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
细胞膜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特性是选择透过性,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却显得无能为力。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生活在水中,通过草履虫的生活情境的动画展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诱导其思考、探究细胞膜的功能。
2.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屏幕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通过观察总结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及结构。如何理解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电脑模拟生物学经典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用不同的荧光物质分别标记人鼠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最终融合后的细胞表面荧光分布均匀。这个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经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现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教师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转、互换、跳层等运动,使学生仿佛亲临微观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3.物质出入细胞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过程,首先通过画面展示高锰酸钾晶体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说明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运动趋势。然后展示自由扩散是分子直接穿过细胞膜上的小孔的过程;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运载,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而主动运输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的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需要消耗能量,我们形象地将能量比喻成小火箭,在火箭的推动下,载体将运载的物质送到细胞膜的另一侧。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4.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3种方式,可以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3个角度进行。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此时画面展示高山滑雪的体育运动情境,随后展示江河中穿梭的船只、木筏,以此画面为背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诱导学生产生联想和迁移,用已有的知识类比3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教师应及时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作出评价和修正。课件中设计了如何解释海带细胞中碘的浓度比海水中高一千多倍等形式多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既实现了信息反馈,又完成了对本节课的小结。
对比与反思
在对照班级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后的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课。面对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不能不进行深刻的反思:
1.計算机作为新型教育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既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模拟的试验环境以及美丽的大自然之中。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改革,作为生物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具有设计开发教学软件的本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2.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绝对不能盲目扩大一节课的信息量,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青少年学生具有富于想象、喜欢怀疑和争论的心理特点,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
细胞膜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特性是选择透过性,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却显得无能为力。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生活在水中,通过草履虫的生活情境的动画展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诱导其思考、探究细胞膜的功能。
2.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屏幕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通过观察总结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及结构。如何理解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电脑模拟生物学经典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用不同的荧光物质分别标记人鼠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最终融合后的细胞表面荧光分布均匀。这个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经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现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教师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转、互换、跳层等运动,使学生仿佛亲临微观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3.物质出入细胞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过程,首先通过画面展示高锰酸钾晶体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说明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运动趋势。然后展示自由扩散是分子直接穿过细胞膜上的小孔的过程;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运载,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而主动运输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的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需要消耗能量,我们形象地将能量比喻成小火箭,在火箭的推动下,载体将运载的物质送到细胞膜的另一侧。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4.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3种方式,可以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3个角度进行。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此时画面展示高山滑雪的体育运动情境,随后展示江河中穿梭的船只、木筏,以此画面为背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诱导学生产生联想和迁移,用已有的知识类比3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教师应及时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作出评价和修正。课件中设计了如何解释海带细胞中碘的浓度比海水中高一千多倍等形式多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既实现了信息反馈,又完成了对本节课的小结。
对比与反思
在对照班级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后的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课。面对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不能不进行深刻的反思:
1.計算机作为新型教育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既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模拟的试验环境以及美丽的大自然之中。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改革,作为生物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具有设计开发教学软件的本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2.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绝对不能盲目扩大一节课的信息量,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青少年学生具有富于想象、喜欢怀疑和争论的心理特点,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