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职学生就业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并尝试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提高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协同作用,共同配合的观点。
[关键词]中职学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33-01
在就业安置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大多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一个学校,其学生缺乏就业能力,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学校教育便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当前中职教育的又一重要课题。
下面,从学生安置的实践,来谈谈中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的几点思考。
1.实习,就业的目的不明确
顶岗实习是每一个中职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作必要的准备。而据我们观察,学生多是抱着好玩、到外面逛逛等思想,而真正明确实习目的和意义的却不多。于是有些人一到实习企业,就开始打退堂鼓。离开的原因多种多样:认为企业位置偏的;有认为工作辛苦的;有认为生活不习惯的;有认为企业管理太严格的等等。
2.学生对自己认识不够,定位不准确,对待遇期望值过高
许多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总认为自己有天大的本事,什么工作都能干。于是对工作东挑西拣,苦的累的不愿干;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不愿干。另外,对待遇往往期望过高,不是从自己对企业的贡献看回报,而是以自己的消费看薪资。
3.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现在的小孩在家大多受宠,生活当中的许多事情家长全部包办,使得小孩失去了很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现今小孩的独立生活能力差与其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当然也与学校忽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关。
4.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明显不足
刚出校门的学生有很多因对社会缺乏认识,思想上天真幼稚,在现实中经常上当受骗,有的甚至被骗进传销组织。老师应多向学生讲授一些社会知识,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5.心理不成熟,为人处事的能力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中职毕业生大多只有17岁左右,为人处事能力普遍较差,在单位上人际关系比较紧张,有很多同学就是因为与同事处不好关系选择离职。其次有些学生还缺乏团队精神。在流水线上工作,说不干就不干,一个人的缺席,就可能会导致整条生产线停产。现在的学生,凡事自我为中心,不能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容易意气用事等。究其原因,多与家庭教育有关。
6.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中职学生很多都欠缺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不能吃苦而放弃工作的人比比皆是。搞过学生安置的人都知道,入厂第一个月学生波动最大,其中很多人都是因为吃不了苦。
7.尚未形成“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
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其实是当前就业背景下的求职策略。而现在的学生往往急功近利,总想一步登天。
8.缺乏独立判断能力,从众思想严重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当某一个人选择离开,尾随其后会有好几个人跟着他离开。这一现象就反映出很多同学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他自己的去留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而是依据他所处的小团体来判断,当团体中的核心成员选择离开,他们便失去主心骨,跟着别人盲目乱跑。
9.不善理财,花钱没计划
有很多同学就业后,虽然有了一定的收入,可还是“月光族”。究其原因,不是收入少了,而是因不会花钱。每月工资发下来,三朋四友大吃大喝,没几天就花光了。正应了那句谚语“有了一顿充,没了敲米桶”。
10.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较差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起伏。当今社会,每个人都会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刚出校门的学生大多在这方面心理准备不足,在工作中一遇到困难和问题就选择逃避。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要改变学生这一现状,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独立完成的,必须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作用才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寻找一种可行的方法,使学校教育能够引导家庭教育,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互动。
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分年级和专业召开家长会,把学校的培养模式、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水平,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互动的重要性等问题。给每位家长讲清楚,以得到家长的全力支持。
其后每个学期由各班主任老师(或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家庭教育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以此来引导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学生一旦出现问题,便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互动。
其次,改变传统的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通用就业能力培养的思想。通用能力是指那些与具体的职业和专业无直接关系,可迁移的,对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现实中,对中职生而言,通用就业能力也许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所以加强学生通用就业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
最后,政府作为社会改造的组织主体,对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舆论、社会价值取向、法制建设等有着重要掌控能力。所以每一级政府都应为学生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虽然无力改造社会这一影响因素,但可以做到减少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实现趋利避害的目的。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有效互动,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可能越来越少,学生就业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提高,学校也才可能真正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33-01
在就业安置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大多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一个学校,其学生缺乏就业能力,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学校教育便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当前中职教育的又一重要课题。
下面,从学生安置的实践,来谈谈中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的几点思考。
1.实习,就业的目的不明确
顶岗实习是每一个中职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作必要的准备。而据我们观察,学生多是抱着好玩、到外面逛逛等思想,而真正明确实习目的和意义的却不多。于是有些人一到实习企业,就开始打退堂鼓。离开的原因多种多样:认为企业位置偏的;有认为工作辛苦的;有认为生活不习惯的;有认为企业管理太严格的等等。
2.学生对自己认识不够,定位不准确,对待遇期望值过高
许多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总认为自己有天大的本事,什么工作都能干。于是对工作东挑西拣,苦的累的不愿干;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不愿干。另外,对待遇往往期望过高,不是从自己对企业的贡献看回报,而是以自己的消费看薪资。
3.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现在的小孩在家大多受宠,生活当中的许多事情家长全部包办,使得小孩失去了很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现今小孩的独立生活能力差与其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当然也与学校忽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关。
4.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明显不足
刚出校门的学生有很多因对社会缺乏认识,思想上天真幼稚,在现实中经常上当受骗,有的甚至被骗进传销组织。老师应多向学生讲授一些社会知识,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5.心理不成熟,为人处事的能力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中职毕业生大多只有17岁左右,为人处事能力普遍较差,在单位上人际关系比较紧张,有很多同学就是因为与同事处不好关系选择离职。其次有些学生还缺乏团队精神。在流水线上工作,说不干就不干,一个人的缺席,就可能会导致整条生产线停产。现在的学生,凡事自我为中心,不能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容易意气用事等。究其原因,多与家庭教育有关。
6.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中职学生很多都欠缺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不能吃苦而放弃工作的人比比皆是。搞过学生安置的人都知道,入厂第一个月学生波动最大,其中很多人都是因为吃不了苦。
7.尚未形成“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
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其实是当前就业背景下的求职策略。而现在的学生往往急功近利,总想一步登天。
8.缺乏独立判断能力,从众思想严重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当某一个人选择离开,尾随其后会有好几个人跟着他离开。这一现象就反映出很多同学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他自己的去留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而是依据他所处的小团体来判断,当团体中的核心成员选择离开,他们便失去主心骨,跟着别人盲目乱跑。
9.不善理财,花钱没计划
有很多同学就业后,虽然有了一定的收入,可还是“月光族”。究其原因,不是收入少了,而是因不会花钱。每月工资发下来,三朋四友大吃大喝,没几天就花光了。正应了那句谚语“有了一顿充,没了敲米桶”。
10.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较差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起伏。当今社会,每个人都会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刚出校门的学生大多在这方面心理准备不足,在工作中一遇到困难和问题就选择逃避。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要改变学生这一现状,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独立完成的,必须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作用才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寻找一种可行的方法,使学校教育能够引导家庭教育,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互动。
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分年级和专业召开家长会,把学校的培养模式、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水平,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互动的重要性等问题。给每位家长讲清楚,以得到家长的全力支持。
其后每个学期由各班主任老师(或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家庭教育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以此来引导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学生一旦出现问题,便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互动。
其次,改变传统的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通用就业能力培养的思想。通用能力是指那些与具体的职业和专业无直接关系,可迁移的,对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现实中,对中职生而言,通用就业能力也许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所以加强学生通用就业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
最后,政府作为社会改造的组织主体,对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舆论、社会价值取向、法制建设等有着重要掌控能力。所以每一级政府都应为学生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虽然无力改造社会这一影响因素,但可以做到减少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实现趋利避害的目的。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有效互动,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可能越来越少,学生就业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提高,学校也才可能真正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