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盛夏到了。新一代的知了也成熟了,开始天天鸣叫。说起知了,我不由想起了一段陈年往事。
捉知了也是工作
20世纪50年代,我院收治的疗养员四季都可以住院练功、治病、健身。尤其是夏季,凉爽宜人、风景如画的北戴河更令人们向往。然而,而夏季的蝉鸣对于练功的疗养员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因为蝉鸣会影响他们练功入静,也影响治病的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夏季,疗养院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拿着长长的竹竿,竹竿的头部覆上粘胶,去粘知了。当时我刚入行,这一幕还莫名其妙。后来才了解:原来练气功是特别需要安静的环境的。说实话,那时候我对气功医疗的认识很肤浅,总觉得知了怎么会影响病人练功入静呢?小题大做了吧!
等我对气功入静有了体会和理性认识后,就理解了:知了的鸣叫不仅声音大、音调高、叫声长,而且众蝉齐鸣杂乱刺耳,能让练功者不心烦意乱吗?没有入静或已经入静的练功者,都应该避免各种声响。粘知了是工作的一部分,在练功时间内,所有车辆不得出入,也是我们必须遵守的。让病人安静练功养病,就是我们的责任。
蝉鸣之魔听而不闻
后来,随着对气功研究的深入,我又认识到在气功医疗的实践中,可随机应变,观机斗法,让音物为我所用。有时候,练功环境中出现知了叫声,不一定都是坏事,可以反其意而用之,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如,可以把蝉鸣作为注意的对象,也就是以意守知了的鸣叫声代替意守丹田。只不过一个是“内守”,一个是“守外”。
上述方法是对初学气功不能入静者而言的,而且要辨人辨病而用之,并非人人合适。当练功入静达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境界时,“蝉鸣之魔”已经被降服。此时即便有再大的声响,也不会影响练功入静了。
功中入静延年益寿
? 入静,是在意念集中锻炼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气功练功状态。特别是在静功类功法锻炼中,一般都要求达到入静。
“入”是进入,“静”是安静。功中入静就是把散乱的思维活动,通过特定的手段如姿势调整、呼吸变换、默念字句、意守丹田、目观鼻准等,使机体放松,杂乱的思维活动相对减少,最终达到入静,使人体内产生一种特殊的生理效应而达到医疗保健、延年益寿、陶冶情操和涵养道德的目的。这点已为古今练功家所证实。
由于选择功法的不同和修炼时间的长短不同,入静的快慢、深浅,也就是入静的层次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入静快见效快,入静深疗效高,不入静则疗效差,或无效,杂念多则容易出现副作用甚或导致“走火入魔”的偏差,严重的可加重病情等。
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对入静会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练功时要注意利用有利因素,避免和排除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①幽静的环境,柔和的光线。
②温度适宜和空气新鲜。
③情绪安定,心平气和,精神恬愉。
④有信心,有恒心,有诚心,是练功入静的思想基础。注意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克制杂念。
⑤正确掌握练功要领并有耐心,是练功入静的必备条件。要耐下心来,遵照循序渐近的要领进行锻炼,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利因素:
①恶劣的环境,如声音嘈杂,浊气污染,寒温不适等。
②不好的心绪,如思想负担,精神压抑,怒恼悲怨,大喜过望等。
③疾病干扰和痛苦折磨。
此外,练功者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修养,对练功入静也具有一定影响。平素有涵养的人,忍耐性大、情绪波动就小,有利于入静;自制力小、性格冲动的人,暴喜暴怒,情绪波动很大,就不利于入静。
Q:入静就是没有一点意念吗?
