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艾灸在人们预防保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灸疗技术缺少创新。由陈日新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的热敏灸技术以“辨敏施灸,敏消量足”为技术特点,开辟了灸疗的新天地。本文将热敏灸法引入中医保健专业的针灸推拿课程中,并在艾灸实操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关键词:热敏灸;艾灸;实操教学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9-0036-04
灸法自古以来在人们生活中的养生保健方面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提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在人体内产生的治疗效果,某些方面是针法和汤药达不到或者不易达到的。再加上异于毫针刺法,艾灸操作简单易上手;异于汤药,艾灸没有对肠胃的刺激,副作用小。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艾灸是一项非常适宜推而广之的保健方法。
本研究在指导多年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学生艾灸实操过程中发现,传统灸法中悬灸方式过于简单,疗效一般。在临床中,先辈们对古代灸法有不少的继承和创新[1],其中热敏灸疗法非常符合人们居家养生保健的需要。因此,本研究把这种新灸疗技术——热敏灸法引入课堂,进行了艾灸实操的教学改革。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针法灸法》第4版教材是这样描述悬起灸的:将艾条点燃后悬垂于穴位上方施灸称为“悬起灸”;一般将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保持在2—3厘米,施灸10—20分钟,以皮肤温热潮红为度。传统教材对悬起灸的定义过于简单,按照此步骤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很难判断操作可能达到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在实操教学中引入了热敏灸的理念及操作要点。
一、灸法课堂引入热敏灸相关理论
(一)热敏灸概念
热敏灸是由陈日新带领的科研团队提出的疗灸新概念,其定义为:选择热敏腧穴悬灸,激发透热、扩热、传热等经气传导,从而实现气至病所,显著提高疗效的一种新灸法。热敏灸是在普通悬灸法基础上采用腧穴热敏化理论选取施灸部位,以热敏化现象消失为度,极其重视灸感的新型悬灸法[2]。
(二)灸感概念
在传统教材中,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针法灸法》第4版对灸感的描述为例:灸感是指患者在接受灸疗时的自我感觉,患者会感到皮肤灼痛,皮下温热和近似“得气”的感觉。教材的这种描述并不详尽。热敏灸技术非常强调被灸者的灸感。灸感是指当悬灸某个腧穴时,被灸者会产生一种深透、远传等特殊的感觉,包括透热、扩热、传热、远部热、深部热及其他酸、胀、压、重、痛、麻、冷、非热等感觉[3]。
(三)选择热敏化腧穴艾灸
人体在一定状态下,某些腧穴对艾热刺激相较于其他腧穴而言更容易产生上述特殊的感觉。这些腧穴被称为热敏化腧穴。经过普查研究发现,腧穴的热敏化现象出现与人身体状况有极大相关性。当人体在身体不适和疾病出现的状态下,腧穴的对艾热敏感性会大幅度增强[4]。
陈日新团队用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排卵障碍型不孕症患者,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疗法能充分激发患者自身经气,提高身体自我修复能力,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传统教材描述的悬灸法。
(四)强调陈日新提出的“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的理论
传统针法灸法教材在施灸过程中,只强调皮肤表层出现的现象,以皮肤潮红为度,并不强调患者体内的感受。而陈日新团队的疗法则强调以用艾灸调动人体的经气,使经气在人体经络中加强运行,以提高人体自我修复的能力。经气被調动的程度越高则治疗效果越显著,可以实现“气至而有效”[5]。
(五)灸量确定
灸量多少与施灸强度、施灸部位面积和施灸时间有关系。其中强度及面积容易控制且稳定,所以与灸量关系最密切的是施灸时间。
传统艾灸规定每穴治疗时间为10—15分钟[4]。而研究发现,完整的施灸过程会经历3个时间段,其中要使艾灸治疗效果至最佳的施灸时间最少要40分钟以上,最好是以腧穴的热敏化现象消失为一个衡量标准,在这里就体现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艾灸时间也有所不同的个体差异性。
二、融入热敏灸理论,重新设计艾灸实训课程
