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ApoA、ApoB)、肌酸磷酸肌酶(CK)及电解质等指标的检测对痰浊阻滞型脑中风的诊断价值,为从中医角度诊断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提供一种可量化的方法。方法:检测并比较入选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外周血中ApoA、ApoB、CK水平及脑脊液中电解质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血清LDL-C含量、AopB含量、K+、Na+及Cl-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ApoA及CK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poA、ApoB、CK及电解质等指标与痰浊中阻型脑中风中医证候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联系,可以为中医痰浊阻滞型脑中风的诊断治疗提供一种可量化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痰浊阻滞型脑中风; 载脂蛋白; 肌酸磷酸肌酶; 电解质; 诊断; 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4.028
脑中风又名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已被列入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之一[1]。本病以突然出现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甚至骤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证。多因痰湿内盛,阴虚阳亢,痰浊瘀血阻滞经络。其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则仅见肢体麻木不遂,口歪语涩等经络征候,故称“中经络”。及时的发现和实施对应的治疗对痰瘀阻滞型脑中风的预防及延缓病情进展十分重要。本文检测了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血清各项血脂指标,及载脂蛋白(ApoA、ApoB)、肌酸磷酸肌酶(CK)等指标的含量及脑脊液中电解质水平,并分析了上述各项指标与痰浊中阻型脑中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课题组从2010年1月-2013年1月4年期间收集到的118例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研究组),临床诊断均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并经腰穿脑脊液检查、颅脑CT、MR确诊,符合脑中风病诊断的病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其中男53例,女65例,患者年龄55~75岁,平均(60.3±15.6)岁。另选来自笔者所在医院同期进行常规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对照组)共82例,其中男39例,女43例,平均年龄(61.5±14.8)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入组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医内科学》和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的中风病中经络痰浊阻滞型证候分型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病中经络痰浊阻滞证辨证标准[2];符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病程为2周至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6分且<23分的轻、中型患者;年龄18~80岁,男女均可;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研究组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患者;凝血指标异常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2)对照组排除标准:患有明显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肝、胆、胰、肾脏等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过度肥胖或长期饮酒或病前1个月内服用降脂药者。
1.2 研究方法 入组后,两组患者均于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并于同日分离血清,送由检验科运用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相应的试剂盒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的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肌酸磷酸肌酶(CK)、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值。对照组不定期收集脑脊液检查,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于入院第一天进行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1.5 mL,并送检验科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整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LSD方差齐或TAMHANE方差不齐),方差齐,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则进行校正t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中医辨证认为,脑中风多由脾失健运致使升清降浊失调,水液留滞为痰,痰湿内盛,以致血行不畅,进而痰浊瘀血阻滞经络,引起一系列中风症状,正如元代朱丹溪认为的“无痰不作眩”。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医的痰与胆固醇等脂质异常代谢有密切关系[4-6],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血清TC、TG及LDL-C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研究证实痰浊中阻型脑中风患者血清LDL-C含量变化较明显,较TC、TG、HDL-C更为显著,提示血清LDL-C含量的变化或可对脑中风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均有一定的意义。而载脂蛋白则是参与胆固醇等脂质代谢的重要物质,现代研究表明:ApoA主要与高密度脂蛋白(HDL)结合,将胆固醇从外周转运至肝脏,发挥抗动脉硬化的作用;而ApoB主要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将胆固醇导向外周组织,进而可引起动脉硬化[7-11]。本研究结果表明痰浊中阻型脑中风患者血清ApoA水平显著降低,血清ApoB水平显著升高。
