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国家,水文地质灾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主要因素。而地下水的不规则运动和变化,使得防灾工作极为困难。本文对水文地质与水文地质结构、地质灾害受水文地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文地质因素;水文地质灾害;影响;防治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有些地方由于特殊的地理结构,导致地质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确定引起地质灾害的因素,寻找相应的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论述了水文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一、水文地质与水文结构
水文地质主要是指地下水的不规则运动和变化,是一种自然地理现象。地下水总体稳定,是地下水作为城市农业灌溉用水和工业矿泉水的主要原因。地下蓄水的具体位置为曝气带以下的地层空间。地下水在岩溶洞、地下裂隙和地下岩石空间等地层空间中相对稳定。然而,在特殊原因的干扰下,也会发生滑坡、雾霾、地面沉降、盐渍化等地质灾害,地下水的形成方式多种多样。但主要受自然降水和地表水渗入的影响。地下水不断流动,通过渗透,也可以流入地表和河流、湖泊和海洋。通过水分蒸发,水变成蒸汽,通过降水进入土壤,从而促进水的循环。由于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会发生地面沉降。此外,工业废水的随机排放对地下水水质也有很大的影响。
2.地质灾害受水文地质的影响分析
2.1地面沉降
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对地下石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地下热水的过度开采,从而导致地面沉降。自然因素与海平面上升或地震活动有关,也与构造活动引起的软土层沉降有关。根据以往资料,开采地下水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地面沉降速率与地下水沉降速率成正比。地下水位下降形成的漏斗与地面沉降形成的漏斗基本一致。因此,过度开采地下水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2.2砂土液化
砂土液化是指软土粉末、砂土和砾石在振动时瞬间变成液体的现象。含水饱和砂土在振动作用下瞬间变为液体,这主要是因为含水饱和砂土密度较大,且两者之间的水压增大。在振动荷载作用下,当水压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含水饱和砂土瞬间变成液体。砂土液化的影响因地而异。例如,在一个地区,土壤中的沉积颗粒相对较大,一旦发生砂土液化,就会喷水出砂,这主要是因为当该地区发生砂土液化时,土层中的水压升高,使砂砾空隙之间的水压大于土层的强度,地下水从地表有砂的地下洞室中涌出[1]。或者含碳酸盐岩的岩溶洞穴通常有一层厚厚的覆盖层。当覆盖层土壤相对松散时,某些因素会改变地下水运动的动态,破坏地下水运动的平衡,容易发生岩溶塌陷。
2.3软土变形
目前,软土变形主要体现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软土结构本身稳定性差,如果受到地下水不规则运动的影响,其结构将变得更加不稳定。由于软土结构的特殊性,水文地质对其影响较大。当软土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软土结构的粘结将被破坏,土体强度降低,土质将很快被稀释。除了受地下水运动和振动的影响外,软土在长期剪应力作用下也会发生缓慢的剪切变形。
2.4地下水位下降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为因素已成为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如过度开采地下水、修建水库截流地下水资源等。矿床的排水、流域上游的大坝建设等,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当地下水位下降过快或过快时,往往会发生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地面裂缝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地下水资源枯竭和地下水质量恶化,这可能导致一些年降雨量太少的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也有可能出现海水流失,工程和人类居住的环境受到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的影响[2]。
2.5潜水位上升
地下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建设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地下水库、湖泊、水库河道等地下水工程。潜水水位的升高将改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基的软化、潜水水位的升高将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导致黏性土压缩性增加,含水量增加,强度降低,建筑物变形沉降;其次,地下水位的升高也会引起基础的侧向位移或隆起,建筑物的倾斜或墙体的破坏是由侧向位移引起的;三是而地下水位的升高也會引起淤泥和砂的饱和,不仅会引起管道入口砂,还会引起砂的液化;第四,水可能进入地下水位以下的地下室,对地下室造成破坏,甚至丧失使用价值。最后,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如盐渍化、沼泽化等,从而腐蚀现有建筑物。
3.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控
为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有关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做好防治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安全、更有效地保障。一是建立健全我国地质灾害监测与响应体系,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探测技术和管理理念,并将其应用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实际需要,同时,我们必须及时了解水文地质变化,以便及时采取行动解决突发情况;二是尽量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施工。如果需要施工,建设单位必须提前绘制区域地图,了解现场水文地质条件。此外,施工期间必须进行连续监测,以防止地壳突然变化。三是行政部应严格管理所有联系人,并提醒相关员工采取预防措施。施工前,上级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使施工人员按计划作业,避免过度施工[3]。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水文地质环境受到破坏,必须及时中断施工,必须与施工队充分沟通和协商,并立即提示整改,并通过使用先进的监测系统及时识别现有的危险因素,以便设计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消除有害因素的建设策略。
