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正值祖国65周年华诞之际,2014“丝绸之路”西安国际钢琴艺术周正式开幕。本次活动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音乐家协会、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联合承办。特邀演奏家有以色列钢琴家伊拉娜·沃莱德(Ilana Vered)、美国音乐学家亚罗·赫伯特(Jarl Hulbert)、法国钢琴家乔治·普卢德马赫(Georges Pludermacher)、德国钢琴家彼得·罗塞尔(Peter Roesel)、美籍古巴裔钢琴家桑提亚哥·罗德里格兹(Santiago Rodriguez)。艺术周内容精彩纷呈,包括6场音乐会、30节大师课、6个专题讲座和6个组别的钢琴比赛,规模和影响力堪称宏大。本文主要以大师音乐会为主题,与大家分享这场钢琴盛宴。
一、珠联璧合 交相辉映
开幕式暨系列音乐会的首场演出于10月1日在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由法籍华裔钢琴家种佳和美籍华裔钢琴家葛明联袂演出双钢琴专场。他们二位都是西安音乐学院的校友兼客座教授。种佳多年致力于法国作品的演奏和研究,并为法国环球唱片公司录制了中国钢琴作品CD系列以宣传推广中国作品。葛明是北京管乐交响乐团驻团钢琴独奏家。音乐会以《夕阳箫鼓》开场,这是艺术周组委会特邀德籍华裔作曲家刘铮在黎英海的钢琴独奏版基础上改编成的两架钢琴曲。种佳和葛明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细腻地勾勒出“夕阳无语,箫鼓有情”的意境。第二首《秦音-双钢琴和秦筝》,由作曲家梁红旗创作,以陕西秦腔和陕北民歌为旋律素材,高亢粗犷、委婉牵肠,运用了现代和声与狂羁的节奏交替,使得琴、筝之间的合作相映成趣。接下来的斯克里亚宾《a小调幻想曲》充满了肖邦式的浪漫主义,在两位演奏家的指下既显得唯美、伤感、如梦如幻,又突出了作曲家特有的诗人般神经质地敏锐和热情。上半场的最后一首是科普兰的《小伙子比利》,改编自芭蕾舞剧音乐,展现了美国在开拓时期的人物场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惟妙惟肖的演奏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北美洲的大草原,广袤的小边镇,眼观戴着套马索的牛仔们的墨西哥舞,耳听比利牛仔式的爱情欢歌……。下半场是由青年指挥家侯颉执棒、新丝绸之路西安爱乐乐团与两位钢琴家合作的普朗克《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他们的演绎生动活泼、趣意四射,奔放中不失优雅、热情中蕴涵别致,冲力十足的结尾把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返场的《翻身的日子》(钢琴与乐队,刘铮改编)更使整个音乐厅为之沸腾。
二、诗意的抒情与浪漫
10月2日晚,德国钢琴家彼得·罗塞尔的独奏会为古城观众带来了一场纯正的德奥之风。罗塞尔早年就学于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曾在舒曼国际钢琴比赛、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和蒙特立尔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是当今仍然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立足于素养精深、备受称赞之列的演奏家。音乐会以勃拉姆斯的《三首间奏曲》(Op.117)开始,如泣如诉的旋律从罗塞尔指下溢出轻声摇曳的摇篮曲,又宛若一首深秋的悲歌,虽然整曲的基调阴郁灰暗,但深存着希望和力量。接下来的《幽默曲》(Op.20)是舒曼1835的作品,此曲是在“整整一个星期,每天都面对钢琴写作,甚至有时哭有时笑”的状态下完成的,参杂着“德国人特有的情绪性与理智性的巧妙融合”。大师绝妙的以“舒曼式”浪漫主义贯穿了整曲幽默而深邃的音乐性格,眼泪与欢笑并融,温柔与热情共声……下半场是舒伯特《第十八钢琴奏鸣曲》(D959),罗塞尔完美地呈现了一乐章威严的坚韧,二乐章无际的哀伤,三乐章迷人的谐谑和末乐章诗意的温暖,结尾贝多芬式的急奏辉煌适度、庞大圆满。返场的舒曼《梦幻曲》信手拈来,臻入化境。
