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遗赠”的读音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yx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原《光明日报·语言文字》专刊主编张巨龄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遗赠”和“标识”的读音》一文。该文认为,“遗赠”作为法律上常用的词汇,其中的“遗”并不是“丢失”和“留下”的意思。“遗”字的通常读音是“yí ”,比如,“遗失”、“遗弃”、“遗产”等,其中的“遗”,表示丢掉、舍去,或留下的意思。但除通常的读法外,“遗”还有一个读音“wèi”,表示给予、交付,或送行的意思。“遗赠”,不是丢弃,而是给予、赠送的意思,所以,应该读“遗(wèi)赠”。该文举例认为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主持人在《父亲的婚姻》节目中将“遗(wèi)赠”误读为“遗(yí)赠”了,并强调,媒体主持人不仅天天在跟语言文字打交道,而且担负着舆论,甚至也包括规范读写语言文字的引领作用,误读的影响是很大的。(2010年2月16日《光明日报》)
  张巨龄先生强调“遗”字为多音字是没错的,但是强调“遗赠”中的“遗”应当读“w èi”,却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遗赠”作为法律术语,具有其特定的含义,民法教科书一般定义为,“遗赠是指被继承人通过遗嘱的方式,将其遗产的一部分或全部赠与国家、社会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被继承人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立遗嘱人为遗赠人,接受遗赠的人称遗赠受领人。遗赠是遗赠人死亡后才生效的单方、无偿的民事法律行为。遗赠的标的仅仅是财产权利,遗嘱人不得把债务转移给受赠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遗赠”的解释是:“遗嘱中指明立遗嘱人死后把自己的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可见,作为法律术语的“遗赠”一词,是由“遗嘱”派生出来的词语,是指人去世后,将遗留下的财产赠与他人。“遗”字的这个词义,也符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第5项解释:“专指死人留下的”。如果“遗产”中的“遗”字读“yí”,那么“遗赠”中的“遗”字也应该读“yí”。“遗(wèi)赠”虽然可以理解为给予、赠送,但是在作为法律术语的“遗赠”中,首先还是死后遗留,然后才是赠与。在法律术语中,强调当事人生前无偿给予、赠送的行为,有专门的用语“赠与”,“赠与是财产所有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愿将其所有的财产无偿赠送他人的法律行为。”“将其所有财产赠与他人的人为赠与人,接受赠与的人为受赠人。” 因此,“遗赠”中的“遗”读为“yí”,是符合立法原意的。另外,在相关法律术语如“遗产”、“遗嘱”、“遗赠”等都统一读为“yí”,也符合语言习惯。
  其次,张巨龄先生在博客中回应我的质疑,认为“遗赠”并不完全是指死后的赠送,像陶渊明的《乞食》诗中的“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以及许地山先生所说的“亲戚家中既没有女人,除年节底遗赠以外,是不常往来的”等等的话中所说的“遗赠”就不是死后之赠。至于巴金先生的小说《家》里的所谓“姑妈只得了一点东西,还有五百块钱的股票,这还是列在遗赠里面的”用法,是其自造的词汇,实际上是“遗嘱”中所“赠予”,是一种缩略语,我个人以为不是我们所讲的“遗赠”的意义。张巨龄先生的这些意见在古代汉语中是正确的,但是张先生的文章首先说明“‘遗赠’,是法律上常用的词汇。”因此,我觉得关于“遗赠”的读音,还是要区分它的使用语境。
  再次,在目前通行的字词典中,关于“遗赠”一词的读音,《辞海》(198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新华词典》(2001修订版)中,都标注为读“■”,因此,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在播音中读“遗(■)赠”是正确的,是无可厚非的。虽然张巨龄先生自1997年即写文章呼吁“遗(■)赠”应该读“遗(wèi)赠”,即便张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现代汉语词典》没有修订,那么其标注的读音就是唯一的标准,而主持人在工作中真是按照张先生的读法去读 ,那他就是属于工作失误。
  另外,张巨龄先生文中将“wèi”写为“weì”,则是明显的错误,没有商榷的余地了。
其他文献
“花”是古今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词语,属常用词。“花”的意义多为花朵、开花等含义,也可比喻如花的事物,如水花、美女等。但“花”也有一些特殊的含义,如《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这婆子守寡了三四十年,男花女花都无,只靠侄男侄女养活。”第三十五回“去年东门外一个大庄屯人家,老儿六十岁,见居着祖父的前程,手里无碑记的银子,可是说的牛马成群,米粮无数,丫鬟侍妾成群,穿袍儿的身边也有十七八个。要个儿子花看样儿也没有
