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应讲究艺术,不能自问自答,我们应该善问、巧问,只有教师的“问”之有道,才有学生的“答”之有理,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变得丰富多彩。下面,我结合本人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选择恰当时机,呈现疑难情景
1.开门设疑,引生入胜
文章讲究开门见山,同样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开门设疑,也有着引导学生强烈的探究欲。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我先讲了一个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纯度的故事,然后质疑,提出问题:阿基米德从水的外溢中找到什么办法来鉴定王冠的纯度呢?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有的说,这时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玩具人和一小杯水拿出来,请同学上台演练,探寻浮力现象,学生也从一开始就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自身实践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解决了学习浮力的难点。
2.“妙问生花”,让课堂结尾画龙点睛
以提问的方式结尾,可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起到前串后联、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完“分子”这一节内容后,教师提问: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一设问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节课“原子”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展开了思考……给出问题让学生回家以各种方式探究,打开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大门,使课堂有了画龙点睛之笔。
3.有疑之处齐探究,师生同心寻解答
杜威认为:因为困难,产生疑问,才有思考。如果教师能在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新陈代谢”时,可问学生“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有什么区别?”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可提问:光合作用发生在白天,呼吸作用发生在黑夜,这种说法对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又例如,在“植物叶子上气孔大多分布在下表皮”这一知识点的讲述中,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探究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挂图、显微镜的观察,提出问题“在进化中叶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要引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和学生展开探讨和交流,让师生间擦出思想交汇的智慧火花,对于学生的多种看法,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求正确答案。
二、难易适中要把握,循序渐进提问题
再恰当的时机,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也会使探究陷入困境。好的问题不同于难题和怪题,它必须具有可接受性和可探究性,要能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教师能提出一些有价值、可探究的问题线索,就如同为他们的探究指点了一条道路。要做好这个“引路人”,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计划,使课堂提问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在介绍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教师可以出示实验的装置图,然后提出下列问题:①实验中,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斜?②实验开始时,为什么要先通氢气,后加热?③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氢气直到试管冷却?④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由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就可以让学生掌握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从而了解氢气的还原性。
三、“问”线放得长,“收”线不慌张,提问收放自如
提问有收敛式和开放式两种。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提问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1.收敛式提问
收敛式的提问大多用于提问已学过的知识或讲述一个新的概念,例如“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什么是力?力的单位是什么?”等等,这样的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它的优势,因为问题简洁明了,学生能根据他们的经验作出回答,教师也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2.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的问题往往能鼓励学生开展进一步的活动,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由此推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从更高的层次去研究已收集到的资料或促使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如在学习细胞结构时穿插介绍“干细胞”技术,继而提出“你认为干细胞技术可以有哪些用途呢?”又例如在学了酸的性质后,可问学生“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学生碰到这类问题,积极性会空前高涨,他们会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展开他们的想象力,产生一些不同的回答,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一堂好的探究式教学的课,应该是两种提问方式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解放思想,既吸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华,又能有所突破,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思考、学习,而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这对教师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总之,我们所处的是瞬息万变的科学时代,我们所面对的是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学生。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会所有的知识,教师也不可能预见到学生未来会遇到的一切问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课堂中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鼓励、组织、点拨、引导,恰如其分的把握好提问的技巧,让问题问得巧妙,问得有价值,这确实是一种艺术。
一、选择恰当时机,呈现疑难情景
1.开门设疑,引生入胜
文章讲究开门见山,同样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开门设疑,也有着引导学生强烈的探究欲。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我先讲了一个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纯度的故事,然后质疑,提出问题:阿基米德从水的外溢中找到什么办法来鉴定王冠的纯度呢?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有的说,这时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玩具人和一小杯水拿出来,请同学上台演练,探寻浮力现象,学生也从一开始就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自身实践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解决了学习浮力的难点。
2.“妙问生花”,让课堂结尾画龙点睛
以提问的方式结尾,可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起到前串后联、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完“分子”这一节内容后,教师提问: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一设问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节课“原子”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展开了思考……给出问题让学生回家以各种方式探究,打开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大门,使课堂有了画龙点睛之笔。
3.有疑之处齐探究,师生同心寻解答
杜威认为:因为困难,产生疑问,才有思考。如果教师能在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新陈代谢”时,可问学生“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有什么区别?”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可提问:光合作用发生在白天,呼吸作用发生在黑夜,这种说法对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又例如,在“植物叶子上气孔大多分布在下表皮”这一知识点的讲述中,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探究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挂图、显微镜的观察,提出问题“在进化中叶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要引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和学生展开探讨和交流,让师生间擦出思想交汇的智慧火花,对于学生的多种看法,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求正确答案。
二、难易适中要把握,循序渐进提问题
再恰当的时机,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也会使探究陷入困境。好的问题不同于难题和怪题,它必须具有可接受性和可探究性,要能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教师能提出一些有价值、可探究的问题线索,就如同为他们的探究指点了一条道路。要做好这个“引路人”,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计划,使课堂提问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在介绍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教师可以出示实验的装置图,然后提出下列问题:①实验中,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斜?②实验开始时,为什么要先通氢气,后加热?③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氢气直到试管冷却?④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由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就可以让学生掌握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从而了解氢气的还原性。
三、“问”线放得长,“收”线不慌张,提问收放自如
提问有收敛式和开放式两种。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提问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1.收敛式提问
收敛式的提问大多用于提问已学过的知识或讲述一个新的概念,例如“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什么是力?力的单位是什么?”等等,这样的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它的优势,因为问题简洁明了,学生能根据他们的经验作出回答,教师也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2.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的问题往往能鼓励学生开展进一步的活动,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由此推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从更高的层次去研究已收集到的资料或促使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如在学习细胞结构时穿插介绍“干细胞”技术,继而提出“你认为干细胞技术可以有哪些用途呢?”又例如在学了酸的性质后,可问学生“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学生碰到这类问题,积极性会空前高涨,他们会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展开他们的想象力,产生一些不同的回答,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一堂好的探究式教学的课,应该是两种提问方式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解放思想,既吸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华,又能有所突破,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思考、学习,而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这对教师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总之,我们所处的是瞬息万变的科学时代,我们所面对的是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学生。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会所有的知识,教师也不可能预见到学生未来会遇到的一切问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课堂中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鼓励、组织、点拨、引导,恰如其分的把握好提问的技巧,让问题问得巧妙,问得有价值,这确实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