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读报类节目大量出现在荧屏之上。由于读报类节目是主持人自己唱“独角戏”,因而主持人往往成为了决定读报类节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马斌读报》的成功,除了主持人外形特点之外,还胜在内容——主持人将每一条消息都进行生动、生活化的重新包装,融入了个人的独到观点和精彩点评。
【关键词】电视读报节目;主持人;个性魅力;点评
读报节目将报纸的深度广度和电视的大众化、形象化结合起来,近年来开始在电视上迅速走俏。电视读报本身就是对电视最大的颠覆。电视画面要求生动活泼,富有变化。但是读报节目往往镜头呆板。常常是一个人,一个画面贯穿始终。它牺牲了电视本身的优势。所以,唱“独角戏”的主持人的表现关乎读报节目的品质。特别是在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观众区分并选择不同的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主持人的功夫。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和能力因此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斌读报》的主持人马斌就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主持人。他的体态形象、语言风格以及他的点睛妙评都是他制胜的法宝。
《马斌读报》的出现晚于《有报天天读》,它和一般的读报类节目的形式一样,没有丰富的现场画面,没有同期声,主要靠主持人撑起整个节目。在这里我之所以选取《马斌读报》作为切入点,一是因为中央电视台在我国的覆盖面较之凤凰卫视更广,《马斌读报》的研究更具有普遍意义;再一点是因为马斌的语言面貌比杨锦麟的港式普通话更为规范,受众更易接受。
主持人是读报节目的灵魂。无论是老头读报还是小伙读报,观众首先接触的是人,然后才是报。风格鲜明的主持人往往比报纸内容本身能给观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节目主持人风格的形成,是各种有机因素作用在其中。主持人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而存在。因此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内在气质、个性语言等都是较为重要的因素。”[1]
在外部形象上,读报主持人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在这里所说的外观形象并不是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长相才算是有个性特点。这个外形偏重于主持人主持时的表情、动作、精神状态。读报节目是以说为主的节目,观众不光要听你说的漂亮,还要看你说的“架势”。所以主持人应该积极地说给观众听,不能说张牙舞爪,但是也要起到张牙舞爪所起的吸引人的作用。
马斌的坐姿很阳刚,挺拔的身板稍稍前倾,目光炯炯。单看这姿势,就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说的时候他会用频率很高而且力度很大的手势配合着,给人一种使尽浑身解数很卖力地说的感觉。这些细节,也许是自然流露也许是主持人精心设计的,对于闪现主持人的个性魅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给较死板的电视画面增添了一点“意外”,减少了观众的视觉疲劳。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当然不能一味的模仿某个主持人的手势动作这些浅层次的东西,而需要借鉴他所表现出来的个性。
从语言风格尤其是点评的风格上看,成功的读报节目主持人一定是有着深厚的语言功底的。主持人的个性语言越鲜明突出,就越能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而在读报节目中,点评是最见主持人功力的。评价一个主持人“点评精彩独到,既指观点的独到,也指语言风格的独到。”[2]所以在语言上,成功的读报类主持人有其独特的风格:
1.生动、生活是读报节目主持人的的语言风格。同样的一条新闻,是呆滞冰冷地“播”还是轻松亲切地说,不同的主持人说出来观众的接收效果是不同的。读报节目,名叫读报,实际上是“聊报”或“说报”。马斌就是在谈笑中说新闻,是非常生活化的。他采用的是人际传播或者说是努力模仿人际传播的形式。比如像上海老太太一样的平民语言:“这可就不讲究喽!”和带有浓郁东北方言风味的:“不能把我们往死里整啊!”让人听了觉得很贴近,很亲切。而且这种亲切、生动完全是自然的,没有刻意为之的生硬。
2.独到,精辟的点评是读报主持人语言功力的体现和语言魅力的展现。“评”是指主持人在读报中时而点评、时而嬉笑怒骂。手势的抬举、腔调的抑扬都是在对报刊内容做出评价和判断,是主持人观点和倾向的流露。电视读报节目使电视新闻深刻,一个有生命力的读报节目,绝对不是人云亦云。主持人风格各异的点评无疑是电视读报节目的点睛之笔。