3.2科学开展治理工作
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禁止盲目作业。我们必须对已经发生的灾害进行分析和调查,解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控制计划,以便尽可能减少损失。特别是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由于我强烈支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境署必须改善水污染的处理。地下水是一种水资源,在水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地下水受到污染,将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防治地下水污染[4]。第二,除了加强监督,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外,有关部门还要提高防治技术水平,积极运用先进科技,全面提高我国水污染防治水平。第三,中国不仅要重视水污染的防治,还要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尽管中国地域辽阔,水资源丰富,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分布和气候差异,水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极不平衡。有些地方水资源稀缺,但对水的需求很高,导致过度开采,有时会导致地质灾害。在一些地方,过量降水等因素导致地下水过量,从而影响地壳结构,进而导致地质灾害。因此,当地有关单位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采矿制度,确保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结语:
总之,水文地质环境和条件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水文地质研究,了解水文地质规律,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水文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安德.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J]. 价值工程,2021,40(10):226-227.
[2]蒋志宇.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 世界有色金属,2020(1):226,228. DOI:10.3969/j.issn.1002-5065.2020.01.137.
[3]李金柱.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 科学与财富,2018(12):258. DOI:10.3969/j.issn.1671-2226.2018.12.266.
[4]张洋. 水文地质因素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 汽车博览,2021(21):127-128.
关键词:水文地质因素;水文地质灾害;影响;防治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有些地方由于特殊的地理结构,导致地质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确定引起地质灾害的因素,寻找相应的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论述了水文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一、水文地质与水文结构
水文地质主要是指地下水的不规则运动和变化,是一种自然地理现象。地下水总体稳定,是地下水作为城市农业灌溉用水和工业矿泉水的主要原因。地下蓄水的具体位置为曝气带以下的地层空间。地下水在岩溶洞、地下裂隙和地下岩石空间等地层空间中相对稳定。然而,在特殊原因的干扰下,也会发生滑坡、雾霾、地面沉降、盐渍化等地质灾害,地下水的形成方式多种多样。但主要受自然降水和地表水渗入的影响。地下水不断流动,通过渗透,也可以流入地表和河流、湖泊和海洋。通过水分蒸发,水变成蒸汽,通过降水进入土壤,从而促进水的循环。由于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会发生地面沉降。此外,工业废水的随机排放对地下水水质也有很大的影响。
2.地质灾害受水文地质的影响分析
2.1地面沉降
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对地下石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地下热水的过度开采,从而导致地面沉降。自然因素与海平面上升或地震活动有关,也与构造活动引起的软土层沉降有关。根据以往资料,开采地下水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地面沉降速率与地下水沉降速率成正比。地下水位下降形成的漏斗与地面沉降形成的漏斗基本一致。因此,过度开采地下水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2.2砂土液化
砂土液化是指软土粉末、砂土和砾石在振动时瞬间变成液体的现象。含水饱和砂土在振动作用下瞬间变为液体,这主要是因为含水饱和砂土密度较大,且两者之间的水压增大。在振动荷载作用下,当水压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含水饱和砂土瞬间变成液体。砂土液化的影响因地而异。例如,在一个地区,土壤中的沉积颗粒相对较大,一旦发生砂土液化,就会喷水出砂,这主要是因为当该地区发生砂土液化时,土层中的水压升高,使砂砾空隙之间的水压大于土层的强度,地下水从地表有砂的地下洞室中涌出[1]。或者含碳酸盐岩的岩溶洞穴通常有一层厚厚的覆盖层。当覆盖层土壤相对松散时,某些因素会改变地下水运动的动态,破坏地下水运动的平衡,容易发生岩溶塌陷。
2.3软土变形
目前,软土变形主要体现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软土结构本身稳定性差,如果受到地下水不规则运动的影响,其结构将变得更加不稳定。由于软土结构的特殊性,水文地质对其影响较大。当软土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软土结构的粘结将被破坏,土体强度降低,土质将很快被稀释。除了受地下水运动和振动的影响外,软土在长期剪应力作用下也会发生缓慢的剪切变形。
