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花开,5月杏黄。每每到这些日子总是想起爸妈在家乡的几亩杏树:一大片杏园,开花时,一片粉白,蜂蝶拥绕;人被花海吞没,只有顺着地垄才能望见繁花中的人影;五月开始,青杏蹲枝丫,一个个,一对对,从绿茸茸的小球一天天膨胀变身成绿色乒乓球,看着都流口水的青绿;然后在阳光的沐浴中渐渐着色,发白,抹红,像婴儿的粉红,似少女的胭脂腮,一个个的在枝头探出饱满的笑脸。在6月的百果摊上绽放她无与伦比的秀色和甜香。
今日的杏林,四十年前是一片贫瘠的土地,距离中条山不到2公里,估计当年大禹治水排山造海,大水冲刷山石一路施虐,石头在滚动的过程中不断撞击,破碎,沿途经过的地方不同程度陷进土里,造成这块土地里石子特别多,锄地不时锄口碰到石头,撞击冒火花,所以锄这块地一般就用头年用过的旧锄头;锄地的速度也最慢,因为时不时得把捡出来的石头扔到路边去,土地贫瘠,长草却从不吝啬,蔺草,马齿苋,灰灰菜,荠菜,狼尾巴草,蒲公英等等,甚至还有薄荷,一种喜欢水的植物。春天里几场春雨过后,田里绿的草,黄的稚菊,紫的苜蓿,还有白色的一层层长起来的叫不上名字的花,遍布了田头地垄,母亲在锄地,我和小伙伴们采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玩;采那种白色一层层的花连着中间的杆,用细细的干草枝从两朵花之间的杆穿过去,用嘴一吹:骨碌碌转,我们称呼:纺棉花。春季里是我们挖野菜的好时候;茵陈,荠菜,是报春菜,妈妈把他们拌上一些面粉,蒸熟了,放上盐粒,辣椒面,蒜末,用冒烟的热油浇上去,在散发着蒜香辣椒香和油香的味道里品味劳动的甜美。冬天,霜降过后,叶子枯萎,各种枯枝,杂草根也最多;一些悠闲的放羊人,在地里捡拾枯枝败草,用一根长绳系上,背回去作什么用途就不知道了。因为山地不平,水井少,离得远,水从井里用水泵抽上来,再通过水管输送到地里,起码得多半个小时,水流小,要把这片地浇透了下来需要四五个小时,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来年的收成是不成比例的,所以就像家人论资排辈一样,给与这块土地的关怀就没有那么多,但却给童年的我和小伙伴们乐趣最多的地方。
这块地有他自己的特点:砂石多。种花生,适合,但又不是完全的沙土地,花生长得也不大,产量也不高,碰上秋季干旱的季节,花生熟在土里拽不出来,挖了又伤及果实,看着他在土里自生自灭。最适合的作物就属红薯了,长出的红薯又面又甜。北京人吃白薯要香甜和水润,烤出糖油叫好白薯,而本地人把色泽红彤,表皮光溜,蒸熟了掰开是雪白闪着雪花似的亮星誉为最高水准。因为红薯的做法有好多种,根据不同的特质用作不同的用途。红薯成熟了,用锄头和铁锹配合挖掘出土,拉回来以后挑出里面被铁锹工具斩断了的,煮粥时切成块放进去,粥都带着丝丝甘甜。晾在院子里,等霜降以后再大面积收存,红薯只有过了霜降才好吃。中不溜的好白薯挑拣出来集体放置院里或者地里提前挖好的地窖,天然保温室,红薯在地窖里可以安然过冬,红薯尤其是冬季农民餐桌上区别于馒头,玉米的一道特品享受,一般和馒头一样蒸熟吃。等到春节前取出一部分,削皮,切块,炸成红薯块,是年夜饭不可缺少的一道好吃的菜:拔丝红薯。或者做碗蒸肉;等到过了正月初十,元宵节的元宵该是红薯一年里最荣耀的登场时刻!