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新广行风热线陆续接到乌鲁木齐市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购买的校服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接到投诉后,记者对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市区、沙依巴克区部分学校校服质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乌鲁木齐市某些学校校服质量存在严重问题。
孩子家长的质疑
乌鲁木齐市民张洁的女儿在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读高中,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年花60元钱为女儿购买了一套冬季校服。可是自从女儿穿上校服后,总抱怨校服穿着不舒服。张洁的女儿告诉记者,校服一点都不透气,每次活动完身上都好像被裹了一层塑料薄膜。
考虑到校服是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集体订购的,出于对学校的信任,张洁对女儿的抱怨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洁发现女儿穿的校服里竟然裹着一层类似“塑料布”的东西。“这个校服买回来没多久我们就发现里面呈现疙瘩状,而且在清洗衣服的时候,衣服里的水不是很自然地流掉,跟塑料袋装着水一样。孩子也经常反映说,衣服穿上特别不舒服,身上潮潮的。有一次偶尔那衣服烂了,我们一打开,里面竟是塑料布。”张洁说。
校服里裹着“塑料布”,张洁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说,“这个衣服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不是我一个人接受不了,我觉得所有的家长都接受不了,衣服贵一点不要紧,样子难看也不要紧,关键是质量要有保证,穿上最起码对人体不要有害。让孩子冬天穿上这样的衣服,孩子挺受罪的。我对校服的质量存在这样的问题很愤怒,衣服出现这种现象,无论学校还是商家,都是一个不道德的经营行为。”
校方的解释
针对家长和学生的质疑,记者对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的校服展开了调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学生校服的衬里中确实有一层类似塑料薄膜的东西,记者还做了简单的实验,发现这种东西不透气也不透水。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对校服存在的质量问题是如何解释的呢?
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长周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的校服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指定的12家校服生产商之一——浙江发鱼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的,校服的衬里使用的是一种新型保温材料,不存在任何质量问题。“我们提供的冬季校服,确确实实用的是一种新型的保温材料,本身密闭性比较好,相对来说它的保温性好,透气性就差,但它绝对不是塑料布,有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证明。而且这家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招标的12家单位之一,我们也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学校给孩子提供这个校服不能是随随便便就提供了,保暖性要强,透气性要强,而且有益孩子健康,这是我们选择校服的宗旨,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很负责任的,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随后,周建民向记者提供了自治区纤维检验局的检验报告,但是记者发现,这份检验报告中只写了甲醛含量不超标,并没有对校服衬里中这层所谓的新型保温材料进行检验。这样的检验报告,能证明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的校服真如周建民校长所说的不存在质量问题吗?
“检验报告”偷梁换柱
记者采访了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检测中心主任邓明辉。她告诉记者,生产厂商和学校是在拿着“检验报告”偷梁换柱。他们的检验报告只能证明九中校服里涂层织物甲醛含量不超标,但是这种涂层织物并不适合在校服里使用。“这份报告只说明了这套服装的甲醛含量是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没有对其他项目进行检测,第九中学冬季校服的面料,采用的是一种涂层织物,这种面料防风防水有一定的保暖性,但织物表明涂有一层涂料使织物密不透气,因此,这种面料透气性很差,穿着舒适性不好,反复洗涤以后还会出现涂层脱落现象。”
邓明辉主任还说,当时检测后他们就明确告诉学校和厂商,这个面料不适合用来制做校服。“一般这种面料是用来制做风雨衣,学生的活动量大,新陈代谢也比较旺盛,上课和活动的时候校服都是穿在身上,所以学生穿着用这种面料制做的校服运动或者出汗以后,就会感到很闷热不舒服。而且校服还需要经常洗涤,所以,我们认为这种面料是不宜制做校服的。”
明明不适合用来制做校服,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居然拿着检验报告“偷梁换柱”,欺骗家长和学生,甚至还想拿着所谓的检验报告“愚弄”记者。更可恶的要数生产厂商,居然拿着制做“雨衣”的面料,堂而皇之说是“新型环保保温材料”。按照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长的说法,这家生产厂商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指定的1 2家校服供应商之一,那么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生产厂商,又是怎么成了乌鲁木齐市教育局的指定校服供应商呢?
