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历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2006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新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三课《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为例,作一说明。
  一、可作为导语。如《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的课前提示:“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楚汉战争是谁同谁的战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包含着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你们想知道这些生动的内容吗?请看下面的课文。”这样的课前提示简直就是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类似这样的课前提示几乎每课都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二、可作为教学提纲。如提示中的“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提出了秦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提出了农民战争的爆发经过和意义,而“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指出推翻秦朝后的结果。这样本节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即秦亡的原因、经过、结果,通过课前提示清楚地揭示出来,教师可作为授课的提纳。
  三、指出了重点、难点。如“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秦未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就是本课的重点,而“楚汉之争”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要向学生着重讲清秦王朝暴政表现在苛税、重役、酷刑三个方面。要让学生着重掌握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以及陈建立的张楚政权和前207年项羽大败秦军的巨鹿之战,前206年刘邦进逼咸阳秦亡的基本知识。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交待清上述知识,学生对本节的重点也就掌握了。对难点“楚汉之争”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在秦亡之前是属于农民战争范畴,而秦亡之后的楚汉之争则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皇位的战争,秦亡前,项羽、刘邦是农民起义领袖,秦亡之后他们的身份是“西楚霸王”和“汉王”。
  四、可作为指导学生自学的阅读提纲。对学生来说,一打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发性的课前提示,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学生可带着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步步进入历史知识的王国。“显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秦的暴政”一目,“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的提示可引导学生阅读“陈胜吴广起义”和“农民战争推翻秦朝”这两目,“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楚汉之争”这一目。就这样学生依据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去寻答案,就会了解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
  五、可作为课堂提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前一课学生刚学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对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而教授第十三课时,利用课前提示的“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引学生的探求和思考,当教师明确告诉学生,秦朝是被农民战争推翻的,随即又提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推翻赫赫一时的秦朝”等问题必将会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又如在讲授完成农战争推翻秦朝后,又出现了什么情景呢?教师可利用揭示中的“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这一问题引入下文,继续启发学生的思维。总之教师可利用课前提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把握时机,一个一个提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六、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通过残暴的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课前提示,培养学生树立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失去历史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前一课的课前提示中“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对历史人物的功过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的能力。
  七、可作为课后小结的依据。结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不可忽视的最后环节。在讲授完本课后,可按照课前提示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并指出:由于秦朝繁重的赋税傜役、残酷的刑罚,人民忍无可忍,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继之而起的项羽起义军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前206年刘邦进逼咸阳,显赫一时的秦朝迅速灭亡了,随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由于刘邦的约法三章,善于用人,又以汉中为根据地,终于在前202年在垓下战败项羽,建立汉朝,这样继秦亡之后,一个强大的西汉兴盛起来了。
  总之,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有利于教和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责任编辑 王波
其他文献
“诗人所爱之花,又以梅、兰、竹、菊四者居多,四者之中,梅又具竹之清瘦,菊之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梅也自然成为一个历代文人吟咏不息的审美意象,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    一、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报春送福的使者    古人认为:“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绽开五瓣,象征快乐,
期刊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检查和相互修改以及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基于这一建议,在近两年初中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自查和互改作文。  一、自查。自查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多次检查。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检查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查,是培养学生自
期刊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是师生天衣无缝的配合、是学生精彩恰当的发言、是教案顺顺当当的表演,却忽视了学生这个鲜活生命的发展,把学生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学习过程视为教学的失败。尤其是公开课时,学生稍有差错,执教者的慌乱、急躁再也无法被虚假的微笑掩盖了,究其原因,是作课者心态的问题,教者看重了个人的精彩表演,没有用一颗朴素的心,去真正为学生着想。我认为要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教师首先要实
期刊
“道不远人”在知识分子看来是一句很温暖的话,你若带着慧眼寻找这些有关生命的真理,除了辨识和领悟外,就是认识那些在小事中说出道理的哲人,在道理中阐释生活的智者。  我们可以忘记读《论语》,也许深奥,可我们不可以忘记读于丹《论语》心得。  读于丹的解释,除了温暖就是亲和,还有开朗。也许圣贤的光芒是给予少数人的,比如老百姓从不考虑道与儒的问题,他们的焦虑直接而明晰。老百姓也不怎么爱看《百家讲坛》,宁愿去
期刊
这曾是一个,  我没有听说过的地方。  他们说那里,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勤劳的人们,  生活在那里宁静安详。  无忧无虑,  幸福得好像花儿一样。    这是一场,  突如其来的强烈震荡。  刹那间天地,  改变了它原来的摸样。  无助的人们,  看着一片废墟的家乡。  那种心痛,  心痛得再也无力抵挡。    这是一张张,  我们无法忘记的脸庞。  他们说那里,  还埋着我们的手足同乡。
期刊
一、创设的生活情境真的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吗    案例我在教学完“平均数”后出了这样一道相关的练习题:将自己周一至周五所花的零用钱进行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平均每天零用钱记录表    经过计算后,与四人小组中的其他组员进行比较,你想说什么?  我自认为这是一道“性价比”很高的题目,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既巩固了“平均数”这一知识,又“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节约零
期刊
【案例】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小说家笛福的代表作,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作品主要叙述了鲁滨孙从小就向往航海,成年后多次出海经商。在一次航海途中,船只遭到飓风袭击,鲁滨孙流落到南美洲的某个荒岛。在岛上,他造房子,种粮食、水果,驯养野生动物,烧制陶器,制造工具,给自己创建一个美好的家园,彻底改变了无衣无食的苦难命运。他还从野人的屠刀下救出了一个人,取名叫“星期五”。二十八年后,他
期刊
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实效性不得不面对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和细致试验,总结了创新能力教学“四部曲”。     一、“三要”绷紧数学教师创新教学之弦    一要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期刊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任务,我在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 积极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有“功”    对于初学者来说,直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缺乏必要的挂图,我们就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对教学中所要用到的图片,我提前一周布置下去,要求他们用彩笔画在白色的硬纸片上,在纸片的背面再写上图画所表达的单词及其音标,为了便于以后保存,我对纸片的大小
期刊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窗囗之一,通过作业批改,教师可以获取许多信息,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思维发展的水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为备课、上课、辅导提供依据。通过作业发现问题并及时补救,让学生切实理解、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避免失误的积累而造成对后阶段学习的影响,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作业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