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时至今日,人们不会再以“花儿”是“情歌”伤风败俗,“花儿”是“野曲”难登大雅之堂来审视“花儿”、妄评“花儿”。也不会用“花椒树上你要上,/上去时树杈儿挂哩,/庄子里去了你霎唱,/胡唱时老汉们骂哩”禁锢“花儿”的演唱活动。
“花儿”作为口传心授的民歌,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早以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众多的曲令,特色各异的演唱方式深深根植于汉、回、土、藏、东乡、保安、裕固、撒拉、蒙古九个民族之中,徜徉在西北五省(区)广袤的山川、河流,饱含着泥土的芳香,挟带着天地的灵秀流淌在西北人民的心里。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吐蕊飘香。仅从它的流传区域和覆盖民族之广而言,“花儿”当属民歌中的佼佼者。没有哪一种民歌像“花儿”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民族作为自己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没有哪一种民歌能够跨越五个省(区)的疆界,在广袤的西北高原涓涓流淌。西北的诸多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尽管生活习惯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对“花儿”的喜爱却有着惊人的一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反映的是人民的心声,倾诉的是人间的真情。可以说“花儿”是西北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奇特的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是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是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西北人民奉献给人类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距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儒家的“六艺”反映的是西周至春秋五百年间的社会万象。大凡305篇中,最为经典的当属《国风》,是那个年代的民歌,占了很大篇幅。而作为西北民歌之魂的“花儿”,据史料记载,掐指算来也有近千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诗人高洪《古鄯行吟》中“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诗句,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生动多彩的民俗风情图。反映的是当时青海民和古鄯地区人们漫“花儿”的场景。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六百余年,但诗中描绘的场景在西北高原仍然随处可见。我们可以断想,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处在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共生、发展的西北,“花儿”这朵奇葩已叶繁枝茂,花艳果硕了。“河里的鱼娃儿离不开水,/没水时它咋个活哩?/花儿是我们心上的油,/不唱时我咋个活哩?”我们有理由说,由九个民族共同培育、传唱的“花儿”是西北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儿”不是一种简单的区域性民歌,而是一种极具文化模式的传统文化载体,是体现多民族文化心理兼容性很强的文化品种。她以曲令丰富多彩、歌手辈出著称,以曲词严谨特殊、比拟生动质朴感人。纵观中国民歌史的发展,时至今日,还没有用拟物化的手法称呼一种民歌为“花儿”的。可见人们对她的钟爱。从体例上讲,“花儿”分为传统“花儿”和新编“花儿”,从曲令来看,她有以地域之分的“河州大令”、“马营令”、“东峡令”等;以民族之分的“撒拉令”、“土族令”、“东乡令”、“保安令”、“回族直令”等;还有以花卉为名的“绯红花令”、“二牡丹令”等。曲令多达二百余种,广为流传的也有四十余种。
