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海洋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从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到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再到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提出“要推动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海洋強国战略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兴海强国必先强教。发挥地域优势,开展海洋文化教育,山东在行动。
开发海洋课程,渗透海洋文化教育
结合海洋教育,对国家课程进行整合拓展,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将博采众长、兼容并收、相融共生、勇立潮头的海洋精神渗入学科素养,成为山东课程开发的一大特色。
威海市文登区南海实验学校结合海洋教育,对国家课程进行整合拓展,编写了《海韵诗情》《海洋探秘》《海战风云》《海生物象》《海洋生命》《海洋寻宝》《海洋之声》等12本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教学的有效拓展,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全员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全力渗透海洋文化教育。学校遵循“我的课程我做主”宗旨,汇集学校骨干、外聘专家、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四大团队智慧,开发“美丽南海”“魅力南海”“美利南海”“梦想起航”四个系列海洋教育课程,实现“海洋教育”的梯度层进。用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名师引领、家校合作、专家展示五大平台全力做强龙头学科,将特色课程开出特色,形成优势。通过“1+1+X”的课程实施模式,形成热爱家乡、主动生长、协作竞争、自信张扬的阳光心态。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学校对“海洋贝雕”“海洋沙画”“海洋鱼骨画”“海洋机器人”等课程进行精细化打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 “海洋机器人”“海洋3D”课程,让学生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海洋生物、海洋风情、海洋科技三个系列的特色创作,学生们在“玩中做”“做中学”“学中悟”,在创作中学会合作、懂得包容。
青岛市从2003年开始,组建了一支由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以及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研发团队,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国内首套义务教育学段海洋教育教材《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全部出版。全市义务教育学校1-8年级海洋教育课程利用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时间开设,每学期不少于9课时。近几年,青岛市还在地方海洋课程基础上探索构建“海洋VR教育课程体系”,聘请数媒专家开展VR海洋教育演示与体验活动。通过与驻青高校、研究所、海洋教育一线老师合作,深度开发海洋实验STEM课程,内容涵盖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化学、海洋艺术、海洋船舶、海洋地质等领域。该市市南区以课程的整体建构,推动育人理念的落地与育人目标的达成。以《蓝色的家园》课程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海洋意识与海洋观念的培养。以“学科+海洋”为路径,聚焦海洋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编写出版了海洋教育丛书《基础教育海洋特色课程汇》,实现海商教育的序列化、整合化、连续化。
依托地域资源 加强研学实践
山东省依托地域资源,将海洋教育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开展海洋考察、海洋游学,着力打造体验式德育,让“博大、包容、开放、自信”的海洋精神成为师生的文化自信和行动自觉。
潍坊蓝海学校挖掘海洋文化内涵,结合渔盐文化,让学生“畅所渔盐”。结合地域资源开发了3条研学路线,分年级开发了“我的母亲河——白浪河”“大海——我的家”等6门研学实践课程。学校投资6万余元,改造校园墙外1500平方米的生态池塘,设置1.5米高观测台,师生定时观水深、测水温,数据绘成“水深知雨季”“水温知四季”图表。结合劳动教育,在池塘养殖鱼虾鸭,岸边开辟了两亩种植园,作为第二课堂推动学校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并在崔央村万亩生态长廊、寿华盐场、丰台东周盐业遗址开辟了3处校外场所作为学生实践基地。
青岛市教育局联合青岛市科协等部门联合举办每年一届中小学海洋节,开展海洋知识竞赛、举办海洋科普讲座、海洋绘画比赛等系列活动,成立“小海米俱乐部”“小海米编辑部”“小海米深蓝实验室”,定期举办海洋教育论坛,组织中小学生海洋夏令营、冬令营,参观海洋科技馆,游览海底世界,进行海上科考等活动,搭建起了多元化海洋教育和海洋知识运用平台,为全市中小学生普及海洋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创造条件。目前,全市建成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15个,联盟基地71个,海洋教育研学基地16个,评选出100所海洋教育特色学校。
