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互联网医疗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漫长的探索期,从2011年起步入了市场启动期,在国家政策利好、技术进步、用户需求强劲等因素的刺激下,我国互联网医疗即将于2016年左右迎来高速增长期。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空间巨大、增长迅速,但同时竞争也十分激烈。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基于互联网医疗刚性需求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据易观智库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在政策、技术、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以31.1%的复合增长率稳步发展,至2014年,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规模达11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8%。预计未来两年仍然高速增长,2017年受在线医疗增速放缓的影响,互联网医疗整体增速放缓(见图1)。
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为6.5亿,普及率达48%;手机网民为5.6亿,占比86%,因此,互联网医疗逐渐以移动医疗为主成为必然。从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构成数据来看,移动医疗占总体市场规模的比重从2011年的17.0%增长到2014年的26.4%,2011~2014年移动医疗以51.8%的发展速度远超在线医疗25.9%的发展速度。预计至2017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对医疗健康各个环节的逐渐渗透,移动医疗的占比将超过在线医疗,达到55.0%。因此,移动医疗将会是互联网医疗未来的重点方向。
从产业链来看,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已经整合了移动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IT巨头、风险资本、移动运营商、应用开发商、数据公司和保险企业等众多参与者,形成了以在线医疗和可穿戴设备为主的产业格局。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产品开发的加快和企业经营实力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将向纵深方向发展。
从竞争来看,互联网医疗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抢滩”,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苹果、谷歌、三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健康平台,百度、阿里、腾讯也通过投资或并购的形式入主国内知名在线医疗平台。但是整体来看,上述巨头的相关布局更多的属于战略卡位,而在底层数据的收集环节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探索阶段,互联网医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上。未来,随着市场参与者对数据资源的掌握和利用能力变化,竞争格局也会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过程中。
驱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国家不断出台互联网医疗相关利好政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用户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以及巨额资本的不断涌入,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国家政策利好。在政策层面,国家今年以来频频出台医疗相关政策,推动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重塑。2015年1月12日,卫计委发布《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师合理流动,放宽条件、简化注册审批程序,探索实行备案管理或区域注册,优化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环境。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5省区远程医疗政策试点,为推广应用远程医疗提供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同月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确定了2015医疗改革的七个方面。3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划要求,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5月7日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完善“互联网 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推动医药电商发展。8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9日国务院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5年工作重点。在政策的刺激下,我国互联网行业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势在必行。从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中,可见多点执业、医药分开、网售处方药、加快发展商业保险等信号已经十分明确。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春天就要来临。
技术相关因素的推动。4G和Wifi技术发展,使终端设备更加快速地连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使快速地从实时数据流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可能;网络和智能手机等硬件的普及,使得互联网医疗可覆盖人群大幅提升,同时加速保守的医生群体的观念转变;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可穿戴设备更加智能化;机器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带来更加智能化的服务。这些因素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使得远程医疗、慢性病监测、在线医疗、移动医疗等成为可能,从而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用户需求的推动。医疗资源不均衡导致看病难、挂号难问题凸显,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中国老龄化人口增多,慢性病患者越来越多,造成医疗资源出现严重短缺;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升高,个人健康管理意识大大增强,对冶未病有了明确需求;药品链条信息的不透明导致看病成本居高不下,以药养医的状况依然持续。
