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改变生活。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当今世界正在孕育兴起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发展最不确定而又必须把握的重大时代潮流。2015年也因此被定格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元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科技系统要想“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就必须审时度势、创新进取,努力打造一支胜任新时期发展的科技创新管理队伍。
当好创新工作的策划者与领跑者
从科技部门行政职能来看,无论是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还是企业孵化、产业培育,忙的都是为将来发展打基础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在创新技术的紧密跟踪、创新项目的抢占高端、创新园区的规划布局、创新政策的顶层设计、创新机制的先行先试等方面,策略高人一筹,行动快人一步,办法多人一招。
一要善于谋划。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们要深入研究常州的优势与劣势,把握重点发展方向,妥善处理好国家与地方、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硬任务与软环境、存量与增量、科技与产业等一系列关系。战略性的大事要谋,具体的某项工作也要谋。例如:中以常州创新园成为中国和以色列两国政府合作共建的首例科技园区,如何打造好这个“国字号”招牌?如何抓好软课题研究的成果运用,发挥好科技创新与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这些新课题、新难题考验的是我们的智慧和决心。
二要主动应变。求变出新,是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走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升级之路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成为必然选择。面对新机遇与新挑战,我们势必要进一步下移工作重心,充分发挥“一核两区多园”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政策创新,充分发挥“十百千”创新型企业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创新组织方式,强化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大合力,把科技创新工作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三要锐意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一要求落实到常州,就是要把常州的企业、常州的产业与国际国内的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相结合。切实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动真格、出真招,把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着力点,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机制,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最大限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当好创新资源的集聚者与配置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近年来常州科技创新的成功实践来看,我们在继续发挥政府的行政化推动作用的同时,要更多地在市场化和社会化方面下功夫,把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进取。近年来,我们围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前瞻部署和研发攻关,组织创新型企业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数和经费额持续上升,近两年都超过5亿元,列全省前茅,占到全省总额的六分之一。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态势,我们将不断巩固和强化部省共建、厅市会商等机制,继续在项目的深入谋划、主动汇报和积极争取上下功夫,以实际行动和突出成绩赢得对常州的支持,确保主要创新指标争先进位。
开放整合。常州资源禀赋少,开放创新是必由之路。常州科教城就是一个开门办科技、协同搞创新的成功案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和上海全球创新中心的建设,科技国际化大潮势不可挡。我们要以中以常州创新园等一批国际化创新载体为突破口,主动对接、积极融入,把国际上先进的创新理念、创新资源、创新模式引进来,实现合作共赢。
优化配置。经过“十二五”的厚积薄发,常州市无论是创新企业和项目的数量和规模,还是创新园区和平台的体量和档次,都有了量和质的飞跃。如何在“十三五”加快提能升级,更大程度地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效用,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必须聚焦、聚焦、再聚焦,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有潜力、有显示度、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和重大平台、重点项目上,切忌“撒胡椒面”,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唯有牵住“牛鼻子”,才能全局“一盘棋”。
当好创新活动的指导者与服务者
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全过程。推进科技创新是个“技术活”,必须尊重规律,掌握方法,来不得半点虚夸。
摸清需求。就是要深入实际沉下去,问需于民、问计于企,针对现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当前,我们科技创新管理工作还存在走访基层少、学习取经少、座谈沟通少等问题,今后要多走访基层,多组织学习考察,多调查研究。只有搞清需求,才能有效服务。为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虚心向企业家讨教,善于用市场的眼光研判好项目、培育大项目。
把握规律。我们指导和服务企业搞创新,一定要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这就必须深入研究企业新产品研发的规律、创业企业孵化的规律、产业培育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行家里手。当前,“十大产业链”中科技部门牵头的碳材料和新医药产业链,如何抓好分类指导和重点支持?制造业要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力,科技服务如何有效提升发展并与之相适应?这些现实课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细致服务。战略在“谋”,战术则在“细”。可以说,当今的竞争已经到了细节致胜的时代。德国人就是凭着一丝不苟、精细严谨的做事风格,成就了一大批世界级企业巨头,奠定了“德国制造”这一响当当的质量品牌。我们抓科技管理工作也一样,只有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工作才能做到位。具体而言就是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切切实实为基层着想、给企业方便。
当好创新知识的学习者与传播者
学以修身。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科技管理工作者必须日新其技、日勤其业,才能学有所长,有所作为。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潜心钻研,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方式,把学习当成一种境界、一种觉悟、一种责任,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
学以致用。要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不断拓宽知识面,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努力成为“科技政策通”和“工作多面手”;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凡是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科技事业发展的就大胆去试、大胆去闯,凡是不利于工作开展的就大胆去破、大胆去改,使科技创新管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学会宣传。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来看,我们在埋头实干的同时,也要善于对外宣传,秀一秀亮点、晒一晒成绩。宣传是为了传递正能量,激发新动力,营造好氛围,优化大环境。要充分利用一大批科普宣传阵地,以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宣传科技知识;充分运用好各种媒体,及时传播最新的科技动态、创新方法和管理经验,以切身行动影响与感召更多有志者投身到创新创业的时代洪流中来。
