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兴趣中提升观察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兴趣,就会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大多好奇心强,喜爱观察身边的事物。”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认知特点,通过激发兴趣,诱发学习的内驱力,促进他们主动留心身边的事物,在认真观察中探究科学知识。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在观察中比较》一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了关于恐龙的专题片,学生们一下子精神抖擞、兴趣盎然。接着,又用幻灯片分类出示各种恐龙的照片,引导学生从大小、高矮、长短等方面进行比较大小,结果学生们个个口若悬河,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比较标准和理由,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了。最后,笔者分组发给他们恐龙的各种模型,让他们在动手触摸中细心观察,进而比较恐龙大小,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乐此不疲,在愉快、幸福的氛围中,提升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质疑问题,在亲身实验中提升
培根指出:“一切比较真实的对于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要通过动手来做学习科学,比如做实验,制作模型, 观察、测量,种植与饲养……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經验支撑。”
笔者在教学《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秘密》一课时,首先从日常生活入手,引发学生质疑:“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呢?”接着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作出假设、小组合作进行动手实验。在反复实验中,学生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科学知识。由于是亲身实验,在动手、动脑的体验过程中验证了自己的质疑和猜想,学生们恍然大悟、兴奋不已,提升的不仅是操作能力、实验素养,更多的是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科学知识的渴望。
在研学实践中提升
在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但在它们之外还有更多的科学学习天地。如校园、家庭、社区、大自然、科技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等。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整合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寻访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知识,揭秘心中疑问,提升实践能力。
在教学《植物》这一单元课文时,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我们的校园开展寻访研学。首先,笔者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任务清单:“观察植物的茎和叶;说说叶有什么特点呢?思考同一棵植物的叶都一样吗?”其次,组织学生到学校“微型洪泽湖”和“百果园”实践教育基地中分组活动,细心观察荷叶和枣树,每组记录员填好任务清单中的记录表。最后,在班级中进行分组汇总、交流和分享。由于是亲身实践,学生们不但有效解决了各种问题,而且感慨颇多、受益匪浅,更是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在拓展创新中提升
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很难出色地完成好自身的本质工作。对于新时代的小学生而言,“创新”更显得举足轻重、意义深远。
一年级(上册)《观察叶》拓展部分的“做叶画”,既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拓展和提升,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时,笔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尽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画好每片叶子的同时,小组合作用一两句话为每幅叶画配上故事,让学生作品更有深意和韵味。有的孩子勾画出美丽的荷叶,讲述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故事;有的孩子描绘茂密的柳树叶,畅谈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丽春天……围绕着一个简单的拓展练习,学生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经过大胆想象和尝试,不断迸发出可贵的创新思维,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加强交流,在合作中提升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 卢瑟福指出:“科学家不是依附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巨大知识大厦之中。”由此可见,学会合作是学生成长中必备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这一课时,为了证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与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之间的关系,单靠一个学生是很难完成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一名学生用双手用力按住夹尺子的书本,另一名学生用手分别拨动尺子,让它振动发出声音,其他同学侧耳倾听、做好记录,这样的实验获得数据才更准确、更真实……合作的方式不但为孩子提供了学习伙伴,生成了集体智慧,而且更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临淮中心小学)
在兴趣中提升观察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兴趣,就会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大多好奇心强,喜爱观察身边的事物。”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认知特点,通过激发兴趣,诱发学习的内驱力,促进他们主动留心身边的事物,在认真观察中探究科学知识。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在观察中比较》一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了关于恐龙的专题片,学生们一下子精神抖擞、兴趣盎然。接着,又用幻灯片分类出示各种恐龙的照片,引导学生从大小、高矮、长短等方面进行比较大小,结果学生们个个口若悬河,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比较标准和理由,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了。最后,笔者分组发给他们恐龙的各种模型,让他们在动手触摸中细心观察,进而比较恐龙大小,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乐此不疲,在愉快、幸福的氛围中,提升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质疑问题,在亲身实验中提升
培根指出:“一切比较真实的对于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要通过动手来做学习科学,比如做实验,制作模型, 观察、测量,种植与饲养……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經验支撑。”
笔者在教学《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秘密》一课时,首先从日常生活入手,引发学生质疑:“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呢?”接着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作出假设、小组合作进行动手实验。在反复实验中,学生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科学知识。由于是亲身实验,在动手、动脑的体验过程中验证了自己的质疑和猜想,学生们恍然大悟、兴奋不已,提升的不仅是操作能力、实验素养,更多的是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科学知识的渴望。
在研学实践中提升
在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但在它们之外还有更多的科学学习天地。如校园、家庭、社区、大自然、科技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等。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整合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寻访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知识,揭秘心中疑问,提升实践能力。
在教学《植物》这一单元课文时,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我们的校园开展寻访研学。首先,笔者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任务清单:“观察植物的茎和叶;说说叶有什么特点呢?思考同一棵植物的叶都一样吗?”其次,组织学生到学校“微型洪泽湖”和“百果园”实践教育基地中分组活动,细心观察荷叶和枣树,每组记录员填好任务清单中的记录表。最后,在班级中进行分组汇总、交流和分享。由于是亲身实践,学生们不但有效解决了各种问题,而且感慨颇多、受益匪浅,更是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在拓展创新中提升
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很难出色地完成好自身的本质工作。对于新时代的小学生而言,“创新”更显得举足轻重、意义深远。
一年级(上册)《观察叶》拓展部分的“做叶画”,既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拓展和提升,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时,笔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尽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画好每片叶子的同时,小组合作用一两句话为每幅叶画配上故事,让学生作品更有深意和韵味。有的孩子勾画出美丽的荷叶,讲述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故事;有的孩子描绘茂密的柳树叶,畅谈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丽春天……围绕着一个简单的拓展练习,学生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经过大胆想象和尝试,不断迸发出可贵的创新思维,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加强交流,在合作中提升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 卢瑟福指出:“科学家不是依附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巨大知识大厦之中。”由此可见,学会合作是学生成长中必备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这一课时,为了证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与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之间的关系,单靠一个学生是很难完成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一名学生用双手用力按住夹尺子的书本,另一名学生用手分别拨动尺子,让它振动发出声音,其他同学侧耳倾听、做好记录,这样的实验获得数据才更准确、更真实……合作的方式不但为孩子提供了学习伙伴,生成了集体智慧,而且更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临淮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