BAT等重量级选手参与及资本的推动:BAT、京东、360、小米等大体量公司凭借敏锐的嗅觉快速进军移动医疗领域,使得互联网医疗炙手可热,大量创业者涌入该领域;短短三个月之间,挂号网1亿美元、丁香园7000万美元、春雨医生5000万美元三起融资,引发了业内对互联网医疗的热切关注,互联网医疗领域热钱涌动,使得互联网医疗迎来爆发。
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认为,未来互联网医疗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重度垂直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重度垂直,是指企业通过自建,或整合某个细分疾病领域的一系列完整的医疗服务链条,从而达到消费者可以在一个企业的平台上获取一站式完整闭环医疗服务的商业模式。任何一个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都存在于两个维度所构成的四个方向之中,这两个维度,一是在病种类别上,是做大而全,还是做垂直细分;二是在整个服务链条上,是做独立环节,还是做重度整合。四个方向是:重度-大而全,重度-垂直,独立环节-大而全,独立环节-垂直。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纵向”衍生性存在,我们认为像网购电商那样大而全的模式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不成立。“重度垂直”将是大势所趋,但“独立环节-大而全”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将依然存在。我们认为最终互联网行业将发展为“一全多垂”的行业生态。结合到病种细分方向,我们认为具备七大要素的病种方向,更适合重度垂直,即:治不好(慢性)、必须治(致命、痛苦)、高单价、高频次、多环节、重时效、基数大。而具备这七大要素的病种有糖尿病、肝病、心脏病、肿瘤、尿毒症等,它们有可能最先实现重度垂直的互联网医疗模式。 “重问诊模式”产品将更有发展潜力。目前市面上,“轻问诊模式”的产品较多,但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对于患者而言,使用频率低,对医生无依赖,对软件的信任感低;对于医生而言,没有患者数据,学术价值低,且比较随意。“重问诊模式”的产品让就医问诊变得更垂直、高效,在预约挂号、导诊就诊、看数据等方面可一键解决。对于医院而言,“重问诊模式”有利于科学安排资源,减少运营压力;对于患者而言,可以减少就医时间与费用;对于医生而言,可以提升自我价值,减少医患矛盾。
个性化医疗将是未来健康的重要趋势。互联网医疗重视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通过建立每个人的健康档案,为他们提供更精准、更匹配的医疗服务,进而达到预防、预测的目标。精准医疗的核心是把人群细分,对病人个体化的行为和数据进行精准的解读,给出精准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医疗数据。通过精准医疗,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不必要的药物的副作用、节约医疗的费用。此外,大数据时代的医疗模式会有比较大的明显变化,即从简单诊疗发展到疾病的预测、疾病的预警,再到积极参与管理,最后到个体化治疗。未来每个人都有配套的终端,完全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自己身体体征生命的相关信息进行筛查、收集,然后相关信息会传递到健康顾问家庭医生那里,可以进一步得到相关疾病回馈以及健康指导。未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基因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人而医”时代将会来临。个性化医疗将在现在互联网医疗的基础上,由生理数据层面,深入到基因层面,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
健康管理将随时随地。随着移动医疗产业的成熟发展,随身健康管理将逐步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随身健康管理可使专家服务大量人群,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专业的内容服务。随身健康管理类似一个临床诊疗的过程,可以跟随个人,提高健康水平、降低意外风险和医疗支出,也能缓解医疗机构的压力。尤其是针对患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具有心脏病突发风险的高危人群,随时随地进行健康管理将更为重要。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将更易用。包括脉搏血氧仪、葡萄糖监测、心电图、助听器、药物输送等类型的可穿戴式设备,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将成为新的移动平台市场及生态圈。同时,随着穿戴式医疗仪器的传感器终端将朝着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其载体也将朝着人们更容易接受、适合长期使用和不干扰日常生活的方向发展。如具有传感功能的T恤衫,采用传导性纱线和小型化柔性电极进行电连接,使医生能通过T恤衫来实现对穿着者心电信号的测量,预期可进一步实现身体活动情况、血氧饱和度和肌电信号等的监测。
商业保险将为 “高级”医疗买单。中国正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医疗开支在日常百姓家庭消费中的占比持续走高,巨额的医疗投入已经成为政府一项沉重负担。随着市民健康意识逐年提升,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呼之欲出”,但通观世界全球,大部分国家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增值服务的空缺将会促使社会资本的涌入。而在国内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商业保险已经逐渐被普通家庭所接受。保险公司一方面提供增值服务,促进购买欲望,同时还将通过移动医疗的方式对客户的健康进行实时管理监督,量身定做,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而客户也要为个人行为买单。
