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后,新形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对数学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数学课堂应“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过程中,教师依据课改精神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策略,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单导学……各种新的探索与尝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掌握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全新的策略方法,依据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次序与编写目的,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下面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新课堂的构建谈谈几点做法。
一、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它也必将回归生活。学生学习的知识,最终要转化为生活中的某种能力,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前思考这些知识与现实中的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而不是让理论与实践脱节,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子替代枯燥的例题。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激起学生大胆探索之趣。总之,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新课堂构建的重要一环。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节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让全班学生拿出作业本,先让练习得“优”的18个学生走上讲台,每人得一颗星,并让全班学生向他们鼓掌祝贺,再记下统计数字。然后,让错一道题的学生举手,我们统计出有24个学生。最后,根据班上学生的总人数54人,让学生计算出错两道和两道题以上的学生的人数。这个内容的设计,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知识——统计的第一个步骤。我根据书上的内容,把例题成功转化为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他们就很自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接下来,教学生做成统计图表。当到根据图表提出建议这个环节时,学生的发言更具生活实用性了。这样教学“统计”,所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很好地掌握了作业情况,学生也从中明白了自己的作业情况在班上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同时,他们也明白了统计的用途和意义。
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让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
二、让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新课改背景下,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掌握新知。教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分工明确,促进学生之间做到有效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互助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讲的具体内容的不同,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科学有效地选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尽快掌握新知,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如在教学“测量”一节时,我依次采用了自主式、合作式和探究式学习方法。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书本上的知识了解测量的单位,然后自己测量身边的小物体,如数学课本的长度、文具盒的厚度等。然后开展合作式学习,让某一个学习小组互相配合,到讲台上来测量黑板的周长。由于物体表面积增大了,测量工具的长度单位与测量课本、文具盒所用的厘米单位不同了,测量的过程就需要学生相互配合,有的按着高处的起点,有的读数,有的记录,有的计算,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后,完成了任务。接着,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公布出来。这样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了什么是测量。最后采用探究式学习法,教师启发学生:你家距离学校有多远?从学校到公园有多远?学生根据自己的已知经验不断探究,从而学到新的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法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可人尽其用,学优生如小师傅一样发挥他的作用,而学困生的自卑感和紧张心情也会在合作中逐渐消失;合作学习中组与组之间有竞争,探究学习中生与生之间有合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发挥个体的作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让学生回归课堂。
三、让学生思维个性张扬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设组,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并根据变化适时调整。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所有学生学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困生,尊重有过错、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
在课堂提问中,我注意到在设计问题时要体现层次性,基础类的问题面向学困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则面向学优生。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仅任务不同,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也要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做到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的环节上多下工夫,做足功课,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
四、让师生关系和谐美好
师生关系和谐美好,是构建好的数学课堂的前提。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应在轻松、和谐、美好的气氛中进行。课堂上教师用语要机智风趣,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让学生敢说、爱说、会说,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的构建,师生关系和谐美好是顺利进行的催化剂,而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的添加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理念。每一位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教有其法,学有所成。
(责编 陈剑平)
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下面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新课堂的构建谈谈几点做法。
一、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它也必将回归生活。学生学习的知识,最终要转化为生活中的某种能力,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前思考这些知识与现实中的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而不是让理论与实践脱节,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子替代枯燥的例题。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激起学生大胆探索之趣。总之,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新课堂构建的重要一环。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节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让全班学生拿出作业本,先让练习得“优”的18个学生走上讲台,每人得一颗星,并让全班学生向他们鼓掌祝贺,再记下统计数字。然后,让错一道题的学生举手,我们统计出有24个学生。最后,根据班上学生的总人数54人,让学生计算出错两道和两道题以上的学生的人数。这个内容的设计,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知识——统计的第一个步骤。我根据书上的内容,把例题成功转化为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他们就很自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接下来,教学生做成统计图表。当到根据图表提出建议这个环节时,学生的发言更具生活实用性了。这样教学“统计”,所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很好地掌握了作业情况,学生也从中明白了自己的作业情况在班上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同时,他们也明白了统计的用途和意义。
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让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
二、让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新课改背景下,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掌握新知。教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分工明确,促进学生之间做到有效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互助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讲的具体内容的不同,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科学有效地选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尽快掌握新知,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如在教学“测量”一节时,我依次采用了自主式、合作式和探究式学习方法。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书本上的知识了解测量的单位,然后自己测量身边的小物体,如数学课本的长度、文具盒的厚度等。然后开展合作式学习,让某一个学习小组互相配合,到讲台上来测量黑板的周长。由于物体表面积增大了,测量工具的长度单位与测量课本、文具盒所用的厘米单位不同了,测量的过程就需要学生相互配合,有的按着高处的起点,有的读数,有的记录,有的计算,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后,完成了任务。接着,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公布出来。这样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了什么是测量。最后采用探究式学习法,教师启发学生:你家距离学校有多远?从学校到公园有多远?学生根据自己的已知经验不断探究,从而学到新的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法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可人尽其用,学优生如小师傅一样发挥他的作用,而学困生的自卑感和紧张心情也会在合作中逐渐消失;合作学习中组与组之间有竞争,探究学习中生与生之间有合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发挥个体的作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让学生回归课堂。
三、让学生思维个性张扬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设组,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并根据变化适时调整。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所有学生学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困生,尊重有过错、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
在课堂提问中,我注意到在设计问题时要体现层次性,基础类的问题面向学困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则面向学优生。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仅任务不同,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也要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做到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的环节上多下工夫,做足功课,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
四、让师生关系和谐美好
师生关系和谐美好,是构建好的数学课堂的前提。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应在轻松、和谐、美好的气氛中进行。课堂上教师用语要机智风趣,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让学生敢说、爱说、会说,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的构建,师生关系和谐美好是顺利进行的催化剂,而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的添加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理念。每一位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教有其法,学有所成。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