罗塞尔演奏风格纯正、音色透晰、气质高雅、技艺精湛,表达含蓄沉稳,质朴无饰。他的节制性与分寸感、技术层次与审美意识都达到了洗尽铅华、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一风格充分体现了德奥钢琴流派在演奏中把握整体乐曲结构,遵循原作音乐逻辑的极高水准,以透彻细致的诠释为手段达到展示音乐作品中人类情感的精髓,把严谨的古典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恰当地结合在一起。
三、地道的法国大餐
法国钢琴家乔治·普卢德马赫是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教授、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也是维纳·莫特国际钢琴比赛、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和盖扎·安达国际钢琴比赛获奖者。他的演奏严谨果敢、大胆深刻,其音乐会数量的繁多和掌握曲目的广博使他在法国钢琴界享有盛誉。10月3日晚,他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极为震撼的独奏会。开场的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力道精准、激情四溢。拉威尔的《夜之幽灵》组曲,《水妖》透晰、朦胧,涟漪般的音色衬托出水仙女爱恨交织的歌声;《绞刑台》悠远苍凉、阴沉压抑,如诗中“在地平线上一钟声从镇郊山岩传来,夕阳西下,照映出赤裸裸的被绞犯人的骨骸”:《斯加波》音响神秘奇幻、光怪陆离,月夜里精灵般的邪恶小丑形象栩栩如生。下半场是德彪西的四首练习曲《为四度音程而作》《为对峙的音响而作》《为复合琶音而作》和《为和弦而作》,这套练习曲“包含了钢琴家自己认为有所必要的一切技巧之练习”,是德彪西晚期集技术和音乐为一体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普卢德马赫的德彪西指触清晰精确、纤巧飘逸,音色透明又不失朦胧,色彩变幻且富有想象。压轴曲目是最令观众们翘首以待的,由普卢德马赫本人改编的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音乐《春之祭》,他十四岁开始对这部艰难复杂的作品着迷,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孜孜不倦地改编和练习。第一段《大地的崇拜》,将我们带到史前孤寂无人的山谷,春天即将来临,大地逐渐苏醒……第二段《祭献》,节奏激烈粗犷,古怪有力!最后是被选少女的献祭舞,在越来越粗野的音乐声中,少女筋疲力尽地倒下,终于将自己的生命献祭给了大地和春天。远古俄罗斯的祭献以其癫狂的神圣叩击听众的神经,我们仿佛戴上了托尔金的魔戒,欲罢不能,投身其中,周而复始,祭献自然。钢琴独奏版无疑是成功的,狂野奔放、肆意纵横,其功夫了得!
普卢德马赫的演奏细腻风雅、出神入化,运用身体的自然重量使肌肉协调有致,在弹奏贝多芬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中产生出丰满浑厚的音响效果,把听众带入了一个狂热的境界。两个半小时的连续演奏之后,大师又加演了德彪西的《欢乐岛》和拉威尔的《小奏鸣曲》第二乐章,在场观众无不折服,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四、键盘上的猛虎
10月4日晚,以色列女钢琴家伊拉娜·沃莱德独奏音乐会在西安曲江音乐厅上演。沃莱德是罗格斯大学、意大利佩鲁贾等音乐艺术节的创办人,曾与众多著名交响乐团及指挥家合作,音乐造诣卓越非凡。本场演出也是她在遭遇了意外事故,导致右手严重受伤后被迫中断舞台演出二十年以来的第一次重要亮相。笔者的感受是清新生动、曼妙优雅,着实令人迷醉……上半场的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Op.58)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沃莱德的处理基调明朗抒情,音乐发展乐观肯定,给听众以极强的感染力。下半场有巴赫的《十五首二部创意曲》、海顿《G大调奏鸣曲》(Hob XVI/GI)和莫扎特的《妈妈变奏曲》(KV265)。她演奏的海顿质朴诙谐,莫扎特灵秀自然。她的手指具有极高的柔韧度,音色多变,既体现出女性的细腻与柔情又不失爆发力。犹如中国功夫中的“水上漂”,指若行风!笔者认为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弹奏前特意向年轻的听众强调学习巴赫的重要性,不折不扣、熠熠生辉地演奏和讲解巴赫整套二部创意曲,就时下的普遍追求曲目高、大、难之风来说,无疑是最有力的范证,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及我们的教学具有莫大的启示。
伊拉娜·沃莱德技术超凡,舞台表演刚柔并济、热情犀利,故被媒体称为“键盘上的猛虎”。
