏瘫,无意识和严重的智力障碍,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46~75岁,将其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4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5岁,住院时间最短23天,最长45天。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和既往史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与入院后即开始实施肢体康复训练,根据病情,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法。
2.1卧床期训练
以患肢的被动运动为主,诱导并强化患肢的主动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的抗痉挛体位。定期翻身,每2小时一次,以健侧卧位为主,也可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使用。健侧卧位时在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放在枕上,掌心向下;患侧下肢稍微弯曲放在健腿前。患侧卧位时,患肩向前,肩关节呈900,肘关节伸直呈1800,手指伸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向后呈稍微屈膝状,健侧下肢在前。仰卧位时,头偏向一侧,肩胛下垫一小枕,使肩关节处于上抬前挺,上臂外旋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分开并伸直;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大腿稍向内加紧并稍内旋,脚掌下垫枕或足板托,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以防止足下垂、足内翻和髋关节内外旋。在偏瘫状况有所改进时即进行床上翻身训练,首先让患者做好翻身前的准备,即双手交叉向前平举,指导患者屈肘、用健手搭于病肘,将健腿插入病腿下方,在躯干旋转的同时,以健侧带动患侧,进行向健侧翻身的练习,然后护士协助患者达到良肢位。在进行向患侧翻身练习时,可以充分利用健侧上下肢的力量,但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卧位。
2.2坐站位训练
根据病情恢复情况,依次进行床上长坐位、床边坐位、从床上向轮椅的转移、坐站位训练。首先使患者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用健手支撑身体,肩部前倾,抬头坐起,重心移至臀部,护士应站在患侧保持患者的坐姿,以防发生意外;在向轮椅转移时,要充分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支撑身体,身体重心转移至健侧下肢,移动躯干,将臀部摆至轮椅上;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可开始进行站立训练,护士站在患者的正前方,让患者的健手搂住护士的腰部,护士的一只手将患侧手固定予一侧腰部,另一只手放在患侧掖下支撑患者的躯干,利用腰部向上的力量站起。重心先放在健侧下肢后逐渐转移至患侧下肢。在保证正确的站姿后,护士站在患者的患侧保证其安全,为下一步的行走训练做准备。
2.3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强调患侧持重能力及膝关节屈肌和踝背肌的训练。当患者能站立15~20分钟无疲劳感时,即开始步行训练。步行康复时帮助患者扶支撑物站立,多次反复后让患者徒手站立,开始步行时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行走时要缓慢,量力而行,如患者有需要则陪伴患者练习步行。
脑梗塞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时,采取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随着肌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减少被动运动,向完全主动运动过渡,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活动度应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及瘫痪肢体功能状况选择训练项目及活动量,并逐渐增加,每日以护士——患者“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护理指导,每次1小时,每日一次。一般认为,抗痉挛肢位、体位变换和肢体被动活动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在病后马上就可以开始[2] 。
2.4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方法
应用简易Fugl-Meyer积分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4周后的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定。Ⅰ级<50分;Ⅱ级50~84分;Ⅲ级~95分;Ⅳ级~99分[3]。
3结果
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见表1。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
由表1可见,经x2检验,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康复效果康复组明显由于对照组,且康复组未出现关节强直、肌肉萎缩和各种畸形,缩短了康复疗程,而对照组为给予任何康复治疗,有些患者可能自发的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进行某些运动功能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往往不够及时,不够正确,出现了2例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1例肌肉萎缩。
4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恢复疗法,而且早期康复可能大大的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化、关节萎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脑血管病的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条件,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替代的。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早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训练前,对肢体运动障碍程度进行评估,分别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以提高康复水平。
康复组的病人由于在早期就开始实施肢体康复训练,使患肢处于良肢位,保证了肢体处于功能位,结果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实践证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瘫痪肢体的营养状态。同时对健侧肢体的训练,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的影响[4]。
脑梗塞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的自然恢复能力,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塞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早晚有关[6],康复组的训练结果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早期护理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减少脑梗塞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2.
[2]许治强、周伯荣、梁燕玲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4):225.
[3]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9.
[4]刘岩、李友莲、黄建萍等.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训练[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12.
[5]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