未来将通过“智慧”社区嫁接健康。未来,智慧医疗健康社区的建立将是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推动,加速了健康医疗社区的规划与建设。将居民社区变成“健康医疗社区”,建立了嫁接一切“健康”的可能。健康医疗社区可以通过智慧社区的建立,提供智慧健康亭自助服务、远程自助检测系统、养老系统、移动健康手表监护系统,以及在线健康监护与提醒等服务。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基于互联网医疗刚性需求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据易观智库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在政策、技术、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以31.1%的复合增长率稳步发展,至2014年,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规模达11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8%。预计未来两年仍然高速增长,2017年受在线医疗增速放缓的影响,互联网医疗整体增速放缓(见图1)。
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为6.5亿,普及率达48%;手机网民为5.6亿,占比86%,因此,互联网医疗逐渐以移动医疗为主成为必然。从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构成数据来看,移动医疗占总体市场规模的比重从2011年的17.0%增长到2014年的26.4%,2011~2014年移动医疗以51.8%的发展速度远超在线医疗25.9%的发展速度。预计至2017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对医疗健康各个环节的逐渐渗透,移动医疗的占比将超过在线医疗,达到55.0%。因此,移动医疗将会是互联网医疗未来的重点方向。
从产业链来看,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已经整合了移动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IT巨头、风险资本、移动运营商、应用开发商、数据公司和保险企业等众多参与者,形成了以在线医疗和可穿戴设备为主的产业格局。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产品开发的加快和企业经营实力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将向纵深方向发展。
从竞争来看,互联网医疗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抢滩”,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苹果、谷歌、三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健康平台,百度、阿里、腾讯也通过投资或并购的形式入主国内知名在线医疗平台。但是整体来看,上述巨头的相关布局更多的属于战略卡位,而在底层数据的收集环节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探索阶段,互联网医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上。未来,随着市场参与者对数据资源的掌握和利用能力变化,竞争格局也会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过程中。
驱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国家不断出台互联网医疗相关利好政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用户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以及巨额资本的不断涌入,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国家政策利好。在政策层面,国家今年以来频频出台医疗相关政策,推动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重塑。2015年1月12日,卫计委发布《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师合理流动,放宽条件、简化注册审批程序,探索实行备案管理或区域注册,优化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环境。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5省区远程医疗政策试点,为推广应用远程医疗提供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同月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确定了2015医疗改革的七个方面。3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划要求,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5月7日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完善“互联网 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推动医药电商发展。8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9日国务院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5年工作重点。在政策的刺激下,我国互联网行业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势在必行。从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中,可见多点执业、医药分开、网售处方药、加快发展商业保险等信号已经十分明确。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春天就要来临。
技术相关因素的推动。4G和Wifi技术发展,使终端设备更加快速地连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使快速地从实时数据流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可能;网络和智能手机等硬件的普及,使得互联网医疗可覆盖人群大幅提升,同时加速保守的医生群体的观念转变;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可穿戴设备更加智能化;机器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带来更加智能化的服务。这些因素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使得远程医疗、慢性病监测、在线医疗、移动医疗等成为可能,从而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用户需求的推动。医疗资源不均衡导致看病难、挂号难问题凸显,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中国老龄化人口增多,慢性病患者越来越多,造成医疗资源出现严重短缺;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升高,个人健康管理意识大大增强,对冶未病有了明确需求;药品链条信息的不透明导致看病成本居高不下,以药养医的状况依然持续。
