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B超辅助下功能区胶质瘤显微手术切除效果。 方法: 分析某医院90例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B超辅助显微镜切除,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术切除,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卡氏评分(KPS)。 结果: 观察组胶质瘤全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严重病发率或死亡。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组KPS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B超辅助显微手术增加了成功率和安全性,损伤小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超;显微手术;脑功能区;胶质瘤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39-02
脑功能区胶质瘤因对神经的压迫,令患者表现出头痛恶心及诸多并发症,是死亡率极高的头部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胶质瘤切除程度密切相关。本文以某医院收治的90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手术情况为研究对象,探讨B超辅助显微手术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医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MRI检查得知,患者中胶质瘤位置在小脑9例,额叶17例,额顶叶15例,额颞叶24例,颞顶叶25例。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12-70岁、平均(42.1±12.2)岁,病程21天-2年、平均(6.5±1.5)月,KPS30-100,平均66.1±17.7;术前头痛11例,呕吐7例,记忆力衰减5例,癫痫7例,不全瘫10例,不全性失语4例,运动障碍4例。
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11-71岁、平均(41.8±13.0)岁,病程25天-2年、平均(6.2±1.2)月,KPS30-100,平均(65.6±18.4);术前头痛11例,呕吐6例,记忆力衰减5例,癫痫5例,不全瘫9例,不全性失语4例,运动障碍4例。
两组患者肿瘤部位、年龄、病症、KP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B超辅助显微手术。
①打开骨瓣,利用B超微探头扫描蛛网膜,通过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信号,了解血管关系。
②B超扫描肿瘤位置、深度、范围。
③显微观察下打开脑池,释放脑脊液,经肿瘤旁脑沟、脑回在无血、少血管区进入。
④显微观察下皮质造瘘,B超确定方向和深度,显微镜下分离肿瘤、保护脑组织。
⑤瘤腔止血,B超扫描胶切除情况。
⑥术后缝合、止血,骨瓣复位,病理三、四级患者接受放化疗。
对照组:采取相同入路和术后处理,与观察组区别在于开颅后切开胶质瘤就近的皮质或脑沟,在肉眼直视下对肿瘤分块切除。
1.3 疗效指标[1]
全切:肿瘤完全切除;次全切:切除≥90%;部分切除:60-90%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所有数据经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剂量数采用±t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比率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观察组实施B超辅助显微手术,对照组实施常规切除,术后统计分析得知观察组全切率(84.44%)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见表1,且无严重病发或死亡,术后并发症好转情况亦优于对照组。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组KPS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需尽可能多切除肿瘤组织,并协同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胶质瘤的切除程度是评价手术有效性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也是预防和延缓复发[2]、减轻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3]。
由于功能区解剖结构复杂,且肉眼下胶质瘤与周围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以及受到侧裂静脉和大脑中动脉的阻挡,功能区胶质瘤一般不易切除,而一旦过度切除则很有可能导致神经结构损伤,造成严重并发症[4]。
本研究应用术中B超辅助显微手术对胶质瘤进行切除。B超扫描可有效帮助确定肿瘤的方向、深度和位置,显微技术则有助于尽可能切除肿瘤、保留正常脑组织。根据本文研究的某医院手术情况来看,B超辅助显微手术切除程度相对传统切除更彻底,且并发症的缓解也明显更为良好,术后损伤则更低。
综上,B超辅助功能区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有助于肿瘤的精准切除、改善患者术后身体状况、延长患者寿命,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忠诚.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36-537
[2]王伟民, 施冲, 李天栋, 等. 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策略[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 20(3):147-150.
[3]Filippini G, Falcone C, Boiardi A, et al.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in 676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primary glioblastoma[J]. Neuro Oncol, 2008, 10:79.
[4]段英俊, 窦长武, 陈晨, 等. 岛叶病变的显微外科治疗[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8:110.
关键词: 超;显微手术;脑功能区;胶质瘤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39-02
脑功能区胶质瘤因对神经的压迫,令患者表现出头痛恶心及诸多并发症,是死亡率极高的头部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胶质瘤切除程度密切相关。本文以某医院收治的90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手术情况为研究对象,探讨B超辅助显微手术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医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MRI检查得知,患者中胶质瘤位置在小脑9例,额叶17例,额顶叶15例,额颞叶24例,颞顶叶25例。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12-70岁、平均(42.1±12.2)岁,病程21天-2年、平均(6.5±1.5)月,KPS30-100,平均66.1±17.7;术前头痛11例,呕吐7例,记忆力衰减5例,癫痫7例,不全瘫10例,不全性失语4例,运动障碍4例。
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11-71岁、平均(41.8±13.0)岁,病程25天-2年、平均(6.2±1.2)月,KPS30-100,平均(65.6±18.4);术前头痛11例,呕吐6例,记忆力衰减5例,癫痫5例,不全瘫9例,不全性失语4例,运动障碍4例。
两组患者肿瘤部位、年龄、病症、KP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B超辅助显微手术。
①打开骨瓣,利用B超微探头扫描蛛网膜,通过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信号,了解血管关系。
②B超扫描肿瘤位置、深度、范围。
③显微观察下打开脑池,释放脑脊液,经肿瘤旁脑沟、脑回在无血、少血管区进入。
④显微观察下皮质造瘘,B超确定方向和深度,显微镜下分离肿瘤、保护脑组织。
⑤瘤腔止血,B超扫描胶切除情况。
⑥术后缝合、止血,骨瓣复位,病理三、四级患者接受放化疗。
对照组:采取相同入路和术后处理,与观察组区别在于开颅后切开胶质瘤就近的皮质或脑沟,在肉眼直视下对肿瘤分块切除。
1.3 疗效指标[1]
全切:肿瘤完全切除;次全切:切除≥90%;部分切除:60-90%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所有数据经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剂量数采用±t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比率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观察组实施B超辅助显微手术,对照组实施常规切除,术后统计分析得知观察组全切率(84.44%)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见表1,且无严重病发或死亡,术后并发症好转情况亦优于对照组。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组KPS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需尽可能多切除肿瘤组织,并协同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胶质瘤的切除程度是评价手术有效性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也是预防和延缓复发[2]、减轻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3]。
由于功能区解剖结构复杂,且肉眼下胶质瘤与周围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以及受到侧裂静脉和大脑中动脉的阻挡,功能区胶质瘤一般不易切除,而一旦过度切除则很有可能导致神经结构损伤,造成严重并发症[4]。
本研究应用术中B超辅助显微手术对胶质瘤进行切除。B超扫描可有效帮助确定肿瘤的方向、深度和位置,显微技术则有助于尽可能切除肿瘤、保留正常脑组织。根据本文研究的某医院手术情况来看,B超辅助显微手术切除程度相对传统切除更彻底,且并发症的缓解也明显更为良好,术后损伤则更低。
综上,B超辅助功能区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有助于肿瘤的精准切除、改善患者术后身体状况、延长患者寿命,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忠诚.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36-537
[2]王伟民, 施冲, 李天栋, 等. 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策略[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 20(3):147-150.
[3]Filippini G, Falcone C, Boiardi A, et al.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in 676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primary glioblastoma[J]. Neuro Oncol, 2008, 10:79.
[4]段英俊, 窦长武, 陈晨, 等. 岛叶病变的显微外科治疗[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