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也是各级各类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分析大学语文课程所涵盖的思想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及学生的接受途径,阐明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期引起各级各类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
[关键词]高校 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地位和作用
[作者简介]罗翠梅(1966-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经管系,副教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河北张家口075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6-0169-01
一、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其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学教育里对知识教育的重视和追求逐渐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中心地位被知识取代了。知识灌输量的无限增加,减弱了对培训学生健全人格的关注,其客观效果是重知轻德。专业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没有相应提高。许多大学生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知识中心的这种局限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受到重视,因而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自己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与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人文素质教育是生命的对话,是心灵感情的流露与交流,是学生与人文教材中的前人和今人在精神上的对话与交流。它告诉学生的是人生价值、人生信仰、人生意义,向学生说明人的理念与思想、人的抱负、希望和理想。这些给学生从客观世界中对照自己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学生扩大对人生感悟的视野,受到情感的震撼,意志的磨炼,逐步达到人格的完善。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带有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特点,可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易于被学生接受,易于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它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培养民族感情,养成爱国心。季羡林老先生说得好: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个是爱国,一个是骨气,这两点正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支撑。在当代青年学生中,这两方面教育亟待加强,没有骨气,哪来民族感情,没有民族感情,哪来爱国之心。日本曾侵占和杀戮过我们,但现在有些学生在看到反映那段歷史时期的电影作品,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誓死抗争的镜头时,认为那些人是傻瓜一个。香港回归时,撒切尔夫人说:“英国把一块宝石交给了中国。”我们有的学生却说:“到了中国手里,便成为一块石头。”这种现象表明我们教育的缺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略。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描绘屈原在汨罗江畔的风采,击节而歌“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抚摸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共同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古典文学的洗礼下,民族魂、爱国心必定归来。
2.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责任感。社会的发展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二者缺一不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国自古以来就将羞耻、诚信、人格作为人的精神的尺度与标志,作为对人的教育的关键。“人而无耻,胡不遄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这种人格精神更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石。杜甫在流寓成都草堂期间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身为“迁客”,却要求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怎样的高尚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再来看看现实,却不容乐观:当今的小学生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事不关心,对己不严厉。具有这种素养的大学生为数也不少,君不见教室墙上留脚印,书桌面上做文章,水房长流水,宿舍灯长明,举手之劳,与己何干,自不必理。以小见大,要他对国家民族有感情,怎么可能?而文学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作者自身的人格都震撼着我们,感染着我们,且这种教育会跟随人的一生。
3.有助于调节个人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事业的成功。不少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幸福,其原因有80%取决非智力因素,取决于情商;只有20%取决于智力因素,取决于智商。非智力因素,其主要内涵就是人格,就是人文精神。情感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尤其在当今,家庭结构的简单化使得学生的情感世界非常脆弱,经受不住一点挫折。有的学生失恋或一旦遇到暂时的困难,就一改往日的飞扬,一蹶不振,甚至轻生;有的因妒忌同伴的成功,怀疑老师的偏心,竟然走上犯罪道路。这些事实触目惊心。古代教育家认为:圣人调情,君子制情,小人纵情。这就是说,圣人能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感情,君子善于克制自己的不健康感情,小人放纵自己的感情,忘乎所以。这些论断今天看来仍发人深省,青年学生脆弱的情感世界需要适时引导。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生的教科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量地进行阅读,将充实人生的阅历,凝练思想感情,净化心灵世界。
4.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利于创新。一个人老用一种思维方式,易成定式,观念很难改变,不利于认识和接受新事物。文学家的思维方式和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人有同有异,他们的形象思维居主要地位。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活动,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样有帮助。如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欣赏认识庐山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而认识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道理?王国维先生曾以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喻成大事业者必经过的第三境界,固属断章取义者,其实在万丈红尘中,寻找所系念、所向往的人和事,情况往往如此,在有意无意之间,词人道出了人生的哲理。还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意是诗人在故乡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中体悟了很多:中原虽仍未收复,但诗人仍信心十足,他期待着否极泰来,期待着“又一村”的出现。其实人生境遇也是如此,只要坚持不懈,孜孜以求,虽然有暂时的“疑无路”,但终会有明丽的“又一村”展现在你的眼前。从文学作品中引发的思考和联想也是一个从事自然科学的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当然这些思考和联想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不断产生新意,这也正是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千百年来流传不绝、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5.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鉴赏力与写作水平。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就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格调的问题。这个品位应当是学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相融合而产生的风貌,也必须体现在培养对象即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它将形成一个人特有的气质。阅读文学作品是大学生提高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学生的阅读层次令人担忧。通过对校图书馆和各个小书社的调查,当前学生借阅最多的是武侠类、言情类通俗小说,文学名著少有问津。向学生询问原因,答曰:看不懂,看不下去。这样一种阅读现状,正需要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去引导。阅读中外名著,提升生命层次,进入一种心灵、艺术、道德的境界,这是文化教育的最高理想。否则,即使你掌握了某方面的科技,也易于被低级的文化艺术所俘虏,变得粗鄙、肤浅、自私、猥琐、毫无责任意识,这将是现代教育的悲剧。
总之,大学语文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这就需要各级各类高校不但要开设大学语文,而且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人文知识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0(11).
[2]杨叔子.是“育人”而非“制器”——再谈人文素质的基础地位[J].新华文摘,2001(6).
[3]罗尧成,杨湘清.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性及其评价方法的转型[J].高教研究,2004(1).
[4]孙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体制探析[J].高教研究,2004(1).
[5]刘宏伟,李宏岩.儒家自律自省思想与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自控[J].高教研究,2004(3).