红薯蒸熟了,趁热剥皮,用手碾碎,同时往里踹面,放上少量用水化开的甜蜜素,因为80年那会糖少,所以就用甜蜜素代替。揉成一个个的红薯面团,里面包上提前焖好的豆馅,或者蒸熟的红枣,这边锅里座上油,农家的棉籽油,或者菜籽油,一会工夫,油热了开炸,一家炸红薯,一条巷子里都满溢着红薯和面的香甜味,还有棉籽的醇香。年味少不了煮肉香,更少不了炸元宵的甜香。一般红薯放到地窖里可以放一年都完好无伤。越大的白薯是用作做红薯粉条的越好材料。红薯一个个洗干净,然后在一台榨汁机那样的机器里榨出汁水,然后经过好几道工序,最后割成一根根向龙须面一样的,在滴水成冰的冬季,一团团粉条挂在木头架子上,用棒锤拉抻好多遍,一粒粒的冰碴在拉抻的过程中滴落下来,留下来的,就是亮晶晶,像水晶线一样的粉条。粉条是春节的席面上不可或缺的菜肴,可以搭着猪肉,白菜,豆腐等做成不同美味佳肴。有的家里还把红薯切成片,晒成红薯干,在青黄不接的春天,嚼着红薯干也可以充实舌尖上的味觉。
十几年来,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割过小麦,摘过棉桃,结出花生,刨出红薯,餐桌的不同美味,养育了童年和少年的我。长大后由于学校生活的紧张,我和土地的缘分越来越浅,毕业以后几乎彻底远离土地,好像如同父母所说的:鱼跃农门,离开农家,去做工人,做一份文明,干净,輕松的工作。四十年后的今天,我确实住了楼房,有舒适的生活,而我的父母,花甲之年,却依然奔波于那片贫瘠的土地,把她罩上浓妆,焕发新姿,牵引远方的孩子一遍遍回想……
杏花艳,青杏酸,是共享父母微信上的照片而断想出来的,如果能亲临杏园,看一看花开的幸福,嗅一嗅迷人的甜蜜,就算青杏的酸涩酸倒了我的牙,我也愿意享受这种美味带来的激情。千里之外,吟唱不老的民歌:桃花花你就红来,杏花花你就白,翻山越岭俺寻你来呀压格呀呀呆!
今日的杏林,四十年前是一片贫瘠的土地,距离中条山不到2公里,估计当年大禹治水排山造海,大水冲刷山石一路施虐,石头在滚动的过程中不断撞击,破碎,沿途经过的地方不同程度陷进土里,造成这块土地里石子特别多,锄地不时锄口碰到石头,撞击冒火花,所以锄这块地一般就用头年用过的旧锄头;锄地的速度也最慢,因为时不时得把捡出来的石头扔到路边去,土地贫瘠,长草却从不吝啬,蔺草,马齿苋,灰灰菜,荠菜,狼尾巴草,蒲公英等等,甚至还有薄荷,一种喜欢水的植物。春天里几场春雨过后,田里绿的草,黄的稚菊,紫的苜蓿,还有白色的一层层长起来的叫不上名字的花,遍布了田头地垄,母亲在锄地,我和小伙伴们采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玩;采那种白色一层层的花连着中间的杆,用细细的干草枝从两朵花之间的杆穿过去,用嘴一吹:骨碌碌转,我们称呼:纺棉花。春季里是我们挖野菜的好时候;茵陈,荠菜,是报春菜,妈妈把他们拌上一些面粉,蒸熟了,放上盐粒,辣椒面,蒜末,用冒烟的热油浇上去,在散发着蒜香辣椒香和油香的味道里品味劳动的甜美。冬天,霜降过后,叶子枯萎,各种枯枝,杂草根也最多;一些悠闲的放羊人,在地里捡拾枯枝败草,用一根长绳系上,背回去作什么用途就不知道了。因为山地不平,水井少,离得远,水从井里用水泵抽上来,再通过水管输送到地里,起码得多半个小时,水流小,要把这片地浇透了下来需要四五个小时,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来年的收成是不成比例的,所以就像家人论资排辈一样,给与这块土地的关怀就没有那么多,但却给童年的我和小伙伴们乐趣最多的地方。
