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之”的用法辨析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125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一个字词,使用频率最高,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用法各不相同,它既可以充当文言实词,又可用作文言虚词。在众多的用法中,我们如何来辨别“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作何种用法,是什么意思,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方法、发现规律。下面就“之”的主要用法做下归纳总结。
   一、用作实词
   1.作动词:当“之”位于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代词的成分前面时,“之”就用作动词,译作“去,到,往”
   例:(1)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译作“去,到”
   (2)之墟所卖之(《童区寄传》)译作“到,去”
   (3)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译作“到,往”
   2.作代词:当“之”置于动词后面时,作代词,可代人,可代物,也可以代指一件事,具体含义要视具体语言环境而定。
   例:(1)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代人,译作“他们”
   (2)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  代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代指千里马
   (4)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
   二、用作虚词
   1.作结构助词:当“之”前面的成分是用来修饰“之”后面的成分时,用作结构助词,可译作“的”
   例:(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译作“的”
   (2)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译作“的”
   2.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当“之”位于一个名词(或代词)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之间时,用作助词,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当“之”位于句末且不表示任何意思,去掉完全不影响句意时,此时的“之”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例:(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4.助詞,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当“之”后面是一个动词,“之”前面的成分作“之”后面动词的宾语时,此时的“之”作用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宋何罪之有?(《公输》)
   5.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后面是一个形容词,“之”前面是一个名词或代词,“之”后面的形容词是用来修饰“之”前面的名词或代词,此时的“之”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2)马之千里者(《马说》)
   要读懂文言文,首要前提就是要掌握文言字词的含义,而文言字词在不同的文章中、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需要把握规律。老师上课教的毕竟有限,再说,老师的教就是为了今后的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教给学生方法,多总结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时光,是一席月色。   记忆,是一簇桂香。   风,轻轻一吹,它便弥散开。      明月有声   是台北的浪花拍岸   是黔地飞瀑汹涌澎湃   是大雁塔的喷泉潇潇雨下      明月有意   似三峡江流交汇   缥缈烟岚 浩然云天   似狮城花穹冷室   万木争荣 兴味盎然      明月有情   像五月田园采摘桑葚   像七月海滩写下誓言   像十月拈花吟赏
期刊
向晚的天,彩霞热烈。橘黄的云彩像簇簇火焰,在淡粉温柔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温暖,点燃了我心中对美的惊叹和渴望。真想在洒满余晖的小道上悠闲散步,看云卷云舒,听万籁之声,即使就这样望向窗边,一直望下去,也会和美好愉悦挂个满怀。   可是我没有。哪怕只是牺牲十分钟晚自习时间来欣赏晚霞,我不能够,也舍不得。于是匆匆转回身。   这发生在昨天,却不只于昨天。   出行乘坐高铁,到饭点取出速冻食品,就连追
期刊
我听见一树一树的花开,朵朵吐芳,叶叶新生。我看见蝴蝶翩飞,鸟儿挥翅,阳光透过密叶的缝隙亮晃晃地打在泥间,似乎想要窥探地下万物活动的小世界。春天的最大好处,就在它希望永驻,机会遍野,永远坚韧向阳。   教室里,书桌旁。早读课,是读不完的文言诗词,是写不尽的纸上牵挂。从机械运算的线性回归,到头脑风暴的解析几何,谁在错解无解时愁眉懊恼,又悄悄更换草稿纸埋頭演算。一坐就是一天,直到傍晚的唯物辩证,山川湖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因“材”施教——了解学情   笔者曾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多数学生的父母在京打工,无暇照顾孩子,更别说关注孩子的学习了。加上家庭条件有限,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这样的学生因为缺少阅读的输入,出现了无话可说、词不达意、结构混
期刊
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终于等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刻,准备展示的教师们个个精神抖擞,充满昂扬斗志。   一、情境的设置推进文本细读,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首先是王老師闪亮登场,撑着油纸伞缓缓地走来,像是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中年时期的李清照。看,那漂亮的舞姿,能与专业的舞蹈演员相媲美,婀娜多姿,煞是精彩!   随着舒缓的音乐慢慢响起,四位老师分别扮演不同时期的李清照,选取了不同时段的词作品,和着音乐,创
期刊
我们敬仲镇中学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融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与我校的德育教育为一体,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为主线,以主题系列活动为依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堂与主题活动相照应地育人机制。   一、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景化——让思品课堂成为德育教育的主战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内容结构上看,以学生生活主题为基础,以思想品德观点为统领,有运用你的经验、有探究与分享(每个课题下
期刊
《望江南·梳洗罢》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这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此词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眺望这一场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历程,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毫无矫饰,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词的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
期刊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来袭,我们全力抗争。全国各地,万众一心。敬仲中学全体师生,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积极行动,制定科学周密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携手一同抗击疫情。如何在這个特殊时期保障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下面我就自身参与的延期教学工作简单总结一下。    假期里周一到周五临淄区空中课堂集体授课。教师常规工作是课前发课件,督促学生认真听课,课后及时检查作业。这些常规工作之外,我个人也做了一些努
期刊
经常听到有人说,“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根基。”的确,母语学习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学科教学的划分,有时会让我们孤立地去看待语文学科,认为语文学科就是文字的学习,殊不知,学科学习只是我们学习的路径,是我们学会学习的一种分类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同样陌生的教材,我教完后知道什么知识点在什么位置,而学生却不知道。难道是我读得多,翻得多?其实不然。作为教师,
期刊
“现在都复工复产了,市场、大集也都放开了,还让我们戴口罩?”听着前边几名排着队走着的学生在窃窃私语着,我就想现在疫情还未结束,学生不会深入了解社会,只是看表面现象判断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幫助,特别是家庭教育更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日常行为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成员(包括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