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错误避之唯恐不及,总希望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解决与我们预设的答案一致。课堂教学追求 “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的效果。特别是在公开教学中更担心学生出错,一旦有学生出错,立即提问其他同学,直到找到教师认为正确的答案为止。错误稍纵即逝,真理似乎是顺理成章地取代了它。同学们都很“聪明”地不再提及刚才的错误答案,那些出错的学生犹如一个摔了一跤的孩子,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摔倒的,就被其他人拽起来往前奔,一路上仍然跌跌撞撞……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允许学生出错的课堂。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错误是一笔亟待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我们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应该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呵护。教师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发现学生所犯错误的教育价值,有效地利用错误,鼓励并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让错误成为学生前进的垫脚石。
一、我们应有怎样的“错误”观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位学习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背景,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在课堂上、在作业中、在实践中、在运用中……错误总是真实而自然地发生着。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所以出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错误并不可怕,因为它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克服了错误,就会获得胜利和成功。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学生的错误,接纳学生的错误信息,把它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研究,如果我们对“错”之所以“错”了解得越深,那么关于“对”之所以“对”也就认识得越“透”。
二、如何将学生的错误作为资源利用
1、剖析错误——找准教学的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够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呢?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剖析学生所犯的各种错误,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如教学“千克与克”后,教师让学生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一箱牛奶重6_,一个鸡蛋重50_。有学生这样填:一箱牛奶重 6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教师让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1:“一个1角硬币约重1克,难道一箱牛奶只有6个1角硬币那么轻吗?我用手提过一箱牛奶,有点吃力,应该重 6千克。”
生2:“一个鸡蛋应该重50克,因为两袋盐约重1千克,一个鸡蛋没有一袋盐重,不可能是50千克。”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这位同学为什么会填错呢?”
生:“我想可能是他不知道 1克就是一个1角硬币那么重,1千克就是两袋盐那么重。”
师:“那我们再让他感受一下。”
师取出一个1角硬币和两袋盐分别放在这个学生的两手上,让他掂了掂。掂后心悦诚服地说:“一个鸡蛋没有1千克重,应该是50克。一箱牛奶应该是6千克。”
教师利用课堂上学生的错误,通过讨论分析,追根溯源,巧妙地调整教学起点,把抽象的概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将正确答案融入其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自我否定”,学生的错误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2、诱导错误——暴露问题的症结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扶得太多,放得太少,学生在学习中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经历的挫折少了,解决问题浅尝辄止,也就不会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让学生认认真真地错一回,再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让学生在摔打中学会对数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曾听过一节复习课,在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教师出示复习题:一个长方体木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9分米、高6分米,能装进几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学生们读题后根据体积公式列式解答:(12×9×6)÷(3×3×3)=24(个)教师满意地宣布“完全正确!”学生们兴奋不已。
教师紧接着出示第二题:一个长方体木箱,从里面量,长10分米、宽9分米、高6分米,能装进几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学生们一看和刚才的差不多,个个胸有成竹,迫不及待地列出了算式:(10×9×6)÷(3×3×3)=20(个)教师微笑着问:“大家都是这样列式的吗?”学生们稳操胜券,声音极其响亮:“是!”教师仍然微笑着:“可惜呀,全错了!”学生们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啊?”师不紧不慢地:“比较这两道题,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们把目光聚焦到题目上,个个凝神思索。还有人在纸上画起了图。
几分钟后有学生举起了手:“这两题看起来差不多,其实不一样。第一题木箱的长宽高都是3分米的倍数,装满正方体后没有缝隙。第二题木箱长10分米,10÷3=3(个)……1(分米)沿着长装3个正方体后有1分米缝隙,所以应该这样列式:10÷3=3(个)……1(分米),9÷3=3(个)6÷3=2(个)3×3×2=18(个)。”
师赞许地点点头,其他同学也似有所悟……
教师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评赏错误——挖掘潜在的价值