期刊
古文字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出土的古代文献。早在汉武帝时就有出土孔子壁中书的记载,后来还有汲冢竹书、石鼓文等文献材料相继出土。可惜这些出土文献价值,在清代以前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多数还停留在文字考释和年代考证上,但在这一过程中,古文字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随着大量出土文献面世,古文字学得到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同时,新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古文字学的发展。叶玉英先生的《古文字构形和上
期刊
《逸周书·度邑》:“王曰:‘………汝幼子庚厥心,庶乃来班朕大环……。”’
期刊
隐语又叫“隐”或“度辞”,什么叫做“隐”呢?刘勰《文心雕龙》说:“情在词外日隐。”(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意思是说,所要表达的情感意义不在词义本身,而是在词的意义之外。作为修辞学术语,隐语的本质特征是,不把本意直接说出而借用别的词语来暗示。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谈到古汉语的修辞时,只讲了八个方面(稽古、引经、代称、倒置、隐喻、迂回、委婉和夸饰),没有提及隐语。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讲
期刊
《篆隶万象名义》一书在汉字特别是俗字的研究中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由于时代、手抄等原因,俗字、讹字颇多。而吕浩博士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比勘数载,终成《(篆隶万象名义)校释》一书,为《篆隶万象名义》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便于使用的校本。在翻阅此书的过程中,笔者就可商榷之处及吕浩博士应出校而未有校语的地方聊记于下。
期刊
一、“字本位”的定义及其由来    “字本位”是“以字为基本单位”的缩略。即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而不是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这里所说的“字”,包括汉字和音节。汉字是书面汉语的基本单位,音节是口头汉语的基本单位。  “字”不像印欧语的“词”,也不像印欧语的语素和音节。印欧语的词由语素构成,语素由音节构成,词、语素和音节之间是包容关系;而汉语的“字”与汉字和音节之间是对应关系。“字”以上没有相当
期刊
1 问题的提出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祈使句由“形容词”+“(一)点(儿)!”(下文简称“A点儿!”)构成,如“高一点儿!”、“谦虚点儿!”。但并非所有的形容词都可以进入这一句式,如一般不能说“贪心点儿!”、“滑头点儿!”,究竟什么因素导致了进入这一句式的形容词具有一定的限制呢?陆俭明(1991)认为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决定了这一限制性,只有具有“[+可控]、[-贬义]”语义特征的形容词才能进入这一句
期刊
“然”字句是古汉语日常语言中真语句表征的一种基本形式,我们把“然”字句作为中国传统语言哲学中真问题的个案来进行探究,并紧紧围绕对“然”字本身及其相关语言现象的语言分析展开这一探究。这不仅是基于语言哲学是一门关于对人类用以描述世界的语言进行分析的学问,语言哲学研究的重心就是语言分析这方面的考量。长久以来关乎此问题的一系列汉语现象未曾得到合理的解释,“然”字只被当作一个普通的虚词看待,而人们又习惯于认
期刊
汉字字素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我们把它叫作关系位。一般以为甲骨文“书写任意”,不仅独体字的书写方向多可改变,合体字的各个字素可以居无定所,其所处位置和字素方向也时有变化。前贤如胡小石、唐兰等提出了异议,他们注意到了“关系位”与“分布位”的不同,并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关系位对会意字有影响。①裘锡圭的六类会意字中有一类便是“利用偏旁间的位置关系的会意字”,万业馨在《关系位略说》一文中对关系位进行了阐发②,
期刊
“乌贼”何以名“乌贼”,“乌贼”何独以“贼”名的解说有分歧,并莫衷一是。据调查,主要存在两种较为典型的说法。其一,贼“乌”之说。“乌”为乌鸦,“贼”为贼害之义。《初学记》卷三十引沈怀远《南越志》曰:“乌贼鱼,一名河伯度事小史,常自浮水上,乌见以为死,便往啄之,(乌贼)乃卷取乌,故谓之乌贼。”①《本草纲目·鳞部》“乌贼鱼”条下引苏颂《图经本草》曰:“其(乌贼)性嗜乌,每自漂水上,飞乌见之,以为死而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