A:错。入静,是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思想安静、意念集中锻炼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意识清醒,而又与外界中断联络的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特殊状态。这种气功功能态即不同于一般的清醒状态,也不同于入睡。它不可能是所谓万念俱熄,寂然无物。因为它还需要保持着一丝练功的意念。对练功者来说,如果在功中一点练功的意念都没有了,就会象船失去了舵,会在恍惚的情况下出现偏差,这是需要注意的。
捉知了也是工作
20世纪50年代,我院收治的疗养员四季都可以住院练功、治病、健身。尤其是夏季,凉爽宜人、风景如画的北戴河更令人们向往。然而,而夏季的蝉鸣对于练功的疗养员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因为蝉鸣会影响他们练功入静,也影响治病的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夏季,疗养院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拿着长长的竹竿,竹竿的头部覆上粘胶,去粘知了。当时我刚入行,这一幕还莫名其妙。后来才了解:原来练气功是特别需要安静的环境的。说实话,那时候我对气功医疗的认识很肤浅,总觉得知了怎么会影响病人练功入静呢?小题大做了吧!
等我对气功入静有了体会和理性认识后,就理解了:知了的鸣叫不仅声音大、音调高、叫声长,而且众蝉齐鸣杂乱刺耳,能让练功者不心烦意乱吗?没有入静或已经入静的练功者,都应该避免各种声响。粘知了是工作的一部分,在练功时间内,所有车辆不得出入,也是我们必须遵守的。让病人安静练功养病,就是我们的责任。
蝉鸣之魔听而不闻
后来,随着对气功研究的深入,我又认识到在气功医疗的实践中,可随机应变,观机斗法,让音物为我所用。有时候,练功环境中出现知了叫声,不一定都是坏事,可以反其意而用之,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如,可以把蝉鸣作为注意的对象,也就是以意守知了的鸣叫声代替意守丹田。只不过一个是“内守”,一个是“守外”。
上述方法是对初学气功不能入静者而言的,而且要辨人辨病而用之,并非人人合适。当练功入静达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境界时,“蝉鸣之魔”已经被降服。此时即便有再大的声响,也不会影响练功入静了。
功中入静延年益寿
? 入静,是在意念集中锻炼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气功练功状态。特别是在静功类功法锻炼中,一般都要求达到入静。
“入”是进入,“静”是安静。功中入静就是把散乱的思维活动,通过特定的手段如姿势调整、呼吸变换、默念字句、意守丹田、目观鼻准等,使机体放松,杂乱的思维活动相对减少,最终达到入静,使人体内产生一种特殊的生理效应而达到医疗保健、延年益寿、陶冶情操和涵养道德的目的。这点已为古今练功家所证实。
由于选择功法的不同和修炼时间的长短不同,入静的快慢、深浅,也就是入静的层次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入静快见效快,入静深疗效高,不入静则疗效差,或无效,杂念多则容易出现副作用甚或导致“走火入魔”的偏差,严重的可加重病情等。
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对入静会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练功时要注意利用有利因素,避免和排除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①幽静的环境,柔和的光线。
②温度适宜和空气新鲜。
③情绪安定,心平气和,精神恬愉。
④有信心,有恒心,有诚心,是练功入静的思想基础。注意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克制杂念。
⑤正确掌握练功要领并有耐心,是练功入静的必备条件。要耐下心来,遵照循序渐近的要领进行锻炼,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利因素:
①恶劣的环境,如声音嘈杂,浊气污染,寒温不适等。
②不好的心绪,如思想负担,精神压抑,怒恼悲怨,大喜过望等。
③疾病干扰和痛苦折磨。
此外,练功者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修养,对练功入静也具有一定影响。平素有涵养的人,忍耐性大、情绪波动就小,有利于入静;自制力小、性格冲动的人,暴喜暴怒,情绪波动很大,就不利于入静。
Q:入静就是没有一点意念吗?
A:错。入静,是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思想安静、意念集中锻炼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意识清醒,而又与外界中断联络的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特殊状态。这种气功功能态即不同于一般的清醒状态,也不同于入睡。它不可能是所谓万念俱熄,寂然无物。因为它还需要保持着一丝练功的意念。对练功者来说,如果在功中一点练功的意念都没有了,就会象船失去了舵,会在恍惚的情况下出现偏差,这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