[6]徐洪波.高职《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培养探索[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6).
[关键词]高校 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地位和作用
[作者简介]罗翠梅(1966-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经管系,副教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河北张家口075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6-0169-01
一、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其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学教育里对知识教育的重视和追求逐渐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中心地位被知识取代了。知识灌输量的无限增加,减弱了对培训学生健全人格的关注,其客观效果是重知轻德。专业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没有相应提高。许多大学生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知识中心的这种局限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受到重视,因而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自己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与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人文素质教育是生命的对话,是心灵感情的流露与交流,是学生与人文教材中的前人和今人在精神上的对话与交流。它告诉学生的是人生价值、人生信仰、人生意义,向学生说明人的理念与思想、人的抱负、希望和理想。这些给学生从客观世界中对照自己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学生扩大对人生感悟的视野,受到情感的震撼,意志的磨炼,逐步达到人格的完善。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带有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特点,可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易于被学生接受,易于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它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培养民族感情,养成爱国心。季羡林老先生说得好: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个是爱国,一个是骨气,这两点正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支撑。在当代青年学生中,这两方面教育亟待加强,没有骨气,哪来民族感情,没有民族感情,哪来爱国之心。日本曾侵占和杀戮过我们,但现在有些学生在看到反映那段歷史时期的电影作品,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誓死抗争的镜头时,认为那些人是傻瓜一个。香港回归时,撒切尔夫人说:“英国把一块宝石交给了中国。”我们有的学生却说:“到了中国手里,便成为一块石头。”这种现象表明我们教育的缺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略。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描绘屈原在汨罗江畔的风采,击节而歌“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抚摸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共同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古典文学的洗礼下,民族魂、爱国心必定归来。
2.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责任感。社会的发展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二者缺一不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国自古以来就将羞耻、诚信、人格作为人的精神的尺度与标志,作为对人的教育的关键。“人而无耻,胡不遄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这种人格精神更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石。杜甫在流寓成都草堂期间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身为“迁客”,却要求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怎样的高尚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再来看看现实,却不容乐观:当今的小学生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事不关心,对己不严厉。具有这种素养的大学生为数也不少,君不见教室墙上留脚印,书桌面上做文章,水房长流水,宿舍灯长明,举手之劳,与己何干,自不必理。以小见大,要他对国家民族有感情,怎么可能?而文学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作者自身的人格都震撼着我们,感染着我们,且这种教育会跟随人的一生。
3.有助于调节个人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事业的成功。不少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幸福,其原因有80%取决非智力因素,取决于情商;只有20%取决于智力因素,取决于智商。非智力因素,其主要内涵就是人格,就是人文精神。情感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尤其在当今,家庭结构的简单化使得学生的情感世界非常脆弱,经受不住一点挫折。有的学生失恋或一旦遇到暂时的困难,就一改往日的飞扬,一蹶不振,甚至轻生;有的因妒忌同伴的成功,怀疑老师的偏心,竟然走上犯罪道路。这些事实触目惊心。古代教育家认为:圣人调情,君子制情,小人纵情。这就是说,圣人能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感情,君子善于克制自己的不健康感情,小人放纵自己的感情,忘乎所以。这些论断今天看来仍发人深省,青年学生脆弱的情感世界需要适时引导。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生的教科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量地进行阅读,将充实人生的阅历,凝练思想感情,净化心灵世界。
4.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利于创新。一个人老用一种思维方式,易成定式,观念很难改变,不利于认识和接受新事物。文学家的思维方式和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人有同有异,他们的形象思维居主要地位。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活动,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样有帮助。如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欣赏认识庐山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而认识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道理?王国维先生曾以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喻成大事业者必经过的第三境界,固属断章取义者,其实在万丈红尘中,寻找所系念、所向往的人和事,情况往往如此,在有意无意之间,词人道出了人生的哲理。还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意是诗人在故乡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中体悟了很多:中原虽仍未收复,但诗人仍信心十足,他期待着否极泰来,期待着“又一村”的出现。其实人生境遇也是如此,只要坚持不懈,孜孜以求,虽然有暂时的“疑无路”,但终会有明丽的“又一村”展现在你的眼前。从文学作品中引发的思考和联想也是一个从事自然科学的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当然这些思考和联想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不断产生新意,这也正是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千百年来流传不绝、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5.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鉴赏力与写作水平。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就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格调的问题。这个品位应当是学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相融合而产生的风貌,也必须体现在培养对象即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它将形成一个人特有的气质。阅读文学作品是大学生提高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学生的阅读层次令人担忧。通过对校图书馆和各个小书社的调查,当前学生借阅最多的是武侠类、言情类通俗小说,文学名著少有问津。向学生询问原因,答曰:看不懂,看不下去。这样一种阅读现状,正需要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去引导。阅读中外名著,提升生命层次,进入一种心灵、艺术、道德的境界,这是文化教育的最高理想。否则,即使你掌握了某方面的科技,也易于被低级的文化艺术所俘虏,变得粗鄙、肤浅、自私、猥琐、毫无责任意识,这将是现代教育的悲剧。
总之,大学语文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这就需要各级各类高校不但要开设大学语文,而且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人文知识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0(11).
[2]杨叔子.是“育人”而非“制器”——再谈人文素质的基础地位[J].新华文摘,2001(6).
[3]罗尧成,杨湘清.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性及其评价方法的转型[J].高教研究,2004(1).
[4]孙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体制探析[J].高教研究,2004(1).
[5]刘宏伟,李宏岩.儒家自律自省思想与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自控[J].高教研究,2004(3).
[6]徐洪波.高职《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培养探索[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