2.4地下水位下降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为因素已成为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如过度开采地下水、修建水库截流地下水资源等。矿床的排水、流域上游的大坝建设等,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当地下水位下降过快或过快时,往往会发生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地面裂缝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地下水资源枯竭和地下水质量恶化,这可能导致一些年降雨量太少的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也有可能出现海水流失,工程和人类居住的环境受到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的影响[2]。
2.5潜水位上升
地下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建设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地下水库、湖泊、水库河道等地下水工程。潜水水位的升高将改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基的软化、潜水水位的升高将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导致黏性土压缩性增加,含水量增加,强度降低,建筑物变形沉降;其次,地下水位的升高也会引起基础的侧向位移或隆起,建筑物的倾斜或墙体的破坏是由侧向位移引起的;三是而地下水位的升高也會引起淤泥和砂的饱和,不仅会引起管道入口砂,还会引起砂的液化;第四,水可能进入地下水位以下的地下室,对地下室造成破坏,甚至丧失使用价值。最后,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如盐渍化、沼泽化等,从而腐蚀现有建筑物。
3.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控
为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有关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做好防治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安全、更有效地保障。一是建立健全我国地质灾害监测与响应体系,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探测技术和管理理念,并将其应用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实际需要,同时,我们必须及时了解水文地质变化,以便及时采取行动解决突发情况;二是尽量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施工。如果需要施工,建设单位必须提前绘制区域地图,了解现场水文地质条件。此外,施工期间必须进行连续监测,以防止地壳突然变化。三是行政部应严格管理所有联系人,并提醒相关员工采取预防措施。施工前,上级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使施工人员按计划作业,避免过度施工[3]。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水文地质环境受到破坏,必须及时中断施工,必须与施工队充分沟通和协商,并立即提示整改,并通过使用先进的监测系统及时识别现有的危险因素,以便设计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消除有害因素的建设策略。
3.2科学开展治理工作
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禁止盲目作业。我们必须对已经发生的灾害进行分析和调查,解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控制计划,以便尽可能减少损失。特别是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由于我强烈支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境署必须改善水污染的处理。地下水是一种水资源,在水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地下水受到污染,将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防治地下水污染[4]。第二,除了加强监督,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外,有关部门还要提高防治技术水平,积极运用先进科技,全面提高我国水污染防治水平。第三,中国不仅要重视水污染的防治,还要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尽管中国地域辽阔,水资源丰富,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分布和气候差异,水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极不平衡。有些地方水资源稀缺,但对水的需求很高,导致过度开采,有时会导致地质灾害。在一些地方,过量降水等因素导致地下水过量,从而影响地壳结构,进而导致地质灾害。因此,当地有关单位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采矿制度,确保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结语:
总之,水文地质环境和条件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水文地质研究,了解水文地质规律,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水文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安德.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J]. 价值工程,2021,40(10):226-227.
[2]蒋志宇.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 世界有色金属,2020(1):226,228. DOI:10.3969/j.issn.1002-5065.2020.01.137.
[3]李金柱.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 科学与财富,2018(12):258. DOI:10.3969/j.issn.1671-2226.2018.12.266.
[4]张洋. 水文地质因素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 汽车博览,2021(2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