BAT等重量级选手参与及资本的推动:BAT、京东、360、小米等大体量公司凭借敏锐的嗅觉快速进军移动医疗领域,使得互联网医疗炙手可热,大量创业者涌入该领域;短短三个月之间,挂号网1亿美元、丁香园7000万美元、春雨医生5000万美元三起融资,引发了业内对互联网医疗的热切关注,互联网医疗领域热钱涌动,使得互联网医疗迎来爆发。
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认为,未来互联网医疗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重度垂直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重度垂直,是指企业通过自建,或整合某个细分疾病领域的一系列完整的医疗服务链条,从而达到消费者可以在一个企业的平台上获取一站式完整闭环医疗服务的商业模式。任何一个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都存在于两个维度所构成的四个方向之中,这两个维度,一是在病种类别上,是做大而全,还是做垂直细分;二是在整个服务链条上,是做独立环节,还是做重度整合。四个方向是:重度-大而全,重度-垂直,独立环节-大而全,独立环节-垂直。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纵向”衍生性存在,我们认为像网购电商那样大而全的模式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不成立。“重度垂直”将是大势所趋,但“独立环节-大而全”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将依然存在。我们认为最终互联网行业将发展为“一全多垂”的行业生态。结合到病种细分方向,我们认为具备七大要素的病种方向,更适合重度垂直,即:治不好(慢性)、必须治(致命、痛苦)、高单价、高频次、多环节、重时效、基数大。而具备这七大要素的病种有糖尿病、肝病、心脏病、肿瘤、尿毒症等,它们有可能最先实现重度垂直的互联网医疗模式。 “重问诊模式”产品将更有发展潜力。目前市面上,“轻问诊模式”的产品较多,但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对于患者而言,使用频率低,对医生无依赖,对软件的信任感低;对于医生而言,没有患者数据,学术价值低,且比较随意。“重问诊模式”的产品让就医问诊变得更垂直、高效,在预约挂号、导诊就诊、看数据等方面可一键解决。对于医院而言,“重问诊模式”有利于科学安排资源,减少运营压力;对于患者而言,可以减少就医时间与费用;对于医生而言,可以提升自我价值,减少医患矛盾。
个性化医疗将是未来健康的重要趋势。互联网医疗重视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通过建立每个人的健康档案,为他们提供更精准、更匹配的医疗服务,进而达到预防、预测的目标。精准医疗的核心是把人群细分,对病人个体化的行为和数据进行精准的解读,给出精准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医疗数据。通过精准医疗,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不必要的药物的副作用、节约医疗的费用。此外,大数据时代的医疗模式会有比较大的明显变化,即从简单诊疗发展到疾病的预测、疾病的预警,再到积极参与管理,最后到个体化治疗。未来每个人都有配套的终端,完全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自己身体体征生命的相关信息进行筛查、收集,然后相关信息会传递到健康顾问家庭医生那里,可以进一步得到相关疾病回馈以及健康指导。未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基因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人而医”时代将会来临。个性化医疗将在现在互联网医疗的基础上,由生理数据层面,深入到基因层面,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
健康管理将随时随地。随着移动医疗产业的成熟发展,随身健康管理将逐步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随身健康管理可使专家服务大量人群,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专业的内容服务。随身健康管理类似一个临床诊疗的过程,可以跟随个人,提高健康水平、降低意外风险和医疗支出,也能缓解医疗机构的压力。尤其是针对患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具有心脏病突发风险的高危人群,随时随地进行健康管理将更为重要。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将更易用。包括脉搏血氧仪、葡萄糖监测、心电图、助听器、药物输送等类型的可穿戴式设备,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将成为新的移动平台市场及生态圈。同时,随着穿戴式医疗仪器的传感器终端将朝着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其载体也将朝着人们更容易接受、适合长期使用和不干扰日常生活的方向发展。如具有传感功能的T恤衫,采用传导性纱线和小型化柔性电极进行电连接,使医生能通过T恤衫来实现对穿着者心电信号的测量,预期可进一步实现身体活动情况、血氧饱和度和肌电信号等的监测。
商业保险将为 “高级”医疗买单。中国正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医疗开支在日常百姓家庭消费中的占比持续走高,巨额的医疗投入已经成为政府一项沉重负担。随着市民健康意识逐年提升,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呼之欲出”,但通观世界全球,大部分国家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增值服务的空缺将会促使社会资本的涌入。而在国内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商业保险已经逐渐被普通家庭所接受。保险公司一方面提供增值服务,促进购买欲望,同时还将通过移动医疗的方式对客户的健康进行实时管理监督,量身定做,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而客户也要为个人行为买单。
未来将通过“智慧”社区嫁接健康。未来,智慧医疗健康社区的建立将是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推动,加速了健康医疗社区的规划与建设。将居民社区变成“健康医疗社区”,建立了嫁接一切“健康”的可能。健康医疗社区可以通过智慧社区的建立,提供智慧健康亭自助服务、远程自助检测系统、养老系统、移动健康手表监护系统,以及在线健康监护与提醒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