“花儿”作为词曲相配的民歌,章句如诗,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而她独到、精美、传神的语言风格更是别具一格。人们熟知的“白牡丹白着耀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中的“耀”和“破”字,一字传神,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活龙活现的群芳争艳,万木闹春的迎春图。白牡丹清新秀丽、婀娜多姿,红牡丹艳丽芬芳、摇曳婆娑的倩姿跃然而出。“南山根里的黑云彩,/清风送着个雨来。/尕妹妹好比个嫩白菜,/一指头弹出个水来。”一个“弹”字把姑娘清新秀丽、文静淑雅的倩姿描绘的活灵活现,秀色可餐。而“白云彩起来了挽疙瘩,/朵朵儿像莲花,/又像是才开的棉花,/我搭上个梯子了尕手俩款款儿摘下。/尕妹妹好比是白棉花,/纺成个线织成个布,/缝上个挨肉的汗裼,/穿身上心里热火着没法。”的词句,比拟生动、浪漫夸张、感情真炽,撼人心魄。“荷花叶叶上一洼洼水,/风吹时叶叶动里。/毛敦敦眼睛酒窝窝嘴,/你说话时我心动弹哩。”比拟形象生动,姑娘秀丽可爱的芳容美艳醉人,跃然纸上。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孟子云:“食,色,性也。”希腊神话中人类的诞生,《圣经》中人类始祖夏娃、亚当的故事,以及《古兰经》中穆圣的圣谕,对于人类的情爱都有阐述。从根本上说情爱是人的天性,人性的使然。一本言情小说、一出爱情戏剧、一部抒情影视片,人们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但是爱情“花儿”过去却被说三道四,备加责难。
“花儿”中表现男女情爱的题材颇多,信手拈来,细细品味,她的质朴、艺术魅力、表现手法,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清茶熬成个牛血了,/茶叶子滚成个纸了。/浑身的肉儿想干了,/只剩下一口气了。”情之真,意之切憾天动地,令人动容。“一把一把地拔草哩,/尕背斗啥时候满哩,/一阵一阵儿地想你哩,/一个月的日子啥时候完哩。”思念的惆怅,度日的难心跃然而出。“大河的沿上牛吃水,/鼻圈儿落着个水哩,/端起个饭碗想起你,/面叶儿捞不到嘴里。”苦思痴恋的神态入木三分。当然,“花儿”中除了反映男女之间思恋的题材外,也有争取婚姻自由、婚誓的题材。“十冬腊月里好冷天,/雪压山,/羊吃了路边的马莲。/若要我俩的婚姻散,/三九天,/冰滩上开一朵牡丹。”“出了大门山对山,/对儿山,/羊吃了路边的草了;/若要我俩的婚姻散,/八宝山,/舀着黄河的水干。”这两组“花儿”是男女青年矢志不渝的婚誓宣言,他们的执着,对爱情的忠贞,坚定的决心感天动地。
我们知道《关雎》是《诗经》里的首篇,主题是反映男女情爱。“花儿”“天上的星星明着哩,/月影里下雪着哩;/尕妹的门上蹲着哩,/毡帽里捂脚着哩。”、“天大的窟窿我戳哩,/地大的补丁俩补哩。/五尺的身子我豁哩,/三魂儿赔你着坐哩。”反映的也是男女情爱。但我们看到《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描述的是一位男子渴求得到心爱姑娘的企盼、无奈和欲与梦寐以求的姑娘结为伉俪的情景。这位青年男子的爱恋更多的体现在想象中,爱得含蓄,尚缺大胆、热烈和执着。同样,上面这首“花儿”描述的也是一位青年男子渴求得到心爱之人的景状,尽管岁至深秋,寒夜难挨,但为了和自己心爱之人相会,这位男子甘愿忍饥受冻,大胆地蹲在姑娘门前苦苦等待,无惧无畏。为了得到心爱之人,他“天大的窟窿”敢“戳”,“五尺的身子”敢“豁”,爱的大胆、热烈、执着。与《关雎》中的男青年相比,西北汉子的率直、豪爽、果敢的秉性张扬得淋漓尽致。
“花儿”的曲令众多,“花儿”的唱词浩繁,涉及到 的内容极其广泛,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山川河流、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奇风异俗、鸟鱼花虫,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囊括了高原各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她是高原人民的百科全书。而她具有的比兴手法,可以与《诗经》媲美。由于“花儿”涉及的内容不同,题材不同,演唱的方法也不同,所以“花儿”形成了多样的风格和特色。有的婉约,有的豪放;有的缠绵,有的刚健;有的含蓄,有的明快;有的诙谐,有的深沉;有的朴实,有的夸张。音韵和谐,情真意切,唱到动情处,使听者无不动容。“花儿”实际上是生活在高原的各族人民,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创造出的抒发内心情感的歌。在那曲调高亢悠扬、旋律优美徘徊的歌声中,倾注了对生活、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花儿”内容质朴率真,唱词大胆热烈,让人回味无穷。“花儿”何止是一种民歌,她是生活在西北高原各族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状态,是他们对祖祖辈辈背井离乡、辛勤劳作、战胜苦难、渴求美好生活和纯真爱情的情感宣泄,也是为自己创造的一种无法替代的人文关怀,一种心灵的慰藉。
