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91.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378-01
本文通过测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的骨转换生化指标、骨密度测定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前后的变化,比较其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的评价效果,并指导临床治疗。
1 临床资与方法
共收集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住院患者178人,其中28人因经济及其它原因未能进行治疗后的骨密度测定,其余150人获得治疗前后骨密度测定及ALP生化检测结果;其中男性20人,女性130人;年龄59~92,平均74.8岁。治疗方法统一用抗骨吸收药、补充钙剂及活血化瘀中成药。治疗周期10~14天。骨密度测量采用超声骨质测定仪;血清碱性磷酸酶均为本院检测。
2 所测数值
所测数值均用(X±S)表示 ,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0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结果采用T检验。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骨密度测定及碱性磷酸酶结果比较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骨密度值与ALP治疗前后比较,从数据上可以看出骨密度值有轻微的提高趋势,ALP有轻微降低趋势,但P值均大于0.05,统计学上无差异。
3.2 分析:在多种骨代谢生化指标中,血清碱性磷酸酶是一种常用的评价骨形成和骨转换的指标之一。当成骨活动增强时,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反之则降低;由于在肝脏、骨骼、脾脏、肾脏和胎盘等多种组织均存在同工酶,故它对骨组织而言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本文各年龄段碱性磷酸酶测定值无显著性差异,T值显示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者,在治疗前后其碱性磷酸酶也无明显变化;一是说明老年人的骨形成代谢极为缓慢,二也反映了ALP对骨组织代谢不敏感。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于ALP;可作为今后研究参考指标。本研究中患者骨密度测定30例为-2.5 4 讨论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绝经后女性人数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及其合并骨折已成为全球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60~70岁老年人中约1/3有骨质疏松症,80岁以上老年人中半数以上患有骨质疏松症。迈进21世纪的第一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0%,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骨折、身高变短、驼背及呼吸系统障碍。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目的是缓解骨痛;增加骨量;降低骨折发生率。而骨质疏松症疗效的观察指标是:骨转换生化指标、骨密度、及预防骨折的发生。骨质疏松是Pommer在188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步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近年来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上有单纯依赖骨密度的倾向,实际上骨密度低下不都是OP,而可能是骨矿化不良,BMD反映的是矿物质密度,单纯根据BMD下降,诊断骨质疏松还不够全面,在几种骨代谢生化指标中,血清骨钙素、尿吡啶啉分别是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有助于原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限于本院条件,本题选取的指标不理想,关于血清碱性磷酸酶和骨密度测定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前后变化研究说明,反映骨形成状况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人变化不敏感,在治疗前后,尤其在治疗后短期,无明显增高;本课题所取样本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说明在此年龄段患者骨形成缓慢。超声骨强度测定在治疗后虽有轻微提高,患者临床症状也有明显改善,但数据经统计处理,其P值>0.05,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性差异,这也可能与本题样本观察时间太短有关。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应当延长观察时间及选取更具敏感性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Demer LM. New biochemical marker for bone disease. Clin Chem, 2009;38∶2169
[2] 李忆梅.尿液PYD测定及240例人正常值.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2(1)∶43
[3] Lipton A, Demer LM. Increased urinary excretion of pyridinium cross-links in cancer patients. Clin chem, 2010;39∶614
[4] Sutton J, W iegers S.The Tei index-a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J]. Eur heart J, 2009,21:1822-1824
[5]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Committee on Standards. Recommendations for quantification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by two dimensional echocardilgry[J]. J Am Soc Echocardilgr,2010, 2:358-367
本文通过测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的骨转换生化指标、骨密度测定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前后的变化,比较其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的评价效果,并指导临床治疗。
1 临床资与方法
共收集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住院患者178人,其中28人因经济及其它原因未能进行治疗后的骨密度测定,其余150人获得治疗前后骨密度测定及ALP生化检测结果;其中男性20人,女性130人;年龄59~92,平均74.8岁。治疗方法统一用抗骨吸收药、补充钙剂及活血化瘀中成药。治疗周期10~14天。骨密度测量采用超声骨质测定仪;血清碱性磷酸酶均为本院检测。
2 所测数值
所测数值均用(X±S)表示 ,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0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结果采用T检验。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骨密度测定及碱性磷酸酶结果比较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骨密度值与ALP治疗前后比较,从数据上可以看出骨密度值有轻微的提高趋势,ALP有轻微降低趋势,但P值均大于0.05,统计学上无差异。
3.2 分析:在多种骨代谢生化指标中,血清碱性磷酸酶是一种常用的评价骨形成和骨转换的指标之一。当成骨活动增强时,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反之则降低;由于在肝脏、骨骼、脾脏、肾脏和胎盘等多种组织均存在同工酶,故它对骨组织而言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本文各年龄段碱性磷酸酶测定值无显著性差异,T值显示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者,在治疗前后其碱性磷酸酶也无明显变化;一是说明老年人的骨形成代谢极为缓慢,二也反映了ALP对骨组织代谢不敏感。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于ALP;可作为今后研究参考指标。本研究中患者骨密度测定30例为-2.5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绝经后女性人数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及其合并骨折已成为全球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60~70岁老年人中约1/3有骨质疏松症,80岁以上老年人中半数以上患有骨质疏松症。迈进21世纪的第一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0%,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骨折、身高变短、驼背及呼吸系统障碍。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目的是缓解骨痛;增加骨量;降低骨折发生率。而骨质疏松症疗效的观察指标是:骨转换生化指标、骨密度、及预防骨折的发生。骨质疏松是Pommer在188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步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近年来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上有单纯依赖骨密度的倾向,实际上骨密度低下不都是OP,而可能是骨矿化不良,BMD反映的是矿物质密度,单纯根据BMD下降,诊断骨质疏松还不够全面,在几种骨代谢生化指标中,血清骨钙素、尿吡啶啉分别是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有助于原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限于本院条件,本题选取的指标不理想,关于血清碱性磷酸酶和骨密度测定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前后变化研究说明,反映骨形成状况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人变化不敏感,在治疗前后,尤其在治疗后短期,无明显增高;本课题所取样本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说明在此年龄段患者骨形成缓慢。超声骨强度测定在治疗后虽有轻微提高,患者临床症状也有明显改善,但数据经统计处理,其P值>0.05,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性差异,这也可能与本题样本观察时间太短有关。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应当延长观察时间及选取更具敏感性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Demer LM. New biochemical marker for bone disease. Clin Chem, 2009;38∶2169
[2] 李忆梅.尿液PYD测定及240例人正常值.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2(1)∶43
[3] Lipton A, Demer LM. Increased urinary excretion of pyridinium cross-links in cancer patients. Clin chem, 2010;39∶614
[4] Sutton J, W iegers S.The Tei index-a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J]. Eur heart J, 2009,21:1822-1824
[5]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Committee on Standards. Recommendations for quantification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by two dimensional echocardilgry[J]. J Am Soc Echocardilgr,2010, 2:35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