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铜镜是极具特色的历史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铜镜中的铭文和图像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铜镜的研究,也是探索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笔者是铜镜收藏爱好者,尤其对铜镜中的铭文和图像情有独钟。在收藏汉镜和唐镜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现就汉唐铜镜中的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演变的问题结合铜镜实物谈一些看法。
东汉四神博局镜,直径19厘米,为东汉早期青铜镜。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弦纹方框及凹面方框各一个,其间折绕十二乳及十二地支铭文,书法精美。其外八连弧座乳丁及博局纹将内区分为四方八极,分别配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独角兽、羽人、怪兽。图案间龙腾虎跃、凤舞蛇行,奇禽飞翔、异兽奔驰,生态盎然。镜缘上是缠枝叶纹,精美绝伦。
东汉四神禽兽博局镜,直径16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环列八乳以及一圈铭文:“长保父母又宜子孙”,外圈铭文为十二地支。主饰区八乳博局间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边缘纹饰为一圈神兽纹。
北朝十二生肖四神镜,直径17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环布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在双线界隔内环雕十二生肖像,其外饰锯齿纹一周。
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铭文镜,圓形,圆钮。钮座外方框内水波纹,方框周边四座山峦,其外为十二生肖与八卦图。边缘一周有篆书铭文:“天地成,日月明;五岳灵,四渎清;十二肖,八卦贞;富贵显,子孙宁;皆贤英,福禄并。”
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人认为,千支纪年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传说炎帝时曾使用“十日阳历纪年”,即一年分天干十日,一月36天,一年其360天,沿用的是“十日纪年法”。黄帝使用的“黄历”为“十二月阴历纪年”。在夏商之际,除了用“十月阳历纪年”。还并行“十二月阴历纪年”:后来商朝使用“十二月阴历纪年”。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出现了完整的“六十干支序列图”。
其实,最初的“十日纪年”为远古的“木星纪年”。木星,古代天文学家又称之为“岁星”。古天文学的“盖天说”,假想宇宙为圆形,“天球”盖在方形地面上,天球壁顶上有圆环轨道,日、月、星辰均沿轨道周行运转。太阳在天球上周行经历一次,月亮(太阴)则周行经历十二次,所以“阳历一年”等于“阴历十二月”。
大约夏朝晚期,将“十天干”分别命名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原始宗教为自然神崇拜,国君被奉为天神之子.即“天子”。夏代末期的帝王孔甲、胤甲、履癸(桀)等,最早采用“天干”之字配合命名。“天干”之字大概为帝王生辰,从夏王用生辰“天干”文字配合命名,说明夏代曾用“十日纪年”来标明帝王生辰。商朝取代夏朝后,为表明承天之正统,历代天子仍袭用夏代惯例,继续采用“天干”之字配合命名,如太甲、沃丁、太庚、雍己、太戊、外壬、祖乙、祖辛等。
商朝统一中国后,特别是商都迁殷后,已经发现“十日纪年”太不准确,于是又根据太阴(月亮)的运行周期十二月来纪年,其实是用“十二月纪年”来校正弥补“十日纪年”之不足。周代以后还有用更精确一些的“太岁(星)纪年”,即“十二日纪年”。不管是“十二月纪年”还是“十二日纪年”,均为远古“十日纪年”的精细补充。后世所谓的“天干”和“地支”,在春秋战国以前称为“十日”“十二辰”,秦汉之际又称为“十母”“十二子”,两汉之交时,方称“十干”“十二支”,后简化为干支。战国时“十二支”又衍变为十二地支了。
十二地支为后世根据天辰星象来确定地面物候节气,以便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实为人类社会由原始渔猎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之后的事了。“十二支”为实用天文历法,为便于区别和应用“十二天时”,古人采用了12个文字来命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可谓抽象文字表示法。但古时命名“十二天时”,非仅一种方式,很多地方还采用了形象表示法的12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来纪时,即“十二兽历”。所谓“生肖”就是生肖动物:所谓“属相”即动物属性。所以,用12种动物代表十二生辰,才是名副其实的十二生肖或十二属相。很可能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历法也需要统一,于是有人将12字与12种动物相融合而配伍,形成流行至今的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尔雅一释天》:“岁阳者,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因此,从历史的考证看,至少在西汉以前,十二地支已经完善并固定下来。
同时,在先秦至汉初仅“丑”一项具备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吻合程度。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虽然早就有了十二地支,但是生肖与其相配与隋唐时期相比还有较大的随意性。四神博局莽式镜的十二地支在东汉初年消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舞台之后,又经过了大约500年的漫长岁月,才在北朝后期“重现江湖”。至此,十二生肖才真正与十二地支完全相配,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在西汉和东汉期间的锕镜,有大量的动物形象镜,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等,但是都没有和十二地支形成稳定的对应。同时,我们在汉代铜镜中也没有发现和十二地支相对应的十二生肖,只是在汉代铜镜的铭文中看到十二地支。而在隋代和唐代的铜镜中,才真正地发现与十二地支对应的十二生肖的图像。因此,笔者认为十二生肖应在十二地支出现之后。