校服质量无人问责
针对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服存在质量问题的投诉,记者采访了乌鲁木齐市教育局中小学统一着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孙文。他告诉记者,这12家厂商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通过教育网公开招标后指定的,准入期限是两年。教育局已经要求厂家提供的校服必须符合《自治区中小学统一着装管理地方标准》,至于校服有没有经过质检部门的检验,以及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应该由各学校和厂家自己负责。“因为我们不是技术部门,对于校服上的涂层,我们不能作出质量检验,我们也不懂。我们文件上规定,企业到学校提供校服样品的时候,必须根据自治区的地方标准,自己到技术监督局去检验。如果要是为这一件事情,我们抽出管理人员去检查也不现实,这个工作量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只能从宏观上比较宽泛地要求他们,太细的我们不好去跟踪。”
孙文副主任认为校服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应该由学校和厂商负责,可是学校却认为既然是教育部门指定的生产厂商,质量就应该没有问题。而恰恰是这种相互推脱责任,从而导致了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服出现质量问题,却无人问责的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自治区中小学统一着装管理地方标准规定》,学校在购买校服前要由学校或者生产厂商到自治区纤维检验局进行质量检测。但是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检测中心主任邓明辉告诉记者:2005年以前,乌鲁木齐市各所学校订购的校服都是由市教育局委托自治区纤维检验局进行质量检测。但是2005年以后,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将校服订购划归到各个学校自行管理后,就再没有一家生产厂商和学校进行过校服质量检测。“中小学生校服,也是社会比较关注的统一采购的商品,在2002年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曾经和自治区教委联合,对校服生产企业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当时就是确定入围的招标企业,来保证校服的质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2005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就中断了,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看,现在的学生校服都是由各个学校自行招标采购的,校服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我们也希望中小学生校服的质量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要将学生校服的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管,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邓明辉说。
教育管理部门全力查处
3月28日,乌鲁木齐市教育局的有关领导在接受新广行风热线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立即责成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教育局和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对校服进行重新检验;并将对全市中小学校服质量进行检查。
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军说,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已经责成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教育局和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对校服质量进行重新检验,质量确实不达标的,必须进行退货处理。他说,“各位家长反映的校服问题,市教育局非常关注,在教育系统实行学生统一着装,统一管理,是为了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平等意识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自立意识,形成一个向上、团结的良好校风。那么,作为学校要给学生提供安全合格的校服。对于各位家长反映的问题,我们专门进行了研究,这所学校属于新市区管理,我们已经责成新市区和学校进行检验,经过检验,如果确实发现校服不合格的问题,校服要退回厂家,费用要退给学生;这个企业今后将不再纳入我们学校对外招标的范围,同时我们也向市工商部门、市质监部门反映这个情况,由工商部门和质监部门进行查处。”
孩子家长的质疑
乌鲁木齐市民张洁的女儿在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读高中,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年花60元钱为女儿购买了一套冬季校服。可是自从女儿穿上校服后,总抱怨校服穿着不舒服。张洁的女儿告诉记者,校服一点都不透气,每次活动完身上都好像被裹了一层塑料薄膜。
考虑到校服是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集体订购的,出于对学校的信任,张洁对女儿的抱怨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洁发现女儿穿的校服里竟然裹着一层类似“塑料布”的东西。“这个校服买回来没多久我们就发现里面呈现疙瘩状,而且在清洗衣服的时候,衣服里的水不是很自然地流掉,跟塑料袋装着水一样。孩子也经常反映说,衣服穿上特别不舒服,身上潮潮的。有一次偶尔那衣服烂了,我们一打开,里面竟是塑料布。”张洁说。
校服里裹着“塑料布”,张洁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说,“这个衣服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不是我一个人接受不了,我觉得所有的家长都接受不了,衣服贵一点不要紧,样子难看也不要紧,关键是质量要有保证,穿上最起码对人体不要有害。让孩子冬天穿上这样的衣服,孩子挺受罪的。我对校服的质量存在这样的问题很愤怒,衣服出现这种现象,无论学校还是商家,都是一个不道德的经营行为。”
校方的解释
针对家长和学生的质疑,记者对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的校服展开了调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学生校服的衬里中确实有一层类似塑料薄膜的东西,记者还做了简单的实验,发现这种东西不透气也不透水。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对校服存在的质量问题是如何解释的呢?
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长周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的校服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指定的12家校服生产商之一——浙江发鱼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的,校服的衬里使用的是一种新型保温材料,不存在任何质量问题。“我们提供的冬季校服,确确实实用的是一种新型的保温材料,本身密闭性比较好,相对来说它的保温性好,透气性就差,但它绝对不是塑料布,有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证明。而且这家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招标的12家单位之一,我们也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学校给孩子提供这个校服不能是随随便便就提供了,保暖性要强,透气性要强,而且有益孩子健康,这是我们选择校服的宗旨,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很负责任的,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随后,周建民向记者提供了自治区纤维检验局的检验报告,但是记者发现,这份检验报告中只写了甲醛含量不超标,并没有对校服衬里中这层所谓的新型保温材料进行检验。这样的检验报告,能证明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的校服真如周建民校长所说的不存在质量问题吗?