出现错题,指出错误原因,再纠正错误。通常对错题的利用往往到此为止。其实,如果我们能再深一步,引导学生一起评议欣赏错误,也许就能发现,错误中也会隐藏着闪光点,把这些闪光点放大,“错误”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次让学生解答一道简单的三步应用题: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栽了2排杨树,每排9棵,还栽了3排柳树,每排8棵,一共植树多少棵?学生们的解答算式几乎都是对的:2×9+3×8=42(棵),但在巡视时我发现一个小男孩的算式竟是:(8+9)×2×3,见我盯着他的算式看,他犹豫了,拿起橡皮准备擦掉,我示意他别擦,然后把他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刚写完,其他学生叫起来:“错了!错了!” 小男孩很窘,我不置可否,请他站起来:“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把8和9加起来吗?”他明显缺乏自信,有点吞吞吐吐:“我、我是想把9棵杨树和8棵柳树看成一长排……”虽然不是很流利,但他的第一句话让我为之一振,我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他的思路,他也认真地沿着自己开始的思路说下去,说着说着,他不但发现了自己的错处,而且还说出了与众不同的正确算式:(8+9)×2+8,大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了掌!他的脸兴奋得通红,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找回了自信。在他的思路启发下,同学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很快又出现了另外不同的解法,把杨树和柳树都看成3排:(8+9)×3-9,把杨树和柳树都看成每排8棵:8×(2+3)+(9-8)×2,把杨树和柳树都看成每排9棵:9×(2+3)-(9-8)×3,同学们热情高涨,一次次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这时我请大家回过头来评价最初的错误算式,同学们有感而发:
生1:“这个算式虽然是错的,但开始的思路值得大家学习。”
生2:“他的思路和正常思路相比是一种创新!”
生3:“我们能想出这么多解法,应该感谢XXX,是他启发了我们!”
掌声再次响起,小男孩一脸自豪。
错误之所以是宝贝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是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4、保存错误——一笔永恒的财富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错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错误原因进行整理、记录。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本“改错本”,记录下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记录时既要记下是怎么错的,也要记下是怎么改错的,有什么心得。让学生定期阅读“改错本”,每阅读一次就是对出错、纠错过程的一次回忆,使学生懂得从什么地方“跌倒”了,就应该记着这个“痛”,并从什么地方“站”起来。
“改错本”中积累的不仅仅是学生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承认错误的勇气,改正错误的意志和毅力,让学生这样做,纠正的不只是错误,提高的也不只是知识和能力,这里记录着每位学生因错误而成长的足迹。人的一生是会犯下大大小小许多错误,在错误面前要敢于正视错误,锤炼自我,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是一笔永恒的财富。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的,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真实、鲜活。我们要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教学的天空不会因为学生的出错而阴云密布,拨开云雾展现的将是广阔的蔚蓝!
(作者联通:225200江苏省江都市实验小学)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允许学生出错的课堂。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错误是一笔亟待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我们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应该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呵护。教师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发现学生所犯错误的教育价值,有效地利用错误,鼓励并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让错误成为学生前进的垫脚石。
一、我们应有怎样的“错误”观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位学习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背景,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在课堂上、在作业中、在实践中、在运用中……错误总是真实而自然地发生着。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所以出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错误并不可怕,因为它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克服了错误,就会获得胜利和成功。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学生的错误,接纳学生的错误信息,把它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研究,如果我们对“错”之所以“错”了解得越深,那么关于“对”之所以“对”也就认识得越“透”。
二、如何将学生的错误作为资源利用
1、剖析错误——找准教学的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够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呢?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剖析学生所犯的各种错误,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如教学“千克与克”后,教师让学生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一箱牛奶重6_,一个鸡蛋重50_。有学生这样填:一箱牛奶重 6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教师让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1:“一个1角硬币约重1克,难道一箱牛奶只有6个1角硬币那么轻吗?我用手提过一箱牛奶,有点吃力,应该重 6千克。”
生2:“一个鸡蛋应该重50克,因为两袋盐约重1千克,一个鸡蛋没有一袋盐重,不可能是50千克。”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这位同学为什么会填错呢?”
