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探讨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lei8214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很多农村地区学校举步维艰,教师无所适从。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成功经验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角色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必然之路。农村教师只有真正融入教育改革浪潮,才能让课程改革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角色;形式;转变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就是解放学生的手脚,激活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身效能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装在心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情感体验,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学活动中要建立师生互动,交流情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目前农村学校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但是杜郎口中学的学生都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思考过程、改进过程,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众人的面前,学习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一定要做好。作为教师,就是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服务,其首要任务就是找到唤醒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方式。责任意识缺失,所有工作都将是被动的。学生没有把学习看做自己的责任,学习就是被动的,没能激发出他们的潜能,学习只能事倍功半。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要求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它既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权威,不再是课堂上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他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每一个学生都应享有平等的课堂话语权。教育民主化思想,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只有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摆架子,少批评多鼓励,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用情感拉近师生的距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只有在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师生关系才会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定能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
  三、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程改革实施的条件
  教师要放下架子,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帮助者。在课堂上要少讲精讲,放手让学生多读、多说、多想、多写、多练、多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推动课堂教学。但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课堂上绝对的“权威”,凡事教师说了算,很多教师老是担心学生不懂,不能掌握,担心学生说多了跑偏,担心放手给学生自己来会影响教学进度,千方百计按自己的模式去设计学生的未来,其结果是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杜郎口中学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式管理,“10 35”“0 45”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很少,只有寥寥几句,甚至不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就无所谓成功的课改,没有让学生享受到课改的益处,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课改。教师要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问题。用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后顾之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也应该是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且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责任编辑 潘中原
其他文献
保全证据公证是最能直接体现公证证据效力的一项证明业务,文章从保全证据公证的概念及分类出发,结合具体案例明确提出办理保全证据公证时应注意的问题,并对几种常见保全证据
以创业型大学的综合学生评价方法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三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中采用模糊聚类和幻方平衡性原理两种数据融合方法,以调查问卷数据和学业成绩为初始成绩的情况下,可解
现在的作文教学大多一味迎合考评的基本标准,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写作。教师要打破传统作文模式,提倡自由自在地抒写,使学生的心灵舒畅,个性得到解放。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程.教师应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
"短板理论"的运用普遍存在于当前的教育教学,但生硬地加长"短板"(班级中的后进生),效果又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检验发现:给予针对性的关注、在扬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