在融入和学习热敏灸理论之后,本研究教学团队将传统的艾灸实训课程做了新的改革与设计:
(一)根据技术要点,结合养生企业常见案例,重新设计实训模块
热敏灸法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要辨“敏”取穴,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下,某些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因此,本研究团队根据技术要点[6],特地走访了校企合作的多家养生企业,对大量顾客进行了调研,并邀请在一线工作的艾灸师,切合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专门打造设计了关于痛经、月经不调、颈椎病、过敏性鼻炎、感冒等五大病种的案例实训模块内容,以求学生在操作中更容易找到热敏化腧穴,达到择“敏”取穴的要求。
(二)根据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设计实训流程
1. 人员分组:实训实行小班制教学,一班32人,2人为一个小组,共分16组,整个过程由两位专业老师现场指导。
2. 工具准备:不同于传统的悬灸,热敏灸使用的艾条一般规格为:直径:16—40mm;艾绒精度:1∶5—1∶8。
3. 根据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7],结合实训案例,辨证取穴。
4. 体位选择,结合实训室的条件,满足被灸者一人一床,均选择卧位。
5. 在辨证取穴基础上,再“辨敏取穴”:艾条距离皮肤2—5厘米,先以传统的辨证腧穴定位为中心粗定位,然后在其周围用各种组合手法探查,以上述6种灸感为衡量标准再确定出具体的位置。
6. 强调体验灸感:在施灸过程中,要求操作者与被灸者都保持静心凝神的状态,被灸者不要只局限于体表的感觉,应体会身体对艾热的敏感区域及体内经气被调动的感受。 7. 确定灸量:突破传统教材描述的操作10—15分钟局限性,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作为衡量标准,制定个性化的灸量。
8. 注意事项:施灸过程中,被灸者如若有晕灸或其他身体不适症状,施灸者应及时报告指导老师,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处理;施灸过程中注意热感强度,防止烫伤及艾灰掉落;被灸者2小时内不宜洗澡,注意保暖;施灸结束后,艾条需充分熄灭,防止复燃。
9. 整个操作过程有两位老师分别负责示范、讲解、答疑及指导操作。
(三)课后完成实训手册
实训课结束后,两人为小组完成实训报告。实训手册设计如下:
热敏灸操作实训报告
病案:徐某XX,……
辨证思路:
疾病、证型:
选穴过程描述:
灸感描述:
灸量:(以敏消足量制定个性化方案)
灸后:
三、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巩固学习成果
(一)成立课外热敏灸兴趣小组
根据热敏灸技术特点,每次施灸耗时较长,若遇到疾病相关的热敏腧穴存在,就需要进行多个疗程施灸,因此很多情况下,单纯几节实训课并不能满足热敏灸教学要求,因此本研究教学团队还组织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放学院针灸推拿实训室供学生在课后练习时使用,并安排老师现场指导。
(二)定期举办全校师生热敏灸体验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热敏灸技术学以致用,本研究教学团队还定期举办面向全校师生热敏灸体验日,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在反复的动手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技术要领训练,最终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灵活应用。
(三)切合实际工作,一线企业操作观摩
为切合临床并与以后实习就业岗位的工作需求相结合,学院组织学生到相关养生企业观摩。学生可在一线艾灸师傅的带领下体验整个施灸过程,在与被灸者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热敏灸治疗效果,取得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仁. 灸法的历史与现状[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06):466-473.
[2] 陈日新,康明非. 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0.
[3] 谢丁一. 陈日新教授論灸感[J]. 中国针灸,2016,36(08):789-792.
[4] 陈日新,谢丁一. 神奇热敏灸[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0-19.
[5] 陈日新,康明非.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 中国针灸,2008,28(01):44-45.