“花儿”是从人们心底流淌出的歌,是一泓裸露情感、奔泻人性的小溪。那些炽热滚烫的语言足以让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当然,并非所有的“花儿”都歌唱爱情的甜蜜和幸福。其中也有一些用眼泪“哭”出来的“苦花儿”直让人听得泪涕涟涟,肝肠寸断。人间世态的炎凉,爱恨情仇,人生的荣辱苦乐、恩恩怨怨都被“苦花儿”诠释得淋漓尽致。每当演唱这类“苦花儿”时,歌手们便神态凝重、情绪低沉,悲怆的声调中透出柔肠百结的惆怅和哀怨,听者也是一片唏嘘和感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山湿。”唱到伤心处,歌手和听众都会热泪满面。
还有一类劝导人心的“哲理花儿”,也是人们非常喜欢的“花儿”精品。它们虽然没有爱情“花儿”那样缠绵悱恻,但以哲理的朴素精辟让人折服,让听者细细品味后茅塞顿开、大彻大悟。“花儿王”朱仲禄先生曾多次演唱过这样一首“花儿”:“北斗七星乾坤转,/明月亮,/一年里有几次能圆;/一去一黄的又一年,/好朋友,/一年里有几次团圆。”这首诘问方式表达的“花儿”,将朋友之间团聚惜别、珍重友情的心境描绘的鲜活逼真,听了之后无不让人动容。可见,哲理的朴实无华是最具感染力和最能打动人心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类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一体的哲理“花儿”来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花儿”是人们真情世界的渲露,反映的是世间的万象,应时喻事。历代旧王朝对回族人民残酷镇压,惨无人道地迫害,回族人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做沙娃,当长工,打短工,下黑苦。“星宿海沙滩里背沙子,/一辈子,/黑天半夜的下苦;/带信给姊妹你嫁去,/(不要)着气,/你去时有我的‘口唤’哩。”的“花儿”就是处在“三座大山”压榨下的回族人民对旧世道的控诉。出门在外的丈夫,挣不上钱,养不活家,只好把朝夕企盼丈夫能挣来钱养家糊口的患难妻子给掉“口唤”,叫她出门嫁人。生离死别,凄惨悲切令人悲叹。还有两首“花儿”这样唱到“一哇哇韭菜两哇哇葱,/塄坎上,/又点了红皮儿蒜了;/旧社会活人着实难心,/穆斯林,/实实把共产党盼了。”“千年的冤仇万年的恨,/穆斯林,/诉不尽受罪的难心,/共产党来了天地动。/刨穷根,/回回们才有了救星。”反映了深受灾难的广大穆斯林群众欢庆翻身解放的喜悦。
“花儿”是护心的油、心里的歌,广袤的西北高原孕育了她,质朴、厚实、勤劳的西北人民滋润着她。借物喻事,劝化人性是“花儿”特殊的效能。与时俱进,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花儿”引领着时代进发的春潮。“大河沿上的倒枝柳,/风吹着叶叶儿摆开,/高跟皮鞋健美裤,/尕脸脑一看时OK。”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共生共荣,涉洋的“花儿”也应运而生。“山里的庄稼成下了,/老汉们说话的口气大了;/姑娘们学哈文化了了不得,/电脑俩说开话了。”“石崖头上的山丹花,/石头的缝缝里挣扎;/把失学的娃娃们拉一把,钱算个啥?/美名声青史上留下!”“丰收的麦捆摊上场,/把一场碾成两场;/如今的百姓们不纳粮,/尕日子过下的美当!”“斑斑们办下的论坛好,帖子俩传个花儿,钻到个坛子里等CC,心急着没个法儿。”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花儿”反映的题材也与时俱进,应事发展。
“花儿”演唱活动在西北这块神奇的高原延续数百年,是一项重大的民俗活动,是西北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和狂欢节,是传承“花儿”艺术的有效载体。每年春夏之际,山河披绿,群花吐艳的时候,各地群众性的“花儿”演唱活动此起彼伏,竞相绽放,成为高原上蔚为壮观的人文景观。而在“三月三”“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这些民俗节庆的日子里,“花儿”演唱活动更是如火如荼,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青海大通老爷山、互助丹麻的土族“花儿”会、乐都瞿昙寺、民和七里寺的“花儿”会、甘肃莲花山和政“花儿”会、宁夏六盘山“花儿”会,新疆昌吉、焉耆等地“花儿”会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审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由青海省文化馆策划主办的“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已在省城西宁风景秀丽的凤凰山成功举办七届,成为省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9年活动期间,观众达到三十万之多,2010年此项活动得到了国台办海峡两岸出版文化交流中心的支持,活动期间三个会场近五十万群众参加了活动,规模空前。