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脑组织存在一定的水肿,脑血管伴随有一定炎性损伤[12],CK的含量与血管的结构损害有关[13]。本研究发现痰浊中阻型脑中风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明显降低,故此可以推断检测CK水平的变化对痰浊中阻型脑中风的病程诊断有重要意义。
痰浊阻滞型脑卒中患者体内水湿津液失调,体现在脑脊液电解质的变化上。研究发现痰浊阻滞致血流不畅,进而引起脑缺血、缺氧,致使脑组织代谢紊乱,酸性代谢产物增加,K+外移过程加速,致使脑脊液中K+水平大幅增高[14];同时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脑组织存在能量代谢失衡,即表现为三磷酸腺苷(ATP)形成减少,影响细胞膜的钠泵功能,导致脑组织受损释放Na+,致使脑脊液Na+增加。随着脑脊液K+、Na+水平的增高, Cl-分泌势会相应的增加。研究发现Ca2+可参与细胞表面生物电现象和细胞内生化过程,脑组织受损后,脑脊液中Ca2+浓度会大幅降低[14]。本研究发现痰浊中阻型脑中风患者脑脊液中K+、Na+、Cl-均增高明显,Ca2+仅有一定的降低趋势。提示K+、Na+、Cl-的浓度升高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以此推断脑脊液中有无K+、Cl-浓度增高可以作为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诊断的客观指标,为临床脑中风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提供了客观依据。 综上所述,痰浊中阻型脑中风病患者的诊断可通过检测ApoA、ApoB、CK及电解质K+、Na+、Cl-等的水平来判断,检查方法较为成熟,结果可靠,且操作相对方便易行,这对临床诊断、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中医的“证”及其分型增加可量化指标,逐步完善中医“证”的客观化、标准化,为痰浊中阻型脑中风患者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梗死诊断要点和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7-383.
[4]邱昕,王开欣,陈国华,等.武汉地区900例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型及气虚血瘀型患者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483-1486.
[5]冯文霞,刘青蕊,宋福聪,等.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与血脂代谢异常关系的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24(2):127-129.
[6]贾纪荣,布赫,任海艳,等.脑梗死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1):12-14.
[7]林爱霞.血脂、血糖与脑卒中的病因学关系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6):4-6.
[8]章永强,袁芬芬,应小卫,等.血尿酸和胆红素及血脂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1178-1180.
[9]钱怡宁,王拥军,刘改芬,等.血脂相关剩余风险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4,33(4):496-502.
[10]陈淦,严梓乐,高琼珠,等.急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水平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8):44-45.
[11]出良钊,刘健,杨华,等.载脂蛋白(a)遗传多态性与脑卒中[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5,12(2):121-123.
[12]赵立铭,尚晓泓.急性中风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的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68-69.
[13]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2-64.
[14]王迪浔,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16-436.
(收稿日期:2014-06-12) (本文编辑:石亚飞)
【关键词】 痰浊阻滞型脑中风; 载脂蛋白; 肌酸磷酸肌酶; 电解质; 诊断; 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4.028
脑中风又名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已被列入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之一[1]。本病以突然出现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甚至骤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证。多因痰湿内盛,阴虚阳亢,痰浊瘀血阻滞经络。其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则仅见肢体麻木不遂,口歪语涩等经络征候,故称“中经络”。及时的发现和实施对应的治疗对痰瘀阻滞型脑中风的预防及延缓病情进展十分重要。本文检测了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血清各项血脂指标,及载脂蛋白(ApoA、ApoB)、肌酸磷酸肌酶(CK)等指标的含量及脑脊液中电解质水平,并分析了上述各项指标与痰浊中阻型脑中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课题组从2010年1月-2013年1月4年期间收集到的118例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研究组),临床诊断均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并经腰穿脑脊液检查、颅脑CT、MR确诊,符合脑中风病诊断的病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其中男53例,女65例,患者年龄55~75岁,平均(60.3±15.6)岁。另选来自笔者所在医院同期进行常规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对照组)共82例,其中男39例,女43例,平均年龄(61.5±14.8)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入组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医内科学》和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的中风病中经络痰浊阻滞型证候分型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病中经络痰浊阻滞证辨证标准[2];符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病程为2周至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6分且<23分的轻、中型患者;年龄18~80岁,男女均可;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研究组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患者;凝血指标异常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2)对照组排除标准:患有明显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肝、胆、胰、肾脏等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过度肥胖或长期饮酒或病前1个月内服用降脂药者。