五、燃烧般的弗拉门戈
系列音乐会的最后一场是10月5日晚的美籍古巴裔钢琴家桑提亚哥·罗德里格兹的独奏会。他是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银奖获得者,美国马里兰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罗德里格兹受到媒体的赞誉无数:《纽约时报》称其为“一位非凡的钢琴家”,《芝加哥论坛报》评他的演奏具有“得心应手的控制”、是“不可抗拒的扫荡”。
他首先演奏的是西班牙作曲家德·法雅的《安达鲁西亚》,一支气氛炽烈的弗拉明戈舞曲,这是四首当中最耳熟能详的。钢琴模仿吉他粗狂的拨奏,“跳”出了西班牙式如火的激情。之后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奏鸣曲》。作品结构庞大,饱含深情,充满着俄罗斯式的热情和狂野。罗德里格兹的演奏声音通透,撼人肺腑,气势澎拜、一泻千里。下半场的第一首《玛利亚那》是美国作曲家托马斯·斯利波尔的作品,创作灵感启于美国20世纪诗人T.S.艾里奥特的诗篇,与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父女分离又重逢的故事相关联。接下来的是罗德里格兹的友人吉那斯泰拉的《三首阿根廷舞曲》,作为其多部作品的世界首演者他的诠释道纯味正,极富魅力。最后,钢琴家以三首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作品23之4、5、6)和两首《音画练习曲》(作品39之5、9)精彩压轴,他充满磁性的音色绵长透明,雄健有力的指触浑厚宽广,赢得了观众长久热烈的喝彩。返场的电影《猎鹿人》主题音乐和《马拉加舞曲》更是锦上添花,光彩无尽。
罗德里格兹的演奏使笔者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出自灵魂深处的震慑力。可谓十指歌唱,收放自如,天籁之音,涤荡心灵。
五场具有国际高水准的精彩音乐会虽已结束,但动人的乐声却久久不绝于耳。两千年前,东起长安牖(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搭起了古代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桥梁,使得超越种族和语言的艺术交流成为可能:两千年后,不断开发和建设中的新丝绸之路又在她的起点——西安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精典美妙的音乐。丝路回声,不绝如缕……本届西安国际钢琴艺术周的成功举办,有效促进了陕西钢琴界与全国同行们的互动,增进了西北钢琴艺术的发展和国际间音乐文化的交流,以“丝绸之路”为平台传播友谊使中外文化相互交融,对提高国内钢琴演奏与教学水平,加深与世界各国音乐家的友谊与合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荣英涛)
一、珠联璧合 交相辉映
开幕式暨系列音乐会的首场演出于10月1日在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由法籍华裔钢琴家种佳和美籍华裔钢琴家葛明联袂演出双钢琴专场。他们二位都是西安音乐学院的校友兼客座教授。种佳多年致力于法国作品的演奏和研究,并为法国环球唱片公司录制了中国钢琴作品CD系列以宣传推广中国作品。葛明是北京管乐交响乐团驻团钢琴独奏家。音乐会以《夕阳箫鼓》开场,这是艺术周组委会特邀德籍华裔作曲家刘铮在黎英海的钢琴独奏版基础上改编成的两架钢琴曲。种佳和葛明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细腻地勾勒出“夕阳无语,箫鼓有情”的意境。第二首《秦音-双钢琴和秦筝》,由作曲家梁红旗创作,以陕西秦腔和陕北民歌为旋律素材,高亢粗犷、委婉牵肠,运用了现代和声与狂羁的节奏交替,使得琴、筝之间的合作相映成趣。接下来的斯克里亚宾《a小调幻想曲》充满了肖邦式的浪漫主义,在两位演奏家的指下既显得唯美、伤感、如梦如幻,又突出了作曲家特有的诗人般神经质地敏锐和热情。上半场的最后一首是科普兰的《小伙子比利》,改编自芭蕾舞剧音乐,展现了美国在开拓时期的人物场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惟妙惟肖的演奏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北美洲的大草原,广袤的小边镇,眼观戴着套马索的牛仔们的墨西哥舞,耳听比利牛仔式的爱情欢歌……。下半场是由青年指挥家侯颉执棒、新丝绸之路西安爱乐乐团与两位钢琴家合作的普朗克《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他们的演绎生动活泼、趣意四射,奔放中不失优雅、热情中蕴涵别致,冲力十足的结尾把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返场的《翻身的日子》(钢琴与乐队,刘铮改编)更使整个音乐厅为之沸腾。