连续七届成功举办演唱会为五省(区)歌手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整合了资源,扩大了“花儿”艺术的影响力,“花儿”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一年一度的演唱会已成为西宁人日常生活中的大事、盛事和喜事,是西北五省(区)人气最旺,参赛歌手最多、规模最大的“花儿”演唱活动,成为促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推手和宣传大美青海的金色名片。2010年在西宁凤凰山主会场上撰写的“32省九族凤凰山上花儿漫红大美青海,四句六言河湟谷地少年唱响和谐社会”的对联,是对此项活动的最佳点评。经过几年的打磨,“花儿”演唱活动在青海全省各地空前繁荣。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群众性“花儿”演唱活动已不分季节,不分时段,规模不等,蔚然成风。“花儿”艺术的民族、地域特色得到充分彰显。“花儿”出现了由东部向西部扩散,从农村向城市进展的新势头,开始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由此引领的“花儿”茶社和演出场所作为新的文化业态,在全省各地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在乐民扬善、文化致富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培养新人、传承“花儿”艺术的同时,也成为当地文化旅游发展的有力推手,昭示出勃勃生机。
现在五省(区)都在打造“花儿”品牌,都云是“花儿”的故乡,这对历经艰辛、备受责难的“花儿”来说是一件好事,无疑会对“花儿”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探求谁是花儿的故乡上,消磨时光,耗费精力,我认为这未必是明智之举。人们都知道,一代歌王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他留给世人的经典名曲,但未必人人都知道这首旷世名作就诞生在美丽的青海湖畔。人们也知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十送红军》是红色经典,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它们是陕北民歌和江西民歌,它们早已超出了地域的空间。集“花儿”艺术编创、研究、演唱于一身的“花儿王”朱仲禄先生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地区,由他编创、传唱的《花儿与少年》、《下四川》、《上去高山望平川》、《雪白的鸽子》已成为经典名曲,广为人们传唱。《上去高山望平川》已选人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材,《花儿与少年》曾是第七届亚运会的开场曲,它们早已超出了地域时空,我们再去追探它是哪里的民歌有什么意义呢?“花儿”她生在民间,无地域民族之分;她已名扬天下,何必辨甘、青、宁、新。我想如何把“花儿”打造成享誉中国、走向世界的驰名文化品牌,应是我们五省(区)文化工作者深刻思考的问题。东北“二人转”的成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花儿”歌手是“花儿”得以传承、光大的主体,善待“花儿”歌手和关心、培育他们的成长是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责任。岁月蹉跎,世事沧桑,数百年来一代代歌手心手相连。口授心传延续了“花儿”的香火,他(她)们用自己毕生的心力,献身“花儿”艺术,为生计奔波,给人们欢乐。他们从事的事业是乐民工程,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增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应该褒赏。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奉献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应有的尊重。时下,说起“花儿”歌手,尚有人不屑一顾,为他们的劳动付点报酬也是千难万难。为什么人们动辄数万、几十万地捧星追悦开演唱会、办艺术节,而对“花儿”歌手如此责难和吝啬呢?既然“花儿”已一扫“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窘境,走出“深闺”,登上大雅之堂,而身为传承“花儿”主体的歌手为什么就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呢?身价不菲的明星们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少动力?我看未必,而“花儿”歌手们实实在在把欢乐带给了喜爱它的人民,我们的衣食父母。我想该是我们这些文化官员、文化工作者和追星族们清醒的时候了。“花儿”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把她打造成优秀的文化品牌,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责任。
