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经济增速趋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的新常态。与其他要素市场相比,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由于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不同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条件参差不齐,再加上各种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体制和制度障碍,导致我国劳动力流动成本较高,社会就业存在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本文探讨了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交通运输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宏微观两个层次入手,一方面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和倍差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DID),从宏观层面探讨了以高速铁路为例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就业效应;另一方面利用2016年全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和最小二元回归法,从微观层面实证估计了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劳动力流动、就业以及收入水平的影响。考虑到性别、年龄、城乡以及地区因素在劳动力供给以及收入上的差异,本文在对总体样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按照性别、年龄、城乡以及地区的不同进行了分类比较和参数估计。通过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与我国全社会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量、就业结构、劳动流动率以及收入水平显著正相关,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全社会劳动力就业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女性劳动力、40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跨地区流动和收入水平受交通基础设施的正面影响较大。从城乡、地区的角度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在城乡、地区之间的就业效应具有显著差别。总体来看,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城镇地区、东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就业显著正相关,而与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就业显著负相关;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实证研究显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劳动力就业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在促进社会就业的同时,也会使劳动力及其他资源加速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从而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和收缩效应。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稳中趋缓的国内经济形势,我国政府不仅有必要继续实施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社会就业;同时也应当统筹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努力提高地区的宏观投资环境,从而为本地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