烟台海洋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海洋教育的独特优势。先后确立了蓬莱阁景区、海昌鲸鲨馆、古船博物馆等200余处海洋实践教育基地,为开展中小学生海洋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开展“中国梦 海洋梦 我的梦想在深海”“登千年古阁 传蓬莱仙韵”“小海娃寻仙山”等校外综合实践和研学旅行活动,全市中小学每年开展海洋教育研学旅行500余次。
日照各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以海洋科普教育为主题的调查小报告、科普小论文、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创意、科学幻想画评选、海洋旅游线路设计、海洋美食博览会等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参观、调查、采访等方式,开阔视野,培养海洋意识、创新能力。今年4月,日照市海洋科普馆正式开馆,海洋科普馆投入1.2亿,向学生开放。
融合立德树人 丰富海洋文化建设
山东省把“立德树人”目标融合在“海洋教育”体系中,将海洋教育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海洋文化积淀,提升教育软实力,丰富海洋教育品牌内涵。
青岛市在《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开展“蓝色海洋教育实验”,先后出台《青岛市蓝色海洋教育实验实施方案》《关于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地方课程的通知》等文件,从课程设置、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明确提出要求,保障海洋教育的顺利开展,已形成了市南区 “以海育人”、市北区 “思源”海洋教育体系、李沧区 “济沧海课程体系”等丰富多彩的区域海洋教育特色,通过海洋文化的创建,提升教育软实力,丰富了海洋教育品牌内涵。
烟台市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海洋教育氛围,构建会“说话”的海洋教育环境。海阳市亚沙城小学,每一处文化景观均以大海为背景元素,刊板、专栏等以帆、船、浪花为造型,每一幢楼都以“海”字命名,教学楼分别以大海的蓝色、沙滩的黄色、阳光的七彩色为主色调,既是对海洋文化传承,也是对亚沙精神的弘扬。长岛县第二实验学校建有海洋文化展室,展品200余件,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日照抓好海洋教育活动,丰富海洋教育内涵,充分利用网站、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文化长廊等广泛宣传海洋科普知识,建设校内科技馆海洋科普教育专区,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每年联合日照市科协等部门举办海洋科普报告百校行活动,连续多年与日照市海洋发展局组织海洋知识竞赛活动,开展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建设。2013年8月,日照市教育局印发了《日照市中小学海洋教育特色学校评估标准(试行)》,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活动开展、文化建设、创建成果等6个方面提出了20项具体评估指标,以评促建,海洋教育成为多数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亮点。截至目前,已评选出特色学校40所。
开发海洋课程,渗透海洋文化教育
结合海洋教育,对国家课程进行整合拓展,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将博采众长、兼容并收、相融共生、勇立潮头的海洋精神渗入学科素养,成为山东课程开发的一大特色。
威海市文登区南海实验学校结合海洋教育,对国家课程进行整合拓展,编写了《海韵诗情》《海洋探秘》《海战风云》《海生物象》《海洋生命》《海洋寻宝》《海洋之声》等12本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教学的有效拓展,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全员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全力渗透海洋文化教育。学校遵循“我的课程我做主”宗旨,汇集学校骨干、外聘专家、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四大团队智慧,开发“美丽南海”“魅力南海”“美利南海”“梦想起航”四个系列海洋教育课程,实现“海洋教育”的梯度层进。用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名师引领、家校合作、专家展示五大平台全力做强龙头学科,将特色课程开出特色,形成优势。通过“1+1+X”的课程实施模式,形成热爱家乡、主动生长、协作竞争、自信张扬的阳光心态。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学校对“海洋贝雕”“海洋沙画”“海洋鱼骨画”“海洋机器人”等课程进行精细化打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 “海洋机器人”“海洋3D”课程,让学生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海洋生物、海洋风情、海洋科技三个系列的特色创作,学生们在“玩中做”“做中学”“学中悟”,在创作中学会合作、懂得包容。
