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局部进展期胃间质瘤患者术前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newer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对局部进展期胃间质瘤患者术前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伊马替尼术前治疗的30例局部进展期胃间质瘤患者,在接受术前治疗前后均行MSCT检测,测量原发病灶最长径、CT值、肿瘤体积的变化。分别分析Choi评分、肿瘤体积减少率与组织学疗效评价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确定鉴别术前治疗有效与否的肿瘤体积减少率的界定值,并制定新的分级标准。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观察新分级标准下术前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总生存率。

结果

30例局部进展期胃间质瘤患者接受术前治疗的中位时间为8(4~14)个月,术后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结果为轻微效应4例(13%),低度效应3例(10%),中度效应17例(57%),高度效应6例(20%)。Choi评分与组织学疗效评价呈中度相关(R=0.512,P<0.05),肿瘤体积减少率与组织学疗效评价结果呈强相关(R=0.620,P<0.05)。以肿瘤体积减少率45.83%作为有效阀值时,其ROC曲线下AUC最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0%、85.7%。30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87%。依据新的体积分级标准,术前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SCT测量Choi评分和肿瘤体积减少率均可以评价局部进展期胃间质瘤患者的术前治疗疗效,并且肿瘤体积测量标准在预后判断中也有一定的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术后发生临床胰瘘的术前及术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2019年1至5月100例行LPD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胰瘘总发生率为8%,其中临床胰瘘(B、C级)的发生率为6%。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男性)、胰腺平扫期CT值<33 HU、软胰、手术时间长、饮酒史可
对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3例患者(粘连性肠梗阻2例,炎性缩窄性肠梗阻1例)应用气腹CT容积再现技术进行腹膜腔三维成像的诊疗经过进行分析。明确腹膜腔三维成像检查的原理及方法,其原样展现腹膜腔形态,直观显示梗阻扩张肠襻的部位、范围及形态,精准确认引发梗阻的腹腔粘连和肠腔狭窄的检视效能,具有静态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检查的实用性,促进了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精准诊断,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梗阻机制判定、手术决策和精
期刊
期刊
目的探究早期直肠癌非治愈性局部切除后行经肛门直肠肿物全层切除术(TAR)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8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44例局部切除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存在切缘阳性或可疑肿瘤残存,均接受补救性TAR手术。结果本组44例患者在局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提示切缘阳性26例,可疑肿瘤残存18例,病理类型均为腺癌,其中pT1患者41例(93%),pT2患者3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既往手术评分(PSS)对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腹膜假黏液瘤(PMP)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从PMP临床科研数据库中收集首次行CRS+HIPEC治疗的病例,分析PSS与总生存期、严重不良事件(SAEs)的相关性,评价PSS对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结果共335例PMP患者首次接受CRS+HIPEC治疗,其中PSS-0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58.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切除术中联合肠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手术的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术中联合肠切除术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接受肿瘤切除术合并肠切除术,其中行右半结肠切除6例,左半结肠切除8例,乙状结肠切除6例,直肠切除2例,小肠切除8例。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其中发生吻合口瘘2例,无手术死亡病
期刊
期刊
目的探寻一种提高新辅助化疗胃癌患者淋巴结获取数目的纳米碳淋巴示踪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159例新辅助化疗后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6例术前1 d经内镜在黏膜下层注射纳米碳设为研究组,93例术中使用皮试针头注射浆膜下层设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平均总淋巴结获取数目为(47.0±14.7)枚,对照组为(38.0±14.5)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获取的平均纤
目的探讨门体分流结扎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肝外门体分流(Abernethy畸形)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普外科12例Abernethy畸形患儿的外科手术过程和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便血9例,血清转氨酶升高和黄疸2例,低氧血症1例。当阻断引流后门静脉压力≤26 cmH2O(1 cmH2O=0.098 kPa)时,完全结扎门体分流;当阻断引流后门静脉压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