[6] 陈日新,康明非.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J]. 中国针灸,2007,27(03):199-202.
[7]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S]. 世界中医药,2017,12(08):1959-1961.
(责任编辑:汪旦旦)
关键词:热敏灸;艾灸;实操教学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9-0036-04
灸法自古以来在人们生活中的养生保健方面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提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在人体内产生的治疗效果,某些方面是针法和汤药达不到或者不易达到的。再加上异于毫针刺法,艾灸操作简单易上手;异于汤药,艾灸没有对肠胃的刺激,副作用小。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艾灸是一项非常适宜推而广之的保健方法。
本研究在指导多年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学生艾灸实操过程中发现,传统灸法中悬灸方式过于简单,疗效一般。在临床中,先辈们对古代灸法有不少的继承和创新[1],其中热敏灸疗法非常符合人们居家养生保健的需要。因此,本研究把这种新灸疗技术——热敏灸法引入课堂,进行了艾灸实操的教学改革。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针法灸法》第4版教材是这样描述悬起灸的:将艾条点燃后悬垂于穴位上方施灸称为“悬起灸”;一般将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保持在2—3厘米,施灸10—20分钟,以皮肤温热潮红为度。传统教材对悬起灸的定义过于简单,按照此步骤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很难判断操作可能达到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在实操教学中引入了热敏灸的理念及操作要点。
一、灸法课堂引入热敏灸相关理论
(一)热敏灸概念
热敏灸是由陈日新带领的科研团队提出的疗灸新概念,其定义为:选择热敏腧穴悬灸,激发透热、扩热、传热等经气传导,从而实现气至病所,显著提高疗效的一种新灸法。热敏灸是在普通悬灸法基础上采用腧穴热敏化理论选取施灸部位,以热敏化现象消失为度,极其重视灸感的新型悬灸法[2]。
(二)灸感概念
在传统教材中,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针法灸法》第4版对灸感的描述为例:灸感是指患者在接受灸疗时的自我感觉,患者会感到皮肤灼痛,皮下温热和近似“得气”的感觉。教材的这种描述并不详尽。热敏灸技术非常强调被灸者的灸感。灸感是指当悬灸某个腧穴时,被灸者会产生一种深透、远传等特殊的感觉,包括透热、扩热、传热、远部热、深部热及其他酸、胀、压、重、痛、麻、冷、非热等感觉[3]。
(三)选择热敏化腧穴艾灸
人体在一定状态下,某些腧穴对艾热刺激相较于其他腧穴而言更容易产生上述特殊的感觉。这些腧穴被称为热敏化腧穴。经过普查研究发现,腧穴的热敏化现象出现与人身体状况有极大相关性。当人体在身体不适和疾病出现的状态下,腧穴的对艾热敏感性会大幅度增强[4]。
陈日新团队用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排卵障碍型不孕症患者,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疗法能充分激发患者自身经气,提高身体自我修复能力,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传统教材描述的悬灸法。
(四)强调陈日新提出的“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的理论
传统针法灸法教材在施灸过程中,只强调皮肤表层出现的现象,以皮肤潮红为度,并不强调患者体内的感受。而陈日新团队的疗法则强调以用艾灸调动人体的经气,使经气在人体经络中加强运行,以提高人体自我修复的能力。经气被調动的程度越高则治疗效果越显著,可以实现“气至而有效”[5]。
(五)灸量确定
灸量多少与施灸强度、施灸部位面积和施灸时间有关系。其中强度及面积容易控制且稳定,所以与灸量关系最密切的是施灸时间。
传统艾灸规定每穴治疗时间为10—15分钟[4]。而研究发现,完整的施灸过程会经历3个时间段,其中要使艾灸治疗效果至最佳的施灸时间最少要40分钟以上,最好是以腧穴的热敏化现象消失为一个衡量标准,在这里就体现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艾灸时间也有所不同的个体差异性。
二、融入热敏灸理论,重新设计艾灸实训课程
在融入和学习热敏灸理论之后,本研究教学团队将传统的艾灸实训课程做了新的改革与设计:
(一)根据技术要点,结合养生企业常见案例,重新设计实训模块