青岛市从2003年开始,组建了一支由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以及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研发团队,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国内首套义务教育学段海洋教育教材《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全部出版。全市义务教育学校1-8年级海洋教育课程利用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时间开设,每学期不少于9课时。近几年,青岛市还在地方海洋课程基础上探索构建“海洋VR教育课程体系”,聘请数媒专家开展VR海洋教育演示与体验活动。通过与驻青高校、研究所、海洋教育一线老师合作,深度开发海洋实验STEM课程,内容涵盖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化学、海洋艺术、海洋船舶、海洋地质等领域。该市市南区以课程的整体建构,推动育人理念的落地与育人目标的达成。以《蓝色的家园》课程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海洋意识与海洋观念的培养。以“学科+海洋”为路径,聚焦海洋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编写出版了海洋教育丛书《基础教育海洋特色课程汇》,实现海商教育的序列化、整合化、连续化。
依托地域资源 加强研学实践
山东省依托地域资源,将海洋教育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开展海洋考察、海洋游学,着力打造体验式德育,让“博大、包容、开放、自信”的海洋精神成为师生的文化自信和行动自觉。
潍坊蓝海学校挖掘海洋文化内涵,结合渔盐文化,让学生“畅所渔盐”。结合地域资源开发了3条研学路线,分年级开发了“我的母亲河——白浪河”“大海——我的家”等6门研学实践课程。学校投资6万余元,改造校园墙外1500平方米的生态池塘,设置1.5米高观测台,师生定时观水深、测水温,数据绘成“水深知雨季”“水温知四季”图表。结合劳动教育,在池塘养殖鱼虾鸭,岸边开辟了两亩种植园,作为第二课堂推动学校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并在崔央村万亩生态长廊、寿华盐场、丰台东周盐业遗址开辟了3处校外场所作为学生实践基地。
青岛市教育局联合青岛市科协等部门联合举办每年一届中小学海洋节,开展海洋知识竞赛、举办海洋科普讲座、海洋绘画比赛等系列活动,成立“小海米俱乐部”“小海米编辑部”“小海米深蓝实验室”,定期举办海洋教育论坛,组织中小学生海洋夏令营、冬令营,参观海洋科技馆,游览海底世界,进行海上科考等活动,搭建起了多元化海洋教育和海洋知识运用平台,为全市中小学生普及海洋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创造条件。目前,全市建成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15个,联盟基地71个,海洋教育研学基地16个,评选出100所海洋教育特色学校。
烟台海洋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海洋教育的独特优势。先后确立了蓬莱阁景区、海昌鲸鲨馆、古船博物馆等200余处海洋实践教育基地,为开展中小学生海洋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开展“中国梦 海洋梦 我的梦想在深海”“登千年古阁 传蓬莱仙韵”“小海娃寻仙山”等校外综合实践和研学旅行活动,全市中小学每年开展海洋教育研学旅行500余次。
日照各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以海洋科普教育为主题的调查小报告、科普小论文、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创意、科学幻想画评选、海洋旅游线路设计、海洋美食博览会等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参观、调查、采访等方式,开阔视野,培养海洋意识、创新能力。今年4月,日照市海洋科普馆正式开馆,海洋科普馆投入1.2亿,向学生开放。
融合立德树人 丰富海洋文化建设
山东省把“立德树人”目标融合在“海洋教育”体系中,将海洋教育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海洋文化积淀,提升教育软实力,丰富海洋教育品牌内涵。
青岛市在《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开展“蓝色海洋教育实验”,先后出台《青岛市蓝色海洋教育实验实施方案》《关于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地方课程的通知》等文件,从课程设置、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明确提出要求,保障海洋教育的顺利开展,已形成了市南区 “以海育人”、市北区 “思源”海洋教育体系、李沧区 “济沧海课程体系”等丰富多彩的区域海洋教育特色,通过海洋文化的创建,提升教育软实力,丰富了海洋教育品牌内涵。
烟台市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海洋教育氛围,构建会“说话”的海洋教育环境。海阳市亚沙城小学,每一处文化景观均以大海为背景元素,刊板、专栏等以帆、船、浪花为造型,每一幢楼都以“海”字命名,教学楼分别以大海的蓝色、沙滩的黄色、阳光的七彩色为主色调,既是对海洋文化传承,也是对亚沙精神的弘扬。长岛县第二实验学校建有海洋文化展室,展品200余件,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日照抓好海洋教育活动,丰富海洋教育内涵,充分利用网站、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文化长廊等广泛宣传海洋科普知识,建设校内科技馆海洋科普教育专区,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每年联合日照市科协等部门举办海洋科普报告百校行活动,连续多年与日照市海洋发展局组织海洋知识竞赛活动,开展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建设。2013年8月,日照市教育局印发了《日照市中小学海洋教育特色学校评估标准(试行)》,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活动开展、文化建设、创建成果等6个方面提出了20项具体评估指标,以评促建,海洋教育成为多数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亮点。截至目前,已评选出特色学校40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