二、诗意的抒情与浪漫
10月2日晚,德国钢琴家彼得·罗塞尔的独奏会为古城观众带来了一场纯正的德奥之风。罗塞尔早年就学于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曾在舒曼国际钢琴比赛、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和蒙特立尔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是当今仍然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立足于素养精深、备受称赞之列的演奏家。音乐会以勃拉姆斯的《三首间奏曲》(Op.117)开始,如泣如诉的旋律从罗塞尔指下溢出轻声摇曳的摇篮曲,又宛若一首深秋的悲歌,虽然整曲的基调阴郁灰暗,但深存着希望和力量。接下来的《幽默曲》(Op.20)是舒曼1835的作品,此曲是在“整整一个星期,每天都面对钢琴写作,甚至有时哭有时笑”的状态下完成的,参杂着“德国人特有的情绪性与理智性的巧妙融合”。大师绝妙的以“舒曼式”浪漫主义贯穿了整曲幽默而深邃的音乐性格,眼泪与欢笑并融,温柔与热情共声……下半场是舒伯特《第十八钢琴奏鸣曲》(D959),罗塞尔完美地呈现了一乐章威严的坚韧,二乐章无际的哀伤,三乐章迷人的谐谑和末乐章诗意的温暖,结尾贝多芬式的急奏辉煌适度、庞大圆满。返场的舒曼《梦幻曲》信手拈来,臻入化境。
罗塞尔演奏风格纯正、音色透晰、气质高雅、技艺精湛,表达含蓄沉稳,质朴无饰。他的节制性与分寸感、技术层次与审美意识都达到了洗尽铅华、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一风格充分体现了德奥钢琴流派在演奏中把握整体乐曲结构,遵循原作音乐逻辑的极高水准,以透彻细致的诠释为手段达到展示音乐作品中人类情感的精髓,把严谨的古典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恰当地结合在一起。
三、地道的法国大餐
法国钢琴家乔治·普卢德马赫是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教授、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也是维纳·莫特国际钢琴比赛、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和盖扎·安达国际钢琴比赛获奖者。他的演奏严谨果敢、大胆深刻,其音乐会数量的繁多和掌握曲目的广博使他在法国钢琴界享有盛誉。10月3日晚,他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极为震撼的独奏会。开场的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力道精准、激情四溢。拉威尔的《夜之幽灵》组曲,《水妖》透晰、朦胧,涟漪般的音色衬托出水仙女爱恨交织的歌声;《绞刑台》悠远苍凉、阴沉压抑,如诗中“在地平线上一钟声从镇郊山岩传来,夕阳西下,照映出赤裸裸的被绞犯人的骨骸”:《斯加波》音响神秘奇幻、光怪陆离,月夜里精灵般的邪恶小丑形象栩栩如生。下半场是德彪西的四首练习曲《为四度音程而作》《为对峙的音响而作》《为复合琶音而作》和《为和弦而作》,这套练习曲“包含了钢琴家自己认为有所必要的一切技巧之练习”,是德彪西晚期集技术和音乐为一体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普卢德马赫的德彪西指触清晰精确、纤巧飘逸,音色透明又不失朦胧,色彩变幻且富有想象。压轴曲目是最令观众们翘首以待的,由普卢德马赫本人改编的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音乐《春之祭》,他十四岁开始对这部艰难复杂的作品着迷,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孜孜不倦地改编和练习。第一段《大地的崇拜》,将我们带到史前孤寂无人的山谷,春天即将来临,大地逐渐苏醒……第二段《祭献》,节奏激烈粗犷,古怪有力!最后是被选少女的献祭舞,在越来越粗野的音乐声中,少女筋疲力尽地倒下,终于将自己的生命献祭给了大地和春天。远古俄罗斯的祭献以其癫狂的神圣叩击听众的神经,我们仿佛戴上了托尔金的魔戒,欲罢不能,投身其中,周而复始,祭献自然。钢琴独奏版无疑是成功的,狂野奔放、肆意纵横,其功夫了得!