1.2 研究方法 入组后,两组患者均于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并于同日分离血清,送由检验科运用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相应的试剂盒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的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肌酸磷酸肌酶(CK)、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值。对照组不定期收集脑脊液检查,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于入院第一天进行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1.5 mL,并送检验科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整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LSD方差齐或TAMHANE方差不齐),方差齐,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则进行校正t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中医辨证认为,脑中风多由脾失健运致使升清降浊失调,水液留滞为痰,痰湿内盛,以致血行不畅,进而痰浊瘀血阻滞经络,引起一系列中风症状,正如元代朱丹溪认为的“无痰不作眩”。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医的痰与胆固醇等脂质异常代谢有密切关系[4-6],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血清TC、TG及LDL-C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研究证实痰浊中阻型脑中风患者血清LDL-C含量变化较明显,较TC、TG、HDL-C更为显著,提示血清LDL-C含量的变化或可对脑中风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均有一定的意义。而载脂蛋白则是参与胆固醇等脂质代谢的重要物质,现代研究表明:ApoA主要与高密度脂蛋白(HDL)结合,将胆固醇从外周转运至肝脏,发挥抗动脉硬化的作用;而ApoB主要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将胆固醇导向外周组织,进而可引起动脉硬化[7-11]。本研究结果表明痰浊中阻型脑中风患者血清ApoA水平显著降低,血清ApoB水平显著升高。
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脑组织存在一定的水肿,脑血管伴随有一定炎性损伤[12],CK的含量与血管的结构损害有关[13]。本研究发现痰浊中阻型脑中风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明显降低,故此可以推断检测CK水平的变化对痰浊中阻型脑中风的病程诊断有重要意义。
痰浊阻滞型脑卒中患者体内水湿津液失调,体现在脑脊液电解质的变化上。研究发现痰浊阻滞致血流不畅,进而引起脑缺血、缺氧,致使脑组织代谢紊乱,酸性代谢产物增加,K+外移过程加速,致使脑脊液中K+水平大幅增高[14];同时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脑组织存在能量代谢失衡,即表现为三磷酸腺苷(ATP)形成减少,影响细胞膜的钠泵功能,导致脑组织受损释放Na+,致使脑脊液Na+增加。随着脑脊液K+、Na+水平的增高, Cl-分泌势会相应的增加。研究发现Ca2+可参与细胞表面生物电现象和细胞内生化过程,脑组织受损后,脑脊液中Ca2+浓度会大幅降低[14]。本研究发现痰浊中阻型脑中风患者脑脊液中K+、Na+、Cl-均增高明显,Ca2+仅有一定的降低趋势。提示K+、Na+、Cl-的浓度升高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以此推断脑脊液中有无K+、Cl-浓度增高可以作为痰浊阻滞型脑中风患者诊断的客观指标,为临床脑中风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提供了客观依据。 综上所述,痰浊中阻型脑中风病患者的诊断可通过检测ApoA、ApoB、CK及电解质K+、Na+、Cl-等的水平来判断,检查方法较为成熟,结果可靠,且操作相对方便易行,这对临床诊断、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中医的“证”及其分型增加可量化指标,逐步完善中医“证”的客观化、标准化,为痰浊中阻型脑中风患者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梗死诊断要点和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7-383.
[4]邱昕,王开欣,陈国华,等.武汉地区900例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型及气虚血瘀型患者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483-1486.
[5]冯文霞,刘青蕊,宋福聪,等.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与血脂代谢异常关系的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24(2):127-129.
[6]贾纪荣,布赫,任海艳,等.脑梗死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1):12-14.
[7]林爱霞.血脂、血糖与脑卒中的病因学关系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6):4-6.
[8]章永强,袁芬芬,应小卫,等.血尿酸和胆红素及血脂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1178-1180.
[9]钱怡宁,王拥军,刘改芬,等.血脂相关剩余风险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4,33(4):496-502.
[10]陈淦,严梓乐,高琼珠,等.急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水平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8):44-45.
[11]出良钊,刘健,杨华,等.载脂蛋白(a)遗传多态性与脑卒中[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5,12(2):121-123.
[12]赵立铭,尚晓泓.急性中风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的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68-69.
[13]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2-64.
[14]王迪浔,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16-436.
(收稿日期:2014-06-12) (本文编辑:石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