(作者系常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张 宁
当好创新工作的策划者与领跑者
从科技部门行政职能来看,无论是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还是企业孵化、产业培育,忙的都是为将来发展打基础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在创新技术的紧密跟踪、创新项目的抢占高端、创新园区的规划布局、创新政策的顶层设计、创新机制的先行先试等方面,策略高人一筹,行动快人一步,办法多人一招。
一要善于谋划。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们要深入研究常州的优势与劣势,把握重点发展方向,妥善处理好国家与地方、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硬任务与软环境、存量与增量、科技与产业等一系列关系。战略性的大事要谋,具体的某项工作也要谋。例如:中以常州创新园成为中国和以色列两国政府合作共建的首例科技园区,如何打造好这个“国字号”招牌?如何抓好软课题研究的成果运用,发挥好科技创新与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这些新课题、新难题考验的是我们的智慧和决心。
二要主动应变。求变出新,是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走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升级之路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成为必然选择。面对新机遇与新挑战,我们势必要进一步下移工作重心,充分发挥“一核两区多园”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政策创新,充分发挥“十百千”创新型企业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创新组织方式,强化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大合力,把科技创新工作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三要锐意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一要求落实到常州,就是要把常州的企业、常州的产业与国际国内的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相结合。切实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动真格、出真招,把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着力点,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机制,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最大限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当好创新资源的集聚者与配置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近年来常州科技创新的成功实践来看,我们在继续发挥政府的行政化推动作用的同时,要更多地在市场化和社会化方面下功夫,把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进取。近年来,我们围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前瞻部署和研发攻关,组织创新型企业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数和经费额持续上升,近两年都超过5亿元,列全省前茅,占到全省总额的六分之一。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态势,我们将不断巩固和强化部省共建、厅市会商等机制,继续在项目的深入谋划、主动汇报和积极争取上下功夫,以实际行动和突出成绩赢得对常州的支持,确保主要创新指标争先进位。
开放整合。常州资源禀赋少,开放创新是必由之路。常州科教城就是一个开门办科技、协同搞创新的成功案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和上海全球创新中心的建设,科技国际化大潮势不可挡。我们要以中以常州创新园等一批国际化创新载体为突破口,主动对接、积极融入,把国际上先进的创新理念、创新资源、创新模式引进来,实现合作共赢。
优化配置。经过“十二五”的厚积薄发,常州市无论是创新企业和项目的数量和规模,还是创新园区和平台的体量和档次,都有了量和质的飞跃。如何在“十三五”加快提能升级,更大程度地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效用,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必须聚焦、聚焦、再聚焦,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有潜力、有显示度、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和重大平台、重点项目上,切忌“撒胡椒面”,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唯有牵住“牛鼻子”,才能全局“一盘棋”。
当好创新活动的指导者与服务者
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全过程。推进科技创新是个“技术活”,必须尊重规律,掌握方法,来不得半点虚夸。
摸清需求。就是要深入实际沉下去,问需于民、问计于企,针对现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当前,我们科技创新管理工作还存在走访基层少、学习取经少、座谈沟通少等问题,今后要多走访基层,多组织学习考察,多调查研究。只有搞清需求,才能有效服务。为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虚心向企业家讨教,善于用市场的眼光研判好项目、培育大项目。
把握规律。我们指导和服务企业搞创新,一定要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这就必须深入研究企业新产品研发的规律、创业企业孵化的规律、产业培育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行家里手。当前,“十大产业链”中科技部门牵头的碳材料和新医药产业链,如何抓好分类指导和重点支持?制造业要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力,科技服务如何有效提升发展并与之相适应?这些现实课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细致服务。战略在“谋”,战术则在“细”。可以说,当今的竞争已经到了细节致胜的时代。德国人就是凭着一丝不苟、精细严谨的做事风格,成就了一大批世界级企业巨头,奠定了“德国制造”这一响当当的质量品牌。我们抓科技管理工作也一样,只有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工作才能做到位。具体而言就是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切切实实为基层着想、给企业方便。
当好创新知识的学习者与传播者
学以修身。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科技管理工作者必须日新其技、日勤其业,才能学有所长,有所作为。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潜心钻研,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方式,把学习当成一种境界、一种觉悟、一种责任,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
学以致用。要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不断拓宽知识面,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努力成为“科技政策通”和“工作多面手”;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凡是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科技事业发展的就大胆去试、大胆去闯,凡是不利于工作开展的就大胆去破、大胆去改,使科技创新管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学会宣传。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来看,我们在埋头实干的同时,也要善于对外宣传,秀一秀亮点、晒一晒成绩。宣传是为了传递正能量,激发新动力,营造好氛围,优化大环境。要充分利用一大批科普宣传阵地,以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宣传科技知识;充分运用好各种媒体,及时传播最新的科技动态、创新方法和管理经验,以切身行动影响与感召更多有志者投身到创新创业的时代洪流中来。
(作者系常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