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在反思“满堂灌”、“注入式”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性学习现状,提出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地理教学方法,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导”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其他学科相比,地理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研究性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因此,研究性学习和地理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那么,该怎样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一、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为了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兴趣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郭沫若曾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爱因斯坦从5岁时对罗盘产生兴趣,最后成为物理学界的泰斗。促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多样,一堂有趣的引言课、一堂难忘的野外实习课、生动的CAI课,等等,老师尽可能发挥个人特长,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例如:讲地图概念时(容易讲得枯燥无味),我问学生:“你在哪里见过地图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家里的书房、动物园、公园、车站、机场、电影、电视、书刊、报纸、城市街道旁等,表扬了他们记性好、见识广之后,我再问:“你什么时候用过地图呢?”同学们答得更起劲了。再问:“那么什么是地图呢?”这时学生都盯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意会,难以言全,如何表达这个概念,等待我的点拨。于是我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照片,要学生比较:“地图与普通的照片有什么异同?”(都有方向、都缩小,但地图上有符号、有注记),这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二)互动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满堂灌”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互动性原则不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而且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的答案;不仅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探究的目的主要不是得出结论,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三)实践性原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二、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2侧重探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这为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例如在讲授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前,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分析影响汕头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提出问题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教师在教室巡回,以平等的身份、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主要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指导。
在第二节课上进行大组汇报,学生围绕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学生可以得出“地形(海拔较低的濒海、沿河平原)、气候(气温适中的低纬)、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河口)、交通(沿海、沿铁路线或沿高速公路、临近飞机场)等有关因素,而且会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然后我做了一个简单总结:地形——韩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气候——气温适中的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韩江水运的终点及河口;交通——毗邻南海,广梅汕铁路的起点,深汕、汕汾高速公路及深厦高铁从中穿过,而且临近潮汕飞机场等。教师在做最后总结时,重点应该不是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学生的参与过程,鼓励、赞扬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行为;之后,教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一是要求同学们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高考综合科接轨。这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地理理论与实践,2002,3.
[2]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4]高中地理考试测量新坐标.东方出版中心.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导”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其他学科相比,地理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研究性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因此,研究性学习和地理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那么,该怎样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一、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为了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兴趣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郭沫若曾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爱因斯坦从5岁时对罗盘产生兴趣,最后成为物理学界的泰斗。促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多样,一堂有趣的引言课、一堂难忘的野外实习课、生动的CAI课,等等,老师尽可能发挥个人特长,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例如:讲地图概念时(容易讲得枯燥无味),我问学生:“你在哪里见过地图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家里的书房、动物园、公园、车站、机场、电影、电视、书刊、报纸、城市街道旁等,表扬了他们记性好、见识广之后,我再问:“你什么时候用过地图呢?”同学们答得更起劲了。再问:“那么什么是地图呢?”这时学生都盯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意会,难以言全,如何表达这个概念,等待我的点拨。于是我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照片,要学生比较:“地图与普通的照片有什么异同?”(都有方向、都缩小,但地图上有符号、有注记),这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二)互动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满堂灌”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互动性原则不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而且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的答案;不仅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探究的目的主要不是得出结论,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三)实践性原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二、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2侧重探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这为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例如在讲授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前,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分析影响汕头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提出问题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教师在教室巡回,以平等的身份、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主要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指导。
在第二节课上进行大组汇报,学生围绕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学生可以得出“地形(海拔较低的濒海、沿河平原)、气候(气温适中的低纬)、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河口)、交通(沿海、沿铁路线或沿高速公路、临近飞机场)等有关因素,而且会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然后我做了一个简单总结:地形——韩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气候——气温适中的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韩江水运的终点及河口;交通——毗邻南海,广梅汕铁路的起点,深汕、汕汾高速公路及深厦高铁从中穿过,而且临近潮汕飞机场等。教师在做最后总结时,重点应该不是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学生的参与过程,鼓励、赞扬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行为;之后,教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一是要求同学们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高考综合科接轨。这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地理理论与实践,2002,3.
[2]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4]高中地理考试测量新坐标.东方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