“检验报告”偷梁换柱
记者采访了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检测中心主任邓明辉。她告诉记者,生产厂商和学校是在拿着“检验报告”偷梁换柱。他们的检验报告只能证明九中校服里涂层织物甲醛含量不超标,但是这种涂层织物并不适合在校服里使用。“这份报告只说明了这套服装的甲醛含量是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没有对其他项目进行检测,第九中学冬季校服的面料,采用的是一种涂层织物,这种面料防风防水有一定的保暖性,但织物表明涂有一层涂料使织物密不透气,因此,这种面料透气性很差,穿着舒适性不好,反复洗涤以后还会出现涂层脱落现象。”
邓明辉主任还说,当时检测后他们就明确告诉学校和厂商,这个面料不适合用来制做校服。“一般这种面料是用来制做风雨衣,学生的活动量大,新陈代谢也比较旺盛,上课和活动的时候校服都是穿在身上,所以学生穿着用这种面料制做的校服运动或者出汗以后,就会感到很闷热不舒服。而且校服还需要经常洗涤,所以,我们认为这种面料是不宜制做校服的。”
明明不适合用来制做校服,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居然拿着检验报告“偷梁换柱”,欺骗家长和学生,甚至还想拿着所谓的检验报告“愚弄”记者。更可恶的要数生产厂商,居然拿着制做“雨衣”的面料,堂而皇之说是“新型环保保温材料”。按照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长的说法,这家生产厂商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指定的1 2家校服供应商之一,那么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生产厂商,又是怎么成了乌鲁木齐市教育局的指定校服供应商呢?
校服质量无人问责
针对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服存在质量问题的投诉,记者采访了乌鲁木齐市教育局中小学统一着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孙文。他告诉记者,这12家厂商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通过教育网公开招标后指定的,准入期限是两年。教育局已经要求厂家提供的校服必须符合《自治区中小学统一着装管理地方标准》,至于校服有没有经过质检部门的检验,以及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应该由各学校和厂家自己负责。“因为我们不是技术部门,对于校服上的涂层,我们不能作出质量检验,我们也不懂。我们文件上规定,企业到学校提供校服样品的时候,必须根据自治区的地方标准,自己到技术监督局去检验。如果要是为这一件事情,我们抽出管理人员去检查也不现实,这个工作量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只能从宏观上比较宽泛地要求他们,太细的我们不好去跟踪。”
孙文副主任认为校服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应该由学校和厂商负责,可是学校却认为既然是教育部门指定的生产厂商,质量就应该没有问题。而恰恰是这种相互推脱责任,从而导致了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服出现质量问题,却无人问责的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自治区中小学统一着装管理地方标准规定》,学校在购买校服前要由学校或者生产厂商到自治区纤维检验局进行质量检测。但是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检测中心主任邓明辉告诉记者:2005年以前,乌鲁木齐市各所学校订购的校服都是由市教育局委托自治区纤维检验局进行质量检测。但是2005年以后,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将校服订购划归到各个学校自行管理后,就再没有一家生产厂商和学校进行过校服质量检测。“中小学生校服,也是社会比较关注的统一采购的商品,在2002年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曾经和自治区教委联合,对校服生产企业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当时就是确定入围的招标企业,来保证校服的质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2005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就中断了,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看,现在的学生校服都是由各个学校自行招标采购的,校服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我们也希望中小学生校服的质量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要将学生校服的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管,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邓明辉说。
教育管理部门全力查处
3月28日,乌鲁木齐市教育局的有关领导在接受新广行风热线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立即责成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教育局和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对校服进行重新检验;并将对全市中小学校服质量进行检查。
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军说,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已经责成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教育局和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对校服质量进行重新检验,质量确实不达标的,必须进行退货处理。他说,“各位家长反映的校服问题,市教育局非常关注,在教育系统实行学生统一着装,统一管理,是为了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平等意识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自立意识,形成一个向上、团结的良好校风。那么,作为学校要给学生提供安全合格的校服。对于各位家长反映的问题,我们专门进行了研究,这所学校属于新市区管理,我们已经责成新市区和学校进行检验,经过检验,如果确实发现校服不合格的问题,校服要退回厂家,费用要退给学生;这个企业今后将不再纳入我们学校对外招标的范围,同时我们也向市工商部门、市质监部门反映这个情况,由工商部门和质监部门进行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