“花儿”作为口传心授的民歌,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早以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众多的曲令,特色各异的演唱方式深深根植于汉、回、土、藏、东乡、保安、裕固、撒拉、蒙古九个民族之中,徜徉在西北五省(区)广袤的山川、河流,饱含着泥土的芳香,挟带着天地的灵秀流淌在西北人民的心里。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吐蕊飘香。仅从它的流传区域和覆盖民族之广而言,“花儿”当属民歌中的佼佼者。没有哪一种民歌像“花儿”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民族作为自己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没有哪一种民歌能够跨越五个省(区)的疆界,在广袤的西北高原涓涓流淌。西北的诸多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尽管生活习惯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对“花儿”的喜爱却有着惊人的一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反映的是人民的心声,倾诉的是人间的真情。可以说“花儿”是西北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奇特的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是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是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西北人民奉献给人类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距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儒家的“六艺”反映的是西周至春秋五百年间的社会万象。大凡305篇中,最为经典的当属《国风》,是那个年代的民歌,占了很大篇幅。而作为西北民歌之魂的“花儿”,据史料记载,掐指算来也有近千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诗人高洪《古鄯行吟》中“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诗句,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生动多彩的民俗风情图。反映的是当时青海民和古鄯地区人们漫“花儿”的场景。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六百余年,但诗中描绘的场景在西北高原仍然随处可见。我们可以断想,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处在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共生、发展的西北,“花儿”这朵奇葩已叶繁枝茂,花艳果硕了。“河里的鱼娃儿离不开水,/没水时它咋个活哩?/花儿是我们心上的油,/不唱时我咋个活哩?”我们有理由说,由九个民族共同培育、传唱的“花儿”是西北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儿”不是一种简单的区域性民歌,而是一种极具文化模式的传统文化载体,是体现多民族文化心理兼容性很强的文化品种。她以曲令丰富多彩、歌手辈出著称,以曲词严谨特殊、比拟生动质朴感人。纵观中国民歌史的发展,时至今日,还没有用拟物化的手法称呼一种民歌为“花儿”的。可见人们对她的钟爱。从体例上讲,“花儿”分为传统“花儿”和新编“花儿”,从曲令来看,她有以地域之分的“河州大令”、“马营令”、“东峡令”等;以民族之分的“撒拉令”、“土族令”、“东乡令”、“保安令”、“回族直令”等;还有以花卉为名的“绯红花令”、“二牡丹令”等。曲令多达二百余种,广为流传的也有四十余种。