生:“我想可能是他不知道 1克就是一个1角硬币那么重,1千克就是两袋盐那么重。”
师:“那我们再让他感受一下。”
师取出一个1角硬币和两袋盐分别放在这个学生的两手上,让他掂了掂。掂后心悦诚服地说:“一个鸡蛋没有1千克重,应该是50克。一箱牛奶应该是6千克。”
教师利用课堂上学生的错误,通过讨论分析,追根溯源,巧妙地调整教学起点,把抽象的概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将正确答案融入其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自我否定”,学生的错误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2、诱导错误——暴露问题的症结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扶得太多,放得太少,学生在学习中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经历的挫折少了,解决问题浅尝辄止,也就不会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让学生认认真真地错一回,再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让学生在摔打中学会对数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曾听过一节复习课,在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教师出示复习题:一个长方体木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9分米、高6分米,能装进几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学生们读题后根据体积公式列式解答:(12×9×6)÷(3×3×3)=24(个)教师满意地宣布“完全正确!”学生们兴奋不已。
教师紧接着出示第二题:一个长方体木箱,从里面量,长10分米、宽9分米、高6分米,能装进几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学生们一看和刚才的差不多,个个胸有成竹,迫不及待地列出了算式:(10×9×6)÷(3×3×3)=20(个)教师微笑着问:“大家都是这样列式的吗?”学生们稳操胜券,声音极其响亮:“是!”教师仍然微笑着:“可惜呀,全错了!”学生们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啊?”师不紧不慢地:“比较这两道题,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们把目光聚焦到题目上,个个凝神思索。还有人在纸上画起了图。
几分钟后有学生举起了手:“这两题看起来差不多,其实不一样。第一题木箱的长宽高都是3分米的倍数,装满正方体后没有缝隙。第二题木箱长10分米,10÷3=3(个)……1(分米)沿着长装3个正方体后有1分米缝隙,所以应该这样列式:10÷3=3(个)……1(分米),9÷3=3(个)6÷3=2(个)3×3×2=18(个)。”
师赞许地点点头,其他同学也似有所悟……
教师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评赏错误——挖掘潜在的价值
出现错题,指出错误原因,再纠正错误。通常对错题的利用往往到此为止。其实,如果我们能再深一步,引导学生一起评议欣赏错误,也许就能发现,错误中也会隐藏着闪光点,把这些闪光点放大,“错误”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次让学生解答一道简单的三步应用题: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栽了2排杨树,每排9棵,还栽了3排柳树,每排8棵,一共植树多少棵?学生们的解答算式几乎都是对的:2×9+3×8=42(棵),但在巡视时我发现一个小男孩的算式竟是:(8+9)×2×3,见我盯着他的算式看,他犹豫了,拿起橡皮准备擦掉,我示意他别擦,然后把他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刚写完,其他学生叫起来:“错了!错了!” 小男孩很窘,我不置可否,请他站起来:“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把8和9加起来吗?”他明显缺乏自信,有点吞吞吐吐:“我、我是想把9棵杨树和8棵柳树看成一长排……”虽然不是很流利,但他的第一句话让我为之一振,我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他的思路,他也认真地沿着自己开始的思路说下去,说着说着,他不但发现了自己的错处,而且还说出了与众不同的正确算式:(8+9)×2+8,大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了掌!他的脸兴奋得通红,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找回了自信。在他的思路启发下,同学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很快又出现了另外不同的解法,把杨树和柳树都看成3排:(8+9)×3-9,把杨树和柳树都看成每排8棵:8×(2+3)+(9-8)×2,把杨树和柳树都看成每排9棵:9×(2+3)-(9-8)×3,同学们热情高涨,一次次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这时我请大家回过头来评价最初的错误算式,同学们有感而发:
生1:“这个算式虽然是错的,但开始的思路值得大家学习。”
生2:“他的思路和正常思路相比是一种创新!”
生3:“我们能想出这么多解法,应该感谢XXX,是他启发了我们!”
掌声再次响起,小男孩一脸自豪。
错误之所以是宝贝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是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4、保存错误——一笔永恒的财富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错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错误原因进行整理、记录。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本“改错本”,记录下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记录时既要记下是怎么错的,也要记下是怎么改错的,有什么心得。让学生定期阅读“改错本”,每阅读一次就是对出错、纠错过程的一次回忆,使学生懂得从什么地方“跌倒”了,就应该记着这个“痛”,并从什么地方“站”起来。
“改错本”中积累的不仅仅是学生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承认错误的勇气,改正错误的意志和毅力,让学生这样做,纠正的不只是错误,提高的也不只是知识和能力,这里记录着每位学生因错误而成长的足迹。人的一生是会犯下大大小小许多错误,在错误面前要敢于正视错误,锤炼自我,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是一笔永恒的财富。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的,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真实、鲜活。我们要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教学的天空不会因为学生的出错而阴云密布,拨开云雾展现的将是广阔的蔚蓝!
(作者联通:225200江苏省江都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