笔者是铜镜收藏爱好者,尤其对铜镜中的铭文和图像情有独钟。在收藏汉镜和唐镜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现就汉唐铜镜中的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演变的问题结合铜镜实物谈一些看法。
东汉四神博局镜,直径19厘米,为东汉早期青铜镜。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弦纹方框及凹面方框各一个,其间折绕十二乳及十二地支铭文,书法精美。其外八连弧座乳丁及博局纹将内区分为四方八极,分别配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独角兽、羽人、怪兽。图案间龙腾虎跃、凤舞蛇行,奇禽飞翔、异兽奔驰,生态盎然。镜缘上是缠枝叶纹,精美绝伦。
东汉四神禽兽博局镜,直径16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环列八乳以及一圈铭文:“长保父母又宜子孙”,外圈铭文为十二地支。主饰区八乳博局间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边缘纹饰为一圈神兽纹。
北朝十二生肖四神镜,直径17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环布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在双线界隔内环雕十二生肖像,其外饰锯齿纹一周。
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铭文镜,圓形,圆钮。钮座外方框内水波纹,方框周边四座山峦,其外为十二生肖与八卦图。边缘一周有篆书铭文:“天地成,日月明;五岳灵,四渎清;十二肖,八卦贞;富贵显,子孙宁;皆贤英,福禄并。”
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人认为,千支纪年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传说炎帝时曾使用“十日阳历纪年”,即一年分天干十日,一月36天,一年其360天,沿用的是“十日纪年法”。黄帝使用的“黄历”为“十二月阴历纪年”。在夏商之际,除了用“十月阳历纪年”。还并行“十二月阴历纪年”:后来商朝使用“十二月阴历纪年”。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出现了完整的“六十干支序列图”。
其实,最初的“十日纪年”为远古的“木星纪年”。木星,古代天文学家又称之为“岁星”。古天文学的“盖天说”,假想宇宙为圆形,“天球”盖在方形地面上,天球壁顶上有圆环轨道,日、月、星辰均沿轨道周行运转。太阳在天球上周行经历一次,月亮(太阴)则周行经历十二次,所以“阳历一年”等于“阴历十二月”。
大约夏朝晚期,将“十天干”分别命名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原始宗教为自然神崇拜,国君被奉为天神之子.即“天子”。夏代末期的帝王孔甲、胤甲、履癸(桀)等,最早采用“天干”之字配合命名。“天干”之字大概为帝王生辰,从夏王用生辰“天干”文字配合命名,说明夏代曾用“十日纪年”来标明帝王生辰。商朝取代夏朝后,为表明承天之正统,历代天子仍袭用夏代惯例,继续采用“天干”之字配合命名,如太甲、沃丁、太庚、雍己、太戊、外壬、祖乙、祖辛等。
商朝统一中国后,特别是商都迁殷后,已经发现“十日纪年”太不准确,于是又根据太阴(月亮)的运行周期十二月来纪年,其实是用“十二月纪年”来校正弥补“十日纪年”之不足。周代以后还有用更精确一些的“太岁(星)纪年”,即“十二日纪年”。不管是“十二月纪年”还是“十二日纪年”,均为远古“十日纪年”的精细补充。后世所谓的“天干”和“地支”,在春秋战国以前称为“十日”“十二辰”,秦汉之际又称为“十母”“十二子”,两汉之交时,方称“十干”“十二支”,后简化为干支。战国时“十二支”又衍变为十二地支了。
十二地支为后世根据天辰星象来确定地面物候节气,以便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实为人类社会由原始渔猎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之后的事了。“十二支”为实用天文历法,为便于区别和应用“十二天时”,古人采用了12个文字来命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可谓抽象文字表示法。但古时命名“十二天时”,非仅一种方式,很多地方还采用了形象表示法的12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来纪时,即“十二兽历”。所谓“生肖”就是生肖动物:所谓“属相”即动物属性。所以,用12种动物代表十二生辰,才是名副其实的十二生肖或十二属相。很可能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历法也需要统一,于是有人将12字与12种动物相融合而配伍,形成流行至今的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尔雅一释天》:“岁阳者,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因此,从历史的考证看,至少在西汉以前,十二地支已经完善并固定下来。
同时,在先秦至汉初仅“丑”一项具备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吻合程度。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虽然早就有了十二地支,但是生肖与其相配与隋唐时期相比还有较大的随意性。四神博局莽式镜的十二地支在东汉初年消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舞台之后,又经过了大约500年的漫长岁月,才在北朝后期“重现江湖”。至此,十二生肖才真正与十二地支完全相配,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在西汉和东汉期间的锕镜,有大量的动物形象镜,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等,但是都没有和十二地支形成稳定的对应。同时,我们在汉代铜镜中也没有发现和十二地支相对应的十二生肖,只是在汉代铜镜的铭文中看到十二地支。而在隋代和唐代的铜镜中,才真正地发现与十二地支对应的十二生肖的图像。因此,笔者认为十二生肖应在十二地支出现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