“花儿”作为词曲相配的民歌,章句如诗,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而她独到、精美、传神的语言风格更是别具一格。人们熟知的“白牡丹白着耀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中的“耀”和“破”字,一字传神,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活龙活现的群芳争艳,万木闹春的迎春图。白牡丹清新秀丽、婀娜多姿,红牡丹艳丽芬芳、摇曳婆娑的倩姿跃然而出。“南山根里的黑云彩,/清风送着个雨来。/尕妹妹好比个嫩白菜,/一指头弹出个水来。”一个“弹”字把姑娘清新秀丽、文静淑雅的倩姿描绘的活灵活现,秀色可餐。而“白云彩起来了挽疙瘩,/朵朵儿像莲花,/又像是才开的棉花,/我搭上个梯子了尕手俩款款儿摘下。/尕妹妹好比是白棉花,/纺成个线织成个布,/缝上个挨肉的汗裼,/穿身上心里热火着没法。”的词句,比拟生动、浪漫夸张、感情真炽,撼人心魄。“荷花叶叶上一洼洼水,/风吹时叶叶动里。/毛敦敦眼睛酒窝窝嘴,/你说话时我心动弹哩。”比拟形象生动,姑娘秀丽可爱的芳容美艳醉人,跃然纸上。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孟子云:“食,色,性也。”希腊神话中人类的诞生,《圣经》中人类始祖夏娃、亚当的故事,以及《古兰经》中穆圣的圣谕,对于人类的情爱都有阐述。从根本上说情爱是人的天性,人性的使然。一本言情小说、一出爱情戏剧、一部抒情影视片,人们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但是爱情“花儿”过去却被说三道四,备加责难。
“花儿”中表现男女情爱的题材颇多,信手拈来,细细品味,她的质朴、艺术魅力、表现手法,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清茶熬成个牛血了,/茶叶子滚成个纸了。/浑身的肉儿想干了,/只剩下一口气了。”情之真,意之切憾天动地,令人动容。“一把一把地拔草哩,/尕背斗啥时候满哩,/一阵一阵儿地想你哩,/一个月的日子啥时候完哩。”思念的惆怅,度日的难心跃然而出。“大河的沿上牛吃水,/鼻圈儿落着个水哩,/端起个饭碗想起你,/面叶儿捞不到嘴里。”苦思痴恋的神态入木三分。当然,“花儿”中除了反映男女之间思恋的题材外,也有争取婚姻自由、婚誓的题材。“十冬腊月里好冷天,/雪压山,/羊吃了路边的马莲。/若要我俩的婚姻散,/三九天,/冰滩上开一朵牡丹。”“出了大门山对山,/对儿山,/羊吃了路边的草了;/若要我俩的婚姻散,/八宝山,/舀着黄河的水干。”这两组“花儿”是男女青年矢志不渝的婚誓宣言,他们的执着,对爱情的忠贞,坚定的决心感天动地。
我们知道《关雎》是《诗经》里的首篇,主题是反映男女情爱。“花儿”“天上的星星明着哩,/月影里下雪着哩;/尕妹的门上蹲着哩,/毡帽里捂脚着哩。”、“天大的窟窿我戳哩,/地大的补丁俩补哩。/五尺的身子我豁哩,/三魂儿赔你着坐哩。”反映的也是男女情爱。但我们看到《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描述的是一位男子渴求得到心爱姑娘的企盼、无奈和欲与梦寐以求的姑娘结为伉俪的情景。这位青年男子的爱恋更多的体现在想象中,爱得含蓄,尚缺大胆、热烈和执着。同样,上面这首“花儿”描述的也是一位青年男子渴求得到心爱之人的景状,尽管岁至深秋,寒夜难挨,但为了和自己心爱之人相会,这位男子甘愿忍饥受冻,大胆地蹲在姑娘门前苦苦等待,无惧无畏。为了得到心爱之人,他“天大的窟窿”敢“戳”,“五尺的身子”敢“豁”,爱的大胆、热烈、执着。与《关雎》中的男青年相比,西北汉子的率直、豪爽、果敢的秉性张扬得淋漓尽致。
“花儿”的曲令众多,“花儿”的唱词浩繁,涉及到 的内容极其广泛,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山川河流、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奇风异俗、鸟鱼花虫,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囊括了高原各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她是高原人民的百科全书。而她具有的比兴手法,可以与《诗经》媲美。由于“花儿”涉及的内容不同,题材不同,演唱的方法也不同,所以“花儿”形成了多样的风格和特色。有的婉约,有的豪放;有的缠绵,有的刚健;有的含蓄,有的明快;有的诙谐,有的深沉;有的朴实,有的夸张。音韵和谐,情真意切,唱到动情处,使听者无不动容。“花儿”实际上是生活在高原的各族人民,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创造出的抒发内心情感的歌。在那曲调高亢悠扬、旋律优美徘徊的歌声中,倾注了对生活、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花儿”内容质朴率真,唱词大胆热烈,让人回味无穷。“花儿”何止是一种民歌,她是生活在西北高原各族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状态,是他们对祖祖辈辈背井离乡、辛勤劳作、战胜苦难、渴求美好生活和纯真爱情的情感宣泄,也是为自己创造的一种无法替代的人文关怀,一种心灵的慰藉。
“花儿”是从人们心底流淌出的歌,是一泓裸露情感、奔泻人性的小溪。那些炽热滚烫的语言足以让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当然,并非所有的“花儿”都歌唱爱情的甜蜜和幸福。其中也有一些用眼泪“哭”出来的“苦花儿”直让人听得泪涕涟涟,肝肠寸断。人间世态的炎凉,爱恨情仇,人生的荣辱苦乐、恩恩怨怨都被“苦花儿”诠释得淋漓尽致。每当演唱这类“苦花儿”时,歌手们便神态凝重、情绪低沉,悲怆的声调中透出柔肠百结的惆怅和哀怨,听者也是一片唏嘘和感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山湿。”唱到伤心处,歌手和听众都会热泪满面。