普卢德马赫的演奏细腻风雅、出神入化,运用身体的自然重量使肌肉协调有致,在弹奏贝多芬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中产生出丰满浑厚的音响效果,把听众带入了一个狂热的境界。两个半小时的连续演奏之后,大师又加演了德彪西的《欢乐岛》和拉威尔的《小奏鸣曲》第二乐章,在场观众无不折服,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四、键盘上的猛虎
10月4日晚,以色列女钢琴家伊拉娜·沃莱德独奏音乐会在西安曲江音乐厅上演。沃莱德是罗格斯大学、意大利佩鲁贾等音乐艺术节的创办人,曾与众多著名交响乐团及指挥家合作,音乐造诣卓越非凡。本场演出也是她在遭遇了意外事故,导致右手严重受伤后被迫中断舞台演出二十年以来的第一次重要亮相。笔者的感受是清新生动、曼妙优雅,着实令人迷醉……上半场的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Op.58)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沃莱德的处理基调明朗抒情,音乐发展乐观肯定,给听众以极强的感染力。下半场有巴赫的《十五首二部创意曲》、海顿《G大调奏鸣曲》(Hob XVI/GI)和莫扎特的《妈妈变奏曲》(KV265)。她演奏的海顿质朴诙谐,莫扎特灵秀自然。她的手指具有极高的柔韧度,音色多变,既体现出女性的细腻与柔情又不失爆发力。犹如中国功夫中的“水上漂”,指若行风!笔者认为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弹奏前特意向年轻的听众强调学习巴赫的重要性,不折不扣、熠熠生辉地演奏和讲解巴赫整套二部创意曲,就时下的普遍追求曲目高、大、难之风来说,无疑是最有力的范证,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及我们的教学具有莫大的启示。
伊拉娜·沃莱德技术超凡,舞台表演刚柔并济、热情犀利,故被媒体称为“键盘上的猛虎”。
五、燃烧般的弗拉门戈
系列音乐会的最后一场是10月5日晚的美籍古巴裔钢琴家桑提亚哥·罗德里格兹的独奏会。他是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银奖获得者,美国马里兰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罗德里格兹受到媒体的赞誉无数:《纽约时报》称其为“一位非凡的钢琴家”,《芝加哥论坛报》评他的演奏具有“得心应手的控制”、是“不可抗拒的扫荡”。
他首先演奏的是西班牙作曲家德·法雅的《安达鲁西亚》,一支气氛炽烈的弗拉明戈舞曲,这是四首当中最耳熟能详的。钢琴模仿吉他粗狂的拨奏,“跳”出了西班牙式如火的激情。之后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奏鸣曲》。作品结构庞大,饱含深情,充满着俄罗斯式的热情和狂野。罗德里格兹的演奏声音通透,撼人肺腑,气势澎拜、一泻千里。下半场的第一首《玛利亚那》是美国作曲家托马斯·斯利波尔的作品,创作灵感启于美国20世纪诗人T.S.艾里奥特的诗篇,与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父女分离又重逢的故事相关联。接下来的是罗德里格兹的友人吉那斯泰拉的《三首阿根廷舞曲》,作为其多部作品的世界首演者他的诠释道纯味正,极富魅力。最后,钢琴家以三首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作品23之4、5、6)和两首《音画练习曲》(作品39之5、9)精彩压轴,他充满磁性的音色绵长透明,雄健有力的指触浑厚宽广,赢得了观众长久热烈的喝彩。返场的电影《猎鹿人》主题音乐和《马拉加舞曲》更是锦上添花,光彩无尽。
罗德里格兹的演奏使笔者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出自灵魂深处的震慑力。可谓十指歌唱,收放自如,天籁之音,涤荡心灵。
五场具有国际高水准的精彩音乐会虽已结束,但动人的乐声却久久不绝于耳。两千年前,东起长安牖(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搭起了古代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桥梁,使得超越种族和语言的艺术交流成为可能:两千年后,不断开发和建设中的新丝绸之路又在她的起点——西安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精典美妙的音乐。丝路回声,不绝如缕……本届西安国际钢琴艺术周的成功举办,有效促进了陕西钢琴界与全国同行们的互动,增进了西北钢琴艺术的发展和国际间音乐文化的交流,以“丝绸之路”为平台传播友谊使中外文化相互交融,对提高国内钢琴演奏与教学水平,加深与世界各国音乐家的友谊与合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