点评的“度”。读报节目要想出彩,关键在于点评。而点评的“度”需要主持人把握。这里的度既指程度也指角度。读报节目的点评是有讲究的,主持人既不能口无遮拦想说什么说什么,主观性太强;又不能把报纸的观点照抄照搬,而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读新闻——角度要新颖,点评要有深度。《马斌读报》为观众提供了多家报纸的消息和评论,角度不同,说法各异。但是马斌不做简单的是非判断,在陈述各家意见的同时表达自己观点。点评的角度新颖独到,开拓了观众的思维空间。同时点到为止,很好地把握了评的“度”。简洁而有力,凸显了评论的深度。如《新闻晨报》中一条新闻说,上海某中学将成绩差的学生分流到其他班,连校服也与其他人不一样,导致这些学生不愿意穿校服。马斌没有从一般媒体的角度出发批评学校的做法,而是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他是这样评论的:“也许学校并没有什么恶意,但是孩子的心理是比较敏感的,我们应该多为他们想想啊!”这样点评直指要害,拨开表面的现象看到了此举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本质。只用了一句话,没有喋喋不休,而且用语委婉,中肯,不管是哪一方都更易接受。
马斌在读报的背后是编导们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结果。但是马斌作为一个编辑型主持人绝对不是只在照着稿子表演。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主持人首先得有对客观事物的独到感受、理解和见解,然后才能用能够表达这种感受理解见解的词汇和句式来描述和评议这种客观事物。所以,优秀的读报节目主持人,是有独立的思考的主持人。“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优秀的读报主持人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自己先要读报,评报,才能读出精彩,评出内蕴。
【参考文献】
[1]胡志峰主编《会诊中国电视》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80页
[2]吴郁 《风格独特,勇于创新的节目主持人——元元》 《主持人天地》2002年第六期 第7页
作者简介:王帅,(1986.8--),本科,河南省安阳市人,现就读于吉林大学文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关键词】电视读报节目;主持人;个性魅力;点评
读报节目将报纸的深度广度和电视的大众化、形象化结合起来,近年来开始在电视上迅速走俏。电视读报本身就是对电视最大的颠覆。电视画面要求生动活泼,富有变化。但是读报节目往往镜头呆板。常常是一个人,一个画面贯穿始终。它牺牲了电视本身的优势。所以,唱“独角戏”的主持人的表现关乎读报节目的品质。特别是在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观众区分并选择不同的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主持人的功夫。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和能力因此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斌读报》的主持人马斌就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主持人。他的体态形象、语言风格以及他的点睛妙评都是他制胜的法宝。
《马斌读报》的出现晚于《有报天天读》,它和一般的读报类节目的形式一样,没有丰富的现场画面,没有同期声,主要靠主持人撑起整个节目。在这里我之所以选取《马斌读报》作为切入点,一是因为中央电视台在我国的覆盖面较之凤凰卫视更广,《马斌读报》的研究更具有普遍意义;再一点是因为马斌的语言面貌比杨锦麟的港式普通话更为规范,受众更易接受。
主持人是读报节目的灵魂。无论是老头读报还是小伙读报,观众首先接触的是人,然后才是报。风格鲜明的主持人往往比报纸内容本身能给观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节目主持人风格的形成,是各种有机因素作用在其中。主持人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而存在。因此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内在气质、个性语言等都是较为重要的因素。”[1]