还有一类劝导人心的“哲理花儿”,也是人们非常喜欢的“花儿”精品。它们虽然没有爱情“花儿”那样缠绵悱恻,但以哲理的朴素精辟让人折服,让听者细细品味后茅塞顿开、大彻大悟。“花儿王”朱仲禄先生曾多次演唱过这样一首“花儿”:“北斗七星乾坤转,/明月亮,/一年里有几次能圆;/一去一黄的又一年,/好朋友,/一年里有几次团圆。”这首诘问方式表达的“花儿”,将朋友之间团聚惜别、珍重友情的心境描绘的鲜活逼真,听了之后无不让人动容。可见,哲理的朴实无华是最具感染力和最能打动人心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类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一体的哲理“花儿”来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花儿”是人们真情世界的渲露,反映的是世间的万象,应时喻事。历代旧王朝对回族人民残酷镇压,惨无人道地迫害,回族人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做沙娃,当长工,打短工,下黑苦。“星宿海沙滩里背沙子,/一辈子,/黑天半夜的下苦;/带信给姊妹你嫁去,/(不要)着气,/你去时有我的‘口唤’哩。”的“花儿”就是处在“三座大山”压榨下的回族人民对旧世道的控诉。出门在外的丈夫,挣不上钱,养不活家,只好把朝夕企盼丈夫能挣来钱养家糊口的患难妻子给掉“口唤”,叫她出门嫁人。生离死别,凄惨悲切令人悲叹。还有两首“花儿”这样唱到“一哇哇韭菜两哇哇葱,/塄坎上,/又点了红皮儿蒜了;/旧社会活人着实难心,/穆斯林,/实实把共产党盼了。”“千年的冤仇万年的恨,/穆斯林,/诉不尽受罪的难心,/共产党来了天地动。/刨穷根,/回回们才有了救星。”反映了深受灾难的广大穆斯林群众欢庆翻身解放的喜悦。
“花儿”是护心的油、心里的歌,广袤的西北高原孕育了她,质朴、厚实、勤劳的西北人民滋润着她。借物喻事,劝化人性是“花儿”特殊的效能。与时俱进,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花儿”引领着时代进发的春潮。“大河沿上的倒枝柳,/风吹着叶叶儿摆开,/高跟皮鞋健美裤,/尕脸脑一看时OK。”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共生共荣,涉洋的“花儿”也应运而生。“山里的庄稼成下了,/老汉们说话的口气大了;/姑娘们学哈文化了了不得,/电脑俩说开话了。”“石崖头上的山丹花,/石头的缝缝里挣扎;/把失学的娃娃们拉一把,钱算个啥?/美名声青史上留下!”“丰收的麦捆摊上场,/把一场碾成两场;/如今的百姓们不纳粮,/尕日子过下的美当!”“斑斑们办下的论坛好,帖子俩传个花儿,钻到个坛子里等CC,心急着没个法儿。”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花儿”反映的题材也与时俱进,应事发展。
“花儿”演唱活动在西北这块神奇的高原延续数百年,是一项重大的民俗活动,是西北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和狂欢节,是传承“花儿”艺术的有效载体。每年春夏之际,山河披绿,群花吐艳的时候,各地群众性的“花儿”演唱活动此起彼伏,竞相绽放,成为高原上蔚为壮观的人文景观。而在“三月三”“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这些民俗节庆的日子里,“花儿”演唱活动更是如火如荼,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青海大通老爷山、互助丹麻的土族“花儿”会、乐都瞿昙寺、民和七里寺的“花儿”会、甘肃莲花山和政“花儿”会、宁夏六盘山“花儿”会,新疆昌吉、焉耆等地“花儿”会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审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由青海省文化馆策划主办的“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已在省城西宁风景秀丽的凤凰山成功举办七届,成为省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9年活动期间,观众达到三十万之多,2010年此项活动得到了国台办海峡两岸出版文化交流中心的支持,活动期间三个会场近五十万群众参加了活动,规模空前。连续七届成功举办演唱会为五省(区)歌手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整合了资源,扩大了“花儿”艺术的影响力,“花儿”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一年一度的演唱会已成为西宁人日常生活中的大事、盛事和喜事,是西北五省(区)人气最旺,参赛歌手最多、规模最大的“花儿”演唱活动,成为促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推手和宣传大美青海的金色名片。