这块地有他自己的特点:砂石多。种花生,适合,但又不是完全的沙土地,花生长得也不大,产量也不高,碰上秋季干旱的季节,花生熟在土里拽不出来,挖了又伤及果实,看着他在土里自生自灭。最适合的作物就属红薯了,长出的红薯又面又甜。北京人吃白薯要香甜和水润,烤出糖油叫好白薯,而本地人把色泽红彤,表皮光溜,蒸熟了掰开是雪白闪着雪花似的亮星誉为最高水准。因为红薯的做法有好多种,根据不同的特质用作不同的用途。红薯成熟了,用锄头和铁锹配合挖掘出土,拉回来以后挑出里面被铁锹工具斩断了的,煮粥时切成块放进去,粥都带着丝丝甘甜。晾在院子里,等霜降以后再大面积收存,红薯只有过了霜降才好吃。中不溜的好白薯挑拣出来集体放置院里或者地里提前挖好的地窖,天然保温室,红薯在地窖里可以安然过冬,红薯尤其是冬季农民餐桌上区别于馒头,玉米的一道特品享受,一般和馒头一样蒸熟吃。等到春节前取出一部分,削皮,切块,炸成红薯块,是年夜饭不可缺少的一道好吃的菜:拔丝红薯。或者做碗蒸肉;等到过了正月初十,元宵节的元宵该是红薯一年里最荣耀的登场时刻!红薯蒸熟了,趁热剥皮,用手碾碎,同时往里踹面,放上少量用水化开的甜蜜素,因为80年那会糖少,所以就用甜蜜素代替。揉成一个个的红薯面团,里面包上提前焖好的豆馅,或者蒸熟的红枣,这边锅里座上油,农家的棉籽油,或者菜籽油,一会工夫,油热了开炸,一家炸红薯,一条巷子里都满溢着红薯和面的香甜味,还有棉籽的醇香。年味少不了煮肉香,更少不了炸元宵的甜香。一般红薯放到地窖里可以放一年都完好无伤。越大的白薯是用作做红薯粉条的越好材料。红薯一个个洗干净,然后在一台榨汁机那样的机器里榨出汁水,然后经过好几道工序,最后割成一根根向龙须面一样的,在滴水成冰的冬季,一团团粉条挂在木头架子上,用棒锤拉抻好多遍,一粒粒的冰碴在拉抻的过程中滴落下来,留下来的,就是亮晶晶,像水晶线一样的粉条。粉条是春节的席面上不可或缺的菜肴,可以搭着猪肉,白菜,豆腐等做成不同美味佳肴。有的家里还把红薯切成片,晒成红薯干,在青黄不接的春天,嚼着红薯干也可以充实舌尖上的味觉。
十几年来,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割过小麦,摘过棉桃,结出花生,刨出红薯,餐桌的不同美味,养育了童年和少年的我。长大后由于学校生活的紧张,我和土地的缘分越来越浅,毕业以后几乎彻底远离土地,好像如同父母所说的:鱼跃农门,离开农家,去做工人,做一份文明,干净,輕松的工作。四十年后的今天,我确实住了楼房,有舒适的生活,而我的父母,花甲之年,却依然奔波于那片贫瘠的土地,把她罩上浓妆,焕发新姿,牵引远方的孩子一遍遍回想……
杏花艳,青杏酸,是共享父母微信上的照片而断想出来的,如果能亲临杏园,看一看花开的幸福,嗅一嗅迷人的甜蜜,就算青杏的酸涩酸倒了我的牙,我也愿意享受这种美味带来的激情。千里之外,吟唱不老的民歌:桃花花你就红来,杏花花你就白,翻山越岭俺寻你来呀压格呀呀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