在外部形象上,读报主持人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在这里所说的外观形象并不是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长相才算是有个性特点。这个外形偏重于主持人主持时的表情、动作、精神状态。读报节目是以说为主的节目,观众不光要听你说的漂亮,还要看你说的“架势”。所以主持人应该积极地说给观众听,不能说张牙舞爪,但是也要起到张牙舞爪所起的吸引人的作用。
马斌的坐姿很阳刚,挺拔的身板稍稍前倾,目光炯炯。单看这姿势,就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说的时候他会用频率很高而且力度很大的手势配合着,给人一种使尽浑身解数很卖力地说的感觉。这些细节,也许是自然流露也许是主持人精心设计的,对于闪现主持人的个性魅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给较死板的电视画面增添了一点“意外”,减少了观众的视觉疲劳。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当然不能一味的模仿某个主持人的手势动作这些浅层次的东西,而需要借鉴他所表现出来的个性。
从语言风格尤其是点评的风格上看,成功的读报节目主持人一定是有着深厚的语言功底的。主持人的个性语言越鲜明突出,就越能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而在读报节目中,点评是最见主持人功力的。评价一个主持人“点评精彩独到,既指观点的独到,也指语言风格的独到。”[2]所以在语言上,成功的读报类主持人有其独特的风格:
1.生动、生活是读报节目主持人的的语言风格。同样的一条新闻,是呆滞冰冷地“播”还是轻松亲切地说,不同的主持人说出来观众的接收效果是不同的。读报节目,名叫读报,实际上是“聊报”或“说报”。马斌就是在谈笑中说新闻,是非常生活化的。他采用的是人际传播或者说是努力模仿人际传播的形式。比如像上海老太太一样的平民语言:“这可就不讲究喽!”和带有浓郁东北方言风味的:“不能把我们往死里整啊!”让人听了觉得很贴近,很亲切。而且这种亲切、生动完全是自然的,没有刻意为之的生硬。
2.独到,精辟的点评是读报主持人语言功力的体现和语言魅力的展现。“评”是指主持人在读报中时而点评、时而嬉笑怒骂。手势的抬举、腔调的抑扬都是在对报刊内容做出评价和判断,是主持人观点和倾向的流露。电视读报节目使电视新闻深刻,一个有生命力的读报节目,绝对不是人云亦云。主持人风格各异的点评无疑是电视读报节目的点睛之笔。
点评的“度”。读报节目要想出彩,关键在于点评。而点评的“度”需要主持人把握。这里的度既指程度也指角度。读报节目的点评是有讲究的,主持人既不能口无遮拦想说什么说什么,主观性太强;又不能把报纸的观点照抄照搬,而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读新闻——角度要新颖,点评要有深度。《马斌读报》为观众提供了多家报纸的消息和评论,角度不同,说法各异。但是马斌不做简单的是非判断,在陈述各家意见的同时表达自己观点。点评的角度新颖独到,开拓了观众的思维空间。同时点到为止,很好地把握了评的“度”。简洁而有力,凸显了评论的深度。如《新闻晨报》中一条新闻说,上海某中学将成绩差的学生分流到其他班,连校服也与其他人不一样,导致这些学生不愿意穿校服。马斌没有从一般媒体的角度出发批评学校的做法,而是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他是这样评论的:“也许学校并没有什么恶意,但是孩子的心理是比较敏感的,我们应该多为他们想想啊!”这样点评直指要害,拨开表面的现象看到了此举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本质。只用了一句话,没有喋喋不休,而且用语委婉,中肯,不管是哪一方都更易接受。
马斌在读报的背后是编导们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结果。但是马斌作为一个编辑型主持人绝对不是只在照着稿子表演。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主持人首先得有对客观事物的独到感受、理解和见解,然后才能用能够表达这种感受理解见解的词汇和句式来描述和评议这种客观事物。所以,优秀的读报节目主持人,是有独立的思考的主持人。“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优秀的读报主持人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自己先要读报,评报,才能读出精彩,评出内蕴。
【参考文献】
[1]胡志峰主编《会诊中国电视》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80页
[2]吴郁 《风格独特,勇于创新的节目主持人——元元》 《主持人天地》2002年第六期 第7页
作者简介:王帅,(1986.8--),本科,河南省安阳市人,现就读于吉林大学文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