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即使当你独自一个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个人独处或者没有外部约束和监督的情况下,我们应学会“慎独”。
“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呢?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在荒郊野外时就随意摘无人看管的水果和蔬菜;有人官做到一定职位时就失去自我约束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白天是人,晚上是鬼。这就背离了慎独的初衷。
我们每天两操后学生都进行宣誓,可效果不是很好。办公室里,老师们常常长吁短叹:“唉,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难管理,要礼貌没礼貌,要纪律没纪律,要修养没修养,自制能力也很差!厕所里粗话脏话不堪入耳,操场上果壳纸屑随地乱扔,校门外见到老师目不斜视,教室里同学之间互相鄙视。”的确,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在的学生当中,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我认为要以培养学生的“慎独”意识作为抓手。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慎独”呢?
先从教师入手。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学生做的事,我们是否能做到,通过换位思考,也可以检验我们的规定或做法是否合理。如,不让学生抽烟,教师至少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或在公众场合抽烟;不让学生玩手机,教师整天手机不离手,毫不在乎地把手机带进教室,不仅当着学生的面使用,甚至上课也不关手机,随意接打,等等。这些行为被学生看在眼里,我们反过来却要限制学生的行为,这样的教育自然是苍白无力的。在学校日常教育生活中,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都是道德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产生着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担当好道德楷模的作用,用自身良好的道德人格和行为习惯去影响学生。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其实,我们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不相信学生独立处事的能力。所以,往往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亲力亲为,精神可嘉,可是这种越俎代庖的管理模式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吗?明知不能而为之,我们都鄙视自己成为学生的“保姆”了。可悲的是当“保姆”还是一如既往,津津乐道。其实,放手更是一种爱。在平时的自习课管理中,不要守着学生,我们不妨让每一位学生都尝试“我管人”及“人管我”的滋味,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责任和权利,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自然就会增强。信任学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自习课让学生安安静静自修,不必整天坐在讲台上虎视眈眈;各项活动比赛,多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不必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对好学生给予信任天经地义,那么,对问题学生,我们是否也应该多给予一份尊重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激发潜能,或许这才是我们班主任该做的事。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师生关系融洽了,还有什么事成不了?
最后,我觉得如果教育不关注道德教育,而是一味强调学习成绩,往往会事与愿违。不是吗?有些教师因为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道德习惯养成教育,导致学生纪律散漫,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端正,最终影响了学习成绩。各方面事例证明,只有先培养道德,其他才能才会得到发展,而培养孩子的慎独精神,是素质教育里面孩子全面发展的保证。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慎独是悬挂在心头的一记警钟,慎独是阻止自己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拒绝慎独,就像放任“病毒”在自己的肌体内蔓延滋长,最终结果就是彻底毁灭自己。因此,为人做事都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唯慎独,还要慎权、慎欲、慎微、慎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孤独中磨砺自我,在寂寞中成就事业,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慎独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孙淑清.发展中国家专家的国外迁移[J].人口与经济,1980(3).
[2]王亨祺;扩大见闻,笔下生“花”[J].安徽教育,1980(1).
“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呢?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在荒郊野外时就随意摘无人看管的水果和蔬菜;有人官做到一定职位时就失去自我约束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白天是人,晚上是鬼。这就背离了慎独的初衷。
我们每天两操后学生都进行宣誓,可效果不是很好。办公室里,老师们常常长吁短叹:“唉,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难管理,要礼貌没礼貌,要纪律没纪律,要修养没修养,自制能力也很差!厕所里粗话脏话不堪入耳,操场上果壳纸屑随地乱扔,校门外见到老师目不斜视,教室里同学之间互相鄙视。”的确,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在的学生当中,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我认为要以培养学生的“慎独”意识作为抓手。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慎独”呢?
先从教师入手。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学生做的事,我们是否能做到,通过换位思考,也可以检验我们的规定或做法是否合理。如,不让学生抽烟,教师至少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或在公众场合抽烟;不让学生玩手机,教师整天手机不离手,毫不在乎地把手机带进教室,不仅当着学生的面使用,甚至上课也不关手机,随意接打,等等。这些行为被学生看在眼里,我们反过来却要限制学生的行为,这样的教育自然是苍白无力的。在学校日常教育生活中,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都是道德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产生着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担当好道德楷模的作用,用自身良好的道德人格和行为习惯去影响学生。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其实,我们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不相信学生独立处事的能力。所以,往往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亲力亲为,精神可嘉,可是这种越俎代庖的管理模式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吗?明知不能而为之,我们都鄙视自己成为学生的“保姆”了。可悲的是当“保姆”还是一如既往,津津乐道。其实,放手更是一种爱。在平时的自习课管理中,不要守着学生,我们不妨让每一位学生都尝试“我管人”及“人管我”的滋味,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责任和权利,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自然就会增强。信任学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自习课让学生安安静静自修,不必整天坐在讲台上虎视眈眈;各项活动比赛,多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不必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对好学生给予信任天经地义,那么,对问题学生,我们是否也应该多给予一份尊重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激发潜能,或许这才是我们班主任该做的事。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师生关系融洽了,还有什么事成不了?
最后,我觉得如果教育不关注道德教育,而是一味强调学习成绩,往往会事与愿违。不是吗?有些教师因为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道德习惯养成教育,导致学生纪律散漫,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端正,最终影响了学习成绩。各方面事例证明,只有先培养道德,其他才能才会得到发展,而培养孩子的慎独精神,是素质教育里面孩子全面发展的保证。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慎独是悬挂在心头的一记警钟,慎独是阻止自己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拒绝慎独,就像放任“病毒”在自己的肌体内蔓延滋长,最终结果就是彻底毁灭自己。因此,为人做事都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唯慎独,还要慎权、慎欲、慎微、慎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孤独中磨砺自我,在寂寞中成就事业,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慎独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孙淑清.发展中国家专家的国外迁移[J].人口与经济,1980(3).
[2]王亨祺;扩大见闻,笔下生“花”[J].安徽教育,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