2010年在西宁凤凰山主会场上撰写的“32省九族凤凰山上花儿漫红大美青海,四句六言河湟谷地少年唱响和谐社会”的对联,是对此项活动的最佳点评。经过几年的打磨,“花儿”演唱活动在青海全省各地空前繁荣。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群众性“花儿”演唱活动已不分季节,不分时段,规模不等,蔚然成风。“花儿”艺术的民族、地域特色得到充分彰显。“花儿”出现了由东部向西部扩散,从农村向城市进展的新势头,开始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由此引领的“花儿”茶社和演出场所作为新的文化业态,在全省各地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在乐民扬善、文化致富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培养新人、传承“花儿”艺术的同时,也成为当地文化旅游发展的有力推手,昭示出勃勃生机。
现在五省(区)都在打造“花儿”品牌,都云是“花儿”的故乡,这对历经艰辛、备受责难的“花儿”来说是一件好事,无疑会对“花儿”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探求谁是花儿的故乡上,消磨时光,耗费精力,我认为这未必是明智之举。人们都知道,一代歌王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他留给世人的经典名曲,但未必人人都知道这首旷世名作就诞生在美丽的青海湖畔。人们也知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十送红军》是红色经典,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它们是陕北民歌和江西民歌,它们早已超出了地域的空间。集“花儿”艺术编创、研究、演唱于一身的“花儿王”朱仲禄先生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地区,由他编创、传唱的《花儿与少年》、《下四川》、《上去高山望平川》、《雪白的鸽子》已成为经典名曲,广为人们传唱。《上去高山望平川》已选人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材,《花儿与少年》曾是第七届亚运会的开场曲,它们早已超出了地域时空,我们再去追探它是哪里的民歌有什么意义呢?“花儿”她生在民间,无地域民族之分;她已名扬天下,何必辨甘、青、宁、新。我想如何把“花儿”打造成享誉中国、走向世界的驰名文化品牌,应是我们五省(区)文化工作者深刻思考的问题。东北“二人转”的成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花儿”歌手是“花儿”得以传承、光大的主体,善待“花儿”歌手和关心、培育他们的成长是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责任。岁月蹉跎,世事沧桑,数百年来一代代歌手心手相连。口授心传延续了“花儿”的香火,他(她)们用自己毕生的心力,献身“花儿”艺术,为生计奔波,给人们欢乐。他们从事的事业是乐民工程,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增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应该褒赏。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奉献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应有的尊重。时下,说起“花儿”歌手,尚有人不屑一顾,为他们的劳动付点报酬也是千难万难。为什么人们动辄数万、几十万地捧星追悦开演唱会、办艺术节,而对“花儿”歌手如此责难和吝啬呢?既然“花儿”已一扫“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窘境,走出“深闺”,登上大雅之堂,而身为传承“花儿”主体的歌手为什么就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呢?身价不菲的明星们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少动力?我看未必,而“花儿”歌手们实实在在把欢乐带给了喜爱它的人民,我们的衣食父母。我想该是我们这些文化官员、文化工作者和追星族们清醒的时候了。“花儿”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把她打造成优秀的文化品牌,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