热敏灸法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要辨“敏”取穴,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下,某些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因此,本研究团队根据技术要点[6],特地走访了校企合作的多家养生企业,对大量顾客进行了调研,并邀请在一线工作的艾灸师,切合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专门打造设计了关于痛经、月经不调、颈椎病、过敏性鼻炎、感冒等五大病种的案例实训模块内容,以求学生在操作中更容易找到热敏化腧穴,达到择“敏”取穴的要求。
(二)根据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设计实训流程
1. 人员分组:实训实行小班制教学,一班32人,2人为一个小组,共分16组,整个过程由两位专业老师现场指导。
2. 工具准备:不同于传统的悬灸,热敏灸使用的艾条一般规格为:直径:16—40mm;艾绒精度:1∶5—1∶8。
3. 根据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7],结合实训案例,辨证取穴。
4. 体位选择,结合实训室的条件,满足被灸者一人一床,均选择卧位。
5. 在辨证取穴基础上,再“辨敏取穴”:艾条距离皮肤2—5厘米,先以传统的辨证腧穴定位为中心粗定位,然后在其周围用各种组合手法探查,以上述6种灸感为衡量标准再确定出具体的位置。
6. 强调体验灸感:在施灸过程中,要求操作者与被灸者都保持静心凝神的状态,被灸者不要只局限于体表的感觉,应体会身体对艾热的敏感区域及体内经气被调动的感受。 7. 确定灸量:突破传统教材描述的操作10—15分钟局限性,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作为衡量标准,制定个性化的灸量。
8. 注意事项:施灸过程中,被灸者如若有晕灸或其他身体不适症状,施灸者应及时报告指导老师,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处理;施灸过程中注意热感强度,防止烫伤及艾灰掉落;被灸者2小时内不宜洗澡,注意保暖;施灸结束后,艾条需充分熄灭,防止复燃。
9. 整个操作过程有两位老师分别负责示范、讲解、答疑及指导操作。
(三)课后完成实训手册
实训课结束后,两人为小组完成实训报告。实训手册设计如下:
热敏灸操作实训报告
病案:徐某XX,……
辨证思路:
疾病、证型:
选穴过程描述:
灸感描述:
灸量:(以敏消足量制定个性化方案)
灸后:
三、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巩固学习成果
(一)成立课外热敏灸兴趣小组
根据热敏灸技术特点,每次施灸耗时较长,若遇到疾病相关的热敏腧穴存在,就需要进行多个疗程施灸,因此很多情况下,单纯几节实训课并不能满足热敏灸教学要求,因此本研究教学团队还组织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放学院针灸推拿实训室供学生在课后练习时使用,并安排老师现场指导。
(二)定期举办全校师生热敏灸体验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热敏灸技术学以致用,本研究教学团队还定期举办面向全校师生热敏灸体验日,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在反复的动手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技术要领训练,最终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灵活应用。
(三)切合实际工作,一线企业操作观摩
为切合临床并与以后实习就业岗位的工作需求相结合,学院组织学生到相关养生企业观摩。学生可在一线艾灸师傅的带领下体验整个施灸过程,在与被灸者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热敏灸治疗效果,取得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仁. 灸法的历史与现状[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06):466-473.
[2] 陈日新,康明非. 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0.
[3] 谢丁一. 陈日新教授論灸感[J]. 中国针灸,2016,36(08):789-792.
[4] 陈日新,谢丁一. 神奇热敏灸[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0-19.
[5] 陈日新,康明非.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 中国针灸,2008,28(01):44-45.
[6] 陈日新,康明非.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J]. 中国针灸,2007,27(03):199-202.
[7]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S]. 世界中医药,2017,12(08):1959-1961.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