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化学新课标,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设计为例,提出教学目标由“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过程由“知识为本”向“素养为先”转变、作业设计由“知识识记”向“知识获取”转变的三种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优化策略;二氧化硅;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2-0065-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8.12.022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提供了指导,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并于2018年颁布了各学科修订版的课程标准,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化学新课标介绍了化学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提出了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对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完善,并提出课程学业质量内涵及其评价实施建议。依据新课标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优化,对深化课程改革、提升高中化学教育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为例,拟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三个角度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一、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教学目标优化——由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的转变
新课标与原课标(实验稿)相比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目标由“教书”走向“育人”的转变。“三维目标”体现学科的内在价值,而“核心素养”则强调知识技能的正确获取方式,“核心素养”既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又是“三维目标”的提升和发展。核心素养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同时,核心素養比三维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
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设计 [2]为例,常见三维目标设计为:
(1)了解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知道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了解二氧化硅与氢氟酸、碱性氧化物、强碱的反应。
(3)了解硅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初步学会硅酸的制备方法。
该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如Si的存在形式、SiO2的物理性质以及某些反应(化学性质)。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的识记而忽略了知识的获取过程,难以通过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发掘其育人价值。因此,有必要通过“核心素养目标”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补充,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价值功能进行细化,并提出具体素养培育目标。
2.教学过程优化——由知识的识记到知识的获取方法的转变
元素化合物知识常按照“结构-性质-用途”模式展开教学,如SiO2的常见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该思路有助于学生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对该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然而,在该教学程序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本身,缺乏拓展延伸和迁移应用,难以应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应在原有教学程序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获取方法。例如设计“SiO2性质的预测与验证”探究活动,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证据推理,并用于类推SO2、SO3等物质的性质,该学习方法甚至可以推广应用到大学元素化学的学习。
3.作业设计优化——由解题技巧向知识应用转化
现行化学教学模式下,多数化学作业以巩固知识为目的,仅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上。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多教师搜集或编制与高考有关的化学作业题目,让学生机械地完成作业训练。这样的作业会让学生只会做题却不会应用知识,丧失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很明显是不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
关键词:新课标;优化策略;二氧化硅;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2-0065-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8.12.022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提供了指导,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并于2018年颁布了各学科修订版的课程标准,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化学新课标介绍了化学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提出了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对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完善,并提出课程学业质量内涵及其评价实施建议。依据新课标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优化,对深化课程改革、提升高中化学教育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为例,拟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三个角度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一、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教学目标优化——由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的转变
新课标与原课标(实验稿)相比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目标由“教书”走向“育人”的转变。“三维目标”体现学科的内在价值,而“核心素养”则强调知识技能的正确获取方式,“核心素养”既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又是“三维目标”的提升和发展。核心素养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同时,核心素養比三维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
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设计 [2]为例,常见三维目标设计为:
(1)了解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知道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了解二氧化硅与氢氟酸、碱性氧化物、强碱的反应。
(3)了解硅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初步学会硅酸的制备方法。
该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如Si的存在形式、SiO2的物理性质以及某些反应(化学性质)。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的识记而忽略了知识的获取过程,难以通过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发掘其育人价值。因此,有必要通过“核心素养目标”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补充,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价值功能进行细化,并提出具体素养培育目标。
2.教学过程优化——由知识的识记到知识的获取方法的转变
元素化合物知识常按照“结构-性质-用途”模式展开教学,如SiO2的常见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该思路有助于学生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对该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然而,在该教学程序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本身,缺乏拓展延伸和迁移应用,难以应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应在原有教学程序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获取方法。例如设计“SiO2性质的预测与验证”探究活动,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证据推理,并用于类推SO2、SO3等物质的性质,该学习方法甚至可以推广应用到大学元素化学的学习。
3.作业设计优化——由解题技巧向知识应用转化
现行化学教学模式下,多数化学作业以巩固知识为目的,仅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上。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多教师搜集或编制与高考有关的化学作业题目,让学生机械地完成作业训练。这样的作业会让学生只会做题却不会应用知识,丧失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很明显是不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